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jackiex兄的回應,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CD 音樂+錄音 重播:)
借你一句 正確或不正確,個人認為 音響的搭配調校 正確或不正確 才是主要的答案:)
可列印查看
嗯...其實不管聽什麼,重要的是感受!
話可以這麼說~某某音樂觸碰到你的心...,但我覺得對音樂有感動,也可以一體兩面的另一方式~你聽到了音樂想傳達的?!
流行音樂那麼的假,我聽得不亦樂乎,所為何來?
因為我喜歡鼓,喜歡節奏,所以喜歡?
在之前或許可以這麼說,但聽到現在,鼓的演奏是另一個樂趣所在,而一些沒有鼓的歌曲可能才會是我最喜歡的!
我前面也有說到,有些歌是尾奏(通常都沒有鼓聲了)會讓我眼睛熱起來...
流行樂的每況愈下讓我覺得很難過,其實流行樂雖然在錄音上不得不因為各種因素而成為犧牲最多的部份,但以目前的錄音技術(包括錄音理念)的進步,流行音樂聲音是更好了,但內涵卻越來越差!
所以我才會慢慢轉而向古典音樂尋求更有深度及雋永的感受!
的確,很多複雜的想法很難說明...
我想喜不喜歡是其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態度,並由此去鑑賞,或許慢慢的這樣生成的一個性格,就會從軟體去應用到對硬體(技術)上的看法...
題外話,我哼歌幾乎都不哼主旋律的,我都哼bass或其他聲部的旋律...:P
首先我要強調:remo 你真欠扁!...:D 我何時說我看不起流行音樂了?我是看不起『任何粗製濫造的音樂』,包含絕大多數的古典音樂.....:P :P
看來我所謂的『人生而有限,真的不需要花美好的歲月在次級的唱片上.』引起 Andy跟你嚴重的誤解啦!.....(blush)
我當然知道聽『音樂』是另一回事,但是談到音樂,世界上幾千萬種音樂,為什麼我們只要聽這些而不要聽那些呢?很明顯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的『判準』決定他要那聽那些唱片。
而在我的唱片體驗中,越來越發現『好的演奏』往往直接關聯於『好的錄音』;貝姆是我個人認為最好的DG之指揮家,很奇異的他的錄音就是比其他DG糟糕的指揮強之很多;肯普夫是我欣賞的德派大師,他在DG的錄音就是比其他鋼琴家『正確』一點。
而且透過『錄音正確』的龜毛訓練,才能方便我們進階到『演奏正確』、『音色正確』等更進階的音樂辨認能力。當然我不會拿這麼龜毛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但是我會用來幸勵與我相似的同好:人生有限,不需要浪費時間次級唱片!你說為什麼它是次級?聽不出好那裡,就是次級;或者,錄音不正確,次級的機率也會很高。
當然一切都有例外,只是『那麼累去努力找到唱片的優點幹麻?』;除非是真的要自我進階,找到一個可靠的高手學習他的能力,就像我當初丟棄自己的觀點全面倒向法派一模一樣。否則若是單純地只憑自己的直覺喜愛來挑唱片,我更怕的是『未必屺的真愛』、反而是『被資訊操弄』。所以,就算是聽音樂,一樣要採取嚴格的檢驗態度,免得自己愛聽的都是被別人灌輸的。當然了!再次說,這是我的自我要求.....:D :D
很抱歉從我這個討論串的立場必需完全反對上面這種觀點....(blush) 音響多半正確,錯誤的多半是唱片或錄音才對!....:D
以 Klavier 錄音來說,您推薦的這張我是沒聽過;但是我手上其他的 Klavier 都是音色加料嚴重的CD,音色加料不夠嚴重的LP。
也就是說,原始LP的舞台定位算很精準,只是高頻修飾明顯,影響音色與演奏技巧的判斷。到了CD,更是連中頻都凸出來,舞台與定位跟始LP比起來簡直是XX。
越新出版修飾越嚴重的唱片公司,就算是法國極發燒的Calliope廠照樣造成錄音不正確的下場;所以要說 Klavier的錄音很好、只是音響重播不良.......那我還是寧可使用一萬八千元音響聽最便宜的EMI FRANCE一張不到99的大全集CD,隨便都比百萬音響播放 Klavier 的 CD 正確太多了!...:P 如果是 LP 就比較難講....:)
唉!理想和現實,永遠都是有點差距的。不是嗎?
我認同Psycho大對錄音美學的觀點,所以我這3,5年來買的多半都是新天新地或是Psycho推薦的CD或是這些廠牌的CD。
問題是,在學到這個觀點前,我以經買了上千張的CD/LP。您是要我扔掉還是怎麼樣?|-)|-) 除了古典音樂,我還聽了將近40年的搖滾樂,我難道都不聽了嗎?|(|-|(|-
好的錄音和音響,可以讓我聽音樂的享受更高;但如果沒有這樣的選擇時........
這是B.B. King的Lucille,不曉得他還唱的動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8QxOjuYHg
或是John Lee Hooker 的 One Bourbon, one Scotch, One Beer, 您要把他老人家從地下挖上來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Ivka3SSv9Y
就像環保一樣,我接受並且盡量作;但是,您要我每天騎腳踏車或是坐公車上班,我可作不到。喔!從我家走到公車站牌,大概要40分鐘,再坐車,轉車,到辦公室大概是兩小時(從公車站走到我的辦公室還得走15到20分鐘)。
很抱歉從我這個討論串的立場必需完全反對上面這種觀點....(blush) 音響多半正確,錯誤的多半是唱片或錄音才對!....:D
以 Klavier 錄音來說,您推薦的這張我是沒聽過;但是我手上其他的 Klavier 都是音色加料嚴重的CD,音色加料不夠嚴重的LP。
也就是說,原始LP的舞台定位算很精準,只是高頻修飾明顯,影響音色與演奏技巧的判斷。到了CD,更是連中頻都凸出來,舞台與定位跟始LP比起來簡直是XX。
越新出版修飾越嚴重的唱片公司,就算是法國極發燒的Calliope廠照樣造成錄音不正確的下場;所以要說 Klavier的錄音很好、只是音響重播不良.......那我還是寧可使用一萬八千元音響聽最便宜的EMI FRANCE一張不到99的大全集CD,隨便都比百萬音響播放 Klavier 的 CD 正確太多了!...:P 如果是 LP 就比較難講....:)[/QUOTE]
當然音響要完全正確 完美正確是几乎不可能,選這張CD也是有原因 因原有些[非常好]CD也很古怪當音響沒到清晰解晰表現程度時,反而會 硬 銳 壓縮 請P兄參考了!
