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簡單的開始回覆。
1.恩… 所以這又是個有加料的!?我得自首,我沒聽出來這是有加料的(亂轉錄)。我當時的聽感是,第一,這個錄音的音質很爛。當我看到錄音年代,想說也就是那個年代的那種等級。而且,我沒聽出來是mono錄音。
第二,他不知道做了什麼,樂器的聲音變清楚。就是消去了雜訊的感覺,因為以當時年代的錄音水準,是不該這麼清楚。所以我當時就猜這是他所謂的New Mastering的結果。
教授所說的『明顯削弱高頻與背景雜音而損失音樂細節,導致聲音的空間感也變得很不正常。』我必須說我沒聽出來,我只聽出背景雜音被後製刪去,從而導致這部影片的樂器比作為對照組的還要清楚。(我知道這不正常,一般來說不會這樣。)至於空間感,我猜是音響水準的問題,我聽不出來。
Paris Dances Diaghilev 1 Petrouchka
https://youtu.be/puXo9wRJR2c
不過也可能是另外一些因素導致沒聽出來。其中之一就是我懶。
這牽扯到一些事情。比方說,我當初之所以聽古典樂,不過是基於「到底正確聲音是否真實存在」。確認之後,則是想說「以我這樣的音響等級,我可以走多遠?」我是作為一個拓荒者的心情在聽古典樂,我想用自身做例子,讓也許有下一個yuntree知道,用這種水準可以走到多遠。而當我知道這可以聽出1934的科隆內天團是最強的,可以說我的「拓荒」已經成功了,以這種音響水準可以走到這種程度,已經相當足夠了。
不過照教授所說,原始的mono錄音是正確的。所以應該把這影片想成「類似高明的加料」的錄音。這種我就會被騙。
唉,心情該怎麼說,有點可惜?雖然我事先就不對所謂的Remastering抱什麼信心,不肯定是正確錄音的影片(封面掛Erato或Timpani之類的),我都是先懷疑可能加料,即使聽了感覺可以,也是只敢猜說可能正確。
我在這個頻道挖到另外一部影片,我覺得還挺好聽的。但估計這應該也是有教授說的被動手腳?但我也得先說,我真的沒聽出來有加料。我的感覺就是「就那個年代的那個樣子」。
我聽這部影片的感覺,這個小提琴是高手那邊的。雖然不是最強,但也不是菜鳥高手。我估計應該在中上?
而管風琴則是之前就聽過Erato的,所以沒啥功夫上的問題。倒不如說我是衝著Marie-Claire Alain才點進來聽的。
Bach - 6 Sonatas for Violin and Organ BWV 1014-1019 (Ct.rec.: Michèle Auclair, Marie-Claire Alain)
https://youtu.be/ZhBXyvk-H6I
順便一提,教授提到的Meyer彈巴哈我好像有點過。但我聽兩三下就關掉。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聽到加料。還是因為我個人覺得巴哈的鋼琴很無聊。
關於這部影片我之前貼的長文當中有提過。起先我因為完全不知道這影片是不是天團?有沒有加料?所以很小心。直到聽到另外一個人上傳的影片,出現了「烙賽型殺音響」(音色衰聲,完全聽不下去的那種)的現象,我才敢猜說這應該是正確錄音——因為正確錄音才會殺音響。
Stravinsky PETROUCHKA
https://youtu.be/oQSV-hgUXsw
只能說運氣好,看起來明明是同一支影片,卻發生了這部有殺,上面那部卻沒殺的現象。然後更奇怪的是,我把上面那部載下來轉成wav檔案丟在電腦裡面播放,「聲音卻變難聽了」,是我聽不下去的情況。即使是用電腦播放載下來的youtube影片,那樣的聲音也是一樣變難聽。
反而在youtube上面聽,那聲音我才可以。因此,我現在如果想聽都是開youtube。
(我個人的解釋是,這影片在殺音響邊緣,所以不能變得更好,變更好就殺音響,因此反而使用youtube使它變差才能聽。)
而我猜,這個似乎類似教授提過的電腦性能還什麼東東有關。
所以看到教授所提的1934年的現象。也許是已經殺音響了?
我要說的是,我播放
Paris Dances Diaghilev 1 Petrouchka
https://youtu.be/puXo9wRJR2c
跟播放
Stravinsky PETROUCHKA
https://youtu.be/oQSV-hgUXsw
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看到教授所提的「1934年現象」是看不太懂。我猜是教授的耳機是兩部都殺音響了?
另外提到演奏水準的高低。老實講我沒給Markevitch演奏,Recorded in 1954** at Paris跟這部影片打分數比高下。因為他們是我答案的片段(拼圖),再來是PETROUCHKA是我最喜歡的音樂,有天團演奏可以聽就偷笑了,懶得管誰比較厲害。
這個答案要回頭講一下,從教授那聽到1934年的最強天團之後。我知道最強的聲音,也想知道到底他們位什麼是最強(對我來說)。明明那是爛到流湯的錄音,哪個因素讓我如此判定?因為,近代天團當中我就沒感受到「那種東西」。所以才是著從歷史天團195X之後去尋找看看,有沒有接近的。從而才聽到我現稱的「力道」那種東西。
而提到「力道」。我似乎非常看重這項因素?這可能跟我的國術經驗有關係。如果要形容,「力道」似乎比較類似人的「精氣神」?
我認為力道是不可或缺的因素,Markevitch的那部錄音雖然教授說有加料,但加料似乎不影響「力道」被聽到與否?我要說的是,論「力道」是Markevitch那部影片比歌劇院天團強很多。但若問說「個人音色」以及「合奏音色」有強過歌劇院天團嗎?只怕沒有,很可能答案是反過來,歌劇院天團說不定在「個人音色」以及「合奏音色」這兩項遠勝過Markevitch指揮的(我猜的)。但我必須說,我不知道Markevitch的這團實力在那,我似乎不能判定Markevitch的那團演奏實力到哪裡。(我現在才注意到這件事,因為之前是「有得聽就要偷笑了,所以我不在乎他錄音水準長怎樣。」)
很可能這是我之前說的那種,這個錄音有達到以前我說的錄音第一個標準,可以分辨是天團的聲音(高明的加料也可以達到)。但在之上的第二個標準,分辨天團演奏強度,這錄音就不夠水準了。
因此我現在願意聽的是「有力道的天團演奏」。讓我感受不到力道的天團,我就很懶得聽。
若只論「好聽與否」,那麼力道幾乎不重要,只需要「個人音色」加上「合奏音色」。
但對我來說,力道之所以重要,似乎是「要『還原音樂』需要一定程度的『力道』。」(但多少我不知道。)
所以我才很看重這項因素。
畢竟我現有的片段非常少有,我只能從這些少數片段做出推斷。
如果1934年有Timpani,或許我就可以直接聽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