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07-17, 10:10 PM
#191
-
-
2008-07-17, 10:18 PM
#192
-
-
2008-07-18, 10:34 AM
#193
-
-
2008-07-18, 11:28 AM
#194
 作者: hong
感謝哩...
七千, 不便宜哩.....
這個木內的產品,是不是相似的??
-
-
2008-07-18, 12:15 PM
#195
-
-
2008-07-20, 07:40 AM
#196
Psycho 兄,
昨晚花了1個多小時聽了3個版本
Klemperer/Philharmonic EMI
Chaily/Royal Concergebouw Decca http://www.arkivmusic.com/classical/...1&comp_id=1802
Maurice Abravanel/Utah Symph Vanguard http://www.arkivmusic.com/classical/...album_id=76945
正如您所說的, Klemperer got most things right but he sometime didn't observe all the 音量強弱的明確指示. I need to spend a little more time with Abravanel to make up my mind. However, I thought Chaily's version is excellent. I thought he has observed most (if not all) the specifications.
Also, my score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yours. You stated that
再來進行到低音大提琴的撥弦與大提琴的震音伴奏中,馬勒呈現出『完全沒有和聲』的樂團色彩:長笛指示f吹奏主旋律,豎笛指定mf應和之;兩條旋律是單音進行毫無任何和聲色彩
But, on my score (http://www.amazon.com/Symphonies-Nos.../dp/0486261662), flutes are f and oboes are p !?
所乙是不是有可能您聽到的差異是來自總普版本的差異呢?
謝謝
-
-
2008-07-21, 11:57 AM
#197
 作者: kevintran
Also, my score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yours. You stated that
再來進行到低音大提琴的撥弦與大提琴的震音伴奏中,馬勒呈現出『完全沒有和聲』的樂團色彩:長笛指示f吹奏主旋律,豎笛指定mf應和之;兩條旋律是單音進行毫無任何和聲色彩
But, on my score ( http://www.amazon.com/Symphonies-Nos.../dp/0486261662), flutes are f and oboes are p !?
所乙是不是有可能您聽到的差異是來自總普版本的差異呢?
謝謝
沒想到 kevintran 也是善用總譜聽音樂的高手,太好弓,握握手!
你所聽的 Chaily 與 Abravanel 我都沒有而且沒聽過....
至於上面這個問題,你使用的是 DOVER 出版的視聽譜,雖然容易買又便宜,但是印刷不良且犯錯的可能性高一些些。我參考的日本音樂之友社出版的,上面標明是『決定版』;就你所說例子,的確可能發生你說的『版本不同的情況』...:)
不過,當我下這個判斷時,不會只根據文章中的一個小例子就下判斷,而是先對譜聽一次,發現怎麼有的指揮家『不注重音色』,然後,再找一個我個人認為最明顯的例子來舉例。所以就算個例子錯了,還可以舉很多不同的例子...:)
所以我是先根據我耳朵直接聽到的聽感差異,再拿總譜當成討論工具;因此,理論上可以避免總譜出錯或版本不同的問題;然這只是『理論上』,實際情況就得CASE BY CASE。不知 kevintran 是想討論那張唱片版本與我上篇文章不同之處?...
-
-
2008-08-04, 12:21 AM
#198
從進階級的愛樂與發燒角度談論『好聽』與『難聽』
從進階級的愛樂與發燒角度談論『好聽』與『難聽』
無論是聽音樂與聽音響,『好聽』這個容易被嚴重誤解的形容詞都需要先辨正一下。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唱片的錄音(或演奏)有問題的居大多數,錄音(或演奏)沒有問題很少。』。換句話說,如果聽不出演奏者的技巧缺陷(天下幾無十全十美的演奏家),恐怕得優先自省音樂素養是否有待提升;如果音響系統播放多數的唱片都覺得差不多,這當然是嚴重失真,沒有把錄音或演奏的缺陷真實地暴露出來。