呵!我還是想一想後,再把您加上去的耶!:P:P
或許是您並不熟悉這個領域,所以很少看您有舉出哪張流行唱片來作實測!
但我也不認為拿流行唱片來作,因為它們大多都是加料的東西,對音響器材本質的挖掘沒有正面的用處!
但是~
所以我就說~技術面跟欣賞層面的“混為一談”!
kevintran您困擾的,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知道真實面,並不會讓我們沒飯吃或怎樣,那是一種想法跟觀念的增進,也會讓您對音樂有不同的認識!
而且,就說我好了,我的器材在調整過後,再聽我那些“假聲音”是不一樣的!!您沒有這樣的感覺嗎?
您好像喜歡聽爵士樂是嗎?
唉,爵士樂的確是要越現場感越有味道,但爵士樂給人就是一種可以很“各自解讀”的音樂,它其實是很具有音樂實力的音樂,而正因為如此它會有很多層次,讓不同的人聽了會有不同的感覺,就好比說我來聽,就忍不住算拍算circle,又累又過癮,而其他人聽可能就是很easy輕鬆...,此時音響方面的重要性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我個人是把psycho兄的理念當成一種“工具”,當然我覺得越用越受用,但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的狀況,去決定走到什麼程度,psycho兄是極限,我想也並沒辦法有那麼多人都能跟他一樣的究極!
這次是 remo 把我的思考與方法闡述地最清楚了!!.....:D 但是要修改兩個詞.....:P
不知道 k 與 A 你們兩個怎麼會想歪到認為我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把『不符合錄音科學的次級唱片』丟到垃圾桶....(blush) 只不過,除了音響的進階外,音樂如果想要走向進階,我到是贊成:先把『不符合錄音科學的次級唱片』丟到一邊的方法論,這就是 remo 的意思啦!....:D :D
所以,不符合我的錄音標準之唱片有沒有價值?當然一定有!就算是過時的A片我都承認有價值了何況是唱片?:o 只是我們現在正在闡明何謂『錄音正確』,不夠正確的唱片當然要在方法論上先丟到一邊,不然永遠也無法把『錄音正確』這一方法論學習透徹的....:)
借一張新天新地的圖:
http://www.stsd99.com/music/vel3141.jpg
這套CD裡面的蕭邦夜曲, 我聽到了很不一樣的東西,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 我姑且稱之為左右手的"層次感", 我聽所謂大廠的蕭邦, 不論是誰彈奏, 我都只聽到優美的旋律, 聽不到這種左右手相互呼應的"默契".
http://www.stsd99.com/music/969238.jpg
這張也是一樣, 方式以及音色有點不同, 但是一樣可以聽到我自己所謂的"層次感".
我聽過現場中, 大家都知道的演奏家有李雲迪, 很抱歉我也聽不出來這種層次感. 沒有這種層次感有甚麼不好嗎? 我也說不上來, 但是我認為有層次感似乎比較能理解蕭邦. 好像除了美感之外, 還有很多深層的東西.
抱歉, 音樂素養不夠所以說不出甚麼所以然, 但是以上這個體認跟音響調整無關, 因為很明顯就是一種彈奏/錄音的技巧明顯與另外一種彈奏/錄音技巧有很大的差異.
這種個人忠實於主觀聽感的『第一手資料』才是客觀的音樂或音響最重要的元素;從我個人的主觀立場,chsiang 對鋼琴音樂之美的水準己經非一般人所及了,至少就比我當年寫雜誌專欄時強上一大截!.....:D 我不跟你客氣的喔!....:o
所以真的是『知難行易』,當年的我再怎麼認真聽音樂,沒有這種法派知識與客觀音響科學(錄音)的啟發,音樂素養就是有天限;現在看到認真學習的網友輕易跨越我當年拼命學而得不到的高超水準,真是感慨莫名啊!.....:)
其實我覺得remo從打鼓所感受到的也是同一種東西,如果那天想不開了也進入古典音樂領域,一定也是學得快到讓我又羨又妒啦!....:D
不曉得為什麼我看不到圖,是Ciccolini的那張嗎?那張真的很讚!
我最近在聽Ciccolini的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也許是Ciccolini的演奏方式碰巧讓我更容易了解樂曲?也許是錄音的方式比較合我的音響?聽過很多別的演奏家(包括Psycho推的Lefebure和Chemin),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左手的音,右手的音,還有兩邊溶合起來的音!我不知道那是不是chsiang所謂的層次感。我的感覺是有點像看黑白片(或是黑白照片)時,主體雖然亮但是有層次的亮,背景雖然暗,但是是有層次的暗。有些錄音給我的感覺像是看賽車的照片,主體非常清楚,但是背景像是一團霧一樣。當然,我不是說那些賽車的照片不好,因為那本來就是要表現車速給人的感覺。但是,我喜歡我聽的音樂裡有很多豐富的細節,我希望我能聽到作曲家精心編寫的曲子,我也希望我聽到的錄音能讓我很容易的聽到演奏者如何細心的把樂譜上的音符展現出來。
順便幫新天新地推一下,現在他們在賣Ciccolini在Cascavelle上的所有鋼琴錄音(貝多芬,蕭邦,舒曼,和葛利格)。特價3700! 17張CD。沒有一定要買的CD,但是這套這麼便宜,這次錯過下次就不知道什麼時候了(那套貝多芬曾經絕版了好一陣子,最近才又出來)。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636
新天新地自四月起就更動營業時間了.
