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共6頁 第一第一 1234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1 到 30 共計 52 條
  1. #2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7
    Thanked 5,965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恕刪]我個人的經驗從一個比較容易解說的觀感來看,我所開始認定他是偉大的藝術幾乎都有類似的特質,初看(初聽)通常並不是太突出,但每看一次(聽一次)都會產生新的體會(但這需要思考和細細品味),然後就完蛋了,非常容易沈溺進去,直到某一天突然跳脫,那會進展到另一個層次來欣賞[恕刪]
    這段話要密密加圈啦!..........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恕刪]音樂欣賞何不回到單純的音色與旋律呢? 由樂器堆砌出的絕對美感欣賞起來不是容易的多嗎? :)
    我的看法正是因為『純粹美感欣賞起來很不容易』..... 如果純粹美感欣賞很容易,那有可能那麼多極糟爛錄音卻被宣稱是天書榜單?:P

    應該說:人類先天原始的感官是非常客觀的,可惜後天的種種因素會造成感官能力主動扭曲失真,結果造成『純粹美感欣賞起來變得很不容易』....:)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那請大師在OP.111 之後來解說吧(偶可以要求包含哪些項目嗎???????)
    可以要求,但是必需專文回應,chen3058你提出的音樂問題都是不能簡單回答的....:)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
    回到音樂的表現,我覺得法國雖然也在歐洲,但在古典音樂的發展上,至少在19世紀以前,一直落後於德奧,甚至義大利。這應該與國勢的強盛,民族性,還有整體民間富裕程度以及人民藝術水準是否到了有關。也因此,法國音樂一直被壟罩在德奧系的音樂壓力之下(其他國家亦然,英國更明顯). 但法國作曲家們,一直都在配器上比德奧作曲家更豐富,也因此呈現出自己的風格。[恕刪]
    我剛始接觸新天新地時也是如同 uglycat上述講法,但是隨著我只買法國錄音與法國演奏的cd與lp,聽到更多十五、十六世紀的法國古典音樂,我連上述觀點都被動搖了....(sweat)

    古典音樂這種事,有『天才』與『文化(社會)』之分;天才是指整體社會不見得很強,但是有極少數高手特別強;『文化』是指不見得有絕世高手,但是普遍每個音樂家都是水準以上的高手。

    因此,如果從『天才』的角度來說,只憑3b2t再加一個華格納,我到現在還是認為這些所謂的德奧傳統是最愛的古典音樂。但是如果是談文化(社會),隨便閉著眼睛挑一個無名作曲家嘗試聆聽,我居然最後都百分之百選中法國作曲家,而且是從十五世紀到現在的音樂劇(例如我喜歡鐘樓怪人遠勝悲慘世界,從純粹音樂的角度)都一樣。

    甚至以對古典音樂沒有特別興趣的純音響玩家 rendraw來說,我放個 Victor Masse的輕歌劇《珍妮特的婚禮》,這恐怕全台灣沒有二十個人聽過。拜錄音絕對正確與版位絕佳之故,結果黃大立刻聽個目瞪口呆說怎麼有這麼偉大的音樂?....

    所以從文化(社會)的角度,從古到今,古典音樂的發展一向是以法國最完善,這個觀點是可以實證的,而且我個人認為在台灣這是被嚴重蒙蔽的真相....:o

    當,在這裡不打算過份爭論這個驚世駭俗的論點,只是 uglycat的古典音樂素養一直朝著遠大目標進步,那我就給你一些思考的刺激與不同的體驗....:)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我個人蠻喜歡由法國指揮家跟俄國指揮家呈現的交響樂,我覺得他們的詮釋非常有衝突思維下的風格,他們對於貝多芬、莫札特、……等作品的表現方式,我覺得是給予作品一種新的生命,很類似高更在大溪地的創作,充滿著自我的省思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非常需要細細品味其內容,缺點是容易愛上了容易上癮[恕刪]
    咦?這部份的具體唱片感想我似乎沒有聽 chen3058 談論過?恭請回軟體區開講啦!....

