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832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17-02-07
    文章
    258
    Thanks
    484
    Thanked 430 Times in 22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恩田陸描述鋼琴家在比賽過程的艱辛、絕望、痛苦。。。。再為了最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站上舞台而充滿慈悲與嘆息。但是古典音樂的真相遠遠超過她的想像:事實上是,一大堆遠比她描述的鋼琴家更高水準的天才與神童,默默守在學術殿堂裡交給下一代,也不知道會不會終生無名?甚至人類歷史會完全斷掉傳承?例如 Alain Jacquon這位現存的絕世高手,google發現他2017年還來過台灣的北藝大音樂系。他是只要彈幾個音就可以打敗至今為止幾乎全部鋼琴家的世界頂尖高手,但是在古典音樂的唱片界簡直是默默無名。如果讓他來演奏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大概幾十萬張唱片通通可以拿去填海。然而人家不知如何沒有被承認是真正的世界級大師,自己也只想默推廣近代法國音樂。只要『音樂素養』有足夠的深度可以發現這種真正現象,就會發現恩田陸描述的鋼琴家心態己經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簡而言之,閱讀這種高水準的小說,讓我越覺得『文學』與『音樂』的完全割裂;這種割裂不只是取材問題與藝術型式問題,甚至是『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問題;連帶『文學欣賞』與『音樂欣賞』的本質都被全然割裂,展現在我個人身上就是能欣賞這本書的文學、卻發現這本書的音樂非常有限。

      會不會,古典音樂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無言的?真正高水準的古典音樂都躲在某種傳承中,能被我們知道的都是降低格調再透過『文學』渲染而留名?

      在這種『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割裂現象下,還能有多少正確的音樂文字流傳於世?

    (end)
    教授這篇有不少東西我有所感。
    先從簡單的開始講

    1.第一個是問題,Alain Jacquon看到這名字我有印象,我記得我有找到他的Cras,我有載下來聽,是這首。
    "Jean Cras - 05.2 Paysages- No. 1. Maritime_Timpani, Alain Jacquon"
    但是,依照我的標準,他好像在「偶爾可以聽」的範圍內而已。沒有到「喜歡聽」的地步。
    但我明明覺得Cras的作曲我應該很喜歡。

    稍微說明一下,
    「可以聽」表示客觀模式下可以聽完,但也就這樣。
    「偶爾可以聽」比客觀模式下好一點,有目的時會聽。
    「喜歡聽」就真的是喜歡。目前為止,在youtube上面找到的鋼琴,只有勒菲布彈拉威爾還有Marcelle Meryer彈Chabrier。

    但這位被教授說這個很猛?…所以問一下,這個人與勒菲布比起來差多少阿?
    還是說,就像前面教授的提到,是我「太嚴苛」?
    畢竟一個作為一個圈外人,對古典樂是非常不感興趣,只有那種「強到圈外」的等級我才可能喜歡。
    我個人的無聊猜測,我的接受程度是扣掉勒菲布/瑪格麗特隆不算,
    實力排前十或前二十才進的了「喜歡聽」的名單。
    可能要排前五十以內是「偶爾可以聽」的程度。
    前一百是「客觀模式下」會聽的程度。
    (這可能太寬鬆的估計。)


    2.接著談談文學與音樂。題外話一下,其實「閱讀」才是我個人花很多時間的領域。打電動,閱讀,聽音樂(非古典樂)這三項是我花很多時間做的事。而打電動與聽音樂並沒有廣度,反而是深度(只碰少數)。而我的閱讀才有廣度與深度。

    2-1.我個人的意見其實很簡單一句話:術業有專攻。一個作家不一定是一個「夠好的」音樂欣賞家。我要強調一下是「夠好的」。所謂的「夠好的」指的是要「寫成作品的程度」,這個標準與他單純作為一個音樂欣賞家是更加嚴苛的。
    就像數學或其他學科,自己學會是一回事,但要教會別人又是一回事,要當老師無論什麼問題都可以解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一個作家可以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寫好。但要寫好一個他不是很熟的,那就非常困難了!
    就像一個鋼琴家彈他不熟的樂曲一樣。而這同樣逃不過鑑賞力夠好的觀眾,無論是看的或者是聽的。

