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6頁 第一第一 ... 3456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52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廠牌:CYPRES 編號:CYP7609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1234105.html
      首先要注意!這個版本採用古典式管弦樂位置,第一小提琴在最左,第二小提琴在最右,剛好做弊成功解決 uglycat 聽不到第二小提琴的問題....:P
    ....
      其他的音樂旨趣還有很多,最好是趕快去買下來回家慢慢欣賞,小心絕版買不到...:P 而我可以很肯定,這種演奏水準與錄音成就,在非法國團與非法國廠完全找不到聽不到。這當然只是一家之見,但是如此強烈證明莫札特真的非常偉大的演奏方式,卻是市面上約40幾個版本(我所收集到的)中唯一一個可以做到的;這是不是說明了我們的古典音樂視野可能存在著可怕的蒙蔽?就留給每一個『認真的』愛樂友(希望莫札特像頂級美食一樣多層次)思考了...:)
    (END)
    終於聽到這個版本了。
    這個版本的樂團編制,顯然比較接近莫札特當時的較小樂團編制,也就是弦樂樂手與管樂樂手的比例比較接近。所以以音量來說,木管的聲部比較凸顯(比用現代樂團編制演奏此曲凸顯)。第二小提琴在左邊,的確會造成某些樂句在第一二小提琴間進行對話,饒富趣味。

    初步聽起來,演奏方式與我印象中的版本稍有小出入。不知是樂譜版本不同,還是演奏者與指揮的詮釋造成的。譬如有些連續十六分音符,沒有特殊記號,但有時演奏成 . . . (斷音?), 有時演奏成有圓滑線的方式。

    至於大師的其他提示,我得在花時間多聽幾次才有機會了解。

  2. #42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chen3058
    uglycat 把自己的聆樂心得寫得非常清楚,太好了!.....

    從以上引言,很明顯你仍然習慣『線條結構』而非『音色營造』的欣賞方式;那得先把拉摩與庫普蘭丟到一邊,因為我被兩人深深感動的是『配器』與『裝飾音』,可以再加一個旋律線的靈動感,不過這個有點難客觀討論。沒係,先丟到一邊!....:o

    我會建議習慣『線條結構』愛樂友(這不是不好喔!)要接觸法派古典音樂,應該先接觸聖桑與拉威爾;因為這兩人都是同時兼具『線條結構』與『音色營造』的頂級大師,也就是說他們就算只聽『線條結構』也超越了貝多芬,賦格手法的豐富與細膩當然也勝過巴哈。因此從這兩人開始,比較能從『線條結構』過渡到『音色營造』。這正是我自己私人的學習歷程,所以提出來當成一個可行方法。
    其實我並不是指音色營造不重要,而是若只有巧妙的聲音營造卻無充分的線條與曲式結構,曲子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深度不足,就好像只能撐3-5分鐘的流行歌一樣。

    換個比方,音色營造有如作文裡頭的華麗詞藻與修飾技巧,線條結構則像是起承轉合的文章結構。好的文章要闡釋一個主要思想(主題), 會正面表述,反面對比,深入解釋,舉例說明,再來總結等等。一部小說的劇情怎麼發展,往往比文筆用語好不好更影響吸睛的能力。

    話說回來,法國音樂(樂團)比德國音樂(樂團)更加注重音色的處理,我也很贊同。隨便拿比才的管弦樂,聽起來也比德奧音樂靈動有活力,似乎也跟配器的生動不無關係。至於印象派大師的處理,當然更到了極致。拉威爾的音樂真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但聖桑的話,我覺得就還好而已,恐怕排不進前30名。

  3. #43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chen3058這篇說得很調皮,但卻是正確的知識論方法....:o 我剛開始接觸法派,就是先假設新天新地的林主惟與幾個高手通通都是對的,努力學習聽出他們所聽到而我難以聽到的東東......等到學成後,嘿哩嘿!!我還是我,還多吸收了很多超出他們知識與體驗之外的東東.....

    所以若是被我的東東吸引了,那我再進一步說:我那些長篇大論都是力求嚴謹的知識論文章,知識有可能是錯的而方法論一定是對的,所以你如果真的反覆練習200遍....慘了!我訓練出一個可怕的對手!.... :P



    uglycat 把自己的聆樂心得寫得非常清楚,太好了!.....