  2. #2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7
    Thanked 5,965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報告 psycho 兄,我用的器材應該還是基礎級的。

    CDP: Marantz Sa11S1
    綜擴: JDRG Concerto
    喇叭:Dynaudio Contour 1.8mk II

    沒用什麼千元級以上的線材,所以也不知妥協了多少。
    uglycat 果然沒有看完我的文章,我建立這些錄音藝術與音響科學的論述,都是使用整套『三萬七仟元』的音響系統耶!.... 當然現在約四、五十萬的音響系統好很多,但是絕大多數我的文章,別說『三萬七仟元』聽得到,現在更進步到『一萬七仟元』也聽得到了!....:o

    所以以上音響系統在價格上己經非夠用啦!至少比我入門時要強之太多了....

    不過以我的經驗,這套音響的確不大容易通過殺音響測試。JDRG Concerto我毫無經驗,但是 Marantz Sa11S1 與 Dynaudio Contour 1.8mk II 都算是『略有點修飾』的音響器材。它們本身好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殺音響測試下,這兩件器材如果沒有搭配『正確的線材』,會很難通過;結果你又沒有加上正確的線材,那麼我提到的現象可能不大容易聽出來....:|

    這不代表你就聽不出新天唱片的優點,而是說,不會有天差地遠的誇張差距;這對一般發燒友不見得重要,但是對於進階的古典音樂欣賞者可是重要無比!

    若是讓我大膽提議,由於你的器材的二手價位都非常好看,所以.......換掉........我會不會被打?......

    而滿足我的音響條件,從整套一萬七仟元開始有一大堆選擇了....

  3. #23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新天新地今日沒開,只好改天再去尋寶。

    回到音樂的表現,我覺得法國雖然也在歐洲,但在古典音樂的發展上,至少在19世紀以前,一直落後於德奧,甚至義大利。這應該與國勢的強盛,民族性,還有整體民間富裕程度以及人民藝術水準是否到了有關。也因此,法國音樂一直被壟罩在德奧系的音樂壓力之下(其他國家亦然,英國更明顯). 但法國作曲家們,一直都在配器上比德奧作曲家更豐富,也因此呈現出自己的風格。
    [恕刪]
    我以前也和您一樣覺得法國作曲家沒什麼出眾之處;但看了一些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和Psycho大的文章,我發現我可能眼界太窄。法國出過拿破倫,路易十四等等皇帝;法國出過大小仲馬,雨果,巴爾扎克等等文豪;法國出過像傅利葉,居理先生和夫人等等的科學家;法果出過的畫家就更不計其數了。如果法國有”能力“養出這些人才,您不會覺得法國在德步西以前也應該出了不少重要的音樂家嗎?怎麼會獨缺這一塊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想想,莫扎特也在巴黎混過一段時間,但找不到什麼合意的位置,才到維也納。這告訴我們,在那時的巴黎,可能有很多很不錯的音樂家(用那時流行的觀點),莫扎特只是其中之一,甚至可能不是最頂尖的(不然,怎麼會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呢?)

    為什麼會有”法國作曲家落後德奧和義大利”的觀念(我以前也是同樣的觀念),我也不知道。但,這就像以前在台灣聽熱門音樂(1970~1990),我要是只聽余光和陶曉清的廣播節目,我會以為好聽的熱門樂團都是美國和英國團(偶爾有些澳洲團),我不會知道原來很多德國或法國的搖滾樂團也很不賴(甚至更好)。

    也許,我們從小就(正確地或不正確地)被灌輸了,音樂之父是巴哈,樂聖是貝多芬,音樂神童是莫扎特,交響曲之父是海頓,等等。我不是否認這些作曲家的地位,但是,我們是否在肯定這些作曲家的同時,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同時代的傑出作曲家?:^):^)

