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用工業用的機櫃之類的 好好重新規劃應該會好不少
尤其是那堆亂七八糟的接線 如果改用厚的紅銅板連接電容,然後把所有DC線、電源按照大小規劃好。
另外,電源隔離方案的走線也是,應該就會好不少。
可列印查看
其實用工業用的機櫃之類的 好好重新規劃應該會好不少
尤其是那堆亂七八糟的接線 如果改用厚的紅銅板連接電容,然後把所有DC線、電源按照大小規劃好。
另外,電源隔離方案的走線也是,應該就會好不少。
設計那種東西都是要個案依照情況去做的,沒辦法通案搞攻略啦XXXD
而且,要處理美觀問題,還是等到都穩定下來不要亂動的時候再說了。
今天確定了:
這張唱片是目前為止演錄最雙絕的正確唱片無誤,其演奏水準完全打敗任何我買過的弦樂四重奏團(老錄音不算)......(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只是從它的撥弦樂段,總覺得這張唱片應該有進行加料美化,讓提琴家族的撥弦大幅偏向豎琴的聽感。但是不知何故,有這種問題的唱片,在我的三百萬級音響系統完全聽不出其他問題??除了暫態一定輸給2020年代以後的KLA或IC或HARP,其他音質或相位或3D空間感或普遍超低頻.....通通沒問題。
而演奏如前述是強中之強!!!
順帶一提:
經過 box的提問,我才發現 kla179這張目前最正確的唱片,居然只有第一軌是最正確的?
第2、3、4、5完全退步到20年前的水準,第6則是略比不上第1。一張唱片只有一軌是正確錄音??真是見鬼了!!!
還有:
這張唱片的錄音隱隱可以比得上KLA163,說不定可以比得上KLA179第一軌!!
附件 35073
French Recital For Clarinet and Harp, Vol Ii
Jean-Marc Fessard (clarinet), Rachel Talitman (harp)
Release Date: 30th Jun 2023
Catalogue No: CD505050
Label: Harp & Company
Length: 59 minutes
(END)
最近買了 evidence 由 Guy 和 Tedi 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EVCD037
之前常聽的是 Archipel 大歐的 1946/1952 mono 錄音 ARPCD0389
會買的原因是想買比較新的錄音來聽聽看,而且 Guy 和 Tedi 技術上應該都很厲害了。
播放 Guy 和 Tedi 的時候,一瞬間覺得『這是同一首曲子嗎?』聽感差異明顯。
Tedi 的拉法非常凌厲,乾脆俐落?速度感明顯,雖然不是指拉得特別快。聲音相對銳利。琴音也比較細,稍薄。
Guy 的琴,踏板採的比較多?
聽起來的確是現代錄音,錄音應該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大歐的拉法不太一樣,該說什麼呢?偏向古典?聽感上比較溫潤,韻味,醇厚,也沒有這麼凌厲和銳利,音色比較飽滿,比較多情感表現。
給我一種更多沉浸在曲子裡的感受。
而 Tedi 和 Guy 則是偏向鏗鏘有力的方式,理性節制?線條感?一時之間我好像進不到曲子裡面。
我不確定是不是大歐聽得太習慣,下次來聽不同首。
另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比較適合哪種詮釋方法呢?
呼叫 psycho (giggle)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些粗淺的想法。趁psycho還沒回之前,就先為王前驅了(X)。
---
古典音樂作曲出現後,隨著時代演進、樂器的更新乃至於某些樂器被淘汰後,即產生了一個問題:對於古樂(例如:貝多芬、莫札特之於現在)到底該如何演奏?進而產生了不同的取向。
其中一種取向是因為器材現代化、場域與樂團精準化、錄音與標準化革命,以及當代數位/後製趨勢,主張透過現代更先進的樂器、理念,更強調演奏家個人特色、個人情感,並且,因為樂器的進步帶來更大的動態對比;相對而言,另一派則是主張應該透過古樂器(或是複製品)以貼近樂譜並且根據當時演奏家對於音樂的想法來詮釋演奏,例如:LPH 011的錄音就是強調古樂團,透過古樂來演奏莫札特的第41號交響曲Jupiter。
在現代派中,當然還存著不同角度的詮釋取向,例如:注重節奏更穩定,Rubato 節制、點到為止,追求推進力與線性流動、動態層次清楚但中等範圍,傾向以細微漸變呈現結構、音色透明、乾淨,弱音清晰,鋼琴和小提琴聲部分離度高的分析型或是Rubato 自由度高,重拍前後拉伸或推進,強調情感起伏、動態對比幅度大,強弱反差鮮明,追求戲劇張力、音色飽滿、溫暖,混響感較重,小提琴與鋼琴互相融合的浪漫型。
為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歷史派與現代派詮釋的差異,以下以貝多芬第五號奏鳴曲為例,來說明這些詮釋取向的差異。
在了解了這些詮釋取向的差異後,進一步而言,詮釋有差所以呢?到底哪一種詮釋取向更好?或者說在藝術的領域這個問題應該是哪一種詮釋的取向更有深度?具體化而言,對於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才能更深入的欣賞這種音樂的思考?