    從以上引言,很明顯你仍然習慣『線條結構』而非『音色營造』的欣賞方式;那得先把拉摩與庫普蘭丟到一邊,因為我被兩人深深感動的是『配器』與『裝飾音』,可以再加一個旋律線的靈動感,不過這個有點難客觀討論。沒係,先丟到一邊!....:o

    我會建議習慣『線條結構』愛樂友(這不是不好喔!)要接觸法派古典音樂,應該先接觸聖桑與拉威爾;因為這兩人都是同時兼具『線條結構』與『音色營造』的頂級大師,也就是說他們就算只聽『線條結構』也超越了貝多芬,賦格手法的豐富與細膩當然也勝過巴哈。因此從這兩人開始,比較能從『線條結構』過渡到『音色營造』。這正是我自己私人的學習歷程,所以提出來當成一個可行方法。

    推薦我以下兩篇文章(非常長!):

    『音色』與『線條』的音樂欣賞: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例

    呈現當代貝多芬應有面貌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往下翻還有後續文章: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漫談唱片的演奏與錄音問題
    我自己被教導聽古典音樂就是要我先瞭解結構後多聽,其實大概的方式就是瞭解作家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想法、哪種樂器用來表達哪種情感、哪種曲調用來表達哪種情感、相互的搭配、……,大致上這樣的方向抓,然後再來對照演奏者(指揮者)相對應的表演或發揮

    用這樣的結構,當然不可能聽一次就會得到收穫,所以就會發生那種我說聽幾百次的狀況了,當然不是一次就聽很多次,我通常會先聽個3~5次,消化一下,過一陣子等能力高一點或心態不同時又聽個幾次,這樣慢慢累積,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以前不喜歡或聽不懂的音樂,可能過一陣子會突然改觀,原本喜歡的曲子也會有額外的收穫

    對於聖桑和拉威爾,我自己聽得很少,但我所瞭解以當時的音樂的發展到了一個瓶頸,那種偉大的交響樂實在設定了太多的經典,後面根本無法或很難突破,所以又回歸到追尋音樂到底是什麼?該如何表現?為誰而發展?..................我覺得就是回歸原點的理念發展的,用這樣的觀點來聆聽作品,那跟聽貝多芬那樣的當然完全不同,可能只要聽簡單的賦格轉換、音色的呈現、……這類最基本的音樂元素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欣賞音樂會有很多的方法,每個人的切入點不同,得到的結論會不同,沒有對錯

    PS:大師,有句格言你一定聽說過''無知是最大的幸福'',基本上我還是希望維持無知來聽爽度比較好,但你老是勾引我認真聽,這樣很痛苦阿.....................

  4. #44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週末終於有時間回來做功課。先在此感謝 psycho 不辭辛勞詳細貼譜舉例講課。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恕刪  
      
      再來,沒錯,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一直同時出現,且持續低八度音,因此在正確的錄音將會有『低沈的重量感』而且從中間偏右之後方傳來。相對的音樂範例最後,只有大提與中提琴出現而沒有低音大提琴,是不是馬上失去那種重量感?可見低音大提琴是否存在是可以聽到的。
    小的拿譜反覆仔細聽,的確可聽到些微差異。但若沒拿譜沒多聽幾次確認,肯定無法聽出低音大提琴到底有沒有出來。

      再來,低音管聽不到?長笛在中間偏右,低音管在中間略略有一點左,從頭到尾都還算清楚,尤其是第00:10開始的下降音型,太明顯了吧?....:)

    恕刪

    請看標示後的樂譜之下半部。
    對我而言,低音管旋律聲部凸顯時我聽得出來,但若如第二段樂譜低音管與例如大提琴低音提琴齊奏時,我用耳機與音響分別聽了幾次,依然無法確定能否分出來,可能是我對低音管的音色還不夠敏感。第二段譜的中提琴,老實說我也聽不出來,明明連音符與音高都不太一樣。但我真不知盲測之下有幾人聽得出來。

    我不是說不同樂器整首曲子都聽不出來,而是音樂本身在許多段落就有些樂器負責次要或輔助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聽出來。難道一定要分辨得很清楚才算正確的演奏與錄音嗎? 這是我不懂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很清楚,那在每個樂器旁放支麥克風來錄再來後製混音,不是聽得最清楚嗎?

