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音場方法論之一:
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
重視音場的音響玩家非常多,但是非常可惜的,大多數都被『唱片本身』迷惑了。無論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甚至得獎推薦的公認錄音發燒的唱片,絕大多都是『多隻麥克風再後製混音』的唱片。這種唱片使用很多隻麥克風收錄音樂廳或錄音室室的多種聲音,再透過混音技術決定發音位置的左、中、右、前、後;甚至可以主動加入人工製造的殘響,讓明明狹小的錄音室照樣可以『誤以為』是在大教堂錄音。
這種唱片本身的價值好壞在此不論,客觀的事實是:這種唱片非常難調整出正確的音場。理由很簡單:錄音本身沒有錄下音場,而是由後製混音製造出來的。聲音在音場中變化萬千,怎麼可能用人工模擬而不會偏差?其實有非常簡單的判準:混音音場的唱片,樂器的發聲是『慧星式』的,也就是你會聽出樂器『向後』發射出長長的一串殘響餘韻;這種違反自然發聲原理的感覺,直接造成聽感上『不夠自然』的結果。
相對的是使用『最少隻麥克風且極力減少後製』的唱片,例如很多MONO唱片與法國國家廣播局(INA)的ORTF錄音,EMI FRANCE之許多唱片與新天新地唱片行的唱片皆屬此類。這種唱片極難錄製,但萬一錄製成功就會變成調整音響的最佳精品。聆聽這種唱片,樂器的發聲是『花香式』的,也就是你會聽出樂器『向前』迷漫著殘響迎面襲來;這種符合自然發聲原理的感覺,當然造成聽感上『比較自然』的結果。
● ● ● ●
讀者們就算不像我認識到法國音樂的價值而瘋狂收集唱片,至少也應該有不少人擁有卡拉絲在 EMI FRANCE 的《卡門》全曲,可以拿出來與DECCA、DG、CBS/SONY、RCA....比較看看。你會慢慢發現無論你主觀上喜歡那一種,客觀上都可以發現這種『慧星式』與『花香式』的巨大不同。
『慧星式』的唱片,或許特定樂段你會發現樂器的定位層層分明;但是請注意後製錯亂的問題:現在音樂中長笛正在獨奏,OK,請先記住長笛出現的位置。過了兩分鐘後長笛變成伴奏,長笛被踢下舞台,從『前、中』位置踢到『後、左』位置,更慘的說不定會在後方到處亂跑定位混亂,因為後製混音時無法顧及非主角了。這種『輪流跑上中間舞台』的音場也許很多人喜歡,但是明顯不是一個真實的音場,當然無法用來調整音響。
『花香式』唱片的優點,『不是』左右定位。因為左右定位會被前篇文章所謂的『合奏效果』錯亂掉,那是自然發音的正常現象;此外左右定位也會被錄音空間的左右反射音錯亂掉,那是我先前所謂『神聖空間』的正常現象。也就是說,只談左右定位,『慧星式』的唱片說不定還遠遠贏過『花香式』的唱片。
『花香式』唱片最大的優點,是『深度定位』。它保證樂器的前後相對位置是永遠一致的,因而伴隨著發聲方式的自然而得到許多音樂上的『調和感』。在我的『音場方法論』中,重點便在『深度定位』。同樣一套音響,深度定位最佳的調整方式,幾乎就是整體聲音最佳的調整方式。所以,當調整出『深度定位』之後,重新播放卡拉絲在 EMI FRANCE的《卡門》之第三軌《頑童進行曲》:頑童的歌聲從舞台『右後』遠處隨著音樂進行、逐漸走向『左前』,再一字排開佔滿了整片舞台。更有趣的判準是,第二張CD的《算命三重唱》。『深度定位』失敗的音響系統聽起來會是兩個女聲分別位於極右與極左(我的汽車音響系統就是這麼慘.....)。正確的音場應該是:第一個女聲在中間略偏右的後方遠處,第二個女聲在中間偏左的近處,而卡拉絲在中間最近處(似乎有左右走動?)。
所以,只有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這導致我採用深度定位最佳的唱片來調整音響,這是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西達莉絲與小牧神》,得到了2001年坎城唱片大展的最佳管弦樂錄音與年度唱片。
http://he.cycu.edu.tw/rwind/1c1059.jpg
音場方法論之二:
合格的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
音響調整的第一要務是喇叭的擺位,除非你的空間連兩坪都不到,否則任何糟糕的空間都可以使用有效的喇叭擺位調整來得到合理的深度定位。當然了,如果音響系統是誇張的修飾美聲取向,就算千萬音響千萬視聽室,也有可能完全得不到正確的深度定位。常見的錯誤是:音場有極佳的深度,但是所有的樂器被壓扁在同一個深度空間,而沒有『深度層層分明』的效果。
或許使用後製良好的『慧星式』唱片可以得到『深度層層分明』的效果,但是很多討厭音響的人都指出,現場聽起來才沒有那麼歷歷分明。其實他們是感受到『音場不自然』,而不是討厭歷歷分明。使用特定的ORTF錄音再加上成功的深度定位調整,合奏時會融合成一片而非後製的歷歷分明,獨奏時各個樂器透明地表現自己的特色而歷歷分明,這種最自然的音場聽感,是不會讓『不玩音響的音樂愛好者』討厭的。
● ● ● ●
於是,請播放這張《西達莉絲與小牧神》,跳到第十四曲。
第14曲成為關鍵是因為它是非常可怕的照妖鏡。本唱片是雙麥克風ORTF錄音,以左聲道來說,它不只錄進了『右邊樂器』從『右邊』而來的聲音,還錄進了樂器聲撞到側牆而反射到左麥克風的聲音;對這隻左麥克風來說,這個反射音是從『左』邊而來的。那好了,如果擺位不當,樂器的位置會一下子從左邊來、一下子從右邊來.....。