http://www.stsd.idv.tw/
週五至週日 / 1:30至9:30
也可在網路上聽視聽檔(blush)
新發行-新到貨-新話題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forum.php?f=6
聽上癮了?那就慘啦!會買CD買到破產......:P
首先,你提到的皮爾奈音樂,本身藝術水準極端傑出,是否排除有可能你會覺得爽是『音樂』層次而不是『音響』層次?若是音樂,那很簡單,去新天新地或網路訂購叫老闆把全部的皮爾奈打包一份帶走,這反而最便宜....:o
如果是音響層次你麻煩就大啦!目前新天新地錄音比這張好的唱片『一大堆』,隨便都可以買幾萬元的唱片回去.....:D
女聲我完全不懂,請別人或林主惟幫忙即可!
請先試我先前與其他討論串再三提到的: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ZZT) / 編號:ZZT080402(6CD)
這是6CD套裝,貝多芬交響曲與序曲全集。
再來試試 AEON 的聖桑小提琴協奏曲與皮爾金劇樂。
TIMPANI 的皮爾奈輕歌劇,但是重點不是歌劇,而後面附上的六首管弦樂小品,完全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
這樣子就可以聽很久了....:)
保守與冒險:音樂與音響中的『小廠』現象
這是先前短文的完整版,早己經發表在BLOG上了,現在重新貼回來放火....(blush)
我在『走進《獅王、女巫、魔衣櫥》的人性處境』一文中,比較東西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取向,提出東方的因緣論與西方的始終論之對比,意謂著偏好保守與偏好冒險的人性現象:
毫無疑問的,這種偏好保守還偏好冒險的價值取向,與人格特質、道德水準或脾氣好壞毫無關係,而是一種先驗上的價值取捨;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設計特別把屬於價值觀思辨的課題獨立成『天學』類通識課程,正是因為現代生活中常常看到『天學』的取捨導致人類態度出現特定現象。而在古典音樂圈與音響圈中,除了大廠之外的『小廠』受到怎麼的評價,也出現了類似的天學思考特色。引用:
『.........
就始終論的世界觀而言,每個人的意義在於他多彩多姿的經歷,這必定產生『偏好冒險』(偏好改革)的人格特質。相對的,因緣論既然以消除因果為要務,能減少是非的『偏好保守』人格特質自然被高舉。露西第一次走進納尼亞,明明衣櫥出口仍大開,她卻大膽地走進森林中;遇到人羊雖然嚇了一大跳,但隨及主動進行接觸寒喧;後來知道人羊被捉走了,立刻想到的是不顧一切冒險找方法救人。這種『偏好冒險』的人性觀與我們社會習慣的自掃門前雪式『偏好保守』實在相差甚大,甚至到了隱藏身份安全無虞的網路社會仍然如此,可見基本人性觀有多大的差異了。 .........』
從保守的角度:『買到爛貨.....』、『二手價很慘!』、『被騙怎麼辦?....』....這些都是『保守』的天學判斷下常見的理性藉口。直接以理性或邏輯去論述,都一定能證明無論音樂軟體或是音響硬體,小廠當然碰不得!因為『投資』小廠往往容易吃虧,要賣也賣得非常辛苦,要說好更容易引起質疑。
相對的,從冒險的角度:『反正都是爛貨,多買一張也無所謂』、『在乎二手價浪費錢?乾脆通通不要買最不會浪費錢!』、『我知道好在那裡,怎麼可能被騙?』......這些都是『冒險』的天學判斷下常見的理性藉口。直接以理性或邏輯去論述,也一定能證明無論音樂軟體或是音響硬體,小廠當然非試不可!因為只要有一定的音響水準與音樂素養,很容易發現真正頂級的精品,幾乎不會出現在大廠,往往去賭小廠而賭中的可能性會大得非常多。
我們的文化基本習性的確就是『保守』,這也是社會學上的真實現象。反映在音樂界與音響界就是『在乎二手價』、『怕被騙』.....進而發展成人人推薦大廠,因為大廠至少二手價不會吃虧;跟著大家說唱片五大廠很好比較不會被笑、被質疑,追隨著古典音樂中的明星才可以彰顯自己是有品味的......
現實生活中的婚姻、賺錢、政治、宗教......選擇保守還可能有意義;但是以音樂或音響這種個人的『興趣』還要選擇綁手綁腳的『保守』,實在是太沒有意義、也未免太過於文化陋習了。
從我個人的音響體驗與音樂體驗,通通發現只有『冒險』才能『突破』;當下也許比別人多花錢、多受氣,但是如果『音響本身就是最高快樂』或『音樂本身就是至高愉悅』,那麼最後的贏家與真正找到好貨的永遠是『冒險者』。因為它們是娛樂,所以『最好的』永遠贏過『次好的』;試想花了幾十萬元買唱片或買音響,卻擺明了只配買『次級品』,那這種娛樂豈不成為自虐與自卑的開始?只有現實生活才需要妥協,而狂放悠遊在自己真心喜愛的娛樂還要妥協的話,真不知道人生有何快樂了。
※ ※ ※
當我開始玩LP,才發現這是何等好運的世界。因為人人保守、只敢買大廠LP或極少數專家推薦的LP;且不說些專家是否有真材實料,至少這些專家的數量一定嚴重不足、從而造整體資訊知識的缺乏;結果造成LP族在保守的眼光下,對錄音與演奏的好壞幾無分辨能力;反而而讓我這種敢『冒險』買小廠的LP新手佔了最大的便宜。只要敢冒險,買一張二手LP最多不過浪費了200多元而己,反正買到垃圾唱片的潘仔一定比我多......當然了,冒險還是有所依據的;我的原則很簡單:凡是法國樂團、法國演奏與法國錄音,就冒險買下來試試看。結果就好狗運以超低價買到這張演奏天下第一、錄音正確無比的偉大唱片:
http://www.my-hiend.com/psycho/audio...itteMeyer1.jpg
GALLO 唱公司是啥?沒聽過。Brigitte Meyer 是誰?又不是那個一張要好幾萬元貴死人的老梅耶......等到聽到這張唱片裡莫札特最通俗的《土耳其》鋼琴奏鳴曲 K.331,才知道檢到寶了!上網一查,乖乖,eBAY上這一張LP以49美金結標,結果在台灣這裡大家不識貨,我賺翻了.....誰說冒險的人會比較吃虧呢?
