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6頁 第一第一 123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52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先在此謝謝 psycho兄詳盡的答覆。由於內容太多,需要一點時間來研究,容後再覆。不過先稍微補充一下,就是關於莫札特在樂曲中採用三個(獨立的)聲部,我不確定算不算是作曲家的進步。因為在巴洛克時期乃至更早的文藝復興時期,多聲部以對位進行的複音音樂早就非常普遍了。以莫札特的見多識廣,不太可能不熟悉這種作曲技巧。他大部分的作品採單音音樂,用和聲來凸顯單一主題,有可能是市場的需要,也可能是和聲的發展到古典時期更臻成熟所致。事實上,這種音樂也最悅耳,所以我們給初生兒聽的音樂,大致都是這種類型的音樂,不太可能播放賦格。

    此外補充一下,因psycho兄附上的樂譜因剛好沒標出樂器名稱,在這裡補註一下,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由上而下依序是:長笛,低音管,法國號,獨奏豎笛,弦樂五部(小一,小二,中,大,低)。這種編制比純弦樂的音色豐富許多,但還不至於像浪漫派以後編制越來越大到難以區分的地步。小弟覺得很適合欣賞也很適合學習研究。印象中看到的樂曲解說提到,莫札特在此曲配器上刻意排除掉雙簧管,目的就是為了讓主角豎笛的音色得以突出。可見作曲家有意識到近似樂器音色之間有烘托效果,也有可能互相干擾。

    我平常聽音樂其實也是放輕鬆的聽,較近似 drkao兄的聽法,甚至更隨性。但對於特別喜歡的曲子,希望更深入掌握時,就會去看樂曲解說,乃至於總譜。因為,音樂雖然是用聽的,但有時輔以「看」的部分後,有其他的收穫。對於不同的詮釋,也許比較能瞭解原作曲家的期望為何,而不只是愛樂者各自表述。

    以我來說,第一次看到的總譜是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由於那首曲子我本來就很喜歡,因此看了之後那首曲子我等於終生忘不了,曲子的旋律片段幾乎隨時可在我腦中重播。有次碰到一位同學,他跟我提到展覽會之畫他覺得很好聽,我哼了一下漫步主題跟他確認是否是這段音樂,他很驚訝的表示我竟然能記住旋律。我想,他如果連主題都記不住,那大概沒辦法聽到兩個聲部以上的旋律同時出現,大概也無法分辨不同的和弦配合相同主音產生的差異。可見得同樣聽音樂,每個人聽到的東西不同。這是很因人而異的,但都無礙於音樂的欣賞與喜歡。

    不過有趣的是,不同樂器音色,還有錄音與音響效果,所帶來音樂質感與聆聽的差異,似乎與音樂線條或結構分屬不同面向或維度。所以聽音樂即使不能很深入,卻可用一對金耳朵鑑賞音響優劣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像我這種人,在分辨音響細微差異時卻相當吃力。

    像今天一早起床,看到家貓懶洋洋的躺在客廳享受冬日溫暖的陽光,我心中浮起了葛利格的霍爾堡組曲第一段(忘了名字)的旋律,於是拿出CD播放那首音樂陪伴我們用餐。這是我聽音樂的方式。當然有時也會望著CD櫃想找個合適的音樂來聽,有時則是特意播放剛買來還沒聽過的曲子。但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聽當下心中想到的音樂,通常這個音樂,都會反映當時的心境,情緒或環境。不知道是否很多愛樂同好跟我一樣?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uglycat For This Useful Post:


  3. #1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7
    Thanked 5,965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恕刪]但如同一套音響系統, 如能在滄然壯闊中又見溫柔婉約, 那豈不是極品?

    私以為"詮釋"一詞已經成為音樂欣賞的濫觴, 很多演奏現象好像只要用了"詮釋"兩字就變的很合理. 但如果沒有在原創者的框架內, "詮釋"又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字詞呢?
    [恕刪]
    看到這幾句話可真的要大力鼓掌,非找個機會去好好品鑑 chsiang 搭配的音響走向是不是我主觀上的極緻(不是客觀上的最好,而是我主觀上最切合音樂欣賞使用的音響),慢慢等chsiang有空有閒的時間啦!..... 而且,好像在那裡看到你說到五大堡與羅曼尼康帝的....:P :o

    我自己也有古典音樂欣賞輕鬆聽的層次,例如說跟第一任女朋友那個那個這個這個的時候,利用古典音樂來增加XXXYYY並延長AAABBB最後OOOOXXXX(一律消音),這時就不在我以上討論的範圍啦!.....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不過有趣的是,不同樂器音色,還有錄音與音響效果,所帶來音樂質感與聆聽的差異,似乎與音樂線條或結構分屬不同面向或維度。所以聽音樂即使不能很深入,卻可用一對金耳朵鑑賞音響優劣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像我這種人,在分辨音響細微差異時卻相當吃力。[恕刪]
    首先從一個非常進階的角度來說,uglycat你對單音音樂與複音音樂的學理認識是對的,但是從音樂欣賞的心理感受角度來說,單音音樂與複音音樂最後都是回到『單聲部』或『多聲部』的欣賞能力,也就是我從『音樂分立』到『平行式處理與序列式處理』的音樂心理學論述。這部份要論述起來就會非常學術,我們有空再到發燒軟體區好好討論吧!....:o

    最有趣的上述引言這一段....:)

    曾經我也是『在分辨音響細微差異時卻相當吃力』,其實現在也只是好了一點,例如我常去rendraw店裡吐槽,但是對音響特性的掌握每每總覺得相比之下我簡直是耳聾.....