    抱歉,我不是說您說的不對,我也不知道您說的對還是不對。我只是認為,我們是否被誤導了?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5. #24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我以前也和您一樣覺得法國作曲家沒什麼出眾之處;但看了一些新天新地的林主惟和Psycho大的文章,我發現我可能眼界太窄。法國出過拿破倫,路易十四等等皇帝;法國出過大小仲馬,雨果,巴爾扎克等等文豪;法國出過像傅利葉,居理先生和夫人等等的科學家;法果出過的畫家就更不計其數了。如果法國有”能力“養出這些人才,您不會覺得法國在德步西以前也應該出了不少重要的音樂家嗎?怎麼會獨缺這一塊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想想,莫扎特也在巴黎混過一段時間,但找不到什麼合意的位置,才到維也納。這告訴我們,在那時的巴黎,可能有很多很不錯的音樂家(用那時流行的觀點),莫扎特只是其中之一,甚至可能不是最頂尖的(不然,怎麼會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呢?)

    為什麼會有”法國作曲家落後德奧和義大利”的觀念(我以前也是同樣的觀念),我也不知道。但,這就像以前在台灣聽熱門音樂(1970~1990),我要是只聽余光和陶曉清的廣播節目,我會以為好聽的熱門樂團都是美國和英國團(偶爾有些澳洲團),我不會知道原來很多德國或法國的搖滾樂團也很不賴(甚至更好)。

    也許,我們從小就(正確地或不正確地)被灌輸了,音樂之父是巴哈,樂聖是貝多芬,音樂神童是莫扎特,交響曲之父是海頓,等等。我不是否認這些作曲家的地位,但是,我們是否在肯定這些作曲家的同時,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同時代的傑出作曲家?:^):^)

    抱歉,我不是說您說的不對,我也不知道您說的對還是不對。我只是認為,我們是否被誤導了?
    這點我也蠻有感觸的,法國是當時的流行的領導地方,開放的風氣使得各種的創作比較有空間,但是主流的聲音也很明顯,會排斥非主流的聲音,以現在北美館展覽的高更來說,他跟梵谷這些現在所稱的大師,哪一個在當時受到現在的推崇阿,一個過的比一個還窮困,但是我覺得法國人的一個優點是當他們發現美感後,會給予這些大師應有的位置

    我對於音色和表演內涵也可以用高更來形容,音色有如高更畫作的豐富顏色,當然可以好好欣賞,但高更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在他的色彩,而是他的畫作都會隱藏一個故事(跟交響樂很像),他的:三個大溪地人連我這種門外漢都可以說上10分鐘(我覺得他的畫作很有看山不是山的味道),當你瞭解一個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意涵時,欣賞起來會有不同的觀點的

    法國和俄國的一些指揮家,同一個曲子跟卡拉揚比較(他的迷千萬別打我),我覺得卡拉揚的很厲害、很完美、................................................................但我沒感動

  6. #25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以上幾位網兄說的有道理。如果自己對法國音樂接觸還不夠多,是不跟人云亦云妄加論斷。

    只是,就我接觸的有限法國作曲家的音樂,無論是白遼士,比才,古諾,聖桑,瓦德都菲爾,德布西,拉威爾,奧芬巴哈,丹第,杜卡等。這些比較有名氣作曲家們的代表作,我聽其音樂整體印象是色彩華麗豐富,旋律動聽,有纖細一面,也有極具衝擊力的部分,但就是相對比較不耐聽。跟我可以聽德奧音樂作品同一作品能一聽再聽,聽數十次上百次,真的不太一樣。

    Kevintran 兄您提到那些鼎鼎大名人物,都是18世紀之後的事。巴哈生於 1685年,是17世紀後半的事。會不會是兩邊的發展有時間上的落差?拿破崙帝國雖強大,卻為期甚短,遠不如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匈帝國,直到一戰結束才終了。

  7. #26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
    Kevintran 兄您提到那些鼎鼎大名人物,都是18世紀之後的事。巴哈生於 1685年,是17世紀後半的事。會不會是兩邊的發展有時間上的落差?拿破崙帝國雖強大,卻為期甚短,遠不如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奧匈帝國,直到一戰結束才終了。
    除了巴哈之外,大部份我們熟知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等)都是1750年以後活躍的人. 巴哈在世的時候,好像並不像現在那麼有名. 韓德爾和泰雷曼在當時都比巴哈有名不少.

