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4343 條

查看主題

  1. #10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家中長輩在醫藥界者多人,這方面事情還略知一二。我所指的是醫學期刊中的報告常是在藥廠影響下出爐,用意不言而喻。

    這個新聞
    這篇文章不妨參考一下,也許加拿大與英國不算先進國家,台灣嚴謹得多也說不定。

    錄音器材真的有進步嗎?科學對於大眾福祉的確有增進,比如說現在可以買到許多超級廉價但性能並不太差的錄音器材。但我想我們在談的,是追求頂尖的聲音技藝。

    1990年前後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要發行CD時,請出當年的製作人Wilma Cozart Fine,她開出的器材規格之一是60年代的WE混音座。Mercury CD三度重新發行,就算是2000年後的SACD版本,在CD層也只敢沿用老祖宗在1995年前用古董器材製作的數位母帶。不妨問問同樣會在本站發言的TIS Vili兄,請他說說對錄音器材「進步」的看法。

    此討論串名為「理性與熱情」,表示下標題的人很理解音響不只是某方面的科學。如果討論Hi-End音響時拿掉對聲音的「感受」與「認知」,那我真的不知道Hi-End音響與一般音響產品還有何不同。
    醫學論文當然會有藥廠的影子甚至資助,但是這種論文基本上過程必須嚴謹也要接受嚴謹的檢驗,藥廠又不是沒競爭對手,一旦出了問題藥廠跟提供論文的醫師本身不只有名譽受損的問題有時還要吃上官司,追求頂尖的聲音技藝這句話光頂尖這兩個字就充滿想像,你提的重發CD的事我只看到製作人本身的取捨跟追求"頂尖的聲音技藝"也沒多大關係,音響是重播的工具,討論hi-end音響當然不能拿掉聽者的感受與認知,不過能播出讓你感動的聲音不一定是"HI-END"音響,也許是MP3,也許是youtube,也許是老掉牙的錄音帶,也許是20年前還能唱的cd隨身聽,這些也是聽者的感受與認知............

  2.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scs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