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音響系統的『動態對比』之錄音藝術鑑識法
● 第一要求:
Harmonia Mundi France 出版的波麗露舞曲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這個版本是至今為止唯一錄音與演奏雙重夠正確的唱片,它忠實地讓音量由弱到強:即使是中間有木管大合奏之後再來一段單一銅管獨奏,指揮家仍然控制著整體音量是後面大於前面。
因此它可以檢驗音響系統整體的『動態對比』夠不夠正確?夠正確,播放這張唱片『一定是』前一段比後一段小聲。如果發生後一段反而變小聲,那就是你的音響系統有某個頻段不正常凸起或陷落。
再者:一開始的長笛很小聲,最後的結尾卻是震破耳膜。調整你的音響之音量,直到覺得一開始長笛夠清晰、音色夠變化的音量大小。OK,不要動音量,直接跳到結尾.......如果這時沒有失真(耳膜震破不算),萬歲!你的音響系統之『微動態』與『動態對比』雙雙過關!....![]()
但是這張唱片還沒有達到最頂級的全頻段不壓縮,所以還有下一個判準。
● 第二要求:
TIMPANI 1C1117 皮爾奈管弦樂集之《聖方濟修會的面貌》的第三曲
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指揮 Jacques Mercier
在我前文提到(4:39)是唯一全頻段最大聲之處,如果覺得到此高潮之前有那段音樂的超低頻比這段強,別懷疑,你的音響系統承受不住這個(4:39)的全頻段 動態,造成『超低頻被高頻吃掉』的聽感。
很奇怪的,高頻居然會吃掉超低頻?我猜想是,高頻動態承受不住而嚴重失真,造成高頻音量過大,從而遮蔽了超低頻之聽感。而發生這種失真時,鐵定整體的音量感覺會比無失真時小很多,從而造成『動態對比』不夠正確。
● 第三要求:(你真的要自找麻煩?:P 要通過這個要求,全套音響系統至少也得三百萬元以上 :O )
SOLSTICE/FY 之 雍根管風琴交響曲第四樂章
直接播放第四軌(第四樂章)的最後,那幾聲保證大到震破耳膜的『鈸聲』,同時有極低頻的管風琴與大鼓,鈸聲有沒有吃掉這兩個極低頻?這是判準一。
第二判準,這個結尾當然是本樂章最大聲之處。如果樂章一開始的『鈸聲』加樂團加管風琴大合奏,居然沒有比最後結尾小聲,那當然是音響系統整體的『動態對比』不夠正確....:P :P
( 好啦,我承認我的四十萬元系統通不過這個要求......![]()
)
最後:玩CD玩到像我這麼瘋的,還是會覺得搞錄音正確的CD比較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