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11-08, 11:08 PM
#3471
跳水價 PHILIPS X2HR 之換耳機線經驗分享
在ptt的耳機板上看到 MOMO 的 X2HR大跳水,好奇下花 28XX元買了這隻耳機,剛好
它的耳機線是 3.5轉3.5,非常容易測試不同線材,然後就得到一點心得分享如下。
我的耳機經驗不多,最推崇的是德國大師GMP-435s,但是己經被借走不
還了。最常用的是奧地利產的 akg K601,但是實在太難推。以現有器材
而論,推出來的音響性能徹底輸給 X2HR;猜想就是『太難推』。
器材為徹底優化過的 JPLAY 單CAT,使用 LINDY USB 3.1線接 ORICO
3.1 HUB,再接 REAL-CABLE USB線直入 樂之邦 MONITOR 10 future,
讓 10 future 直推 X2HR。
測試耳機線為:1、原廠線。2、LINDY 線。3、REAL-CABLE線。
分享測試的聲音檔:https://reurl.cc/Y6RVVa
來源唱片:https://reurl.cc/N6L44Q
結果真好玩!原廠線聽起來就是討論區上大家公認的,中低頻偏多,聲
音柔美;很標準的 PHILIPS聲底。
LINDY線(【LINDY 林帝】LINDY 林帝 CROMO 3.5mm 公對公 立體音源線
2m)才 238元,它是我很推崇的HI-FI性能正確的線材。隨便賭一下,
哇!聲音比原廠線正確太多了。而且,從電腦調整音量:原廠線為 -4 DB,
LINDY線只要 -5DB就一樣大聲了。不知道是不是兩條線的電阻值己經不一
樣了?
再換了 REAL-CABLE線,https://reurl.cc/6lY7jZ,950元。哇咧,音量
可以再往下一格 -6DB。看起來真的是不同線的電阻值不一樣??
而論及頻寬延伸與三頻分布的平均度,剛好就是 3>2>1,原廠線真的在『
調音』無誤。換成 LINDY後,就是鑑聽聲;換了REAL-CABLE後,就是我個
人偏好的『分辨錄音好壞』之標準。看起來最高CP值的耳機系統出現了,
不過低價促銷完畢就沒了。
以我個人花費大約兩百萬元的兩聲道系統而論,X2HR+REAL-CABLE線 或
LINDY線,都可以進入『正確音響』的領域,原廠線個人則是完全不推薦
。只不過訊源可能很重要,因為使用手機直推的話,反而是 1>2>3,完
全倒過來了!
換一條線可以天差地遠,真是有趣!
(END)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29, 11:42 PM
#3472
Psycho 請問一下下
雖然大家都有很多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很多也都是過去的老大師,老錄音。
以現在來說,如果同時考慮演奏技術、詮釋、錄音的話,你會推薦誰呢?
我看過你以前的文章,你對吉利爾斯蠻推崇的,我也有吉利爾斯,我很喜歡。以前買的時候,對錄音不了解,所以對 DG錄音可能不夠好這件事情沒甚麼感覺。但是演奏的角度,我很喜歡。
以前也經過一陣瘋狂追求老德版和老大師的日子,收了巴克豪斯。但是收了之後已沒有時間認真聽,是大家認為演奏技術過了巔峰的立體聲版。我隨意聽了一下,沒有發現什麼特別不好地方,不過真的是隨意放了一下。
後來買了 Cascavelle Ciccolini 的貝多芬全集,他的詮釋方向好像有不太一樣,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套。
你以前的文章也推薦過 El Bacha,那時候應該是舊的錄音,2013 在 Mirare 又錄了一次,樂友有買,覺得彈得非常好。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
想問你,如果現在想要收一套 " 演錄俱佳 " 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你會推薦哪一套呢? 要現在買得到的。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0, 02:06 PM
#3473
好久沒有遇到純粹古典音樂欣賞的問題了!.... 
 作者: dearflight
Psycho 請問一下下
雖然大家都有很多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很多也都是過去的老大師,老錄音。
以現在來說,如果同時考慮演奏技術、詮釋、錄音的話,你會推薦誰呢?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我個人的答案卻非常簡單:
到新天新地唱片行,選最新的錄音就對了!
理由是:越新的錄音鐵定越正確,越新的錄音通常演奏技巧越正確,而貝多芬的鋼琴音樂己夠複雜、可以不必詮釋而單純欣賞音樂之美了。
如果要談詮釋,目前我還真的不重視這一路線,不知道如何推薦了?