    古典音樂欣賞至少有『情感抒發』與『純粹美感』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因為傳東方文化的習慣,讓古典音樂愛好者傾向『文以載道』因而重視『情感抒發』而輕視『純粹美感』;因此單純的古典音樂愛好者總是想在古典音樂中找到『高水準的精神內涵』,卻偏偏都是找到哲學而不是美學。從『情感抒發』角度來說,要偵測的聲音訊息是演奏的表情與速度節拍、聲音輕重,這只要mp3就可表現地非常好了!所以古典音樂愛好者一但走向這一步,就會覺得音響不重要、或者走向修飾音質的『美聲音響』,徹底遠離了高傳真的『鑑聽音響』;即使花百萬元千萬元也一樣。

    所以當年的我,五仟元手提cd,一萬張唱片,重視『情感抒發』而輕視『純粹美感』,當然聽不出音響的好壞!更慘的是,交流的音響玩家也多半為了偏差的古典音樂角度而走向遠離高傳真的『美聲音響』,這種音響系統當然無法增加『高水準的哲學內涵』,只會讓我這種深入研究音樂的高手覺得『玩物喪志』而己。所以,老實說我當時不但沒有『分辨音響細微差異』的能力,而且非常鄙視發燒友 ── 不然叫這些玩物喪志的找一個人來跟我比3B2T的五大後期嘛!偉大的德奧音樂傳統全台灣誰比得上我(這是當年的囂張)?

    直到我現在認識到法國古典音樂傳統,認識到更深刻的法國傳統下之巴哈與貝多芬,才重新找到『純粹美感』的角度,更進而從『純粹美感』找到更有價值的精神內涵。從這個角度,我才發現『音響非常重要!』,才開始虛心的發現:只要是高傳真的『正確音響』玩家,就算毫無古典音樂素養,但是欣賞能力沒被污染反而更可怕更高級,往往能快速體會很多傳統古典音樂愛好者完全聽不懂的頂級音樂。所以,我才會提倡這個『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

    也就是說,以我對3B2T(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全部作品倒背如流的功力,如果不需要法國觀點,MP3就夠用啦!貝多芬的OP.126是我首度推廣的,舒伯特的D.946也是我首度提倡的。這麼強的古典音樂功力,只要手提CD加耳機就可以啦!玩音響做什麼?....:P

    因此我現在的觀點是:如果希望玩音響有意義的發燒友兼古典音樂者,或是希望古典音樂素養有進階水準的愛好者,音響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走向高傳真的『正確音響』。一但有這種基本條件,那麼『古典音樂的法國觀點』是可以不證自明的....:)

    這就是我現在要全力支持小葉這個MY-HIEND網站的主因,只有正確的音響,才有可能快樂地分享古典音樂的全貌.... P.S.只要一萬七仟元就夠用了!

    說到這裡,好奇要問一下 uglycat 你的音響系統?不知道是否走向高傳真?如果希望音響成為古典音樂素養的助力,那麼對於音響的高傳真取向必需『毫無妥協』、很多看法也會與大眾不同喔!.....:o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5. #13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其實我一直覺得聽音樂是會分時期的,一個人在不同年齡聽的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對音樂從剛開始聽旋律轉向細細品味,那聽的方向更是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個人的經驗從一個比較容易解說的觀感來看,我所開始認定他是偉大的藝術幾乎都有類似的特質,初看(初聽)通常並不是太突出,但每看一次(聽一次)都會產生新的體會(但這需要思考和細細品味),然後就完蛋了,非常容易沈溺進去,直到某一天突然跳脫,那會進展到另一個層次來欣賞

    此外建議大師在介紹音樂時可以順便介紹音樂家的美學理念,每個演奏者對於創作者有何見解和表現方式,這些偉大的藝術家都有他們認定的美學,雖然在不同時其會改變,但配合一起欣賞會對想瞭解的有很大的幫助,我舉畫家莫內當例子,這位印象派的大師,其作品欣賞重點在於光與影的關係,同樣場景他會有多個作品,光和影相對照,他著名的事件之一是他深愛的夫人過世,他居然看到他夫人瞳孔的光影變化就深陷其中跑去作畫,他說他是光線視覺變化的奴隸,音樂其實也是類似喔

    小弟粗淺,只能提供最淺的感官,甚至可能錯誤,詳細的解說部分還請大師指導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en3058 For This Useful Post:


  7. #14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有許多藝術創作純粹就是以美感為絕對宗旨,

    很大一部分的攝影,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刻, 乃至許多印象派作品,

    又為何到了音樂卻變成不聽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境就是不懂得欣賞呢?

