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這篇有不少東西我有所感。
先從簡單的開始講
1.第一個是問題,Alain Jacquon看到這名字我有印象,我記得我有找到他的Cras,我有載下來聽,是這首。
"Jean Cras - 05.2 Paysages- No. 1. Maritime_Timpani, Alain Jacquon"
但是,依照我的標準,他好像在「偶爾可以聽」的範圍內而已。沒有到「喜歡聽」的地步。
但我明明覺得Cras的作曲我應該很喜歡。
稍微說明一下,
「可以聽」表示客觀模式下可以聽完,但也就這樣。
「偶爾可以聽」比客觀模式下好一點,有目的時會聽。
「喜歡聽」就真的是喜歡。目前為止,在youtube上面找到的鋼琴,只有勒菲布彈拉威爾還有Marcelle Meryer彈Chabrier。
但這位被教授說這個很猛?…所以問一下,這個人與勒菲布比起來差多少阿?
還是說,就像前面教授的提到,是我「太嚴苛」?
畢竟一個作為一個圈外人,對古典樂是非常不感興趣,只有那種「強到圈外」的等級我才可能喜歡。
我個人的無聊猜測,我的接受程度是扣掉勒菲布/瑪格麗特隆不算,
實力排前十或前二十才進的了「喜歡聽」的名單。
可能要排前五十以內是「偶爾可以聽」的程度。
前一百是「客觀模式下」會聽的程度。
(這可能太寬鬆的估計。)
2.接著談談文學與音樂。題外話一下,其實「閱讀」才是我個人花很多時間的領域。打電動,閱讀,聽音樂(非古典樂)這三項是我花很多時間做的事。而打電動與聽音樂並沒有廣度,反而是深度(只碰少數)。而我的閱讀才有廣度與深度。
2-1.我個人的意見其實很簡單一句話:術業有專攻。一個作家不一定是一個「夠好的」音樂欣賞家。我要強調一下是「夠好的」。所謂的「夠好的」指的是要「寫成作品的程度」,這個標準與他單純作為一個音樂欣賞家是更加嚴苛的。
就像數學或其他學科,自己學會是一回事,但要教會別人又是一回事,要當老師無論什麼問題都可以解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一個作家可以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寫好。但要寫好一個他不是很熟的,那就非常困難了!
就像一個鋼琴家彈他不熟的樂曲一樣。而這同樣逃不過鑑賞力夠好的觀眾,無論是看的或者是聽的。
2-2.另外就是「跨領域」的問題。這件事因為我自身就是個例子所以我知道。這邊說的是,比方說一個物理學博士要去做社會學研究,這個「跨領域」會造成一種「轉換率減少」。意思是說,在他本科是個鑽研1萬小時的學者,但他開始做社會學研究的時候他的程度可能只相當於讀3千小時的碩士。
而我以一個古典樂圈外人,可以在今年花了兩個月左右狂聽古典樂就到現在這樣(順帶一提,我自己現在到底是多厲害其實我不太清楚,我只大略知道『肯定不簡單』,但到什麼地步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以前的長文所說,我是用其他底子來「跨領域」支撐,我不是平白無故就聽得懂。(當然也加上我也算很努力地讀過那些教授的文章。)
所以我要說,當他底子不夠支撐他寫下「夠有深度的內容」的時候,那他確實只剩「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真的沒戲唱了!但又要把戲唱完!
而能把「文學」跟「音樂」給結合而且寫到好看又有深度的程度,這個標準應該是「曠世鉅作」的程度。這種等級會直接留名在那些內行人心裡,而且可能會紅到圈外(但不一定是當代,也許要一二十年後),但通常不一定是大賣的東西。
3.因為我的國術經驗,還有其他一些經驗,讓我知道:現今世道下,真功夫確實存在。但多數這種人少見聞於人。因為這群人並不忙著搞宣傳,他們忙著搞真工夫,而練真工夫又一點都不華麗,反而充滿著汗水(也許還有血淚!)辛勞、枯燥跟孤獨。這種感覺就像登山一樣,這種無聊事哪會吸引人目光?
而再一點,就像古典樂加料的現象一樣。這種事其實也發生在其他領域裡頭。簡單講,三腳貓出來騙吃騙喝的一大堆,更糟的是多數人還真的被騙。要不然就是為了OOO、XXX…種種理由(通常跟$$有關啦)被進行所謂的扭曲而失真。所以主流反而是三腳貓或假貨當頭或者是搞噱頭,而主流媒體當然只讓人看到這些居多。即使有真工夫被報導,那卻因為太過小眾而無法有影響力。再說了,真工夫有時候是「反主流」——看看古典樂就知道了。這讓真工夫更難被看到。
這種事我在閱讀、電動、餐廳上面都親眼見證。所以當看到教授所講「古典樂的文化工業現象」我是馬上就能理解並接受。
但幸好現在是個資訊開放的時代,我們還是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找到真工夫。
只要願意找,還有願意練習自己的眼光。
真的,真工夫無捷徑,只有下功夫練。
而包括識貨能力也是,要下功夫練。
所以,回到我個人的古典樂歷程。還好我其他領域底子夠厚,跨領域來聽古典樂還撐的住(也因此,我才得以確認以前那些底子是真材實料。)。然後教授推廣的概念是正確而且沒有藏招(也許有?但反正夠用了。)。還有運氣夠好,在現代youtube上面挖到那些正確的天團音樂,加上某種「機緣」,才讓我有這種古典樂鑑賞力。
雖然代價就是:有夠挑的。無論樂團或個人,不夠我標準的都是聽不完。
4.後來想到還有一個可能算是盲區的點。
4-1.這個作者搞不好沒聽過勒菲布。
4-2.而且他到底用什麼音響系統聽他所聽的音樂我們也不知道。萬一他聽到的是加料的音樂(無論是錄音還是音響系統導致),搞不好他就只能聽到那些東西。
4-3.沒聽古典樂以前,我也不知道正確錄音跟正確音響有多重要。我以前根本不認為有這種東西存在!而這件事很可能有看這討論區出沒的人才知道。其他的人說不定跟我以前一樣,覺得錄音就是錄音,應該沒有水準好壞,而且預設錄音都是「原始的」。證據就是就是現在一堆人追求無損檔,卻從沒人在意錄音好壞,他們真的不知道錄音才是根源。





 
					
					
 
							
						 
 
		 作者: psycho
 作者: psycho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