這個意思絕對不是說善於挑毛病或冷言冷語就是擁有音樂素養或音響科學,差別在於『對內』還是『對外』;要求自己聽得出演奏者的技巧缺陷,這是非常『個人知識』的認知歷程,只能針對自己的進深知識而不能成為普遍標準,當然是『對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剛開始能聽出演奏缺陷的角度往往不一樣,有人在乎音準、有人在乎詮釋、有人在乎傳統學派;直到音樂素養深到某個層次,才會發現大家的藝術美感目標都是相同的。每個人剛開始能聽出音響缺陷的角度更是完全不一樣,有人在乎頻寬、有人在乎動態、有人在乎平順;直到音響科學準確到較高層次,才會發現大家都可以通過真實現場聲音的判準。
相對的,把這種『個人知識』歷程拿來『對外』,就變成挑毛病或冷言冷語了。但是,這只是討人厭或人品不高,會不會妨礙他自己的音樂素養或音響科學?當然不會,因為他的確是進行『他的』個人知識歷程。反之,把這種『對外』的『個人知識』當成自己的知識歷程,就注定不會有任何成長了;因為個人知識永遠只適合個人,除非重新參與整個個人知識的從無到有歷程,否則只有結果而沒有過程的個人知識完全是毫無用處的垃圾資訊。所以,我非常強烈地反對一兩句話的評分觀念,這正是標準的『只有結果而沒有過程』的無意義個人知識;讀得再多,對自己絕對毫無任何一絲幫助。反之,如果把歷程詳細說清楚,就算是極度主觀的個人偏見,照樣可以得到豐富的知識成長,因為要學習觀摩的是『過程』而不是『結論』。無論任何人文或科學,想成為大師一定都要從『精讀原典』著手,正是要學習這種知識『歷程』。
再開個玩笑:很多人都知道有些玩音響的喜歡當老大,再養小鬼或打手去別人地盤鬧場。重點在於,這種老大自己有沒有足夠的音樂養養或音響科學水準?當然還是有半瓶水之多呢!因為在這種沒人品的行為中,他終究還是經歷了個人知識的思辨過程,對『他自己』還是會有幫助。要觀察的是那些小鬼與打手:這種人往往把老大的『結論』當成真理而深信不渝,而鬧場的行為其實只是使用老大的結論去攻擊別人的不同結論,也就是完全沒有任何知識的思辨歷程。於是在這種老大與小鬼的關係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老大還是有一定的程度,而小鬼的水準只會日益低落越來越爛。所以,害人又不利己的笨蛋就去當小鬼...:P
有了以上知識論(有興趣的網友請參考博蘭尼名著:《個人知識》)的基礎,對於嘗試進深音樂素養與提升音響科學的人,我會建議『好聽』與『難聽』的定義可以改變如下:
所謂的『好聽』,是指唱片的錄音本身可以正確捕捉聲音的各種特性,從而彰顯演奏技術的特色與發聲樂器的特性;然後,音響系統如果正確無誤地表現出這種特性,就叫做『好聽』。
所謂的『難聽』,是指音響系統可以正確呈現出多數唱片的錄音是有缺陷的,多數唱片的演奏水準是有缺陷的,從而發現無論演奏或者錄音都有極大的藝術水準差距。因此,彰顯出『難聽』,反而是音樂鑑賞或音響調整成功的特色。
192x 的 MONO 錄音好不好?當然『不好』;問題是,忠實且不加料的唱片製作,可以透過正確的音響調整而正確無誤地還原 192x 大師驚人的演奏技巧,聽起來會感覺『非常好聽(因為非常感動!)』。所以當我音響調整越成功,越喜歡重聽大型樂團的 MONO 老錄音,重新感動在夢幻樂團的演奏風采。
於是我發現,越是能同時注意極大量音樂訊息的人,他們很自然的會認為這種『高訊息量』的音樂才是好聽的,便會重視高訊息量的音響系統與演奏家。相對的,很多音樂與音響的玩家只能注意到特定的訊息,例如只能注意到主奏樂器而無法兼顧伴奏樂團、只能注意主奏聲部而無法兼對位旋律;他們自然會覺得『低訊息量』的音樂才是好聽的,從而傾向修飾過度但突顯單一聲部的演奏家或音響系統。例如顧爾德的郭德寶變奏曲與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便是標準的『低訊息量音樂』,他們會成古典音樂的流行標準也不足為奇了。這種音樂本身不見得不好,只是長久接觸後容易窄化音樂的感受力,因為習慣低訊息量的音樂便是一種設限。
音響系統也如此,放什麼唱片都好聽,只是把唱片的訊息量減低,再加以修飾美化而得到美聲的效果。當成背景音樂非常不錯,當成音樂欣賞就糟糕了。而古典音樂流行的錯誤錄音,正是一種減低音樂訊息量的方式。例如 CASCAVELLE 出版的拉威爾全集之 193x 小提琴曲《吉普賽》,裡面的左手撥弦與右手撥弦之音色差異,比慕特那張唱片還要明顯很多;就彰顯小提琴的音色特性之訊息量而言,193x 還比現代錯誤錄音多哩!因此所謂的『難聽』,不是很骯髒刺耳的那種難聽,而是聽到『不正常的小提琴』、『不正確的樂器聲』、『離譜的空間』....種種人工扭曲,削弱了訊息量,造成追求高訊息量的愛樂者或發燒友,覺得『錄音不好會更難聽』。
因此,使用簡單的『好聽』與『難聽』是不易客觀檢視音樂與音響的特性,必需追求最大的訊息量、透過比較不同的唱片而檢視自己分辨訊息量的能力。其實,我最近迷上了談論紅酒的漫畫《神之水滴》,品酒的學問與上述觀點幾乎一樣;努力挖掘每一口酒的最大訊息量才能成為品酒師,當然努力挖掘每張唱片最大訊息量才能提高音樂欣賞與音響發燒的能力。葡萄酒迷可以盲飲而說出該酒的產地、年份甚至作者,音樂迷或音響迷豈不也應當如此?
(end)
-
-
2008-08-04, 05:34 PM
#199
To psycho老師,再次感謝您的分享,古典樂真是需要學習聆聽。
每多讀一小篇,就會有很多收穫,謝謝。
-
-
2008-08-04, 05:36 PM
#200
RendistoR 設計理念如果是對抗反電動勢,是不是代表無負回授設計的功率放大器不適用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