因此我想與眾同好分享:我之所以要採取那麼嚴格、龜毛、沒人性與極端苛刻的批判態度來面音樂與音響,就是為了『冒險』。因為太早認為『好』,就是太早停止冒險,這就是保守了;台灣最近瘋LP的程度應該勝過歐美,結果卻找不到幾張錄音或演奏像樣的LP,還讓我這個開始玩LP不到兩年的菜鳥偷雞到一大堆好LP,這豈不是說明了習於保守勢必永遠只能碰到『次級品』?
音響也一樣。追尋大家公認的大廠也不是不好,預算無限也可以買到『最好的』,但是預算有限之下一定永遠只能買到『次級的』。相對來說去冒險賭小廠或不知名品牌,不見得就會吃虧;如果有自己的良好判準,更可能佔便宜。最近才在MY-HIEND網站評論一家不知名的德國小廠線材 German HighEnd PSS,一聽之下,直接讓我下了『最具有正確性』這麼強烈的評論;相對而言要跟它比正確性的大廠線材,只怕要花十倍以上的代價。許多類似的經驗都讓我發現,就算是音響硬體,凡是敢賭小廠,就是更容易找到最真實最頂級的享受。
這個有趣的『小廠現象』,應該有社會學的論述可以詳加解釋。但是本文的重點在於打破天學思考的宥限:請放下那些自以為理性的藉口與被廣告蒙蔽的喜好偏見,我們必需先面對自己價值觀上的固著:是保守?還是冒險?前文己經清楚說明了,做為一個娛樂而不是生死存亡的現實世界,何以還要把現實生活小心翼翼的虛偽面具污染在真心喜愛的娛樂上?保守是絕對不會吃虧,但是永遠只配接受次級品;何不嘗試冒險的選擇擇?反正那只是很小很小的代價。
何以讓『保守』不再成為宥限我們豐富人生的危險陷阱,會是一個更重要的議題。
(END)
今天晚上被迫躲在中壢使用耳機聽音樂......;( ;(
使用筆電 => 電腦贈送之USB線 => rendzaw之 USB擴大機 => 該擴大機背後徹底沒三小路用的耳機輸出孔 => 新竹NOVA隨便買一條400元的3.5MM頭轉RCA梅花端之線材 => 超值到爆的耳擴(中國製的G&W AT-F100) => AKG K601 或 SONY Z600。
結果發現完全通不過錄音藝術的考驗:以小葉的鋼琴錄音英雄波蘭舞曲為例,明明小葉>>>>DECCA阿胥肯納吉;結果使用 SONY Z600,被小葉錄音痛宰,音質乾到沒力,DECCA相形之下實在好聽幾萬倍了......而且好聽到完全聽不出人工殘響加料嚴重!
使用 AKG K601改善了非常多,但是還是覺得鋼琴的高音鍵,兩者聽起來音色相差不大,這當然是罪該萬死的音響不及格。難道要定論耳機系統無能為力嗎?
突然想到,我用 foobar2000幹麻?加再 ASIO,還是分不出來?我要回去用難用的GOLDWAVE 5.58了!它絕對沒有什麼ASIO,只有最沒水準、聲音最爛的 DIRECT SOUND模式。結果聲音一出,XXX!............原來『播放軟體』才是電腦播放最要命的根本因素!使用GOLDWAVE才終於證明小葉錄音>DECCA,只是差距沒有在五十萬元音響上相差那麼大。
不信邪,把最近狂推的那套 ZZT 貝多芬全集拿出來,使用 FOOBAR2000的『CD播放功能』與GOLDWAVE極為智障的『類CD播放功能』(先選Tool,再選CD Reader,然後就可以功能其爛無比的播放了)相比。一比之下,真是神奇!就算是使用筆電的內建cdrom播放cd唱片,goldwave的智障播放還是遠遠贏過 foobar2000 掛ASIO與調 latency。所謂的贏過,就是『分辨錄音水準的能力』明顯大了一截。
GOLDWAVE的作者一定不知道他無意間摸到 hi-end 價值絕高的播放軟體,誰來告訴他?依我聽感這個播放軟體的差距可能創造出五十萬元以上的音響價格差距哩!....:D
附帶一提:隔壁站推薦的 foobar 0.9xxx 棈簡版,經我測試結果,的確『音質較好聽』;但是『分辨錄音水準的能力』則仍然遠遠比不上 goldwave。我想這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但是卻指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認真玩音響的發燒友所建構的完美知識,如果基本目標與我們不同,有可能其知識我們會是『意義相反』的。現在最麻煩的是我這種『分辨錄音水準的能力』的音響取向似乎少人重視,所以可能音響資訊與知識必需嚴格全部審識、甚至歸零重來.....(sweat) (sweat)
不好意思這句話可能要收回,因為小葉可能找到一個99歐元的解決方案了......(blush)
就是這個 JPLAY:
【新品消息】 JPLAY 撥放軟體
使用 AUSU U80V + WINDOWS 7 64BIT => 電腦贈送之USB線 => rendzaw之 USB擴大機 => 該擴大機背後徹底沒三小路用的耳機輸出孔 => 新竹NOVA隨便買一條400元的3.5MM頭轉RCA梅花端之線材 => 超值到爆的耳擴(中國製的G&W AT-F100) => AKG K601 。