更嚴重的是,反射音是『選擇頻率』的,也就是某些頻率反射音強、某些頻率差。所以就第14曲而論,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偏左是很正常的。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演奏的旋律與第一隻木管一樣,而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當然一定在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後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 ● ●
讀者看到這裡,應該能理解這種合格的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之自然特性。你會發現在任何曲目與時間點上,樂器的位置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都是差不多固定的,只有強調合奏效果與獨奏效果時,才會因應著錄音空間的特性而『自然地』改變定位。這都是符合正常的音樂廳現場之真實感受,才足以讓音響流洩出最自然的音樂。
我得承認,能到達這麼嚴苛標準,的確需要比較昂貴的音響投資(至少約二十萬左右)。便宜的音響當然也可以得到自然的聲音,只是必需妥協而己。從我個人的『音場方法論』來說,深度定位絕對不能妥協,一但妥協就永遠聽不到ORTF的優點,等於永遠放棄了自然聲音的可能。而且,只要三萬元的音響系統,就可以讓深度定位達到極高水準,而能讓我聽到唱片最多量的訊息,並能欣賞音色藝術之美;這意謂著深度定位正確,該音響系統的音色表現就極大化了。這麼多優點的情況下,妥協深度定位實在太可惜了。
左右定位則可以妥協,那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事實,跟聆聽空間的好壞也有很大關係,有時是無法強求的。
喇叭的擺位:
好,現在開始播放這張唱片,進行喇叭的擺位。
首先,使用音響玩家所謂的『三三一』擺位,把聆聽空間大約估算成一個長方形,長邊三等分,寬邊三等分,把喇叭放在前三分之一線的交叉處,聆聽位置在後三分之一線的正中間。(圖形請用GOOGLE搜尋,很容易看到)。
先完全不管左右定位,只管深度定位。如果深度定位錯亂,分不清前後相對關係;這時請把左右喇叭向內轉(所謂的toe-in)45度以上,讓兩隻喇叭正向投射線交叉在聆聽位置之『前方』一公尺以上。這是我在貝多芬講座現場讓喇叭出現深度定位的方法,音響迷稱之為『螺孔擺位法』,專門處理不良的聆聽空間或是音樂訊號不良的音響系統。如果連這樣子都無法改善深度定位,那,只好放棄或另請高明。
好,現在己經有起碼的深度定位;開始把喇叭左右拉開,慢慢找到『不失去深度定位的前提下,左右定位比較正確』的位置,應該會嘗試試非常多次。感謝上帝我們用的是CD而不是LP,否則LP早就刮壞了。
好的,現在最佳的左右位置也大約找到了,開始前後調整喇叭的位置。這部份影響比較大的是音質與動態,而不純然是音場與定位,等我下一篇文章再詳述。
先說明成果:
http://he.cycu.edu.tw/psycho/chung/au1.jpg
這面這張照片展現我第一次調整音響系統的成果,使用的是上一篇文章談到的『三萬元音響』。其中喇叭有兩對,一對是讓音響玩家來調整而得到的擺位,是後面近乎貼牆的擺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ORTOFON 105 實在太小而超低頻不足,貼牆可以增加高中低頻的音質平衡,結果音場變成前述的『所有的樂器被壓扁在同一個深度空間,而沒有『深度層層分明』的效果』。優點是放什麼唱片都很順耳,缺點就是完全失去唱片的鑑聽力,什麼錄音方式聽起來都差不多。對於希望音響可以增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我們,這是完全錯誤的擺位。當然了,如果音樂只是當成背景的輕鬆聲音,這種擺位也算不錯。
放在前方而 toe-in 極大的喇叭,就是我個人依據『音場方法論』而得到的擺位。聽起來當然沒有前者這麼輕鬆怡人,但是唱片的鑑聽力驚人無比!請大家閱讀我一系列『音、樂分立』文章,百分之99都是使用這套音響寫出來的。換句話說,提升音樂的欣賞能力,增進音色藝術的旨趣,辨認演奏家細微的技巧特色,快速聽出唱片的錄音技術,用這樣的一套三萬元音響就很足夠了。
再一次提醒的是,這種擺位的成功當然與音響本身的特性有絕對的關係;如果音響特性不合,當然不可能得到同樣的效果。還有,在此階段,左右定位當然不可能完美,只有深度定位是正確的;直到第三次調整,才找到良好的左右定位。這些都在後文交待。
下篇文章再談更多的喇叭擺位心得分享。
(END)
註:三萬元的音響系統約略如下:
CD唱盤:PHILIPS CD740(二手價不到2000元),請菲爾音響醫院的羅啟良先生強力改裝4000元。
訊號線:1000元 電子材料行亂買的。
KENWOOD 8881V AV擴大機:同等級日系擴大機,二手價約在3000元到6000元。
喇叭線:電子材料行買的最粗最多蕊之喇叭線,六公尺1500元,自行加四個香蕉插300元。
主喇叭:ORTOFON 105,15000元。
從擴大機的喇叭輸出,用最便宜的喇叭線,連接到重低音的hi-input。
重低音:KLH ASW10(4500元)或任何同等級重低音。
以上大約在三萬元上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