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11-23, 08:41 PM
#3631
 作者: psycho
這個『Albert Wolff Orchestra』也的確把我嚇了一跳!可惜版權與母帶應該是PHILIPS或DECCA,錄音水準也差,不知道能不能正確地重新發行?
後來又找到這個,雖然聽起來應該是同一錄音,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的唱片。
https://youtu.be/QHSwEfa0HvQ
-
-
2021-11-25, 08:50 PM
#3632
教授:
我閒閒沒事回頭翻你的舊部落格的時候,看到這篇文章。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g-post_24.html
裡頭提到
琵琶獨奏版的《春江花月夜》可說是逍遙意境的第一名曲,但是流行的絲竹版卻是味道盡失,到底那一首才是真正的春江花月?
所以我上網找了一下看看這首是什麼東西。
但我先說:我從來沒認真聽過所謂的國樂(也許無意間有聽過)。而且我對國樂沒啥興趣,絕對談不上熱愛的程度。但基於我是個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方人,我姑且想聽聽看中國古代的音樂長什麼樣子。
事實上我對國樂的印象只有兩首「不是國樂的國樂」:
第一首是笑傲江湖的《滄海一聲笑》。
第二首是《瀟灑走一回》。
不過「按照我的聽法」,我聽得下的東西只有以下兩部。
古箏 春江花月夜
https://youtu.be/Xe5AA3dHYgY
琵琶獨奏 ─ 春江花月夜
https://youtu.be/NGs8ElAHWjY
我覺得古箏版本的比較像「我印象中的國樂」,比較有「東方的味道」。
琵琶的,也許功夫不夠好?感覺我不喜歡琵琶的音色?
我還有找到樂團版本的,但我聽起來那就像西方古典樂,只是換了樂器。
https://youtu.be/PeP7WrlBtyM
但問題是「我印象中的國樂」就不是長這樣,以至於我聽起來是「不倫不類」。比方說西方古典樂要求的合奏音色,這影片不就輸慘了。我不如去聽正統西方古典樂。而要說國樂,他聽起來就不像國樂。
我猜大概中國那邊的什麼XX民族樂團都長這樣,我就懶得找了。
不過再說一遍,我也是基於好奇來聽看看而已。因為從教授文章提到,如果西方的丹地與皮爾奈是國樂的解答。我估計我不會喜歡國樂。因為皮爾奈我記得有找到他的音樂(是天團),但我聽不下去。這個我倒是知道原因:他腦海中的大自然與我的無法相容。而丹地,也頂多算喜歡,可以聽而已。
所以,這裡是問看看教授知不知道youtube上有沒有個比較像樣的春江花月夜。
題外話。我其實在西方古典樂裡頭見證了中國文學。
1.聽蕾菲布彈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的第六軌,我才知道《琵琶行》那段「大珠小珠落玉盤」是真的。在那以前,我都當那段話只是文學上的形容,白話講就是在唬爛。直到蕾菲布給我聽到這個東西之後,我才猜測:也許白居易當時真碰上了琵琶的絕世高手。
2.聽Elsa Grether的唱片,
Ernest Bloch - Poème mystique, Violin Sonatas _ Arvo Pärt - Fratres (ref. record.- Elsa Grether)
第一軌裡頭。我在裡面聽到了什麼叫「如泣如訴」(應該是大約一半,10分鐘附近)。
此篇文章於 2021-11-25 09:09 PM 被 yuntree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1-25, 08:53 PM
#3633
Alice Ader 一問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uga-libra.html
本來看教授文章是想說:應該贏過富蘭梭瓦吧?
所以才來聽聽看有沒有新東西。
Gaspard de la nuit, trois poèmes pour le piano d'après Aloysius Bertrand: III. Scarbo
https://youtu.be/QwBU7b3ZmKg
其實三首我都聽了,但懶得全部貼上,只貼一首示意。
簡單感想是
1.這曲子挺好聽的。
2.錄音差距讓我以為這首像在聽Dukas的拉摩變奏曲。
不過我知道這是錄音好的關係,讓這首的音色(?不太會形容)非常豐富。
像庫普蘭之墓教授說比較難,但就沒這首「那麼豐富」。我也不太會形容是哪種東西。
必須說要錄到「這個東西」之後,這一首才會「比較好聽」。
因此Samson François的錄音比較差,就錄不到「這個東西」。
要不然,比鋼琴實力,我覺得這個Alice Ader沒有贏過Samson François。
我一開始一聽就認為這個離蕾菲布差遠了。
本來看教授文章是想說:應該贏過富蘭梭瓦吧?
