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01-08, 12:36 PM
#4071
有時候重刻片(包括唱片和數位載體)用舊的數位母帶的原因跟技術沒什麼關係。根據Michael Fremer的報導,最近重發的披頭四的唱片就是用舊的數位母帶。原因是,這些母帶的版權是在披頭四的團員或是他們的繼承人共有的。當初要這些人同意舊母帶就已經花了很大的力氣,沒人想重新再搞一次。
錄音器材有沒有進步?有啊!要是沒有auto-tune,很多歌星的錄音可能就不能聽了。開玩笑的啦!
我想現代的錄音器材的確是有進步。很多小廠的新錄音都相當不錯,我不知道他們都是用什麼器材,不過像新出的一些高解析的新錄音就不大可能是用2000年以前的A/D converter作的,我個人覺得我手邊的一些MA Recordings的高解析檔案還挺不錯的。
-
-
2013-01-08, 11:49 PM
#4072
 作者: scs
醫學論文當然會有藥廠的影子甚至資助,但是這種論文基本上過程必須嚴謹也要接受嚴謹的檢驗,藥廠又不是沒競爭對手,一旦出了問題藥廠跟提供論文的醫師本身不只有名譽受損的問題有時還要吃上官司,追求頂尖的聲音技藝這句話光頂尖這兩個字就充滿想像,你提的重發CD的事我只看到製作人本身的取捨跟追求"頂尖的聲音技藝"也沒多大關係,音響是重播的工具,討論hi-end音響當然不能拿掉聽者的感受與認知,不過能播出讓你感動的聲音不一定是"HI-END"音響,也許是MP3,也許是youtube,也許是老掉牙的錄音帶,也許是20年前還能唱的cd隨身聽,這些也是聽者的感受與認知............
在許多專業期刊裡的論文除了要經過peer review之外,研究資金的來源也必須要標明。如果論文發表後,作者(或是別人)發現原來的論文有誤(不管是方法有瑕疵或是結論有誤),作者有義務要把原來的論文recall。我知道有些資深的公職研究員就因為資金來源不清,被請走路(有一位甚至還被起訴判刑)。
雖然不是所有的論文都是100%正確的,但是用幾個特例來評斷所有的論文的品質,這樣的態度應該是有偏差的。
另外,我同意scs大說的關於hi-end或是一般音響產品的意見。我個人覺得hi-end音響是讓欣賞音樂的過程和結果更加精緻化(當然聲音可能也更傳真);但是如果說用一般音響產品就會少了”聲音的「感受」與「認知」“,那就有點離譜了。很多剛出道音樂家買不起貴鬆鬆的hi-end音響(甚至可能只是用iPod和耳機),但是martin大能說他們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有什麼不足之處嗎?我女兒的鋼琴老師有兩台平台鋼琴(所以可以和學生練雙鋼琴),她家的音響應該是20幾年前在大賣場買的,一對小喇叭放在地上(上次插電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這位老師還有音樂博士的學位.......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嗯,她應該比不少寫hi-end音響評論的人還強一些吧?
此篇文章於 2013-01-08 11:53 PM 被 kevintran 編輯。
-
-
2013-01-09, 01:12 AM
#4073
 作者: kevintran
在許多專業期刊裡的論文除了要經過peer review之外,研究資金的來源也必須要標明。如果論文發表後,作者(或是別人)發現原來的論文有誤(不管是方法有瑕疵或是結論有誤),作者有義務要把原來的論文recall。我知道有些資深的公職研究員就因為資金來源不清,被請走路(有一位甚至還被起訴判刑)。
雖然不是所有的論文都是100%正確的,但是用幾個特例來評斷所有的論文的品質,這樣的態度應該是有偏差的。
另外,我同意scs大說的關於hi-end或是一般音響產品的意見。我個人覺得hi-end音響是讓欣賞音樂的過程和結果更加精緻化(當然聲音可能也更傳真);但是如果說用一般音響產品就會少了”聲音的「感受」與「認知」“,那就有點離譜了。很多剛出道音樂家買不起貴鬆鬆的hi-end音響(甚至可能只是用iPod和耳機),但是martin大能說他們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有什麼不足之處嗎?我女兒的鋼琴老師有兩台平台鋼琴(所以可以和學生練雙鋼琴),她家的音響應該是20幾年前在大賣場買的,一對小喇叭放在地上(上次插電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這位老師還有音樂博士的學位.......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嗯,她應該比不少寫hi-end音響評論的人還強一些吧?