    有人去考證過所謂的"意境"真的存在嗎? 還是為賦新辭強說愁?

    反觀近代的音樂又有多少比例存在有"意境"? 那又為何100, 200年前的音樂就很有"意境"?

    音樂欣賞何不回到單純的音色與旋律呢? 由樂器堆砌出的絕對美感欣賞起來不是容易的多嗎? :)

  8. #15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這種藝術跟文學一樣阿(中國文學最美的離現在不止200年了),累積一段時間後,會再某一個點大爆發,出現一堆經典作品,有個標竿,那後面的人當然難以突破,我覺得喜歡聽古典音樂的在這部分比重蠻高的,不是後面的作品不好,是不容易突破

    至於純美感的當然有阿(我也聽阿),能成為經典的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吧

  9. #16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有許多藝術創作純粹就是以美感為絕對宗旨,

    很大一部分的攝影,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刻, 乃至許多印象派作品,

    又為何到了音樂卻變成不聽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境就是不懂得欣賞呢?

    有人去考證過所謂的"意境"真的存在嗎? 還是為賦新辭強說愁?

    反觀近代的音樂又有多少比例存在有"意境"? 那又為何100, 200年前的音樂就很有"意境"?

    音樂欣賞何不回到單純的音色與旋律呢? 由樂器堆砌出的絕對美感欣賞起來不是容易的多嗎? :)

    換了喇叭之後,

    那天放海汀克在 philips 的tchaikovsky sym n6,

    我有了新發現,

    原來,要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深沈意境,

    悟性不高者,其實是很難的,

    可能要聽更多的音樂細節, 更多的表情,更正確(?)的節奏.

  10.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1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換了喇叭之後,

    那天放海汀克在 philips 的tchaikovsky sym n6,

    我有了新發現,

    原來,要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深沈意境,

    悟性不高者,其實是很難的,

    可能要聽更多的音樂細節, 更多的表情,更正確(?)的節奏.
    那請大師在OP.111 之後來解說吧(偶可以要求包含哪些項目嗎???????)

  12. #18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新天新地今日沒開,只好改天再去尋寶。

    回到音樂的表現,我覺得法國雖然也在歐洲,但在古典音樂的發展上,至少在19世紀以前,一直落後於德奧,甚至義大利。這應該與國勢的強盛,民族性,還有整體民間富裕程度以及人民藝術水準是否到了有關。也因此,法國音樂一直被壟罩在德奧系的音樂壓力之下(其他國家亦然,英國更明顯). 但法國作曲家們,一直都在配器上比德奧作曲家更豐富,也因此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直到德布西代表的印象派,受到當時印象畫派旋風的影響,開始在音樂上追求相似的變化(音色,有如繪畫主題的色彩與光影),才擺脫德奧傳統走出自己的路。也影響到全世界的音樂家(譬如Stravinsky 的音樂) 但也不能因此就說法國音樂觀就凌駕在德奧音樂觀之上。也許該說法國音樂在這塊的領先發展,補足了德奧音樂不足之處,讓音樂的表現可以更加全面。

    記得我曾聽過一場音樂會,裡頭剛好有許常惠的作品。我一聽就完全是20世紀初期那種追求音色與感覺變化的印象派樂風。但我當時聽起來,就是只有那些,聽不到印象深刻的主題與發展。對人來說,音色的處理雖也很重要,但只有那點還是不夠的。音樂的主題動聽與否,主題的發展是否巧妙,配器是否適當,樂曲結構是否吸引人甚至暗藏玄機,在在影響聽眾的感受。

    但無論如何,psycho 與 drkao 兩位前輩的觀點,都非常值得我學習。在這裡先謝謝你們願意與大家分享經驗。

  13.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uglycat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19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我個人蠻喜歡由法國指揮家跟俄國指揮家呈現的交響樂,我覺得他們的詮釋非常有衝突思維下的風格,他們對於貝多芬、莫札特、……等作品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是給予作品一種新的生命,很類似高更在大溪地的創作,充滿著自我的省思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非常需要細細品味其內容,缺點是容易愛上了容易上癮

    法國藝術家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是非常會省思,好的作品或許當時並非出名(我覺得是想法太前衛),但過一陣子等較多人瞭解後,給予的評價都很高,畫作上如此,音樂表現上也是這樣(俄國也是類似情況),1812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最後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而是整體述說了一個經歷苦難的過程,最後得到的勝利那種打從心底的歡樂是偉大的傑作,其中音樂述說中間的過程非常值得細細品味,非常符合一般哲學那種,痛苦的快樂

    個人感想

  15.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en3058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20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說到這裡,好奇要問一下 uglycat 你的音響系統?不知道是否走向高傳真?如果希望音響成為古典音樂素養的助力,那麼對於音響的高傳真取向必需『毫無妥協』、很多看法也會與大眾不同喔!.....:o
    報告 psycho 兄,我用的器材應該還是基礎級的。

    CDP: Marantz Sa11S1
    綜擴: JDRG Concerto
    喇叭:Dynaudio Contour 1.8mk II

    沒用什麼千元級以上的線材,所以也不知妥協了多少。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