首先,我們可以古樂版本為基礎(HMC 902025.27)。來理解在盡可能逼近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想像下,對於貝多芬第五號奏鳴曲的想像是甚麼?弦樂的運用是否很「浪漫」?把古典時期累積的曲式、結構的思考丟於腦後?
在聆聽完古樂版本後,我想心得大概會是:奇怪!為甚麼模仿貝多芬時期詮釋取向也沒多「浪漫」?多展現個人特色?通過古樂版本我們發現,原來貝多芬的浪漫,是相對於古典的浪漫,而不是個人式的浪漫。貝多芬音樂的浪漫是以古典作為基準參考點,想要表現出的浪漫。因此,古典時期堅持的結構、線條的清晰、透明不能夠被捨棄,轉向只有滿滿的自己想法。那已經不是貝多芬式的浪漫,而是直接的快感刺激了。用的比喻的說法,成人電影與藝術裸露畫差異大概就是如此的概念。
在有了上述對於浪漫概念的理解下,現代派詮釋的基本訴求是,如何在維持著古典對於結構、曲式結構美學下,彰顯個人特色。
ALPHA 407、EVCD037或是ARPCD0389均是以現代樂器追求現代詮釋的演奏。
不過,其中卻有水準的差異。
- ALPHA 407與EVCD037過於偏向古典主義的線條,雖然可以欣賞結構美感,但是欠缺「浪漫」
- ARPCD0389更糟,試圖浪漫卻導致結構清晰度消失。
當我們理解了古典主義的背景下浪漫主義的意義後,我們最後會來到的地方就是蕾菲布的理性浪漫主義。請聽SOCD 336第4~6軌,同樣是貝多芬的第四號奏鳴曲。雖然是1970年的老錄音,且並未經過從新壓片,導致性能不佳。不過,以詮釋而言,蕾菲布的鋼琴當然超絕,但請注意小提琴的表現。在不失結構的清晰度下,同時不失細微的動態變化、音色變化,來營造弦樂的個人詮釋。
總之,當我們以歷史的視角,來理解貝多芬的詮釋問題。最後,走向的可能答案之一就是以蕾菲布為代表的理性浪漫主義。當我們認識到古典樂詮釋的這個深度後,詮釋或許有萬萬種,但哪一些是真正有意義的?哪些是搞怪的?不敢說一目了然,但也有了相形之下,相對客觀而可靠的評價基準了。
---
以上說明,仍然欠缺對於每一張唱片之中,具體聆聽感受,尚欠補充。因此,只能作為初稿,提供一些討論的想法。
老實說這問題太尷尬,我如果沒有買過上述唱片不就無從回答了??.....(giggle)
而且 EVCD037 我還真的沒買,所以為了公平,兩者都是使用 YOUTUDE上的試聽檔下載比較。
一聽就覺得:ARPCD0389 的『演奏水準』實在太爛了!!怎麼回事?一嚇之下趕快聽原始唱片RIP,還是一樣爛?因為大歐越老技術退化越嚴重,趕快聽更年輕的錄音ARPCD0306,才終於發現他的演奏正常了。
為了確定這件事,把大歐在PHILIPS一套四張的第一版德國版CD(聽說一套己經炒到六萬元??)拿出來,果然!!演奏又比ARPCD0389糟非常多,因此確認了我很久前有篇文章說 ARPCD0389>>>>PHILIPS 的聽感是完全正確的,只是現在聽過的正確唱片更多了,所以標準越嚴格,導致ARPCD0389己經不合格,一定要ARPCD0306之前的演奏才合格了。
