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完全不能聽的錄音」標準應該和教授不太一樣,教授的標準還包括「是否能表現出演奏技巧」的部份,如果一張唱片的錄音,經由後製把音色質感修飾得非常美,但卻因此而讓人聽不出演奏技巧,對教授來講那一樣是「完全不能聽的錄音」,所以教授的系統才會在質感上較差,因為質感這一項要素在他追求的優先順序中,被排在比較後面的位置,而像我們這些對演奏技巧沒那麼挑剔的人,通常會要求較為平均的表現,也就是在解析與質感這兩者間不要有明顯的落差,畢竟我們並沒有經歷過「拿著總譜聽交響樂」的階段,不過教授現在也踏上追求質感之路了,等在前面的是可怕的燒錢地獄
但tetsuka兄您的案例說不定可以解救教授,若您的系統可以符合教授對解析與質感的雙重要求,或許教授就不用花那麼多錢了
這對大家來講也是福音,證明百萬以下的器材(不含空間),也還是可以有很高級的hi-end享受
ps.教授不要老是扯到我啦,我並沒有很熟悉管弦樂,我常常連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分辨不太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