    我想說的是,法國從以前到現在,在許多方面(政,經,科學,文學,美術,等等)都和別的歐洲國家可以抗衡,怎麼可能音樂部份會差很多呢? 驕傲的法國人,怎麼可能甘居人後呢?:^):^)

  8. #2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幾位都是跟大師一樣真正喜愛古典音樂的專業人士,我個人嗜好比較多和雜,所以聽古典音樂用的方法比較取巧(建立邏輯再去聽),所以我的缺點其實很明顯的,聽的不夠多,尤其好作品聽得不夠多

    我對法國作曲家之所以大多默默無名的想法是歷史因素,由音樂發展史來看,早期的歐洲音樂(西元500~1450)是教會自己所用的音樂,然後經過文藝復興實習開始轉變,到了鳴奏曲格式確定(變成可以說故事了)大放光彩,後來又希望回歸到原點

    音樂重鎮的發展幾乎是由義大利、奧地利、普魯士、法國、俄國(以義大利為中心向外的模式)發展,到了法國為主的時候,其實是希望回歸到原點的時期了,早期的音樂其實是很單調的,我舉帕海貝爾的卡農當例子,他其實就是演奏重複的八個音(d、a、b、#f、g、d、g、a),一共重複二十八次,其實就是排列組合的功力問題,弄得好的當然厲害又好聽,但沒弄好,那不就很單調,很不耐聽

    所以基本上除非特殊的曲子,不然我是不聽法國作曲家的

    大師別在挖坑讓我跳啦,這個是大海,會淹死人的

  9. #28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除了巴哈之外,大部份我們熟知的作曲家(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等)都是1750年以後活躍的人. 巴哈在世的時候,好像並不像現在那麼有名. 韓德爾和泰雷曼在當時都比巴哈有名不少.

    我想說的是,法國從以前到現在,在許多方面(政,經,科學,文學,美術,等等)都和別的歐洲國家可以抗衡,怎麼可能音樂部份會差很多呢? 驕傲的法國人,怎麼可能甘居人後呢?:^):^)
    我覺得巴哈當時不出名很正常的,當時的流行是鳴奏曲的形式,但是巴哈走了不同的路(維持傳統的方式),純樂器的領域中發揮多聲部的對位,除了主調之外,其餘的好像蠻裝飾性的,主調會移動,變形,他就是這樣玩(但是他玩的很高明),對我來說他就是弄了一個大框框,然後在裡面繞來繞去,有些曲目我還比較聽得下去,不愛的聽個兩次就覺得耳朵嗡嗡響,繁雜又不耐聽

    光從巴哈的曲子來說我並不是很喜歡,但是他作曲的方式卻給演奏者個人很大的發揮空間,每個高明的演奏者都可以顯現出自己風格的巴哈曲子(給個大框框,其餘的由演奏者自由發揮)

    個人見解

  1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en3058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2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7
    Thanked 5,965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首先想請 uglycat 別太客氣而妄自菲薄....:) 網路最有意義的就是大家直來直往多多分享,透過真誠的分享相互進步。所以雖然我與kevintran對法國古典音樂的意見與你不同,但絕對沒有指責你『不懂就別亂講』意思喔!... 我認為大家大膽講出真心的看法,才可以彼此教學相長;所以 kevintran 也曾吐槽過我的音響知識不足,真開心,以後我更要亂講話了,這樣子才會有人出來教導我更正確的知識哩!....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
    只是,就我接觸的有限法國作曲家的音樂,無論是白遼士,比才,古諾,聖桑,瓦德都菲爾,德布西,拉威爾,奧芬巴哈,丹第,杜卡等。[恕刪]
    我會建議你試試庫普蘭(對,就是拉威爾鋼琴名曲的那個庫普蘭)與拉摩,我聽過他們了才知道原來巴哈的《郭德寶變奏曲》是對他們的最高禮贊....:)