從 ARPCD0306 到 ARPCD0389 到 PHILIPS 有非常明確的『越來越糟』的軌跡:ARPCD0306 的演奏雖然相對平實,但是聽得到不同音色的營造,ARPCD0389就只有精確控制『音量』的節奏起伏,音色完全呆板化了。PHILIPS就更嚴重,連『音量』的節奏起伏都弱化到呆板了。
為了確定是不是錄音不佳造成錯誤判斷?我還把一堆同時代的小提琴作品拿出來:ANDRCD 5127、ARPCD0235、ARPCD0294,全都是偏向ARPCD0306而遠離ARPCD0389。
再找PHILIPS的葛魯米歐與謝霖的錄音,同樣大勝,都是偏向ARPCD0306而遠離ARPCD0389。
至此完全確認了,ARPCD0389的小提琴演奏真的嚴重技巧退化無誤,而鋼琴更是糟糕不必討論了。
因此回到你的原始文章之聽感描述,你認為ARPCD0389聽起來:
聽感上比較溫潤,韻味,醇厚,也沒有這麼凌厲和銳利,音色比較飽滿 <== 這應該是中頻凸出的音響效果。引用:
聽感上比較溫潤,韻味,醇厚,也沒有這麼凌厲和銳利,音色比較飽滿,比較多情感表現。
比較多情感表現 <== 這是因為缺乏音色資訊,讓你能完全專注在旋律線條,因而出現的假相.....(giggle)
此外,為了獲得上述聽感比較,好久沒有聽過的philips唱片讓現在的音響重聽一下,才發現這家唱片錄音真好玩:1960左右的錄音,雖然壓縮高頻,卻加料超低頻!造成產生了『普遍超低頻』的音質絕佳錯覺......(devil) (devil) 說是錯覺,是因為從高頻音色來說那是完全錯誤的錄音。
然後到了1980之後的數位錄音,這下子連超低頻都壓縮掉,『普遍超低頻』通通消失了??
EVCD037 我沒有買,只憑youtude上的示範檔,應該可以判斷出是正確錄音無誤。而演奏非常多彩多姿,小提琴與鋼琴的『二重奏』是融合的。而 ARPCD038 鋼琴常常跟不上小提琴,小提琴應該是伴奏的時候,鋼琴的主奏卻有氣無力,我以第五號《春》的第一樂章為例:一開始就是小提琴主旋律鋼琴伴奏,然後鋼琴主奏小提琴伴奏。如果這時把小提琴搞成主奏,那就失去樂曲本身『二重奏』的旨趣了。
我猜,這種完全只有小提琴的線條、並且減少音色訊息,有助於讓我們非常深入『線條』的訊息,所以才會出現你上述的聽感。這樣子也不是不行,只是跟我的音樂與音響之方向完全不一樣.....(blush) (blush)
(end)
ARPCD0306 應該是 1949-51 錄音
ARPCD0389 是 1946/1952
看起來是同一時期的錄音阿,而且 0389 更早耶,技巧程度應該不至於有太大差距。我沒有ARPCD0306,不知道聽起來差多少。
大歐1906年出生,當時應該在 40到 45 歲之間,這個時候技巧就已經退化很多了嗎?
