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共6頁 第一第一 ... 23456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1 到 40 共計 52 條
  1. #31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恕刪

    我會建議你試試庫普蘭(對,就是拉威爾鋼琴名曲的那個庫普蘭)與拉摩,我聽過他們了才知道原來巴哈的《郭德寶變奏曲》是對他們的最高禮贊....:)

    再者不妨試試夏邦提耶的感恩頌歌,這是路易十四時代的音樂:
    夏邦提耶 / 感恩頌歌、數件樂器替代管風琴的彌撒
    庫普蘭與拉摩的CD我好像只有一兩張,印象中是 Harmonia Mundi 出的,可能曲子不對,當初聽時沒特別印象,之後就打入冷宮了,回家再找出來聽聽看。不過肯定不是新天新地買的。

    剛好您 Mozart 曲子都很熟,想請問你是否知道一張他無編號的交響曲。等我把旋律簡譜寫出來後,再請您幫忙一下。

  2. #32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除了巴哈之外,大部份我們熟知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等)都是1750年以後活躍的人. 巴哈在世的時候,好像並不像現在那麼有名. 韓德爾和泰雷曼在當時都比巴哈有名不少.

    我想說的是,法國從以前到現在,在許多方面(政,經,科學,文學,美術,等等)都和別的歐洲國家可以抗衡,怎麼可能音樂部份會差很多呢? 驕傲的法國人,怎麼可能甘居人後呢?:^):^)
    有沒有贊助者應該也很重要。會不會當時的法國王朝主子比較不重視音樂呢?其實那個時代或稍早,荷蘭更早發達與興盛 (從台灣被西班牙,荷蘭分別佔領南北兩端可知)。但好像印象中也沒什麼荷蘭音樂家。更早的西班牙,取得南美銀礦而建立強大的國家,但那個時代的西班牙音樂很遺憾我也沒概念。

  3. #33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恕刪
    窄化不是不好,我自己就大概是全天下最窄化的呆子.... 但是視野要有寬廣的選擇權,才能進行有意義的窄化選擇。不管我是選德派或是法派、英派,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是在『唯獨法派』的情境下選擇法派,這當然是隨波逐流成就有限;在『唯獨德派』的情境下選擇德派,當然還是隨波逐流成就有限。

    幸好在著網路可以讓我們好好審視自己的視野選擇權是否被蒙蔽,從而出現改善的契機。幸好當年遇到林主惟(新天地老板),並且打算去吐槽結果被回嗆......先從『為何3B2T的最佳版本都是法國演奏?』開始,再經過幾年的全新審視自己的古典音樂視野;然後,就變成現在的我.... 日後又會如何改變,誰知道?...... :o
    大師說的就是我覺得應該要有的欣賞古典音樂的心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會有自己聽到音樂的感官,但是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觀點來做標準欣賞,那才會有客觀的比較性,當這套觀點經得起考驗(像大師這類型),那所做出的評論起碼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個觀點來比較,得到的結果才會跟大師有一致性

    但是每個人(尤其專業人士)自己的邏輯觀感不會相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對我來說這沒有對錯,只是使用的模型不同所造成的

    我一直覺得古典音樂最不讓我喜歡的就是要仔細、多次、比較式、……的聆聽,除了瞭解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思之外,還要品味演奏者(指揮者)對曲子的瞭解方式,表達方式,在從中間選到我覺得我喜歡的,這個過程通常沒有熱情是不會快樂的(大師就是那種有熱情,所以他覺得這過程也是一種快樂那種)

    所以我還是取巧一點,大師,OP.111呢~~~~
    等你解說跟選好版本,我聽過比較過我在去買,然後聽個200次比較不用繞遠路:*:*:*

  4. #34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會建議你試試庫普蘭(對,就是拉威爾鋼琴名曲的那個庫普蘭)與拉摩,我聽過他們了才知道原來巴哈的《郭德寶變奏曲》是對他們的最高禮贊....:)
    回家趕快找出手上唯一一張 Rameau 的CD, 曲名 Les Indes Galantes Suites d'Orchestre (Symphonies). 每首曲子都很短,從幾十秒到約兩分多鐘,只有最後一首夏康舞曲 6'20 較長。

    這次是換音響後首次聽這張古樂器演奏的CD。音響升級果然不同,以前覺得不好聽,現在覺得好聽多了,至少能聽。

    我聽到他短的管弦樂作品,覺得蠻精巧,旋律也動聽,配器也算巧妙。但那首夏康實在沒什麼主題,似乎只是把不同段落音樂堆砌在一起。可能這首並非 Rameau 的代表作品。

    我拿了時代稍早的英國作曲家 Purcell 的音樂來對比欣賞。可能是我個人偏好吧!我覺得 Purcell 的作品遠比拉摩的出色。若讓我打分數,可能給 Purcell 優,Rameau 哪首可能最多得良。一樣一首夏康舞曲 in g minor, 音樂的張力與結構遠勝過剛才拉摩那首。(Decca 467 454-2). 其他選曲也都很有特色與吸引力。

    psycho 兄可否推薦一下庫普蘭與拉摩位代表作品? 我會沐浴後再來聆聽。

  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uglycat For This Useful Post:


  6. #35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普塞爾...比韋瓦第.韓德爾~還早期..