 作者: dearflight
我看過你以前的文章,你對吉利爾斯蠻推崇的,我也有吉利爾斯,我很喜歡。以前買的時候,對錄音不了解,所以對 DG錄音可能不夠好這件事情沒甚麼感覺。但是演奏的角度,我很喜歡。
以前也經過一陣瘋狂追求老德版和老大師的日子,收了巴克豪斯。但是收了之後已沒有時間認真聽,是大家認為演奏技術過了巔峰的立體聲版。我隨意聽了一下,沒有發現什麼特別不好地方,不過真的是隨意放了一下。
吉利爾斯與巴克豪斯都是時代的眼淚了!!當時我會力推,是因為他們比起很多唱片公司瞎捧的明星要好太多;但是現在有了法國演奏視野,這下子就覺得他們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如果要論學派級的詮釋方向,我反而特別推薦肯普夫的全集,特別與眾不同!只可惜錄音造成聽起來就是不夠爽。
 作者: dearflight
後來買了 Cascavelle Ciccolini 的貝多芬全集,他的詮釋方向好像有不太一樣,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套。
你以前的文章也推薦過 El Bacha,那時候應該是舊的錄音,2013 在 Mirare 又錄了一次,樂友有買,覺得彈得非常好。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
想問你,如果現在想要收一套 " 演錄俱佳 " 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你會推薦哪一套呢? 要現在買得到的。
最近正在欣賞:
Beethoven: Pour un sou perdu
Enguerrand-Friedrich Luhl-Dolgorukiy
Release Date: 11th Nov 2018
Catalogue No: POL126140
就是最通俗的悲愴、月光與熱情,聽完真是驚為天人!!!無論演、錄、詮釋都是超乎我想像地完美無缺!!他會不會出全集就不知道了!?如果出,我自己都一定買。
收一套 " 演錄俱佳 "........以我有買且聽過的全集而論,大概就是ZZT 的 Francois-Frederic Guy全集吧??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0, 05:28 PM
#3474
 作者: psycho
理由是:越新的錄音鐵定越正確,越新的錄音通常演奏技巧越正確,而貝多芬的鋼琴音樂己夠複雜、可以不必詮釋而單純欣賞音樂之美了。
如果要談詮釋,目前我還真的不重視這一路線,不知道如何推薦了?
記得你說過,愈近代的音樂,愈偏向演奏,不要詮釋。我以為分界點會是在浪漫樂派之後。
如果貝多芬也不考慮詮釋的話,你會覺得演奏不要詮釋的時代分界點在哪裡呢?
不過即使技巧都是頂尖,詮釋應該還是會有差別的對吧。
 作者: psycho
吉利爾斯與巴克豪斯都是時代的眼淚了!!當時我會力推,是因為他們比起很多唱片公司瞎捧的明星要好太多;但是現在有了法國演奏視野,這下子就覺得他們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如果要論學派級的詮釋方向,我反而特別推薦肯普夫的全集,特別與眾不同!只可惜錄音造成聽起來就是不夠爽。
我自己聽吉利爾斯的感覺是,彈奏技巧或者詮釋都很好,就是錄音有點老,或者說有點抱歉吧。
我很久以前有跟同學拿肯普夫和吉利爾斯的華德斯坦 A B test,才播一下子,我和同學都喜歡吉利爾斯耶。
印象中是很乾淨俐落。肯普夫我有買 DG 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但是錄音也是很老,幾乎買來沒聽過。
 作者: psycho
最近正在欣賞:
Beethoven: Pour un sou perdu
Enguerrand-Friedrich Luhl-Dolgorukiy
Release Date: 11th Nov 2018
Catalogue No: POL126140
就是最通俗的悲愴、月光與熱情,聽完真是驚為天人!!!無論演、錄、詮釋都是超乎我想像地完美無缺!!他會不會出全集就不知道了!?如果出,我自己都一定買。
收一套 " 演錄俱佳 "........以我有買且聽過的全集而論,大概就是ZZT 的 Francois-Frederic Guy全集吧??
你是不是覺得,只要新的錄音,演奏技巧足夠,就可以聽了。
已經不太在乎演奏詮釋了嗎? 這點我還沒辦法想像。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0, 09:10 PM
#3475
 作者: dearflight
記得你說過,愈近代的音樂,愈偏向演奏,不要詮釋。我以為分界點會是在浪漫樂派之後。
如果貝多芬也不考慮詮釋的話,你會覺得演奏不要詮釋的時代分界點在哪裡呢?
