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02-05, 06:46 PM
#3651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07, 08:31 PM
#3652
 作者: yuntree
因為我們從音響聽到的「聲音」至少包括幾種要素:音樂本身、演奏、錄音、音響。
出來的「聲音」是這些要素的「總和」。以至於,我們聽到的到底是哪個,有時候是第一次聽聽不出來的。
有時候以為「聲音好」,其實是錄音好,覺得很還原現場。
而有時候是演奏實力很好。
2A.Paris Dances Diaghilev 1 Petrouchka
https://youtu.be/puXo9wRJR2c
歌劇院天團,實力就是天團級的。但明顯錄音比較舊。
2B.Stravinsky: Petrouchka (version 1947) - K.Yamada & l'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Monte-Carlo
https://youtu.be/WWJDx4ldtw4
一樣是強團。但錄音絕對好過上面這個,這個落差就比較大了。
今天一時的心血來潮回頭聽錄音好的強團的這首,只聽我最喜歡的段落,分別如下。
2A 22:10 - 24:25
2B 21:46 - 24:16
主要講聽2B的現象,
因為我知道強團的這個錄音極好,已經屬於世界第二級的那種。
1.我的「天團生理反應」在當我聽到非天團的時候,我就開始「索然無味」起來。就算這首我很喜歡。
2.同時,我也因為這個錄音極好而聽到很多細節的那種臨場感,因而感動到「頭皮發麻」。
所以,我聽著2B的這個段落,感到「索然無味」,同時卻又「頭皮發麻」。真是有趣,竟然可以相反的反應同時出現。而這也就代表著古典樂本身的複雜性。所謂的「聲音」雖然出來是一個,裡頭卻是多個面向的總和。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11, 09:58 AM
#3653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13, 08:55 PM
#3654
教授,一個小問題問一下。因為我沒有作曲的辨識能力,所以是用猜的。
我感覺這首好像適合拿來測試合奏能力?但我不知道明確的原因。
因為感覺這首不會到很難才對。
我猜可能這首裡頭有些在線條與音色比重分配的關係?
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 Op. 36
https://youtu.be/liHAb0Ir8i8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13, 11:24 PM
#3655
 作者: yuntree
教授,一個小問題問一下。因為我沒有作曲的辨識能力,所以是用猜的。
我感覺這首好像適合拿來測試合奏能力?但我不知道明確的原因。
因為感覺這首不會到很難才對。
我猜可能這首裡頭有些在線條與音色比重分配的關係?
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 Op. 36
https://youtu.be/liHAb0Ir8i8
聽起來的確是比較早的法國古典音樂之作曲水準無誤!...... 
法國古典音樂作曲家從何時開始『合奏能力』的作曲技巧特優?這個我很難指出來,至少從白遼士開始就明顯比其他國家更勝一籌,連真正當時的『流行音樂』之奧芬巴哈也是明顯在合奏能力上略略贏過華格納這個正經作曲的。而俄國當時走向社會現代化,唯一想學的就是『高貴的歐洲文化』,而當時這個名詞的定義就是法國文化全等於高貴的歐洲文化,所以俄羅斯的作曲家大量學習法國之作曲技巧,這很容易聽出來。
你舉的這首音樂是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的作品,這首音樂的作曲技巧很明顯『調性』還是很古典的,所以不像德布西之後那麼誇張的調性對比,跟他的弟子──就是你最愛的史特拉汶斯基比起來也是比較『古典』。
當然他做為俄羅斯的風格是無可取代的經典。
因此你認為『好像適合拿來測試合奏能力』,應該是『單純發現它的作曲技巧比較簡單』的原因;在我聽來,也是覺得可以直接默寫出他的原始總譜這樣簡單;史拉汶斯基我就沒輒了....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15, 10:13 PM
#3656
 作者: psycho
這個很好護衛:因為1960前的天團需要很強的腦補能力,不能算正常的資料。而你舉的1970年之拉慕魯天團 的確勝過 HORTUS的帕度魯樂團,但是1970的錄音還是不夠高傳真,弦樂合奏的美感仍然部份得依賴腦補,不像 HORTUS的帕度魯樂團是完全不必腦補就能宜接聽出來的。
 作者: psycho
第二、1940左右之後,獨奏比合奏值錢。
所以1930的槳團錄音,木管與銅管都是當時世界第一流的超級高手!!相反的現在的槳團,永遠是次級的演奏家才進入樂團。這樣子對『認真、極度專注』聽音樂的人,很容易發現現在的法國樂團:弦樂 >>>木、銅,整個樂團發生『正確性不平衡』的超高難度音響效果問題!