這個應該是錄音問題對嗎?引用:
作者: psycho
這個有可能,但是我得認真再聽一下引用:
作者: psycho
我也覺得錄音沒什麼問題,引用:
作者: psycho
我倒覺得我的疑問比較偏向拉法或者詮釋方面,像是 a5401920 所說引用:
作者: psycho
這類似我的感想,也是我想討論的點。引用:
作者: a5401920
我也覺得 EVCD037過於偏向古典主義的線條,雖然可以欣賞結構美感,但是欠缺「浪漫」,這是表現手法或者詮釋的問題。太過理性節制,情感表現的少。Tedi 的音色的確變化比較多,但比較細、薄,速度感高。
但我在ARPCD0389是沒有感到結構清晰度消失這麼嚴重的問題。
以前我有想買過卡普松的,youtube 聽了一下片段,覺得他的琴音有點軟,就沒有買了。再找時間聽聽看。
如果想要OP.24的話,caliope早期有張錄音跟演奏都不錯的CALL3251
https://m.media-amazon.com/images/I/...AC_SL1500_.jpg
不過,現在已經絕版了。要去二手市場找找。
以錄音來說EVCD037的錄音一定是比CAL早期的錄音更好。這是錄音科學的進步沒辦法。
不過,在演奏上面剛剛又仔細聽了一下。雖然,EVCD037的小提琴音色表現比起CAL在音色營造上更好。不過,鋼琴部在觸鍵音色的變化上,可是比不上CAL 3251。這個觸鍵音色指的鋼琴琴鍵敲擊下,產生的類似音色之間的輕重起伏。具體而言,請比較兩張OP.24中CAL 3251 0:55~10:01的鋼琴獨奏與EVCD037 0:50~0:55的鋼琴獨奏。
在這個情況下,EVCD037反而讓我聽起來覺得鋼琴太弱而小提琴太強,而非兩者合奏,類似ARPCD038。而CAL 3251兩條獨立聲部的合奏音色表現。所以,我才說CAL 3251演奏廳起來更佳。具體而言,可以比較EVCD037的1:21~1:32以及CAL 3251 的1:26~:1:37鋼琴與弦樂交替的部分。CAL 3251聽起來是兩個樂器交互演奏同樣一個旋律,而EVCD037聽起來則是弦樂演奏完後,鋼琴只是伴奏,而非輪到鋼琴。
或者你認為此時合理的詮釋反而是鋼琴是伴奏?
這次討論地非常好!而且有舉出對照的演奏時間,可以進行客觀比較,這樣子很快就可以進行深入討論了!.....(clapping) (clapping)
以上你舉的兩個樂段的確聽起來符合你的描述,但是我聽起來有不同聽感:使用 M5R 加五公尺平衡線+香寶寶平衡線+MIZIC+KP-2000進行鑑聽。
CAL 3251錄音比較差,造成鋼琴位置聽起來偏左而且深度不足與小提琴幾乎同一平面,形同鋼琴本身中頻凸出,因而造成鋼琴的細節比較明顯,『假的』音量也比較大聲,『好像』比較符合二重奏。
EVCD037錄音好一大截,3D深度空間更是強太多!小提琴在前方略偏左,鋼琴在後方略偏右,因而造成鋼琴的細節比較不明顯,『假的』音量也比較小聲,『好像』不符合二重奏。
這是耳機系統的天限,明天我使用三百萬喇叭系統,保證EVCD037一定沒問題,先猜再說.....(devil)
因為知道這是耳機的天限,所以我對鋼琴演奏的判斷是『音色音質的營造』,EVCD037 0:50~0:55的鋼琴獨奏因為音色營造再加上音量較小,所以有獨奏不夠精彩的錯覺。EVCD037的1:21~1:32也是因為鋼琴音色營造,造成跟不上小提琴的錯覺。我改成聆聽EVCD037的鋼琴,是否左手低音與右手高音被塑造成不同音色的聲部?馬上就發現,EVCD037的右手高音比較黯淡,而左手低音的抖音極為豐富!也就是說,這個演奏是『三重奏:小提琴、右手鋼琴與左手鋼琴的三重奏』,從EVCD037 1:21一直到2:16一直都在進行這種三重奏,可見鋼琴的音色控制能力有多麼強悍!
看起來,你應該是被耳機系統的天限騙了......(giggle) (giggle)
今天下午使用三百萬系統進行比較,還故意比較兩情況:剛開機未熱機的情況,與下午5:00最佳情況。
結論是 EVCD037 實在太殺耳機系統了!!