原先唯一找到錄音藝術分辨力最佳的軟體是 GOLDWAVE,現在發現 JPLAY 跟它平起平做!!......(clap)(clap)(clap) 而且隱隱感覺聲音可能更佳、更HI-FI,預計回新竹使用五十萬音響聆聽應該可以比出勝負來....:)
只是這個 JPLAY非常難用,而且一定要 VISTA 以上不支援 XP,想玩的人要有像我一樣剛被氣死兩個小時的準備.....(blush) (blush)
強烈推薦 的唱片、錄音與演奏,基本上都是LP絕對達不到的超高錄音水準;而且以科學般的原則還原『不同作曲家』『想要的聲音』,再三強調,這絕對不是膚淺地以為使用該年代的樂器與頻率就可以達成的超高音樂難度!.....:)
我買了以下四張:簡介請參考新天新地討論區
ZIG ZAG TERRITOIRES / 編號:ZZT2020601 史特勞斯
http://www.stsd99.com/music/zzt2020601.jpg
ZIG ZAG TERRITOIRES / 編號:ZZT2030102 柴可夫斯基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 編號:ZZT100101 白遼士
廠牌:ZIG ZAG TERRITOIRES 的浦朗克
http://www.outhere-music.com/data/cds/2698/BIG.JPG
請看:一個超級維也納的代表史特勞斯、一個俄國人被法國同化的柴可夫斯基、一個受到德派影響的法派白遼士與一個巴黎得不能再巴黎的法派浦朗克,再加上先前狂推的貝多芬。五個音樂家各自代表完全不同的音樂與『聲音』,只有最高水準的音樂素養與錄音成就才能把他們不必經過任何知識與文字、直接從聲音就可以聽出五個完全不同的音樂家了....:D
首推史特勞斯,從來沒有聽過這麼精緻的維也納音樂,絕對地前無古人。什麼叫做貴族般地品味?這就是貴族啦!什麼叫輕鬆?這才是真正的輕鬆;連我的十四個月小鬼頭聽了都樂不可支地手舞足蹈起來.....:o 音樂原本就應該建立在正確的聲音與享受,就好比A片就是A片不必在結尾突然出現一段阿彌佗佛還是上帝保佑;是什麼毛病導致音響族與愛樂者習慣錯誤聲音、飽受惡聲折磨、還強說這樣聽很輕鬆?
有點疑慮的是浦朗克......因為雙鋼琴協奏曲的鋼琴演奏表現『不夠佳』。請注意我並沒有說『不好』,只是我聽過更偉大的法派鋼琴家太多了,相形之下這兩位鋼琴家的水準真的差了一截,即使是使用動人無比的李斯特最愛之ERARD琴也沒用......
但是錄音實在錄得太優秀了,呈現的管弦樂色彩是我首度聽到足夠正確的浦朗克,連EMI FRANCE的偉大錄音都無法呈現地這麼精確;所以才會說這是LP絕對達不到的超高錄音水準,因為沒有任何LP的原始錄音有這種水準........所以還是強烈推薦這張唱片。
其他的慢慢再寫....:D :D
趁假日, 把蕭邦先拿來聽, 很棒的演奏與錄音, 謝謝 chsiang & psycho 兄的推薦,:*:*:*
期待 CICCOLINI 其他16 張的表現 :)
----------
chsiang借一張新天新地的圖:
http://www.stsd99.com/music/vel3141.jpg
這套CD裡面的蕭邦夜曲, 我聽到了很不一樣的東西,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 我姑且稱之為左右手的"層次感", 我聽所謂大廠的蕭邦, 不論是誰彈奏, 我都只聽到優美的旋律, 聽不到這種左右手相互呼應的"默契".
這篇搞笑文不是針對 AndyChu個人,但的確我在反思『psycho批評的軟體是否真的這麼差?』這個問題是否能拿到客觀科學證據,結果出現這一篇搞笑文.....:P
話說我狂推新竹 rendzaw出品的 usb擴大機,一萬元以下擴大機絕對沒有任何敵手,使用goldwave或jplay透過usb發聲的話,五萬元以下cd play都要挫咧等。
http://carmans.myweb.hinet.net/myav/usbamp01.jpg
重點不是這台機器是不是真的超值,重點是我這幾天操這台機器操太兇,一個不小心以最大音量一放.....一陣臭味傳來,慘了!從此兩個聲道『一遇到大聲的音樂段落就會發出嘶沙聲』....;( ;( 鬼才知道什麼東東被我操到燒掉了.......(sweat)
問題是這幾天被綁死在中壢,不能找rendzaw修機器,只好湊合著聽;咦!真有意思,只有後級部份出怪聲,耳機輸出則一概正常,繼續聽吧!
很快地我就發現:奇了!INA 的錄音明明音量較 PHILIPS小,為什麼播放 INA 嘶沙吵死人,而播放PHILIPS『再大聲』也不會出怪聲?
有趣了!我一個一個試:果然,只要是EMI FRANCE或新天新地或幾個錄音不加料的法國小廠,擴大機立刻嘶給我看;只要播放那幾個『加料錄音』,再大聲都不會有問題!!
