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量測數據和聽感連結,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但沒有多少可參考的研究資訊。
近一二十年來比較受到矚目的研究,大概就屬Earl R. Geddes在2002/2003年時所提出的非線性失真的聽感理論。
(論文在此 http://gedlee.azurewebsites.net/Pape...tion_AES_I.pdf)
而該理論的實測也在同時間發表:http://www.gedlee.com/Papers/Distortion_AES_II.pdf
Geddes提出一個非線性失真的參數,叫做Gm。
實驗先拿歌劇魅影「Music of the Night」其中約15秒的音樂,加上各種不同種類的非線性失真,做成21個檔案。
然後測量這21個檔案的THD、IMD、以及Gm。
接著,讓一群年紀19~39歲,平均年齡21歲,而且通過基本聽覺測驗的人來試聽這21個檔案,跟原始檔案比較後,依照喜惡打分數。
分數越小,聽感越好。分數越大,聽感越差。
最後,把分數跟THD、IMD、以及Gm之間的關係作圖。
結果如下,縱軸是分數,橫軸是各種測量參數:
很明顯的,只有Gm跟聽感分數有正相關。
除了Gm以外,還有Non-Coherent Distortion(NCD)也是近年來有人認為跟聽感比較有關聯的失真種類。
Gm要怎麼量呢?
目前似乎只有一套軟體可以量,兩年前diyaudio有團購。
一方面團購價實在是不優(只打九折),另一方面介面實在是太醜,醜到讓小弟要拿出六七千新台幣來買都覺得非常掙扎。
所以最後還是沒有下手。
如果真的要量Gm和NCD,是不是又要再掙扎一次..
當然小弟還是對TIM/DIM念念不忘,覺得是個很有潛力跟聽感有關的參數。
查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傳統的TIM/DIM 正弦波+方波的測量法有限制,只能量到很高的TIM/DIM。
當THD已經可以量到0.00002%這種等級的時候,傳統的TIM/DIM卻只能量到0.1%左右。
後來找到2010年有位波蘭老兄Grzesiak提出了使用鋸齒波和反鋸齒波測量TIM,
飛魚兄來悄指正,鋸齒波測量TIM在1981年由 P. Antoniazzi. C. Buongiovanni and S. Tintori等三人提出,
據說可以量到0.002%的TIM失真。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www.keith-snook.info/wireles...amplifiers.pdf
世界著名的意法半導體公司也用這種方式來測量他們的功率放大器TDA2030A,如下圖:
ps. 小弟也用鋸齒波跑了一次OP37的電路模擬,gain為6,輸入鋸齒波為+/-1V。
結果模擬出來OP37的TIM為0.0078%。
下次就用鋸齒波來測機器的TIM試試看。
就用好的同軸輸入來源再測一次囉~~
10年前,Benchmark的老闆John Siau就說過,幾乎所有的DAC晶片根本播不好192KHz。
雖然Benchmark的機器都能吃192KHz,但John建議大家用96KHz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他還說Lavry也知道這個問題,還懷疑是不是所有的廠商都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只是大多數廠商都悶不吭聲。
目前的DSD應該也是有類似的問題...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