使用喇叭系統,完全相同的訊源與WAV檔之下,播放《春》的第一秒開始,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
如我猜測,使用耳機聽起來:EVCD037錄音好一大截,3D深度空間更是強太多!小提琴在前方略偏左,鋼琴在後方略偏右,因而造成鋼琴的細節比較不明顯,『假的』音量也比較小聲,『好像』不符合二重奏。
使用喇叭聽起來,鋼琴的細節多了N倍!!『音量』則是與CAL 3251快一樣大聲,從第一秒開始就是『三重奏』。鋼琴的音色營造變幻多端,不只是分辨錄音水準的問題,而是耳機系統導致無法正確分辨鋼琴演奏技巧的問題。使用耳機如前述容易對EVCD037的鋼琴演奏產生誤判,使用喇叭則是從第一秒開始鋼琴的音色豐富變化就直接海放CAL 3251到天邊去了。
剛開機未熱機的情況,EVCD037的鋼琴 >> CAL 3251
與下午5:00最佳情況,EVCD037的鋼琴 >>>>>>>>>>> CAL 3251
所以這是一個蠻狠的音響測試,沒想到它對耳機系統這麼無情?.....(devil) (devil)
(END)
想請問兩位,除了錄音效果與彈奏技巧層面,對於詮釋層面,可以分享一下這個看法嗎?(giggle)
作者: a5401920
- ALPHA 407與EVCD037過於偏向古典主義的線條,雖然可以欣賞結構美感,但是欠缺「浪漫」
- ARPCD0389更糟,試圖浪漫卻導致結構清晰度消失。
這個層面的 ;)
關於這個層面的問題,我猜psycho之前討論上某種意義上的回答是:「音色營造能力越好,就OOXX。」從這個客觀性指標來回答問題(?)
不過,我猜D大想要討論的應該不是怎麼樣詮釋音色營造比較好,而是怎麼樣的詮釋更接近浪漫?
如果我的猜想正確,可以先提供以下素材,作為討論的基礎:
https://d1iiivw74516uk.cloudfront.ne...E2MjU1NzI4NTl9
https://i.discogs.com/QUnkTstWBIhgcK...xNy5qcGVn.jpeg
這兩張錄音,與EVCD的詮釋風格做對比。
剛剛用普通的電腦接上普通的耳機,聽了第一樂章前幾分鐘。音效不夠好是一定的,應該還不會影響感受與詮釋的體會。很快的先記下初步感想。
Alpha 偏慢的速度,平鋪直敘的表達,彈性和變化不多,音樂表情不多,像是在唸書。
ZZT Midori 中等稍慢,雖然聽不慣古鋼琴,但是比 Alpha 好,抑揚頓挫比較多,彈性速度也比 alpha 多,但個人偏好可以更熱情活潑一點。
Evidence Guy Tedi 三者中速度最快,覺得有點太快,沒有留空間做一些感情表達,所以會有理性節制的感覺,但是用兩個樂器架構出來的聲響整體感可能是最好的,有可能也是錄音比較新,我用一般耳機聽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至於情感的表達多寡,我還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詞,算是蠻抽象的,我自己是偏好情感表達多一點的,
大歐的那一片,我剛用一般耳機聽,跟用喇叭聽差距很大。雖說古老錄音本身就落後,但是一般耳機聽起來真的很明顯。喇叭放出來沒那麼慘。的確是高低延伸不好,但是我對這片覺得感情比較豐富的感受,一樣找不太到其他形容。
初步紀錄。
下次全部都要挪到喇叭上聽看看。因為在一般普通耳機聽和在喇叭上聽差距是不小。
因為最近性能好的DAC回去原廠,mydac同軸接受又掛了QQ 數位性能與類比性能都嚴重不足下,轉由結構美感欣賞,才看懂psycho說音色藝術的問題。
關於結構美感請參考: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130#post233130
首先,我讓AI幫我標示出「春」呈示部依照樂譜記錄下的基本面貌作為結構分析的參考。
小節:5–12
時間(秒): 約0:00–0:23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第一主題呈示:小提琴以**連奏(legato)方式引出旋律,展現歌唱性(cantabile)**的特質,鋼琴以和弦支撐,營造溫暖的音色。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音程大跳與動機:留意小提琴旋律中的音程大跳(leap),如九度跳躍,這些動機塑造了旋律的輪廓,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