    再者不妨試試夏邦提耶的感恩頌歌,這是路易十四時代的音樂:
    夏邦提耶 / 感恩頌歌、數件樂器替代管風琴的彌撒
    http://blog.yam.com/stsd/article/5739006


    而且我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

    『現在』在台灣的大眾化之cd唱片新品市場,幾乎沒有庫普蘭與拉摩,有也是亂七八糟演奏製做的大全集。但是當我開始透過LP回溯1950到1980的『美國之古典音樂市場』,因為這些LP都是成箱成堆,勉強可以反映當時的古典音樂風氣。結果卻發現『非常容易找到』庫普蘭與拉摩、更容易找到最頂級的法國樂團與法國錄音。至今我簡直找不到任何巴黎帕度魯樂團的CD,LP卻找到好幾張。

    這些在美國大量的二手LP,約每三十張,就會有一張正確的法國曲目與法國演奏;比起台灣現況簡直天差地遠!如果是跟日本比,台灣現況更是窄化到誇張離譜的地步。

    這證明了1950-1980年代,法國曲目與法國演奏雖然不是最大的主流,但至少有一席之地;時到資訊最流通的現代社會,身在台灣想買古典音樂唱片的人,卻幾乎不認識這些1950-1980年代的法國曲目與法國演奏;甚至連玩音響的也不知道它們的錄音有多麼頂級,玩LP的更是隨便就被我使用這種一張99元的LP打個倒地不起.......

    我完全可以客觀的證明:這是非常可怕的資訊偏差,至少絕對可以證明在台灣、我們古典音樂視野其實是越來越窄化而不自知。

    窄化不是不好,我自己就大概是全天下最窄化的呆子.... 但是視野要有寬廣的選擇權,才能進行有意義的窄化選擇。不管我是選德派或是法派、英派,都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是在『唯獨法派』的情境下選擇法派,這當然是隨波逐流成就有限;在『唯獨德派』的情境下選擇德派,當然還是隨波逐流成就有限。

    幸好在著網路可以讓我們好好審視自己的視野選擇權是否被蒙蔽,從而出現改善的契機。幸好當年遇到林主惟(新天地老板),並且打算去吐槽結果被回嗆......先從『為何3B2T的最佳版本都是法國演奏?』開始,再經過幾年的全新審視自己的古典音樂視野;然後,就變成現在的我.... 日後又會如何改變,誰知道?...... :o

  1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30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所以以上音響系統在價格上己經非夠用啦!至少比我入門時要強之太多了....

    不過以我的經驗,這套音響的確不大容易通過殺音響測試。JDRG Concerto我毫無經驗,但是 Marantz Sa11S1 與 Dynaudio Contour 1.8mk II 都算是『略有點修飾』的音響器材。它們本身好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的殺音響測試下,這兩件器材如果沒有搭配『正確的線材』,會很難通過;結果你又沒有加上正確的線材,那麼我提到的現象可能不大容易聽出來....:|

    若是讓我大膽提議,由於你的器材的二手價位都非常好看,所以.......換掉........我會不會被打?......
    被您發現了,我的確沒看完全您全部大作。因我感興趣的不是音響部分,而是音樂部分。
    JRDG 綜擴據說是比較中性的器材,至少我聽的時候覺得可以接受。雖然就音響性來說還很有限,但至少聽起來感覺不會比現場差太多 (我意指造成完全不對的聲音)。

    賣掉這些器材喔!暫時沒這個念頭。想先把線材補齊再說。
    等我買到您所提的CD,實際聽過後我再來評價好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