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09-04, 11:13 PM
#241
-
-
2008-09-04, 11:13 PM
#242
我聽完了富蘭梭瓦的RAVEL,有點覺得錄音轉錄似乎沒有那麼也許是年代比較早一些(1967),比我買的LEFEBURE的更早的錄音(1979),感覺在詮釋上在CD2(富蘭梭瓦)上面上面展現的技巧是流暢不加思索的彈過去,那雙手的技術無庸置疑,這也是大家在談論他的風格上一致的見解,也許每個人的見解跟體會本來就不同,還有技巧,但是還是相當好聽,
不知是不是壓制的關係,
感覺我買的EU版的CD聽感更好,
因此我對富蘭梭瓦蕭邦全集可能會打住,
我聽到LIZST(CZIFFRA)這套果然是不錯的錄音,
因為小弟以前也去過東歐、俄羅斯對於那裡有種特別的情感,
又跑去看每位音樂家的故事,發現人生對於這些藝術家,似乎能盡如人意的也只有少數,
不禁有點感嘆,能像SATIE這種少數能自我調侃的藝術家也是少數,
連HEFIZ也是有奇特的性格,藝術之路若沒人賞識將是孤獨,
在西方藝術更是聖俗的都能一起參與的活動,
我才瞭解老師之前的文章,原來情亦要抒發,
這就是東西方差異比較大的文化,
最後他們也都相信巴哈,把榮耀歸給主。
還有看到最近的音樂CD雜誌,有介紹一位指揮家把馬勒的未完成第十交響曲,
不知花了多少歲月修改,還有巴哈的作品改了又改,一花就是16到20年的光陰.
也常常跟貝多芬啟禱,還有許多前輩一起討論才能完成.
文章亦有提及巴哈曾說:作曲一旦達到完成,會永恆的在宇宙上旋轉.
說這麼多小弟應該會先收集目前的EU版,還有看EMI最近應該會出一堆作曲加全集,
不應該急著買那個何蘭版才對.
現在的鋼琴家我也蠻喜歡POLLILI波里尼,
也許個性八,讓我能好好欣賞他的曲子,
這也是有看過一位鋼琴家這麼說:
希望大家感覺倒是這首作曲家做的好聽,
而不是我彈的好聽.
這誰說我有點忘記拉.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key=MARIA+TIPO
她彈的真好聽,昨天打錯拉,女生的心思比較細緻.
-
-
2008-09-05, 11:56 PM
#243
像psycho大大認真於音樂聆聽又樂於分享的樂友實在不多,實在是古典討論區之福。 心想若台灣爵士樂圈中能多幾個像您一樣的樂友或許就能讓目前爵士樂討論區少點霧裡看花的狀況了。 此外也很感謝psycho大大能大人有大量,容我在這裡替爵士樂消毒一下。
 作者: psycho
bluelounge 大大千萬別客氣!有你這篇指正文章反而可以導正我前文造成的誤解,並幫助我彰顯真正的文意;這麼好的『異見』,我絕對求之不得呢!....
首先,對於我完全不懂爵士樂而用詞不夠精準的事實,得向你與任何爵士樂友道歉,的確『氣氛』一詞看偏了jazz。
不過,回到我的原始文本,我講的應該是『實然』而不是『應然』;現實世界上的確有很多聽 jazz 的都把它『氣氛』化,造成不懂jazz真正內涵的旁觀者如此誤判,這也只能說人的能力有限了。
更重要的是,我的原文重點也不是jazz是否都在講氣氛,而是要帶出:『很多古典音樂演奏只是展現氣氛,不見得是樂曲真正內涵』。就此而論,bluelounge 跟我應該是完全同一路的:我們都反對把(古典音樂/jazz)『氣氛化』,應該握握手!....
所以把原始文章修正成:
『 誠如當前流行的JAZZ觀點往往過份強調只聽『氣氛』,這種角度上流行的古典音樂名盤其實也是聽氣氛的,所以上述鋼琴家以最善長氣氛的富蘭梭瓦最知名、賣得最好;梅耶次之,而最深刻最有內涵的蕾菲布則完全被忽視。.......』
這樣子就比較沒有問題了吧?.... 