來源:同上
小節:13–24
時間(秒): 約0:23–0:46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模進(sequence)發展:主題動機在不同音高上以模進方式重複,鋼琴伴奏使用琶音(arpeggio),與小提琴形成對話。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動態變化:注意**漸強(crescendo)**的運用,增強音樂張力,為過渡段做準備。
來源:同上
小節:25–31
時間(秒): 約0:46–0:58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第一主題再現:旋律回到主調F大調,結構更為凝練,演奏者可在重複段落中加入裝飾音(ornamentation),增添變化。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動態細節:留意**弱(piano)與中弱(mezzo-piano)**之間的微妙變化,保持音樂的詩意。
來源:同上
小節:32–44
時間(秒): 約0:58–1:22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過渡段(Transition):調性從F大調轉向C大調,節奏更為活躍,鋼琴伴奏中出現切分音(syncopation),增強律動感。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和聲變化:注意和聲由穩定走向不穩,體會**調性探索(modulation)**帶來的緊張感。
來源:同上
小節:45–62
時間(秒): 約1:22–1:50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第二主題呈示:落在屬調C大調,節奏上使用斷奏(staccato)與重音(sforzando),強化與第一主題的對比。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動機重複:聚焦於第二主題動機的**重複(repetition)**手法,感受其俏皮與果斷性。
來源:同上- 結束主題鋪墊:在進入**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前有短暫停頓,為尾端小段做鋪墊。
來源:Form in Beethoven'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24
小節:63–86
時間(秒): 約1:50–2:36
樂器: 小提琴(Violin)、鋼琴(Piano)
聆聽重點:
- 結束主題(Closing Theme):以**極弱(pianissimo)**開始,動態逐漸增強,為隨後的發展部積蓄張力。
來源:陳宜琳〈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和聲與節奏:鋼琴和弦以斷奏形式點綴,小提琴持續巡迴動機,營造「未完待續」的期待感。
來源:同上
在分析不同錄音時,如果以ZZT古樂版本為基礎結束時間為3:17左右,其他版本則是alpha的3:21、EVCD 3:10。從節奏上來看,確實是alpha最慢,而EVCD最快。
不過,我們進一步來看,如果古樂版本是以追求符合貝多芬時期的詮釋為訴求,並且思考浪漫主義的意義應該是在維持結構的基礎下,展現個人情感的意義。那或許就可以這樣思考,因為節奏與結構密切相關,因此,如何在維持第一主題、發展、過度、第二主題的上述結構下,一方面合理安排節奏的進行;另一方面,表現出音色營造與變化?
如果以alpha、Caliope、EVCD三張錄音的詮釋而言,結構清晰度上都聽得出來。不過,alpha在現代詮釋下,還比古樂版本的拖...(angel)
如果以音色營造來看,alpha的詮釋明顯不合格。而Caliope與EVCD的差異,則是之前與psycho討論的核心。
關鍵的問題是哪個音色營造更豐富?EVCD是否因為太快了反而音色營造不如Caliope?
目前我的看法是:EVCD在有限的時間內(比Caliope更快的節奏),創造了比EVCD更豐富的音色變化,這也就是EVCD中演奏家展現出比Caliope中演奏家更豐富的情感、更「浪漫」的地方。