不加料錄音就算是使用128K MP3格式,還是比加料錄音的WAV檔更容易出現嘶聲。
太好了,我要不要保留這台機器當成『錄音特性的探測器』?百發百中耶!......:o
很明顯的,在這個笑話之中,呈現的是『不加料錄音』與『加料錄音』有非常根本的不同,甚至對音響性能的要求都不一樣。由此看來,我可以退一步不要說『加料錄音』是『錯的』;但是兩者本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絕對不可能』同一套音響可以同時滿足這兩種不同本質的東西;如果有人的音響『聽起來』是兩者一樣好聽,除非是個人主觀上認知可穿透性的評價,否則我己經敢百分之百肯定:兩者一樣好聽(或相差不多),就是音響的真正性能沒有全力發揮啦!....:D :D
因為只有燒掉壞掉的擴大機,才會突顯『加料錄音』的巨大優點:音響出問題也聽不出來!....:P :P
亂得好!這下子大家腦筋通通打結了啦!.............:D
其實我的LOGIC很簡單嘛!『加料錄音』永遠、絕對是『聲音訊息量的整體降低』,所以才不會讓有問題的音響器材破功......(blush) :P :o
腦筋打結沒關係,這裡有一帖良方:請回到中古世紀《布蘭詩歌》的質樸,最知名的Orff之《布蘭詩歌》就是拯救腦筋打結的良方 ── 且慢!請把那些發燒片通通丟到一邊去!尤其是很多三星還是戴花的更是爛中之爛,音樂演奏的水準太低就算了,錄音加料加到一點都不質樸、反而像是一群妓女在招客了。
正是質樸的音樂本身之要求,所以『加料』在此更是幾無通融餘地,除非證明Orff創作本音樂的目的只是為了測試音響.....:P 因此我從來沒有喜歡過這個曲目,因為除了emi普拉松版外沒有正確錄音的唱片,普拉松版又買不到正確轉錄音的唱片............直到聽到這個錄音。
請聽這個偉大的錄音、偉大的演奏、讓挑剔的法國人可以在結束時站起來鼓掌的好唱片;重要的是它還有現場dvd,可以得到更多豐富的音樂旨趣:
2011/04/30 - 奧夫/布蘭詩歌/CD+DVD - INTEGRAL
http://www.stsd99.com/music/hv020076.jpg
廠牌:INTEGRAL / 編號:HV020076 / 試聽一 / 試聽二
要注意的是雖然本錄音用了很多隻麥克風,但是它絕對不是『多麥克風混音』的加料錄音,那些麥克風是『轉助麥克風』,目的是把『主要麥克風』因為本身性能不全而無法正確收錄的細節利用『轉助麥克風』補回去;這是為了『修補』而不是為了『加料』,錄音理念是天差地遠的不同,而不是光靠數麥克風的隻數就可以猜出來的....:)
好玩的是在影片中明明是一群肢體形態亂七八糟、符合所謂法國人很散漫的合唱團與樂團,但是不看dvd只聽cd,這麼整齊、正確的合奏能力,怎麼跟視覺上的散漫相差十萬八千里?沒錯,這就是法國樂團真正厲害的絕對優勢:他們的『整齊』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聽的、用音樂的本身要求去聽出來的。
明明合唱團的每個人看起來都是漫不經心的,甚至還有人一直做出接手機的動作;童聲更是如林主惟的名言『躁動不安』、恨不得脫掉衣服大吵大鬧。可是就是奇怪!我偏偏就是可以『輕易』聽出這個合唱團的人聲分成幾部、每部正在唱的音符是什麼通通可以直接寫出來;這才是真正高水準的合奏能力,可惜實在太少人能體會了。
正是如此本領高強的合奏能力,才能聽出ORFF的配器色彩有多麼豐富;他這首作品的原始意涵就是『追求節奏的無限可能』,因而透過使用不同樂器進行節奏不斷地變化;聽不到配器,就是聽不到節奏;聽不到節奏,那裡能聽出 ORFF的音樂水準是什麼?
全力推薦這張唱片,無論是演奏、錄音還是音樂通通都推薦......:D :D
我個人覺得 CD 轉盤終於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了,就是這個 JPLAY:
【新品消息】 JPLAY 撥放軟體
【團購開放登記】JPLAY 撥放軟體
我使用 AUSU U80V + WINDOWS 7 64BIT + JPLAY軟體 => 電腦USB線 => 伽利略USB HUB帶1A供電 => T-LAB GT-1 USB線 => Bladelius USB DAC => 訊號線。
以上『訊源』部份就算筆電一台以三萬元計,全套不過六萬元以下,就己經把我那台隨便就可以痛宰 PHILIPS LHH1000的超級重改裝 PHILIPS CD50徹底打跨了。以這樣的音質與錄音分辨力,二十萬以下的CDPLAYER幾無對手。
而從這套電腦訊源的強大實力,讓我很明顯可以分辨以下幾個音響要素:
一、『錄音藝術的分辨能力』:這個是一切。沒有意識或無法感受到這個音響性能者,不但與我無法在音響上有共識,甚至連音樂好壞、演奏好壞都會無法共識;所以這個列入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形同是『基本聽感』這個最根本的基礎。
Bladelius USB DAC、JPLAY 與 GOLDWAVE 都是通過這一點,rendzaw cdrom usb dac、羅啟良改裝之 PHILIPS CD50 也是通過這一點。我對線材的要求,宣稱小高音響的 GERMAN HIGHEND 線材是具有『正確性』,也是從此而來。
二、『聲音的活生感』:我猜這與暫態反應或供電充足有很大的關係,這正是 PHILIPS CD50 幹掉 rendzaw cdrom usb dac 之主因,當然我們都知道那是有暗器之助。同樣的,同樣正確性的線材,越貴的比便宜的越升一級,就是在這個層次。JLAY 幹掉 GOLDWAVE 也是如此。
三、『音色的正確性』:這裡很多人喜歡說音質或音色的『好聽』,我得再三強調絕對不可以用『好聽』進行音響科學的判斷,因為越是『公認的好聽』、越是像公認麥當勞還蠻好吃一樣,往往是一種遠離感官藝術的媚俗廣告層次,也就是『認知可穿透』。
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辨認『音色是否正確』,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播放 TOSI 的小提琴唱片,該小提琴的音色越是千變萬化,音響系統的『音色正確性』越強;我在其他討論串力推 SKARBO 的後現代拉摩,用最頂級的 FAZIOT模仿『大鍵琴時代』想要的音色,從而使該鋼琴難聽到爆......也是一種『音色的正確性』性能。
OK,至此原本只有 重改裝PHILIPS CD50 + ESPRIT STRUCTURE 4 可以通過這個超高難度標準,結果正是在這個頂級層次,被 Bladelius USB DAC + JPLAY 的 hibernation模式 狠狠幹掉了....:(
有趣的是,Bladelius USB DAC 至少要使用到 GOLDWAVE;若是用 FOOBAR,那真的是垃圾進垃圾出,完全聽不出有什麼了不起的水準;使用到 JPLAY,更是展現頂級的數位轉盤水準;再使用到 hibernation模式,幹........@$^&%^*)^*)(.....
