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831 條

查看主題

  1. #10
    註冊日期
    2017-02-07
    文章
    257
    Thanks
    484
    Thanked 429 Times in 227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奧芬巴哈的音樂是當時真正的『流行音樂』或『輕音樂』,就是為了輕鬆愉悅而存在的。只是奧芬巴哈是鬼才,明明作曲技巧是古典音樂頂級高手,卻『故意』去寫流行音樂,再把古典音樂的各種元素加在這些流行音樂上。

    簡單說,就是托爾金把《魔戒》的功力拿去寫輕小說,又或者是諫山創把最頂級的藝術小說內涵轉化成漫畫,結果《進擊的巨人》看起來比閱讀經典小說還要更累!!而這個『累』我認為是嚴重缺點,這表示作者或讀者有一方站錯位置了。

    因此把奧芬巴哈的《流行音樂》當成『古典音樂』,當然就會「很奇怪」又『很累』了!而我是把他當成『純粹的聲音美感』,所以會驚嘆他在這麼庸俗的音樂型式上怎麼可以製造出這麼深度的古典音樂聲音美感......
    1.我聽到的Offenbach

    感覺就連聽音樂(不是演奏),我的聽法跟教授也不太一樣?

    Offenbach Gaîté Parisienne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Lorin Maazel
    https://youtu.be/0bOLYjTTvcI

    這首我聽的感想就是:很好聽,但我覺得Offenbach在裝瘋賣傻。但不是惡搞的或開玩笑的那種裝瘋賣傻。
    比較像「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或者是「小丑把歡笑留給別人,把眼淚留給自己。」
    我在裡頭聽到High歌(兩段吧),用現代用語就是「搖頭舞曲」,「搖勒搖勒~」我簡直聽到Offenbach這樣講。
    我就想說,真奢侈,拿古典樂在寫high歌。
    所以,除非我心情剛好想裝瘋賣傻。或者我可以裝作沒看到他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我才有本事去重聽。
    但我顯然以上兩者都做不到。所以我很少聽這首。

    後來看名稱是另一部劇,Offenbach- Le Financier et le Savetier - 01.Ouverture_Pasdeloup
    這個也是很好聽。然後聽起來,我猜裡頭主題比較正經一點。所以我願意再聽這個。
    (不過不是全部,只有挑幾首出來。)
    只不過這個可能就有質感殺音響現象,所以聽這個超級累。
    又或者,這部劇裡頭難道有「弦外之音」?
    我才想說或許要在教授那用頂級音響測試看看,到底是什麼問題。

    這現象就是我說的「聽起來很累」。就很奇怪,其他人都沒這樣。


    2.發了前面最後那篇長文之後,我現在對自己的喜好有更多認識。
    對古典樂我是偏「音」,對非古典樂我是偏「樂」。
    我對我喜愛的那些非古典樂是「跟古典樂同樣聽法」而且有自己的詮釋的。

    我現在知道我最喜愛的賽希爾,我對她有「音」也有「樂」的喜愛。
    我在她的音樂裡走過「從樂到音」(歌詞到音樂)以及「從音到樂」(聽到音樂去找歌詞)兩條相反的路徑。

    然後我回想起以前聽過的東西,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演奏、錄音的重要性。
    我只是在旋律中聽到了什麼而喜歡上。
    我想到了以前蠻喜歡聽宮崎竣動畫的配樂。而裡頭有好些都是管弦樂。

    於是我突然想到,我說不定可以回頭去找法國團的宮崎竣配樂(久石讓)。
    有了這一路的古典樂經驗,加上之前聽到的非法式合奏的宮崎竣配樂。
    我相信法式合奏的宮崎竣配樂一定不一樣。
    所以就開始去找影片。

    久石讓的法式合奏。(同一場演奏)
    https://youtu.be/54jB98u_OCU
    05:00開始
    https://youtu.be/T4ApWcwXMs8
    https://youtu.be/pYf7xFrdPmI

    我只能說,聽過法式合奏之後,肯定是回不去。那太好聽了,跟非法式合奏差太多了。
    (順便一提,我猜這錄音搞不好會殺音響。因為音量大小聲差很多。)
    我聽第一部的 16:20的魔法公主的部份。這感覺就像之前教授貼了莫爾道河一樣。「這才是這首該有的樣子。」
    以主觀來講的話,我願意買這個手機錄音大於去買唱片。

    以音樂來說的話,《天空之城》、《龍貓》、《風之谷》、《神隱少女》是我早期就喜歡的。
    《魔法公主》是後來看了動畫之後喜歡的。這又牽扯到動畫本身。
    論劇情,我覺得《魔法公主》是有深度的,因而喜歡上它的音樂。
    《神隱少女》也是對我來說有深度,而且音樂也好聽的。
    (不過以上都是以前喜歡的,現在我已經沒在聽這些了。)
    而《天空之城》就沒那麼有深度,在我個人眼中是個普通等級。
    《風之谷》則是故事沒講完,漫畫版本比動畫恢宏多了。
    《龍貓》不好說,因為這是童年回憶。
    對我現在來說,我評價有沒有深度很簡單:我記得住的就是有深度的。而龍貓因為小時候錄影帶看到壞掉,所以我不可能忘記,因此我也不知道他算不算有深度。
    而這個簡單判定方式,源自於我曾經在一場演講問過「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鑑委員(還是審核的什麼的,反正這人會跟其他人討論,提出一份清單上去的那個角色)」,當時我問他說:「那你心中的好文學是什麼樣的文學?」當時我想知道的是所謂的好文學標準是什麼,有沒有具體的標準。
    他一開始頓了一下,並且沒有回答我這個問題。是等到幫他接話的人講完之後,他才接過麥克風說:「我覺得好的就是好文學。」這答案跟我預計的不一樣,但我挺喜歡這答案的。這句話就這樣留在我心中。後來我也是用這種方式在過濾我看的書跟我聽的音樂,包括聽古典樂也是用同樣的概念。但忘掉的不等於就沒深度就是了,搞不好是我看不懂。例如《霍爾的移動城堡》我就看不懂,看完是滿頭問號。


    3.另外,離題一下。我從教授舉的書來猜測,我跟教授應該是「不同路數」的閱讀者。
    其現象就是,教授提出來的書,我只有《魔戒》有看完過。
    《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我漫畫先看一看覺得好看,回頭看原著小說,一話就再見了。
    而《進擊的巨人》我沒看,但因為那部很紅,我會從PTT上面看到人家在分享大綱,我也是從這邊猜說這估計也是我「主觀的垃圾」。
    我要說明的是我的「主觀的垃圾」不等於客觀的。
    這是基於決策上的「會不會跑去看」為基準,對我來說,「西醫教科書、化學教科書也是主觀的垃圾」。
    但我不會因此就下判斷說誰高誰低。有時候就是路數不同導致喜好不同。

    再來,我對所謂的「文學素養高或低」其實不在意。我只在意這本書有沒有東西。
    雖然以這個角度來講,找文學素養高的人(正確說法應該是找「真正的博學多聞的人」)比較容易找到我願意看的書。
    基於分享(而不是比高下)的心情貼一些我覺得好看的作品(在以前的我的個性是會大力推廣的那種)。

    漫畫:《潮與虎》、《傀儡馬戲團》、《魔法少年賈修》
    輕小說:《公爵千金的本領》、《聖女魔力無所不能》、《魔導具師妲莉亞永不妥協~從今天開始的自由職人生活~》
    小說:《追蹤師1松林少年的追尋》、《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走風的人》
    此篇文章於 2021-10-31 08:33 PM 被 yuntree 編輯。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