-
-
2008-09-06, 07:05 PM
#244
-
-
2008-09-11, 01:00 AM
#245
換了一台CDP
也不小心買了富蘭梭瓦的蕭邦,
哈哈是河蘭版(紙盒版的耶,我哪裡生出來的勇氣阿)
又要重新感受音樂
這就是玩音響的可貴之處,音響可以更替,
但是CD幾乎不會轉賣,會一直陪著到老。
第一章CD就讓我感動到,因為我以前有抓APE,有一張CD好好聽喔,原來就是蕭邦的,今天也在考慮當中,要買EMI作曲家系列,還是這套呢,結果選了這套蕭邦,沒讓我後悔。
我還是喜歡舊錄音,也許就是那種份圍八。
-
-
2008-09-20, 04:57 PM
#246
前陣子看到『另一個站』爆發專賣二手線材的居然進行公然造謠假評論的匪疑所思事件,更驚訝的是居然幾乎沒人在乎公開說謊的假評論才是最嚴重問題,怪不得毒奶粉也可以變成高級品了。
但是這引出一個問題:從心理學上,會不在乎線材評論是造假的,當然就是表示不在乎線材的真正價值;除了社會亂象外,我看到的是音響發燒友普遍的一種態度:認為線材只是用來調音。本來大家要怎麼玩音響當然是隨人自由,但是從『音響科學』與『錄音藝術』的角度,這種對線材的觀念當然意謂著『加料』,這當然是絕對有問題的錄音藝術觀念,必需提出來仔細反省:如果期許自己能聽出錄音藝術的真諦而走向客觀化的音響科學,線材絕對不能拿來調音!
一個流行的的看法是紅黑線很中性,我的看法完全不同,十幾年前曾以 CD PLAYER與訊號線進行 A B TEST:
CD PLAYER: 重度改裝的 TEAC CD-P1440R ,簡稱 T 盤。1 BITS 八倍超取樣。
原裝的 DENON DCD-570,簡稱 D 盤。20 BITS八倍超取樣。
訊號線:Ortofon 6.5N.AC1000Q ,簡稱 O 線。
買DVD附贈超便宜紅黑訊號線,簡稱 N 線。
使用CD:
測鋼琴音色:DG 453 221-2 吉利爾斯, 貝多芬第30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
用管風琴測低頻與高頻動態:DECCA 443 485-2 赫福德, 巴哈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
測小提琴:DG 453 004-2 謝霖, 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二樂章賦格曲。
測管弦樂團:DECCA 400 047-2 孔德拉辛,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四樂章。
每一首樂曲,都經過 T + O,D + N,D + O,T + N等四種排列組合。
實驗比較結果是:O 線會很忠實地把 D 盤高頻過於生硬的嚴重缺點突顯出來。同時,使用 N 線,聽管風琴低頻會『鬼影幢幢』(就是不正常加料),不小心你會誤以為低頻比較豐富呢!實則低頻音的三度音與五度音都會出現不正常共鳴,一用到 O 線就知道那是『假低頻』了。
至少可以肯定太糟的訊號線會造成『修飾高頻』(聽不到高頻的缺點)與『低頻異常共鳴』的嚴重失真。誰說紅黑線是中性的?他一定聽不出 PHILIPS 與 DG 現代錄音的錄音缺陷....:P 上述還是使用錄音不佳的唱片來比較,果是使用新天新地的唱片,一定更誇張。
當然了,音響是一種隱含知識,我常常遇到理論完全錯誤、偏偏音響完全正確的範例,所以並不是『所有主張線材是調色、紅黑線中性』的人『音響都很爛』。然而正確的觀念還是要建立:
線材是非常重要的音響器材之一,它必需中性無染才能得到最大訊息量,否則就無法獲得基於音響科學的錄音藝術旨趣了。
而我線材聆聽經驗不多,目前確定中性走向的就是 ORTOFON 與 ESPIRIT,兩者線材都有共同特色:價位只影響暫態與頻率延伸、不影響音色走向,即使是3000元的入門與二三十萬的頂級線相比,音色走向仍然一樣!其他線材若有中性走向的,日後再一一發掘。
-
-
2008-09-24, 10:10 PM
#247
......前陣子看到『另一個站』爆發專賣二手線材的居然進行公然造謠假評論的匪疑所思事件...........
可以悄我是那個站嗎?
-
-
2008-09-25, 09:24 AM
#248
-
-
2008-09-25, 11:56 AM
#249
 作者: sp007
......前陣子看到『另一個站』爆發專賣二手線材的居然進行公然造謠假評論的匪疑所思事件...........
可以悄我是那個站嗎?
感謝psycho老大,
真正是滾滾熱鬧...
-
-
2008-09-27, 05:35 PM
#250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