才來聽聽看,所以我並沒期待她離蕾菲布多近。
在我心目中富蘭梭瓦離蕾菲布蠻遙遠的,是比都不用比的那種。
但我想說這個好像跟富蘭梭瓦也不一定能贏阿?
所以拿我最喜歡的庫普蘭之墓第六軌來聽看看。
這聽了我覺得富蘭梭瓦都贏她阿。但是她贏在錄音好過其他人。
對此我的感想其實是:可惜前人的錄音不夠好。
蕾菲布的Dukas的拉摩變奏曲如果是這種水準的錄音,不知道長怎樣。
庫普蘭之墓 第六首對照
Alice Ader
https://youtu.be/zfjl0UCWMgA
Samson François
https://youtu.be/Bi_gDrGt2aw
後來看她有展覽會之畫,點下去看看。
對此,我的感想是,我估計她應該也沒Ciccolini強,因為頂著錄音優勢之下,我感覺這聲音也跟Ciccolini的展覽會之畫差不多而已。
反推回去就是,演奏實力並沒有強過Ciccolini。
Tableaux d'une exposition: II. Gnomus _ Alice Ader
https://youtu.be/oQPEdSbYDjk
以上是個人聽感。問看看有沒有正確。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1-27, 06:37 PM
#3634
 作者: yuntree
[恕刪]
不過再說一遍,我也是基於好奇來聽看看而已。因為從教授文章提到,如果西方的丹地與皮爾奈是國樂的解答。我估計我不會喜歡國樂。因為皮爾奈我記得有找到他的音樂(是天團),但我聽不下去。這個我倒是知道原因:他腦海中的大自然與我的無法相容。而丹地,也頂多算喜歡,可以聽而已。
所以,這裡是問看看教授知不知道youtube上有沒有個比較像樣的春江花月夜。
[恕刪]
這裡我傾向是你的音響性能天限又搞事了。
原始文章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純粹聲音』重點: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g-post_24.html
傳統國樂古曲則完全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種『從有到無』的意境,也就是說,一個聲音發出了,千萬不要反射回來,就這樣無窮無盡地散發開來溶入大自然。換句話說,如果這種國樂古曲的演奏是在強調反射音的教堂空間,那慘了,很可能會意境全失。
使用正確音響來鑑聽國樂唱片的結果,沒錯,號稱是在發燒教堂錄下的發燒國樂唱片,通通徹底失去了逍遙意境的旨趣。這樣的唱片演奏只能讓極少數精英感受成功,一般愛樂者縱使滿口逍遙樂天,遇到這種唱片卻是完全聽不懂,網路上到處可以找到這種實例。
我認為,你的音響系統無法呈現『空間』與『反射音』的問題,應該無法理解我所謂『國樂的聲音絕對不能反射、殘響』這件事。於是,只能針對樂器的『音色』(是古箏或琵琶)與音符組合進行感受。同時對聲音細節的解析有限,應該也聽不出琵琶演奏時,按弦的左手是在進行『推弦』還是『拉弦』,這兩者的延音效果是不同的。
相對的,古箏的音色製造不需要那麼高解析很容易聽出來,可能因此覺得古箏音色較佳??
我認為,如果無法聆聽現場演奏或高等級的正確音響,這些音色細節聽不到的話,只剩下『音符的組合』的國樂很難聽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頂多只是思古幽情而己。
更慘的是,我找不到正確的國樂錄音,市面上的唱片那種加料成教堂錄音的方法都是在殺國樂..... 
話又說回來,原先覺得國樂有價值的是這些延音手法製造的聲音美感(包括古琴);現在鋼琴演奏到了鋼琴抖音與左腳踏板效果的程度之後,真的會覺得『科學的進步』大於一切,聽到這些高等鋼琴技巧再回去聽古琴、琵琶,真的是大人在欺負小孩.....
所以目前我覺得這條所謂國樂的道路真的前途多桀了,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推薦。
(END)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1-27, 06:49 PM
#3635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2-01, 02:13 PM
#3636
程玉,Dennis Kwong Thye Lee - 龙吟 24-44.zip - Google 云端硬盘
教授,听听这个古筝怎么样? 反正我听得很爽,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此篇文章於 2021-12-02 10:02 AM 被 psycho 編輯。
-
-
2021-12-02, 10:09 AM
#3637
 作者: poeme
程玉,Dennis Kwong Thye Lee - 龙吟 24-44.zip - Google 云端硬盘
教授,听听这个古筝怎么样? 反正我听得很爽,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這個整張唱片的下載應該是盜版的,所以不好意思得刪除掉連結,只是在網路上也太好下載了......
這個是古琴不是古箏,害我還以我的音響壞掉了....
