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教 psycho 大師
大師你好,
我拜讀了不少您的大作 (因為太多了沒能看完)。對您以非音樂專業出身者能研究音樂到這種境界實在很佩服。對於您提出音色的重要性,不亞於線條的重要性,小弟也深受啟發。雖說音樂的幾個要素裡,除了旋律,節奏,和聲之外,音色本來就是頭幾個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在德奧音樂以線條為主的發展方向,法國印象派以來強調聲音/音色的音樂在古典音樂界(至少台灣),一直居於弱勢,甚至多少受到忽視,也是不爭的事實。
想請教的緣起,在於看到「國家音樂廳」的討論串,您與另一位高醫師的討論而來。你文中的一個重點是,在樂團演奏時,要清楚的聽到各樂器演奏的聲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高醫師則認為,演奏得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才是好的演出(希望我沒會錯意)。到底那個才算正確,或者說這是屬於藝術範疇兩種詮釋方式都可以,小弟並不知道。
但我曾看過少數一些管弦樂團的總譜,跟著聽音樂。通常那時,我會聽得特別有感覺。不過,樂譜上並沒記載各聲部的音量,比重該怎麼處理。所以我想請教您,您為什麼會認為,作曲家們會希望每個聲部,都是獨立清楚的希望讓聽眾清清楚楚的聽到。而不是像另一位高醫師認為,融為一體的感覺。或者說,為何不是不同的作曲家,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的觀點。
也許您早已在您的文字裡清楚的說明過了,只是很抱歉您的大作文字量太過龐大,我按捺不住所以就先發問了。希望有機會得到您的指點。謝謝。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