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效率90dB/1W@1m的喇叭,當輸入1W的功率時,會在喇叭前1m發出90dB音壓,
若退到一般常見的3m聆聽距離,那改成輸入9W,在聆聽位置還是聽到90dB音壓,
喇叭與聆聽位置間沒有阻礙,音波直接傳到耳中,因此以上推論正確吧?
但這是指無響室的狀況,也就是沒有任何間接音的狀況,也就是喇叭發出的聲音會被空間完全吃掉的狀況。
倘若在一般居家空間呢?也就是加上間接音呢?
那就會出現梳型濾波效應,也就是隨頻率而增幅或減幅,過多或是過少。換句話說,被空間加料了。
這其中,凸與凹,都是同一個牆/地板/天花板造成的,只不過因為頻率不同,波長不同,因此造成不同頻率有不同的相位差,
導致有些凹,有些凸。
之前寫了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26.html
當然,一般我們會注意到的是增幅部分,也就是低頻總是轟的亂七八糟的部份,
減幅的部份往往不會注意到,或許是因為我們不在錄音現場,不知道缺了啥。
上週測了一套系統,很妙,落地大喇叭擺在五坪空間,低頻完全不吵,
正因為50~70這鼓聲的頻段大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