第二次去教授那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知道這個「1930的管弦樂團的管樂器是真正的一流高手的『客觀事實』」,因為這個,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些疑問。因為,根據我所看到的文章裡頭,教授根本沒提過這件事...我個人懷疑教授是在藏招 ...開玩笑的。認真講的話其實還是一樣的問題,略過音響差距跟錄音差距直接聽到演奏實力差距的人太少了。所以教授大概覺得寫這個沒人看得懂(因為聽不出來)。連最基礎的「聽到法式合奏的平行式處理能力」都是個不低的門檻了。
而在看到這件事之後,我有種「啊哈~」的茅塞頓開的感覺。因為這解釋了我的幾個疑問,那些疑問不再需要一堆話來形容,就是簡單一句話就解決了:近代天團的管樂器實力一落千丈,實力太差了。
例如第一個,我聽Dukas的魔法師學徒,我覺得奇怪的一點是鋼琴寫出那麼精緻的作品的人,怎麼管弦樂作品會無聊到讓我記不起來,我聽得可是(已改名的)ORTF跟巴黎管弦樂團兩個近代天團。直到我聽到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的版本之後翻轉,我才覺得「這首挺有趣的」。
第二個,我以前並不知道這個事實,而又剛好,我又聽到「力道」這件事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誤判成「實力大幅滑落只是因為演奏者沒有賣力演奏」。然而我就覺得奇怪,拼命演奏跟偷懶怎麼可能可以差這麼多?頂級選手放水也都可以虐菜,但近代天團跟美好時代比起來,就是這種差距。
對我來講,我很少聽近代天團。(當然,只論聲音好聽的話,天團都算好聽了。)對我來說,近代天團是我覺得「爛到我不愛聽」,這個可能跟「正確性不平衡」有關。但當時我不知道這個事實,還好我有問出這個答案,不然我猜教授不會講 。
所以哪裡是我的及格線,大概就是1960上下。錄音最好的是微笑之地的1970時期拉慕魯天團,其餘的錄音都更早期。理論上,我是挑最強的。像鵝媽媽第三首,聽過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我就沒再聽克路易坦指揮OSCC的版本。
換句話說我個人認定的「正常的天團」是處於1960這個尷尬的位置,也就是教授所稱的需要很強的腦補能力的這個區間。因為這代表不是每個人可以感受到「正常的天團」,我說的正常是「正確性相對平衡」的這種正常。舉個例子做對照,同一首曲子,我選克路易坦的版本。當然原因也是一樣:2010的管樂差太多了。
克路易坦指揮ORTF。1954年。
Symphony in C Major, WD 33: I. Allegro vivo
https://youtu.be/SuCyFUT_Il4
Paavo Järvi/Orchestre de Paris。2010年。
Symphony in C: Allegro-vivo
https://youtu.be/6yqxNOVHJGo
同樣的道理讓我我今天想到了聖桑。我很早的時候聽過改名後的ORTF(改成法國國家管弦樂團)近代錄音某首交響曲。當時我的感想就是「無感」。談不上好聽,也談不上難聽,我當時是猜說這個人作曲應該很厲害,但就這樣了。我本來還以為是我對這個人無感。聖桑是我準備開始聽古典樂的時候,總要找個作曲家起頭,而我不可能從「樂」入門,我沒那麼多時間從頭研究,所以我一定從「音」入門,因此我看教授的部落格中提到了聖桑與拉威爾,教授把這兩個吹的飛天的樣子。我才去聽看看聖桑的。結果聖桑無感,我想說:慘了,沒東西聽不成?這樣是要怎麼起步?還好,拉威爾的波麗露聽得下,而且時間不算很長。我才挑了這首開始鑽研。
而直到今天我想起了「正確性」這件事,我突然有個問號:說不定我聽不下聖桑是因為近代天團的正確性不平衡?如果是講究「音」的話,很可能包括「正確性平衡」也要有才行?
