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跟聲學一樣,都還有很多無法解釋清楚的地方。可惜音響吸金能力遠遠不如醫學,投注在這方面的研究資源極少,進步甚緩(還有可能「倒退嚕」)。
數據比天花亂墜的形容詞容易解讀,那是很好的行銷材料,可以解釋雜誌或某些原廠為何要提供測試數據。如果看看在各大藥廠影響下傾巢而出的各種似是而非醫學報告,還有保養品的「經醫學實驗證明」,不難理解,好好利用,科學就是最方便的行銷。我不覺得音響雜誌會因為提供數據而多了公信力;但若雜誌把持不當,文章品質差,自然會少了公信力。
音響很大一部分是科學,人文只是在蛋糕上的糖霜嗎?聆聽音響是一種幻覺,是一種感官體驗。食品科學給我們帶來很多食物添加劑與加工方式,但最頂級的美食體驗,卻是摒棄這些「科學」,最後依靠的是最天然的材料與廚師對味覺的人文素養。不妨再看看Apple與Gryphon,電腦與音響業的兩家公司,領軍的卻都不是技術者,而是靠著他們的豐富人文素養,而在同儕中達到高峰。
聲音是百家爭鳴、各說各話嗎?我相信會讓大家產生感動的都是類似的好聲音,只是可能用很不一樣的方法來達成。比如說,此討論串樓主認為減少吸音多了室內的殘響讓聲音更豐富;我則認為減少吸音是保留更多的能量,更容易得到正確的聲音。我們對問題的認知截然不同,但最後的做法(或對聲音的認知)卻是很類似的。
我知道的也不會比較多,在音響面前,我們都像是瞎子摸象:我可能摸到象尾,你可能摸到象鼻,希望總有哪一天,我們能合力拼湊出象的全貌。
最近讀王陽明頗有所感:「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益?」討論網站最難的,就是如何維持「討論」與「議論」那條界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