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恕刪]我個人的經驗從一個比較容易解說的觀感來看,我所開始認定他是偉大的藝術幾乎都有類似的特質,初看(初聽)通常並不是太突出,但每看一次(聽一次)都會產生新的體會(但這需要思考和細細品味),然後就完蛋了,非常容易沈溺進去,直到某一天突然跳脫,那會進展到另一個層次來欣賞[恕刪]
這段話要密密加圈啦!..........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恕刪]音樂欣賞何不回到單純的音色與旋律呢? 由樂器堆砌出的絕對美感欣賞起來不是容易的多嗎? :)
我的看法正是因為『純粹美感欣賞起來很不容易』..... 如果純粹美感欣賞很容易,那有可能那麼多極糟爛錄音卻被宣稱是天書榜單?:P

應該說:人類先天原始的感官是非常客觀的,可惜後天的種種因素會造成感官能力主動扭曲失真,結果造成『純粹美感欣賞起來變得很不容易』....:)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那請大師在OP.111 之後來解說吧(偶可以要求包含哪些項目嗎???????)
可以要求,但是必需專文回應,chen3058你提出的音樂問題都是不能簡單回答的....:)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
回到音樂的表現,我覺得法國雖然也在歐洲,但在古典音樂的發展上,至少在19世紀以前,一直落後於德奧,甚至義大利。這應該與國勢的強盛,民族性,還有整體民間富裕程度以及人民藝術水準是否到了有關。也因此,法國音樂一直被壟罩在德奧系的音樂壓力之下(其他國家亦然,英國更明顯). 但法國作曲家們,一直都在配器上比德奧作曲家更豐富,也因此呈現出自己的風格。[恕刪]
我剛始接觸新天新地時也是如同 uglycat上述講法,但是隨著我只買法國錄音與法國演奏的cd與lp,聽到更多十五、十六世紀的法國古典音樂,我連上述觀點都被動搖了....(sweat)

古典音樂這種事,有『天才』與『文化(社會)』之分;天才是指整體社會不見得很強,但是有極少數高手特別強;『文化』是指不見得有絕世高手,但是普遍每個音樂家都是水準以上的高手。

因此,如果從『天才』的角度來說,只憑3b2t再加一個華格納,我到現在還是認為這些所謂的德奧傳統是最愛的古典音樂。但是如果是談文化(社會),隨便閉著眼睛挑一個無名作曲家嘗試聆聽,我居然最後都百分之百選中法國作曲家,而且是從十五世紀到現在的音樂劇(例如我喜歡鐘樓怪人遠勝悲慘世界,從純粹音樂的角度)都一樣。

甚至以對古典音樂沒有特別興趣的純音響玩家 rendraw來說,我放個 Victor Masse的輕歌劇《珍妮特的婚禮》,這恐怕全台灣沒有二十個人聽過。拜錄音絕對正確與版位絕佳之故,結果黃大立刻聽個目瞪口呆說怎麼有這麼偉大的音樂?....

所以從文化(社會)的角度,從古到今,古典音樂的發展一向是以法國最完善,這個觀點是可以實證的,而且我個人認為在台灣這是被嚴重蒙蔽的真相....:o

當,在這裡不打算過份爭論這個驚世駭俗的論點,只是 uglycat的古典音樂素養一直朝著遠大目標進步,那我就給你一些思考的刺激與不同的體驗....:)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我個人蠻喜歡由法國指揮家跟俄國指揮家呈現的交響樂,我覺得他們的詮釋非常有衝突思維下的風格,他們對於貝多芬、莫札特、……等作品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是給予作品一種新的生命,很類似高更在大溪地的創作,充滿著自我的省思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非常需要細細品味其內容,缺點是容易愛上了容易上癮[恕刪]
咦?這部份的具體唱片感想我似乎沒有聽 chen3058 談論過?恭請回軟體區開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