換句話說,就如同Dukas的魔法師學徒一樣?「要管樂強到一定程度我才聽得到那首音樂」。
於是去把美好時代的翻出來,看科隆內天團的唱片裡頭有聖桑鋼琴協奏曲,聽看看。這是我第一次聽這首。
這一聽,感覺挺好聽的,總好過無感。而且鋼琴既然我聽得下去,那應該也是很強的那種。去查了之後,原來是達黑(Jeanne Marie Darré)。看樣子我的猜測似乎是對的。
於是再找美好時代的聖桑,這個youtube有,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
Le rouet d'Omphale, Op. 31
https://youtu.be/O3tsDumue5U
這首我也覺得有趣。
恩,所以,可以說第二次去的收穫又多了一件事:我終於聽得下聖桑。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17, 08:50 AM
#3657
不要寫的太囉唆所以只簡單講重點。
因為上一篇文章提到我終於聽得下聖桑,而且我覺得我好像挺喜歡的。
加上我有印象說Darré曾經彈過聖桑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後來查是來自新天新地的介紹),
所以上youtube找其他的幾首鋼琴協奏曲。
我聽的鋼琴協奏曲4號版本不是這個,這個是5號。我只有聽4號跟5號。
貼Erato的版本,希望沒加料。
1957年ORTF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OL...RY_RxRN9m0o6tM
在「客觀模式」底下聽過一次,4號跟5號真的是音樂的色彩非常的絢麗。遠遠超過2號的感覺。
教授文章說4號跟5號最精彩我完全同意。真的是非常好聽,音的方面的。光就這點,聖桑也成了我非常喜歡的作曲家了。
但對我來說,我只能說非常遺憾,竟然只是1957年的ORTF,而不是美好時代的天團。
對我個人而言,真想搥地板:為何沒有美好時代的錄音?她當時不是彈了全部五首嗎?竟然只有一首2號的錄音而已.......
聖桑的鋼琴協奏曲似乎是個非常嚴格的曲目,加上在知道了「只有193X時代的管樂器是世界一流」這個客觀事實(在那之前,我只有感受到天團總體實力的大幅落差)之後,1957年的ORTF我似乎是聽不下去了。
那種感覺就是當我感受到「音樂的美好」的時候,「管樂器差了一截」就出來攪局。所以變成一種互斥的感受。
我猜,我現在聽聖桑的鋼琴協奏曲對於「正確性的平衡」有要求?也許是因為聖桑的作曲難度極高,連這個都要有吧?