  5. #45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今天的天氣讓我回想起在南半球的時光,氣候幾乎一樣,那時住在一棟我認為我去遊玩過住最好的地方(還超級便宜)

    住在這裡(一天才大概550台幣左右)


    時光非常悠閒,早餐後就在這聽音樂


    那天聽的就是下午放的這張(主人的,我回台灣後到處找這張)



    匈牙利舞曲通常是小提琴或小提琴為主的演奏,這張是四手連彈的,味道不同喔,變化沒有小提琴那麼有張力,節奏、輕重搭配的很有默契,另有一番風味

    晚上和主人一起用餐,開了瓶紅酒,飯後還有Live可以聽喔(主人彈的),記得那天有Fur Elise、Schubert - Impromptus D 935, Op.142、Beethoven -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就是這架鋼琴,雖然沒CD那些大師級那麼動聽,但是氣氛真的永生難忘




    下午泡了一壺大禹嶺的高山烏龍,剛好來回味這張匈牙利舞曲,也比較一下和 Budapest Symphony Orchestra 的差別,交響樂還是豐富多了,但是人生有個美好回憶是無價的

    Enjoy your life, it's priceless.

  6. #46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圖片是哪裡? 紐西蘭嗎?

  7. #47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圖片是哪裡? 紐西蘭嗎?
    是的,在Omaram附近,真的很棒喔

  8. #4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6
    Thanked 5,959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其實我並不是指音色營造不重要,而是若只有巧妙的聲音營造卻無充分的線條與曲式結構,曲子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深度不足,
    [恕刪]但聖桑的話,我覺得就還好而已,恐怕排不進前30名。
    我當然知道 uglycat你的意思,而且我也完全同意『只有巧妙的聲音營造卻無充分的線條與曲式結構,曲子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深度不足』.....:)

    但是,以『充分的線條與曲式結構』來說,聖桑可能是前三名超級高手喔!....

    小時候讀一本作者為『棄唱』不知是誰的室內樂入門書籍,當然是從『室內樂意境深刻』的角度切入,是我對室內樂的啟蒙。而作者就在書中說(大意如此):『論樂曲結構型式與精緻,聖桑都可以居最超越的地位,但是沒有深刻的情感,討論他的音樂就會不知從何談起,所以聖桑的室內樂略過不談.....』

    也就是說,在比我老的那一輩,是公認聖桑的作品『擁有最超越的線條與曲式結構』但是『情感的深度不足』,接著到了我這一輩,往往覺得法派音樂只有好聽沒有深度;怎麼到了你這一輩,『又』變成.....?.....:o

    也許對聖桑音樂的再評價,會是另一個古典音樂視野的起點喔!.... 對我來說,聖桑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就可以繼承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狠狠把《大公》三重奏打成豬公了;如果是最頂級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更是在『線條與曲式結構』遠遠超越了貝多芬。我之所以提聖桑,正是要從『線條營造』的角度說明法國古典音樂就算不談音色營造,照樣是最頂級的『線條結構』之古典音樂...:)

    不過也因此造成這些室內樂非常難以演奏!每個聲部的演奏技巧要求,都遠遠比貝多芬時代的小提琴協奏曲還要『困難太多』;這大概就是市面上演奏版本稀少的主因?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我自己被教導聽古典音樂就是要我先瞭解結構後多聽,其實大概的方式就是瞭解作家的時代背景、作家的想法、哪種樂器用來表達哪種情感、哪種曲調用來表達哪種情感、相互的搭配、……,大致上這樣的方向抓,然後再來對照演奏者(指揮者)相對應的表演或發揮
    [恕刪]PS:大師,有句格言你一定聽說過''無知是最大的幸福'',基本上我還是希望維持無知來聽爽度比較好,但你老是勾引我認真聽,這樣很痛苦阿.....................
    咦?我看你『認真聽』、『認真分享』地非常幸福啊!!.....

  9. #4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9
    Thanks
    3,756
    Thanked 5,959 Times in 1,99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uglycat 查看文章
    [恕刪]我不是說不同樂器整首曲子都聽不出來,而是音樂本身在許多段落就有些樂器負責次要或輔助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聽出來。難道一定要分辨得很清楚才算正確的演奏與錄音嗎? 這是我不懂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很清楚,那在每個樂器旁放支麥克風來錄再來後製混音,不是聽得最清楚嗎?
    uglycat 真是好學不倦!.....

    從你的聽感分享看來,可能我的描述還是不夠清楚、或者範例還是不夠入門,沒關係!慢慢來,下次再來談別的例子....:)

    但是上述觀點就要詳細辯證了.....