不過即使技巧都是頂尖,詮釋應該還是會有差別的對吧。 
[恕刪]
你是不是覺得,只要新的錄音,演奏技巧足夠,就可以聽了。
已經不太在乎演奏詮釋了嗎? 這點我還沒辦法想像。 
沒錯!..... 
我現在覺得,只有音樂寫作本身不足,才需要進行『詮釋』;那麼我自己只要聽『不必詮釋的豐富(頂級)音樂』就好了,何必硬是要去追求『不夠頂級而被迫需要詮釋的音樂』呢?
所以我現在都是喜歡近代到現代的古典音樂作品,約1900開始的作品吧?這些音樂給我的滿足感己經徹底超越過去的3b2t了。
從這個角度,回頭聽貝多芬,比較是『考古的情懷』:想到原來Dukas或Cras之前的貝多芬是這個樣子啊!怪不得他們可以精進成現在的作品.......
既然是『考古的情懷』,詮釋就越來越不重要了,錄音的高傳真與否更是絕對關鍵。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0, 09:21 PM
#3476
 作者: psycho
最近正在欣賞:
Beethoven: Pour un sou perdu
Enguerrand-Friedrich Luhl-Dolgorukiy
Release Date: 11th Nov 2018
Catalogue No: POL126140
就是最通俗的悲愴、月光與熱情,聽完真是驚為天人!!!無論演、錄、詮釋都是超乎我想像地完美無缺!!他會不會出全集就不知道了!?如果出,我自己都一定買。
ㄟ Luhl捨麼時候也乖乖演奏不改編了,真沒注意到.
不過他的作品我還是最喜歡他自己指揮自己寫的一部安魂曲現場錄音.
http://www.polymnie.net/pages/cds/requiem.html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1, 11:11 AM
#3477
 作者: psycho
沒錯!.....
我現在覺得,只有音樂寫作本身不足,才需要進行『詮釋』;那麼我自己只要聽『不必詮釋的豐富(頂級)音樂』就好了,何必硬是要去追求『不夠頂級而被迫需要詮釋的音樂』呢?
所以我現在都是喜歡近代到現代的古典音樂作品,約1900開始的作品吧?這些音樂給我的滿足感己經徹底超越過去的3b2t了。
從這個角度,回頭聽貝多芬,比較是『考古的情懷』:想到原來Dukas或Cras之前的貝多芬是這個樣子啊!怪不得他們可以精進成現在的作品.......
既然是『考古的情懷』,詮釋就越來越不重要了,錄音的高傳真與否更是絕對關鍵。
記得你以前在連線 BBS 時代,是號稱 3B2T 超級專家耶,除 3B2T 以外沒有研究。
沒想到已經轉換成現代樂派了狂熱分子了。
以 『考古的情懷』,詮釋就沒那麼重要了,是嗎?
我比較好奇的是,每個演奏者還是會有演奏差異,不可能大家演奏的一樣,這應該可以歸類到 " 詮釋 "
而不同的演奏,也的確有好聽或不夠好聽的差別,要不然這麼多相同曲目的 CD,就不會出現誰彈得比較好。
想知道你已經轉變到 " 這些都沒那麼重要,也不會影響到你欣賞作曲家的曲子 " 了,是這樣嗎? 這我真的好奇耶。
因為我好像沒辦法這樣。像是蕭邦夜曲,富蘭梭瓦和 ciccolini 風格就差很多。我知道很多人喜歡 ciccolini,但是我比較喜歡富蘭索瓦的演奏。好像很難跳過詮釋而兩個都很喜歡。
記得以前主惟在論壇上講 Tosi 的拉威爾的時候,有提過 " 演奏、不要詮釋 "。感覺起來是到了 1900 前後的曲子會偏向這種方式,古典和浪漫樂派,好像跟著演奏者走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你對於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差異,是用 " 寬大包容的胸懷 " 來看待然後通通都欣賞嗎?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arflight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1, 11:52 PM
#3478
 作者: dearflight
記得你以前在連線 BBS 時代,是號稱 3B2T 超級專家耶,除 3B2T 以外沒有研究。
沒想到已經轉換成現代樂派了狂熱分子了。 
[恕刪]
記得以前主惟在論壇上講 Tosi 的拉威爾的時候,有提過 " 演奏、不要詮釋 "。感覺起來是到了 1900 前後的曲子會偏向這種方式,古典和浪漫樂派,好像跟著演奏者走的差異還是蠻大的。
所以你對於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差異,是用 " 寬大包容的胸懷 " 來看待然後通通都欣賞嗎? 
