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你以前在連線 BBS 時代,是號稱 3B2T 超級專家耶,除 3B2T 以外沒有研究。
沒想到已經轉換成現代樂派了狂熱分子了。
以 『考古的情懷』,詮釋就沒那麼重要了,是嗎?
我比較好奇的是,每個演奏者還是會有演奏差異,不可能大家演奏的一樣,這應該可以歸類到 " 詮釋 "
而不同的演奏,也的確有好聽或不夠好聽的差別,要不然這麼多相同曲目的 CD,就不會出現誰彈得比較好。
想知道你已經轉變到 " 這些都沒那麼重要,也不會影響到你欣賞作曲家的曲子 " 了,是這樣嗎? 這我真的好奇耶。
因為我好像沒辦法這樣。像是蕭邦夜曲,富蘭梭瓦和 ciccolini 風格就差很多。我知道很多人喜歡 ciccolini,但是我比較喜歡富蘭索瓦的演奏。好像很難跳過詮釋而兩個都很喜歡。
記得以前主惟在論壇上講 Tosi 的拉威爾的時候,有提過 " 演奏、不要詮釋 "。感覺起來是到了 1900 前後的曲子會偏向這種方式,古典和浪漫樂派,好像跟著演奏者走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你對於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差異,是用 " 寬大包容的胸懷 " 來看待然後通通都欣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