不過這張錄音加料扭曲地非常嚴重!!電腦喇叭不容易發現,在我的中壢音響室則是『音場完全縮在中間一小團』、聲音無法充滿整個音響室,錄音己經完全不正確了。
至於演奏是還可以,不過比起我先前聽的大師還是明顯差了一截。
只是這種錯誤錄音怎麼無法被poeme你的CAT暴露錄音的嚴重缺陷??
-
-
2021-12-10, 02:20 PM
#3638
蕾菲布營造的『聲音持續感』。真懷念我的舊文章,把音響與音樂的進步歷程記錄地很清楚...... 
當時還是窮教授,還沒娶到老婆..( ),又要買車買房,音響只有約三萬元的水準,記得是重度改裝 PHILIPS CD-50,CEC AMP22,ORTOFON 105。全套ORTOFON線材。
因為音響水準太差,尤其是傳統CD轉盤完全無法解析足夠的細節,所以:
1、『知道』且『聽得出』蕾菲布的音色很豐富,但是線索太少難以描述。
2、『聽得出』蕾菲布的『按鍵音色』營造,同樣是線索太少難以描述。
3、因此找到非常容易發現的『延音踏板(右腳踏板)』之音色營造現象,並且稱為『鋼琴抖音』,讓很多當時的討論區同好都聽出這種特色。
4、但同時發現這麼簡單的判準,怎麼一大堆高價音響完全聽不出來?然後,就開始進行音響革命的思想了......
所以當時描述的是『踏板音色』、而且是最入門的水準,只是當時的度當然完全無法區分『踏板音色』與『按鍵音色』的不同。你們真是好狗運!當年如果有人這樣子教我,欣賞鋼琴的水準馬上進步十年以上....... 
 作者: yuntree
教授
翻你的這篇舊文章。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ttpmarn_3.html
裡面提到的
蕾菲布營造的『聲音持續感』:
在新天新地唱片行的蕾菲布網友會中,主講人以佛瑞的OP.63第六號夜曲為例介紹蕾菲布的『聲音持續感』。簡而言之,當你持續按著琴鍵,那琴音只是很單調地由漸強轉漸弱而己。利用一些複雜技術,例如說,按住琴鍵後隔一小段時間又踩下延音踏瓣,這時琴音的音色就會發生改變;持續按住琴鍵再放開踏瓣,琴音就會再度發生改變。據我個人測試,持續按住琴鍵時手指力量細微地強弱變化,一樣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音色變化效果;總之,透過種種方式,可以讓鋼琴產生『聲音持續感』的藝術效果。所以聽佛瑞第六號夜曲時,第一個音到第二個音,不是單純由高音變成低音而己;蕾菲布利用音色的持續變化,讓你的聽感會是第一個高音轉了好幾折才落到第二個低音。沒錯,就像是書法藝術一樣:豎筆變成橫寫,有『牽絲』就是美上許多,跟『聲音持續感』是完全相同的藝術美學。
就此立場而言,我才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個人聽過蕾菲布的D.960之後,對其他版本就通通不滿足了。因為舒伯特的D.960四個樂章通通需要『聲音持續感』的技巧:第一個樂章的主題本身就很緩慢,但是音符與音符間沒有蕾菲布的音色變化,聽起來就是不夠細膩;第二樂章更是致命,速度那麼慢的音符,沒有『聲音持續感』實在不夠好聽;第三樂章一開始還好,但是樂章中段如果沒有『聲音持續感』,後果就是無聊到極點的蒼白中段;第四樂章第一聲和弦就決定了一切,如果沒有『聲音持續感』,你會以為那一聲與後面的第一主題毫無關係,舒伯特在亂放砲.....
這個是不是你當時就聽到蕾菲布的『踏板音色』?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2-10, 02:51 PM
#3639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12-10, 08:31 PM
#3640
 作者: psycho
yuntree你個笨牛,不要用私人悄悄話發問,會忘掉啦!!
看到這個不禁想吐槽一下:教授不管是發文還是悄悄話,你都是會忘記啦。
看看下面這篇,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作者: psycho
年紀大了記憶力不佳,現在先快速地把要回應 yuntree 以上的長文之重要內容下來,等晚上有空時再來好好發揮。
所以,yuntree聽到的是『人』,我聽到的是『聲音』;yuntree這種聽法得『認真、極度專注』,我可以斷言目前全台灣大概只有psycho與yuntree才做得到,也說是說其他人可能難以參考;而我的聽法只要是『正確音響』+『正確錄音』,播放正確唱片時,把大學同事中不懂音響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帶來音響室,每個都聽到淚流滿面、昏倒在地、渾身發抖........
(先寫到這裡)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