咦?完全想歪了囉!!....
我不是說詮釋不重要,而是說:談詮釋之前,先問能不能把『正確的聲音』表現出來?能表現出正確的聲音,再才有資格談詮釋。
就算簡單如莫札特,能夠把『正確的聲音』表現出來的唱片就己經極難找到了!而基本發音不夠水準的,就算有獨特詮釋,老實說可能因為我身經百戰、往往覺得so so,所以很快就會注意到『正確的聲音』不夠正確、不夠水準,就聽不下去了。
所以這不是 " 寬大包容的胸懷 ",而是嚴苛無比的音響性能之要求,也就是要求音樂演奏家的音響性要先合格,才有資格談音樂性。
然後就發現,天啊!只是這麼理所當然的單純標準,除了比法學派外,古典音樂唱片市場的鋼琴家居然通通不合格;不是被我聽出小指擊鍵有問題、就是無名指訓練不夠;詢問專業鋼琴演奏博士每個都知道我說的問題,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己!這些唱片也許可以靠後製剪貼而偽造出一張完全合總譜的音樂,但是『音色不合格』的問題是永遠無法做弊的。
我說的後兩指問題有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阿格麗希耶!我就不信只有我聽得出來?....
當然了,也因為這麼重視『基本的聲音正確』,就會發展成『老的作曲家聲音技巧遠比不上新的作曲家』之音樂學術之進步問題,的確是造成我在非常偏好1900後音樂的主因。但是追究真正原因,也只是因為這種音樂難度超高,不能容許作弊,敢出版的多半容易找到真材實料的演奏家,一聽就喜歡上了!
所以不是我偏好1900後的音樂,而是唱片市場太沒水準、垃圾處處,害我下意識發現只有購買1900後的現代古典音樂唱片才不會踩雷......然後就很少聽3b2t了!
如果 3b2t 有像樣的唱片,我當然還是會聽!只是難以找到.............
(end)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12-31, 11:55 PM
#3479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1-03-11, 09:08 PM
#3480
Boléro的比比看,來看馬替農的指揮功夫
1.Le Boléro de Ravel par l'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https://youtu.be/gg1TDKBSRvg
對照組1,最新錄音的ortf。
演奏跟錄音分數都最高的。
順道說一下,我認為樂團實力也是1~4這樣排下去。
2.Boléro de Ravel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_ Lionel Bringuier).wav
https://youtu.be/6NDwT6SCfk4
這個就是作為對照組2。
3.Montpellier
https://youtu.be/rdC74cjHIj8
後面這兩部就有點東西了。如果只論「聲音」,那這一部應該排在最後。
但他們的演奏實力是高過下一部的。只是他們在這首的表現,我聽起來是想要70拼80,但搞砸了的那種感覺。
也因為這樣,整首聽起來是讓人緊張的。
我挺想知道他們保守狀態下的Boléro,因為我沒聽這首之前認為這團挺強的。
我是覺得他們的實力不只這樣,但我沒本事聽別首就辨識出來,只能用Boléro當來比對。
4.馬替農指揮芝加哥樂團
https://youtu.be/LlPle3EhNPA
馬替農指揮芝加哥樂團,把這個三流樂團帶得有模有樣,我記得教授似乎寫過這方面的文章。
是剛好看到,加上想要找找對照組,所以姑且聽聽看。
因為我發現我是個演奏實力優先的人,不太想聽非法國團。
其實有團法國團也被我打槍了(好像叫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的頻道)。
所以我猜我對樂團的要求下限在這兩者之間。
聽了之後,可以感覺他們實力輸3,但他們合奏起來就是聽的下去。
而且,音色的營照還有點東西,雖然沒那麼漂亮,起碼不像3那樣搞砸。
整體聽起來就是個「功夫不夠成熟(明明實力不夠合我意),但是順耳的合奏。」
如果想放鬆聽Boléro,不去研究這團是錄音好演奏好之類的,那還真的可以聽這團。
只比較Boléro的「聲音」的話,4是好過3一大截。
我想這一首,就足以見證馬替農指揮的功力。可以把基本功輸給3(法國樂團),
在Boléro的演奏上面勝過這麼多。
我在想若不是馬替農指揮,這團可能十秒鐘就被我打槍了。
此篇文章於 2021-03-11 11:17 PM 被 yuntree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