我也常參加藥商開的研討會,基本上有吃有喝,討論的這家藥廠的產品的研究報告,不過這是很平常的業內行銷,這些藥基本上都已上市療效的副作用都很明確,就算回去多開了幾顆這家公司的藥基本上是合於醫學常規與倫理沒對不起病人,我的侄子念大安高工2年級時全台鋼琴比賽第一贏過不少音樂班學生,家裡連鋼琴都沒有,大學念中山大學音樂系副修小提琴每個禮拜都要坐火車到雲林教某國立大學的校長夫人拉琴,後來選擇東吳大學碩士班前年畢業,談到音樂兩眼發亮琴彈得非常好只可惜家裡沒能力讓他出國深造,到現在還是沒有鋼琴,我就曾經好幾次看他架起譜直接在桌上練,他最常聽的音響就是打開電腦戴起耳機上YOUTUBE找大師的錄音看他們怎麼詮釋樂曲.......  
-
-
2013-01-09, 07:57 AM
#4074
 作者: kevintran
錄音器材有沒有進步?
其實發燒友的調整技術及觀念有沒有進步才是更重要的.
-
-
2013-01-09, 08:05 AM
#4075
 作者: kevintran
另外,我同意scs大說的關於hi-end或是一般音響產品的意見。我個人覺得hi-end音響是讓欣賞音樂的過程和結果更加精緻化(當然聲音可能也更傳真);但是如果說用一般音響產品就會少了”聲音的「感受」與「認知」“,那就有點離譜了。很多剛出道音樂家買不起貴鬆鬆的hi-end音響(甚至可能只是用iPod和耳機),但是martin大能說他們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有什麼不足之處嗎?我女兒的鋼琴老師有兩台平台鋼琴(所以可以和學生練雙鋼琴),她家的音響應該是20幾年前在大賣場買的,一對小喇叭放在地上(上次插電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這位老師還有音樂博士的學位.......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嗯,她應該比不少寫hi-end音響評論的人還強一些吧?
這位老師當然是對音響重播聲音的「感受」與「認知」很差,或者是要求不高.
小女的鋼琴老師倒是很認同發燒友追求好聲音的態度.
-
-
2013-01-09, 09:07 AM
#4076
 作者: hojuiyang111
這位老師當然是對音響重播聲音的「感受」與「認知」很差,或者是要求不高.
小女的鋼琴老師倒是很認同發燒友追求好聲音的態度.
您說的也許對!我倒是從沒聽過她家的音響打開過。我想她大概根本不需要音響重播吧?不過,她對小女的彈鋼琴製造的音色和音樂感有很嚴格的要求。
我有一個學弟的太太是教鋼琴的,她對音響的要求就高多了。幾年前到我家還請她幫我聽聽看我的音響系統。
不過如果認為買一般音響產品的人就是對“音響重播聲音的「感受」與「認知」“的要求不高,可能不太正確。如果您的說法正確,那麼那些人聽到高級音響應該是聽不出什麼好壞了?據我的觀察,這好像不是事實。很多發燒友都說自己的另一半(通常都不是發燒友) 的耳朵比較好。我老婆的耳朵就比我精多了,可是要是請她去買音響,她可不會去找那些高級音響店的。
-
-
2013-01-09, 10:42 AM
#4077
對音響重播聲音要求不高,很正常,
對音響重播聲音要求高,對多數人而言,其實是不正常的,
不然怎叫發燒、投入呢?
自己的另一半(通常都不是發燒友) 的耳朵比較好?
通常只是某些情況下的判斷力不錯.多半是旁觀者清.
我想並不是指據有全面勝出的能力.
-
-
2013-01-09, 11:06 AM
#4078
-
-
2013-01-09, 07:15 PM
#4079
-
-
2013-01-09, 10:15 PM
#4080
 作者: LSP000
不正常的發燒, 該去給醫生看看. ^___^
講的好! 的確是去看了醫生, 有一段時間太不愛惜睡眠, 耳朵總是聽到 "天籟" 還不一樣的音量。 從"外耳"、"中耳" 一路查到 "腦幹聽神經", 還特別囑咐醫師: 我很發燒!
一連串檢查完成後, 於是醫師指令 - 先吃藥ㄧ週, 別熬夜, 再回來檢查!
Before:
before.jpg
After:
after.jpg
回診時,
我說:兩耳的頻率響應曲線固然平衡了, 但是還是不好看! 尤其是高頻!!
醫師:可以啦! 我自己的不會比你好看, 你比我老ㄟ, 這圖你自己參考看看!!!
年齡與聽力關連圖:
圖片 7.png
心裡 OS:
老天!高頻聽力衰減的那厲害, PK 賽一定聽不出好壞了吧?但這可以省很多 $$$ 
錯了,還是可以清楚分辨而且履試不爽,誰要自己發燒呢?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Eto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