    2-2.另外就是「跨領域」的問題。這件事因為我自身就是個例子所以我知道。這邊說的是,比方說一個物理學博士要去做社會學研究,這個「跨領域」會造成一種「轉換率減少」。意思是說,在他本科是個鑽研1萬小時的學者,但他開始做社會學研究的時候他的程度可能只相當於讀3千小時的碩士。

    而我以一個古典樂圈外人,可以在今年花了兩個月左右狂聽古典樂就到現在這樣(順帶一提,我自己現在到底是多厲害其實我不太清楚,我只大略知道『肯定不簡單』,但到什麼地步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以前的長文所說,我是用其他底子來「跨領域」支撐,我不是平白無故就聽得懂。(當然也加上我也算很努力地讀過那些教授的文章。)

    所以我要說,當他底子不夠支撐他寫下「夠有深度的內容」的時候,那他確實只剩「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真的沒戲唱了!但又要把戲唱完!
    而能把「文學」跟「音樂」給結合而且寫到好看又有深度的程度,這個標準應該是「曠世鉅作」的程度。這種等級會直接留名在那些內行人心裡,而且可能會紅到圈外(但不一定是當代,也許要一二十年後),但通常不一定是大賣的東西。


    3.因為我的國術經驗,還有其他一些經驗,讓我知道:現今世道下,真功夫確實存在。但多數這種人少見聞於人。因為這群人並不忙著搞宣傳,他們忙著搞真工夫,而練真工夫又一點都不華麗,反而充滿著汗水(也許還有血淚!)辛勞、枯燥跟孤獨。這種感覺就像登山一樣,這種無聊事哪會吸引人目光?

    而再一點,就像古典樂加料的現象一樣。這種事其實也發生在其他領域裡頭。簡單講,三腳貓出來騙吃騙喝的一大堆,更糟的是多數人還真的被騙。要不然就是為了OOO、XXX…種種理由(通常跟$$有關啦)被進行所謂的扭曲而失真。所以主流反而是三腳貓或假貨當頭或者是搞噱頭,而主流媒體當然只讓人看到這些居多。即使有真工夫被報導,那卻因為太過小眾而無法有影響力。再說了,真工夫有時候是「反主流」——看看古典樂就知道了。這讓真工夫更難被看到。

    這種事我在閱讀、電動、餐廳上面都親眼見證。所以當看到教授所講「古典樂的文化工業現象」我是馬上就能理解並接受。
    但幸好現在是個資訊開放的時代,我們還是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找到真工夫。
    只要願意找,還有願意練習自己的眼光。
    真的,真工夫無捷徑,只有下功夫練。
    而包括識貨能力也是,要下功夫練。

    所以,回到我個人的古典樂歷程。還好我其他領域底子夠厚,跨領域來聽古典樂還撐的住(也因此,我才得以確認以前那些底子是真材實料。)。然後教授推廣的概念是正確而且沒有藏招(也許有?但反正夠用了。)。還有運氣夠好,在現代youtube上面挖到那些正確的天團音樂,加上某種「機緣」,才讓我有這種古典樂鑑賞力。
    雖然代價就是:有夠挑的。無論樂團或個人,不夠我標準的都是聽不完。


    4.後來想到還有一個可能算是盲區的點。
    4-1.這個作者搞不好沒聽過勒菲布。

    4-2.而且他到底用什麼音響系統聽他所聽的音樂我們也不知道。萬一他聽到的是加料的音樂(無論是錄音還是音響系統導致),搞不好他就只能聽到那些東西。

    4-3.沒聽古典樂以前,我也不知道正確錄音跟正確音響有多重要。我以前根本不認為有這種東西存在!而這件事很可能有看這討論區出沒的人才知道。其他的人說不定跟我以前一樣,覺得錄音就是錄音,應該沒有水準好壞,而且預設錄音都是「原始的」。證據就是就是現在一堆人追求無損檔,卻從沒人在意錄音好壞,他們真的不知道錄音才是根源。
    此篇文章於 2021-07-15 11:07 AM 被 yuntree 編輯。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