    『有些樂器負責次要或輔助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聽出來。難道一定要分辨得很清楚才算正確的演奏與錄音嗎?』==> 如果是輔助的聲音,至少要聽出『音色有變化』;但是如果是『次要的聲部』,那就一定要聽出來....:)

    NSO 自從被呂紹嘉魔鬼訓練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次要的聲部』變得非常清晰,輔助的聲音產生的『音色變化』也變得非常清楚。呂紹嘉是德國訓練出來的,這說明了我上述的要求不是法派,而是古典音樂的根本。

    這種管弦樂的聽感我們稱為『透明度』:管弦樂團合奏的聲音效果當然一定要很清楚,但是,清楚的合奏效果,『一定』是可以偵測到單獨樂器;否則那不叫做合奏效果,叫做『聲音混成一團』;誤把『聲音混成一團』當成厚實聲音並稱之為德派風格,是呂紹嘉指揮最不能理解的台灣古典音樂界之『怪現象』。因為我的工作夥伴陳韻琳(月童啦!)是呂紹嘉在台大合唱團的老友,常常討論樂團與古典音樂的問題;有些公開不方便談的,私下還可以講更多....:o

    至於uglycat認為『在每個樂器旁放支麥克風來錄再來後製混音,不是聽得最清楚嗎?』,從logic來說好像很合理,但是在現實上,因為進行混音的工程師沒有音樂素養,會混音混成只有單一聲部的糟糕結果。再來是人耳最敏感的是相位失真,混音的結果極難得到『自然的聲音』:可以聽到單獨樂器,但是合奏效果被徹底破壞;這都是我在『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第一篇就談論到的。

    當然了,因為音響科學的進步,上述論述也許不會那麼絕對。不過重點是:我雖然主張每個聲部都要聽得很清楚,但是我一直強調的是:『每個聲部都要很清楚,合奏的效果也要非常清楚』,也就是上述參考呂紹嘉所言之『透明度』觀念哩!也就是說,市面上的唱片,常常是要嘛『只有合奏效果卻聽不到獨奏樂器』,不然就是『只有單獨樂器的效果不到合奏』;而我強調的是:同一時間,同一瞬間,既要聽到合奏的效果也要聽到獨奏的效果所以才說這叫做『平行式處理』.....

    其實這根本不會太難,難的是觀念要改變。我們玩音響,換一個器材後能偵測到多少改變?這本來就是平行式處理的能力;能偵測到『改變』,這是序列式處理,人人都做得到;能偵測到『改善』,也就是把所有的『改變』通通整合起來最終判斷,這就是平行式處理,也就是玩音響的正確方向。擁有這種能力的發燒友,至少在這個網站有一大堆!....可見,平行式處理是非常簡單的,只是我們自己的觀念要改變.....:)

  10. #50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但是,以『充分的線條與曲式結構』來說,聖桑可能是前三名超級高手喔!....

    小時候讀一本作者為『棄唱』不知是誰的室內樂入門書籍,當然是從『室內樂意境深刻』的角度切入,是我對室內樂的啟蒙。而作者就在書中說(大意如此):『論樂曲結構型式與精緻,聖桑都可以居最超越的地位,但是沒有深刻的情感,討論他的音樂就會不知從何談起,所以聖桑的室內樂略過不談.....』

    也就是說,在比我老的那一輩,是公認聖桑的作品『擁有最超越的線條與曲式結構』但是『情感的深度不足』,接著到了我這一輩,往往覺得法派音樂只有好聽沒有深度;怎麼到了你這一輩,『又』變成.....?.....:o

    也許對聖桑音樂的再評價,會是另一個古典音樂視野的起點喔!.... 對我來說,聖桑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就可以繼承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狠狠把《大公》三重奏打成豬公了;如果是最頂級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更是在『線條與曲式結構』遠遠超越了貝多芬。我之所以提聖桑,正是要從『線條營造』的角度說明法國古典音樂就算不談音色營造,照樣是最頂級的『線條結構』之古典音樂...:)

    不過也因此造成這些室內樂非常難以演奏!每個聲部的演奏技巧要求,都遠遠比貝多芬時代的小提琴協奏曲還要『困難太多』;這大概就是市面上演奏版本稀少的主因?
    我再找時間聽聽聖桑的音樂好了。也許是聽的不夠多不夠深入所致。大師您可能嚴格定義過什麼是情感,什麼結構。但您的作品過於浩瀚,一時之間難以拜讀完。

    不過,我並沒特別認為聖桑的音樂不夠優異,歸咎為線條與曲式結構的問題。沒有深刻的情感,嗯,也許可這麼說。但我也不覺得貝多芬的許多音樂包含多深的情感在內。很多曲子其實只是單純的美感而已。

    以您介紹的那張豎笛協奏曲來說。我最後卻發現第三首羅西尼的豎笛變奏曲最為動聽迷人。我女兒邊聽邊跟著跳舞好不開心。同樣技巧困難的韋伯協奏曲,就是沒法那麼讓人眼睛一亮。當然,那一個動聽,見仁見智,那一首更具歷史地位與價值,也是另一件事。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