    亞瑟王曲..還有印地安皇后..

    come if you dare....the trumpet sound...對嗎.!!?

  7. #36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eh捨 查看文章
    普塞爾...比韋瓦第.韓德爾~還早期..

    亞瑟王曲..還有印地安皇后..

    come if you dare....the trumpet sound...對嗎.!!?
    葉大師

    多講一點啦,我準備好椅子來聽講了,聆聽的重點呢?版本?器材?還一堆????

  8. #37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葉大師

    多講一點啦,我準備好椅子來聽講了,聆聽的重點呢?版本?器材?還一堆????
    何處無大師.?.別再鬧啦 ...PLS:P.!

    只是剛好有 Decca ADRM ADD(錄) 433 166-2..1959~1966版本.
    兩張一套CD..合唱錄得極佳.
    應該是英文重編歌辭版本..USA沒那麼久歷史啦.
    就像今天看好萊屋MV..明明是歷史久遠.卻 English發聲一樣.

    器材..有自家訪po.請笑閱..:P
    音響在下還淺..裝璜我就不客氣勒..8)

  9. #38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早期的音樂其實是很單調的,我舉帕海貝爾的卡農當例子,他其實就是演奏重複的八個音(d、a、b、#f、g、d、g、a),一共重複二十八次,其實就是排列組合的功力問題,弄得好的當然厲害又好聽,但沒弄好,那不就很單調,很不耐聽
    我沒聽過 帕海貝爾 其他的曲子,但我覺得他這首算是蠻高明的。他限制自己在旋律上用三聲部卡農,加上頑固低音來作曲,還要作得好聽讓曲子大受歡迎。真不簡單。

    頑固低音的曲子不見得死板。普賽爾歌劇 Dido and Aeneas 裡那首名曲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就用頑固低音,但是樂曲卻能蕩氣迴腸,感人無比。

    這個Decca 企鵝三星帶花版本

  10. #39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我沒聽過 帕海貝爾 其他的曲子,但我覺得他這首算是蠻高明的。他限制自己在旋律上用三聲部卡農,加上頑固低音來作曲,還要作得好聽讓曲子大受歡迎。真不簡單。

    頑固低音的曲子不見得死板。普賽爾歌劇 Dido and Aeneas 裡那首名曲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就用頑固低音,但是樂曲卻能蕩氣迴腸,感人無比。

    這個Decca 企鵝三星帶花版本
    他就這曲有名啦,我覺得玩這種很有反普歸真的味道,厲害又流傳的名曲幾乎都不複雜,小星星變奏曲其實也很類似,幾個常常聽的曲子都有類似的特質

    其實我覺得這種最難表現,好像很簡單,也給演奏者很大的空間自己發揮,但別忘了這種大家從小聽到大,要做到多數人喜歡又一聽就認出是你彈的,這難度絕對高(跟繪畫中說話一般人常見的東西很難是一樣的道理)

    大師說的OP.111則是另一種難度,能夠掌握的不多,掌握到好也超難

  11. #4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6
    Thanked 5,959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恕刪]所以我還是取巧一點,大師,OP.111呢~~~~
    等你解說跟選好版本,我聽過比較過我在去買,然後聽個200次比較不用繞遠路:*:*:*
    chen3058這篇說得很調皮,但卻是正確的知識論方法....:o 我剛開始接觸法派,就是先假設新天新地的林主惟與幾個高手通通都是對的,努力學習聽出他們所聽到而我難以聽到的東東......等到學成後,嘿哩嘿!!我還是我,還多吸收了很多超出他們知識與體驗之外的東東.....

    所以若是被我的東東吸引了,那我再進一步說:我那些長篇大論都是力求嚴謹的知識論文章,知識有可能是錯的而方法論一定是對的,所以你如果真的反覆練習200遍....慘了!我訓練出一個可怕的對手!.... :P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我聽到他短的管弦樂作品,覺得蠻精巧,旋律也動聽,配器也算巧妙。但那首夏康實在沒什麼主題,似乎只是把不同段落音樂堆砌在一起。可能這首並非 Rameau 的代表作品。[恕刪]
    uglycat 把自己的聆樂心得寫得非常清楚,太好了!.....

    從以上引言,很明顯你仍然習慣『線條結構』而非『音色營造』的欣賞方式;那得先把拉摩與庫普蘭丟到一邊,因為我被兩人深深感動的是『配器』與『裝飾音』,可以再加一個旋律線的靈動感,不過這個有點難客觀討論。沒係,先丟到一邊!....:o

    我會建議習慣『線條結構』愛樂友(這不是不好喔!)要接觸法派古典音樂,應該先接觸聖桑與拉威爾;因為這兩人都是同時兼具『線條結構』與『音色營造』的頂級大師,也就是說他們就算只聽『線條結構』也超越了貝多芬,賦格手法的豐富與細膩當然也勝過巴哈。因此從這兩人開始,比較能從『線條結構』過渡到『音色營造』。這正是我自己私人的學習歷程,所以提出來當成一個可行方法。

    推薦我以下兩篇文章(非常長!):

    『音色』與『線條』的音樂欣賞: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例

    呈現當代貝多芬應有面貌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往下翻還有後續文章: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漫談唱片的演奏與錄音問題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