因此在我的『感覺』中,JPLAY 極可能掌握到一般人難以確知的秘密程式方法、或者完全是莫名奇妙地矇到;在我看來,有可能只要是稍微像樣的 USB DAC,加上 JPLAY就可以全然脫胎換骨。於是我使用 rendzaw cdrom usb dac 測試看看.......是沒有幹掉 重改裝PHILIPS CD50,但是『聲音的活生感』己經不相上下啦!而且 rendzaw 這台 usb dac 只是最簡單的同步usb dac;我個人猜測,應該非同步的 usb dac都可以因此受惠。
在這樣的經驗中,我確認了以下的感覺:
第一、電腦優化幾乎無助於『錄音藝術的分辨力』,唯一有差別的可能只有線性電源。其他什麼latency、震動、隔離電磁等等優化,往往只能碰到『聲音的活生感』這個層次;也就是說,如果該電腦音源系統本身無能力分辨錄音水準,那麼再怎麼優化電腦,『音質』再怎麼提升,還是難以提升對我來說最重要最基本的錄音分辨力。
第二、電腦優化與rip當然還是很重要,但是自從有 jplay後,一切都變得不太重要。我己經敢猜測 rip 結果010101相同、聽感卻不同,極可能是發生在『儲存媒介的特殊排列』;所以當 jplay通通 copy到主記憶體後,rip的差異變得極小。而電腦優化再怎麼強,遇到系統低階層次的 jplay,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
第三、cd轉盤玩完了.......哭哭.........因為 cd 轉盤被綁在極少數幾家廠商,他們決定什麼叫做好聲音、我們就得永遠被綁死了!例如說使用 philips 一號頭夠強了吧?但是後端dac再強,一號頭本身的音染還是難以徹底消除。
而電腦是完全中性完全沒有特色的絕對純粹機器,只有兩個人(?)的jplay小公司就可以任意依他們對『聲音正確』的理念開發自己的『轉盤』,不像CD轉盤有那麼高的門檻.....根據我的『小廠理論』:從唱片錄音就可以看出錄音水準最高、演奏水準最高的往往都是在小廠,這就意謂著電腦中的『軟體轉盤』一定也是小廠痛宰必需妥協的大廠。CD轉盤是小廠絕無可能涉入的,但是電腦轉盤就可以輕鬆走入了!因此,只要JPLAY成功,日後一定有更偉大、更正確的XXXPLAY!所以我才會說,CD轉盤真的是玩完了......
當然有人會說他就是喜歡某某轉盤的味道......請恕我這麼說:性能才能決定一切,真的要什麼味道那還不簡單,直接在電腦外掛一個音質處理程式就好了!你要PHILIPS味?還是SONY味?要什麼味我就給你什麼味;連LP味都可以製造出來了,CD轉盤的味道還不簡單?....:P
這也正是我敢用力批評 FOOBAR不合格的原因:要使用 GOLDWAVE製造一個有FOOBAR味道的聲音,輕而易舉;但是要使用FOOBAR製造出有GOLDWAVE聲底的聲音,卻是絕對做不到。這就是一翻兩瞪眼的『正確性』。
第四、usb線有四根,其中兩根是電源供應,這兩根太太太重要啦!!為什麼沒有商家要設計針對這兩根的線性電源?我一定買!!!
所以,最後.....請大家支持這種『聲音正確』的『軟體轉盤』廠商,一起去團購 JPLAY 啦!....:D :D
【團購開放登記】JPLAY 撥放軟體
psycho 大最近一連串測試 JPLAY & Bladelius USB DAC 的精彩心得, 這不也明白指出了一個數位訊源solution 應走的方向, 完全符合我前些時候在別版上發言的預期. 很興奮, 也想在此分享一下小弟個人對數位訊源的看法.
先聲明, 我本是個 IT 人, 規劃管理大型公司網路環境十餘載的重度電腦使用者; 但卻只是發燒音響領域的新鮮人. 在選擇踏入發燒領域的方向時, 自然會傾向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數位領域. 純類比的高級發燒環境自然也就敬而遠之了. 當然我看發燒音響領域的問題也自然會從 IT 的角度切入.
在拜讀了好些發燒前輩對數位訊源的心得與見解, 在眾多資訊中, 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呢?
從我新鮮人的角度來看, 消費者端的數位訊源其實只包含下列兩個重要部份, 搞定它們就搞定了一切.
- 數位音樂檔案
- 數位至類比轉換所需的設備
1. 數位音樂檔案
小葉在 "為什麼要換高解析檔案撥放機或解碼器?" 這篇專欄文章裏面已經闡釋得很清楚了. 在 Apple 以其一貫的魅力, 獨力成功改造了音樂發行與下載的大環境之後,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唱片公司錄製 "原始音樂母帶" 所用的 "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 才是發燒友不得不追求的正解. 原因很簡單, 數位化必須取樣, 取樣就會失真, 後製/傳遞/再生 過程中若再失真或加料, 離原音只會愈來愈遠.
音樂CD 只是種發行音樂檔案的載體, 是時代的過渡產物. RIP 只是為緬懷過去而不得不的行為, (就像有位好友有段時間一直在掃描他數以萬計的底片/幻燈片進電腦建檔保存一樣.) 但很不幸, 再怎麼好的 RIP 也還是不夠發燒, 因為 CD 早已無可救藥地從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降轉而再次大失真.
新手沒包袱, 佔優勢, 所以, 簡單搞定!