現在只能聽5號的第二首,我猜大概是管樂器比較少,可以逃避一下這個問題。
以及個人主觀的喜好,我可能挺喜歡這首的鋼琴(或樂團)旋律。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20, 11:13 AM
#3658
教授,這張唱片的錄音怎麼這個好。是經過後製嗎?還有這部影片中的樂團是早期的ORTF,還是近代的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A. Charlin版本
Capricio espagnol, Op. 34, Alborada Variazioni Scena e canto gitano Fandango asturiano
https://youtu.be/7gjBa6qO-P4
我聽感上這是個中期年代的天團,不太像近代的天團。但錄音聽起來簡直像近代的。所以讓我很疑惑。
到底是中期天團的ORTF,還是近代的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我原先一無所知,所以用了谷狗一樣一樣找。
1.A. Charlin這名稱有出現在新天新地裡頭。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896d835#p14627
這一個裡頭有段話有提到
再不,A. Charlin有張俄羅斯五人組的管弦樂,那是拿來秀sound stage的利器。
2.然後從唱片名稱找到比較完整的網頁
https://www.radiotimescds.com/classi...s_5_Russes.htm
從年代看起來是中期的ORTF。
3.從指揮家加上樂團名稱在youtube上面找到了這部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wI9YtaPTU
如果兩者一樣,那就會是1958年的ORTF(實質上,名稱是香榭麗舍管弦樂團)。不過A. Charlin的錄音跟3.的比起來聽起來也差太多。
此篇文章於 2022-02-20 11:17 AM 被 yuntree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2-21, 12:57 AM
#3659
 作者: yuntree
教授,這張唱片的錄音怎麼這個好。是經過後製嗎?還有這部影片中的樂團是早期的ORTF,還是近代的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A. Charlin版本
Capricio espagnol, Op. 34, Alborada Variazioni Scena e canto gitano Fandango asturiano
https://youtu.be/7gjBa6qO-P4
[恕刪]那就會是1958年的ORTF(實質上,名稱是香榭麗舍管弦樂團)。不過A. Charlin的錄音跟3.的比起來聽起來也差太多。
A. Charlin唱片公司就是專門出版 A. Charlin這位傳奇級的錄音師之錄音的唱片公司,大約都在1950-60上下,所以你聽到的應該就是1958年的ORTF(實質上,名稱是香榭麗舍管弦樂團)沒錯!而我先前說現代管弦樂團的那個 PHI唱片公司之香榭麗舍管弦樂團與完全不同,是全新組成的。
至於195X的錄音,在我全套三十萬元以前的音響系統,的確會覺得與現代錄音相差不遠!當然到了現在的百萬系統,差距就拉開了。
而當時的演奏的確有很多『天團』,這一點就是你的專長啦!......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2-03-09, 10:02 AM
#3660
教授,在你的舊文章當中看到了這個女鋼琴家。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92#post222392
上去youtube找了她的聖桑(因為我看曲目似乎只有聖桑我聽得下),與她的同門(根據新天新地的資料)達黑(Jeanne-Marie Darré)對照一下。
若先聽錄音的話,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是1965年,感覺與Jeanne-Marie Darré的1957年進步許多。
如果比聖桑OP.111,感覺上達黑小贏比較多。如果比聖桑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二首,就兩者相差無幾。但是在我個人喜好的地方上似乎出現了「詮釋」的差異?我以前因為知道自己是個外行人,所以我刻意地不去碰「詮釋」這一塊領域。所以我想說我應該聽不出來「詮釋」的差異的。
在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二首裡頭,我個人偏好達黑的版本。其關鍵之處在於裡頭有一段(06:40 - 07:22),我聽起來達黑的版本很有禪味,很東方。尤其是07:03這裡的那幾個鋼琴聲,我還以為我聽到中國樂器,那音階就像中國撥弦樂器會有的音階。相較之下,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07:18 - 08:01)的那一個段落就沒那麼東方,聽起來是偏西方的。但那本來就是西方古典樂,所以這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是我主觀的喜好,我覺得在西方古典樂聽到這麼有禪味的音樂很有趣。
因此問問看教授,我的聽感是否正確。又或者這是錄音差距的問題?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 ORTF, 1965
https://youtu.be/Jju1wSNLTIQ
Jeanne-Marie Darré + ORTF, 1957
https://youtu.be/6WH2HNjXzrI
回到那篇舊文章的主題的話,這位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也確實是一等一的那種鋼琴家。她是排的上我心目中有史以來前十名的那種。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