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3058這篇說得很調皮,但卻是正確的知識論方法....:o 我剛開始接觸法派,就是先假設新天新地的林主惟與幾個高手通通都是對的,努力學習聽出他們所聽到而我難以聽到的東東......等到學成後,嘿哩嘿!!我還是我,還多吸收了很多超出他們知識與體驗之外的東東.....:D
所以若是被我的東東吸引了,那我再進一步說:我那些長篇大論都是力求嚴謹的知識論文章,知識有可能是錯的而方法論一定是對的,所以你如果真的反覆練習200遍....慘了!我訓練出一個可怕的對手!....:D :P
uglycat 把自己的聆樂心得寫得非常清楚,太好了!.....:D
從以上引言,很明顯你仍然習慣『線條結構』而非『音色營造』的欣賞方式;那得先把拉摩與庫普蘭丟到一邊,因為我被兩人深深感動的是『配器』與『裝飾音』,可以再加一個旋律線的靈動感,不過這個有點難客觀討論。沒係,先丟到一邊!....:o
我會建議習慣『線條結構』愛樂友(這不是不好喔!)要接觸法派古典音樂,應該先接觸聖桑與拉威爾;因為這兩人都是同時兼具『線條結構』與『音色營造』的頂級大師,也就是說他們就算只聽『線條結構』也超越了貝多芬,賦格手法的豐富與細膩當然也勝過巴哈。因此從這兩人開始,比較能從『線條結構』過渡到『音色營造』。這正是我自己私人的學習歷程,所以提出來當成一個可行方法。
推薦我以下兩篇文章(非常長!):
『音色』與『線條』的音樂欣賞: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例
呈現當代貝多芬應有面貌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往下翻還有後續文章: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漫談唱片的演奏與錄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