2. 數位至類比轉換所需的設備
小葉所介紹與體驗過的這類設備, 我覺得一直都有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器材間分工合作的切割點一直都沒有切在正確的點上面.
在我的認知裏, 數位音樂資訊還原為類比音樂資訊的關鍵組件, 似乎只有 DAC 為必需, 是為唯一值得花錢投資的訊源端關鍵零組件. 而將這個關鍵組件內建到任何形式的複雜設備之內, 都只會造成未來升級時的不便與浪費.
所以, 我們需要的是,
(1) 一台電腦, 幫忙做做數位音樂資訊的下載接收與傳遞, 音樂檔案的分類儲存與管理, 不同音樂格式的解壓/解碼, 以及遠端控制 DAC 的能力. 並且能以友善親和的使用者介面減輕愛樂人的負擔.
(2) 一台 DAC, 專心負責將 buffer 中的音樂檔案從 "數位" convert 成 "類比" 音樂訊號, 再送給擴大機就好了, 別再解壓/解碼, 以免落人口實.
咦! 這和現在的 solution 有什麼不同?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套用 psycho 大最近測試 JPLAY & Bladelius USB DAC 在 hibernation 模式得到極佳效果的例子來說明好了, 我想要的 DAC 是將電腦中 JPLAY 所保留的連續主記憶體, 以及JPLAY 本身, 完全移至 DAC 中, 並能接受電腦遠端控制的 trully Hi-End DAC.
可惜這種 DAC 好像市面上還沒看見, 搞不定, 只好跟大家一起打轉.
個人認為, 極致的數位訊源會是
- 音樂製作者發行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 消費者取得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我會選擇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取得. 過程中當然可能會進行編碼與無損壓縮)
- 將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傳送至 DAC 的 buffer 中(先解壓縮再送)
- DAC buffer 中的檔案完全與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一致
- DAC 進行 convert, 送給擴大機播放.
個人覺得, 這種 solution 方向才正確, 才有機會摒除了電腦端的所有可能干擾,
- 讓事情回歸本質: 再生類比音樂訊號的品質好壞與走向, 完全取決於 DAC 設計者本身的技術與品味. 這也就是說電腦是不是 Hi-End 已不再重要, 電腦終究會變成下載/儲存/播放/解碼, 再傳送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至 DAC 的便利工具而已. 電腦就做自己擅長的事就夠了, 別撈過界.
- 連結電腦與 DAC 間的, 可以是有線網路/無線網路/USB/1394/BT/......, 只要能保證兩端檔案一致就行.
- DAC 才是數位訊源 Hi-End 與否的靈魂.
如此一來, 很多現存的下列抱怨也可迎刃而解.
- 撥放設備/撥放軟體不支援多國語言介面 (中文介面)
- 撥放軟體超級難用 (如JPLAY, GOLDWAVE)
- 撥放軟體會影響品質 (如Foobar)
- 連接電腦與 DAC 的線材會影響品質 (如USB線)
- 未來的新型 "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 無損壓縮格式撥放設備無法處理 (如APE之於JPLAY)
- 遙遙無期地等待原廠更新韌體, 卻又只是為了使用者介面的部份, 而與音樂重播本身無關 (這小葉應該很有經驗了 ;-)
PS. 文PO在此, 是不想影響大家買JPLAY的雅興, 還望 psycho 大海涵.
其實這也不需要什麼技術背景, 只是簡單的電腦使用者經驗而已, 就看您有沒有定下心來想想看.
換個方式, 用大家可能都有的經驗再解釋一次我期待的 DAC 該有的樣貌, 您就知道 Hi-End 廠商有多搞笑了.
用大家都熟悉的 "印表機" 加以說明最貼切了.
- 現有絕大部份 DAC (也許是全部) 的運作方式, 就像是最早期的點陣式印表機, 電腦送出一行字, 它就列印一行字. 不管是用什麼介面連接至電腦, 也不管是要裝色帶或是墨水匣,它都只是行列式的打印; 也沒見過什麼印表機控制程式可以和印表機直接打交道, 因為無此必要.
- 我殷切期盼的 DAC, 就像是雷射印表機, 電腦送出 <End of Page>指令, 它就會把 buffer 中暫存的頁面資料列印出來. 不管是用什麼介面連接至電腦, 也不管是要裝單色還是彩色碳粉匣,它都只是頁印式的打印; 印表機控制程式也成為必備品, 可以和印表機直接打交道.
為什麼我們的 DAC 就不能等電腦送出 <End of Track> 指令, 再進行 DA 轉換, 開始唱歌呢? 為什麼我們的電腦不能有專屬的控制台介面, 與DAC直接打交道呢? 只因為沒有一個像 HP 的廠商跳出來訂立標準, 領導風潮嗎? 是技術不夠, 還是削凱子削慣了, 怕賺得不夠.
也許這就是 Jitter 造成影響的根源.
這有很難很高深嗎? 我從 Bladelius USB DAC 上看到了影子, Bladelius 專屬的 DAC Control Panel 開始出現在工具選單的小圖示中了, 雖然功能還很陽春, 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 Bladelius 應該就會有我期待的東西上市了.
我要的不多,
- 電腦只要能送出 RAW type 的數位音樂檔案 (比如說 WAV 檔好了) 給 DAC 的 buffer, 有人堅持要循序存放及讀取才好聲也成, DAC 收到<End of Track> 指令就開始唱歌.
- 電腦上的DAC控制介面只要能empty buffer, 再不然 DAC 上有個小按鈕可以empty buffer也成.
一切都跟使用雷射印表機一樣容易, 這樣就夠了.
PS. 我不覺得在電腦上進行的無損壓縮檔案(FLAC, APE, ALAC,....)與WAV檔案間的數學轉換也會影響聲音, 因為我是IT人. 我從不期待我的薪水在薪資資料壓縮/儲存/拋轉/傳遞/讀取的過程中, 會被系統誤判, 而在後面多加一個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