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796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17-03-13
    文章
    79
    Thanks
    22
    Thanked 141 Times in 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沒錯!.....

    我現在覺得,只有音樂寫作本身不足,才需要進行『詮釋』;那麼我自己只要聽『不必詮釋的豐富(頂級)音樂』就好了,何必硬是要去追求『不夠頂級而被迫需要詮釋的音樂』呢?

    所以我現在都是喜歡近代到現代的古典音樂作品,約1900開始的作品吧?這些音樂給我的滿足感己經徹底超越過去的3b2t了。

    從這個角度,回頭聽貝多芬,比較是『考古的情懷』:想到原來Dukas或Cras之前的貝多芬是這個樣子啊!怪不得他們可以精進成現在的作品.......

    既然是『考古的情懷』,詮釋就越來越不重要了,錄音的高傳真與否更是絕對關鍵。

    記得你以前在連線 BBS 時代,是號稱 3B2T 超級專家耶,除 3B2T 以外沒有研究。
    沒想到已經轉換成現代樂派了狂熱分子了。

    以 『考古的情懷』,詮釋就沒那麼重要了,是嗎?
    我比較好奇的是,每個演奏者還是會有演奏差異,不可能大家演奏的一樣,這應該可以歸類到 " 詮釋 "
    而不同的演奏,也的確有好聽或不夠好聽的差別,要不然這麼多相同曲目的 CD,就不會出現誰彈得比較好。
    想知道你已經轉變到 " 這些都沒那麼重要,也不會影響到你欣賞作曲家的曲子 " 了,是這樣嗎? 這我真的好奇耶。
    因為我好像沒辦法這樣。像是蕭邦夜曲,富蘭梭瓦和 ciccolini 風格就差很多。我知道很多人喜歡 ciccolini,但是我比較喜歡富蘭索瓦的演奏。好像很難跳過詮釋而兩個都很喜歡。

    記得以前主惟在論壇上講 Tosi 的拉威爾的時候,有提過 " 演奏、不要詮釋 "。感覺起來是到了 1900 前後的曲子會偏向這種方式,古典和浪漫樂派,好像跟著演奏者走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你對於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差異,是用 " 寬大包容的胸懷 " 來看待然後通通都欣賞嗎?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