只是因為EVCD錄音本身好,對於類比性能要求就相對高;另一方面,快速演奏下,配上複雜與細微的音色變化,也要求聆聽者對照的結構來欣賞,否則將會略過許多細節,將之視為音響效果好,而忽略了在快速節奏的要求下,演奏家展現的情感了。
用喇叭再次播放了 EVCD 和 Archipel 大歐。
我覺得 Tedi 的琴音是偏向強烈銳利的音色,整體聲音 (強弱快慢都是)偏薄,琴音比較硬,聽感上也比較冷。
大歐音色則比較飽滿厚實,撇去技巧是否退化 (50歲應該不至於大幅退化),這也是大歐的選擇,琴音比較柔,比較軟,聽感上比較暖。
這些可能跟運弓的速度、傾斜弓毛的角度、使用的力道有關。
這首曲子我比較偏好大歐的音色,情感度還是好一些。
Tedi 的其實也很好,只是風格有差異。或許Tedi 詮釋在架構明顯之下,會失去一些東西,就是之前討論到浪漫不足的問題。
大歐讓我覺得曲子的歌唱性比較好,而這首曲子歌唱性好的,比較好聽 (個人感受)
但是重聽 Tedi 後,其實也覺得不錯,就是另外一種快速犀利風格了。
至於 alpha.... 那就 ....真的是 ...(giggle)
補充:
查網路 gemini 這樣說,小提琴音色要柔和的方式,但是我知道 AI 很容易出錯
·弓速放慢: 放慢弓速能讓弓毛與琴弦接觸的時間更長,震動更平穩,音色自然柔和。
·弓壓減輕: 輕柔的弓壓能避免過度壓迫琴弦,減少不必要的雜音和摩擦聲,讓音色更圓潤。想像弓在弦上「漂浮」而不是「壓迫」。
·弓點靠近指板: 弓點(弓在琴弦上接觸的位置)越靠近指板,音色會越鬆弛、溫暖。這是因為靠近指板的位置琴弦張力相對較小,更容易產生泛音,讓音色聽起來更柔和。
·弓毛平躺: 讓弓毛盡量平躺在琴弦上,增加弓毛與琴弦的接觸面積,這樣能讓震動更均勻,音色也更飽滿柔和。
·減少弓毛壓力: 有意識地放鬆持弓的手指,讓弓毛的壓力減輕,避免「卡」在弦上,影響音色的流暢度。
我們的基本聽感相差太多了,所以我無法討論詮釋,因為連最基本的聽感都不一樣......(blush)
Tedi 的琴音是偏向強烈銳利的音色 <==> 我聽起來是音色變化多,要柔美遠勝大歐,要銳利起來也遠勝大歐,相對而言大歐是非常平淡無奇的單一音色..............
Tedi ...整體聲音 (強弱快慢都是)偏薄 <=> 這差更多,Tedi 的琴音有完整的超高頻與超低頻,大歐只有中頻所以聲音古板而無味.....怎麼相差這麼多?
這裡的小提琴運弓技巧錯誤還真的太多......AI不可信....:P
·弓速放慢: 放慢弓速能讓弓毛與琴弦接觸的時間更長,震動更平穩,音色自然柔和。 <= 弓速放慢是為了要拉出一段長連音,本身會造成小提琴發聲的『音質』變差,不會自然柔和啦!!除非是AI把這段文字當成描述斷弓了。
·弓壓減輕: 輕柔的弓壓能避免過度壓迫琴弦,減少不必要的雜音和摩擦聲,讓音色更圓潤。想像弓在弦上「漂浮」而不是「壓迫」。<= 這個更慘了!弓壓是決定音量!!大弓壓+快弓速會變成音質柔美的強音演奏,大弓壓+慢弓速會變成音質緊張的強音演奏,小弓壓+快弓速會變成音質柔美的弱音演奏,小弓壓+小慢弓速還是音質柔美的弱音演奏,小弓壓時快慢弓速影響較小,抖音的影響較大。
·弓點靠近指板: 弓點(弓在琴弦上接觸的位置)越靠近指板,音色會越鬆弛、溫暖。這是因為靠近指板的位置琴弦張力相對較小,更容易產生泛音,讓音色聽起來更柔和。<== 只有這個說對了!.....(clapping) (clapping) 但是,弓點靠近指板無法進行大弓壓+慢弓速的演奏。
·弓毛平躺: 讓弓毛盡量平躺在琴弦上,增加弓毛與琴弦的接觸面積,這樣能讓震動更均勻,音色也更飽滿柔和。 <= 這個太入門了,是基礎發音練習的程度。一但走向演奏基本曲目,弓毛與琴弦的接觸方向就會變化多端了,至少是:靠近指板時弓毛平躺,靠近琴馬時弓毛與琴弦約45度。中間就是連續轉弓毛,也有一派主張從上弓到下弓都要不斷旋轉弓毛接觸方向,總之沒有人一直都是弓毛平躺的!那樣子的聲音也會很難聽.....(giggle)
·減少弓毛壓力: 有意識地放鬆持弓的手指,讓弓毛的壓力減輕,避免「卡」在弦上,影響音色的流暢度。 <== 這個我就完全看不懂了!減少弓毛壓力與減低運弓下壓力有那裡不一樣??
不過這些專業的小提琴演奏技術說明還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基本聽感會相差這麼多??
(END)
其實我跟你相同之處不少啊,(giggle)
Tedi 音色變化多 > 對。
要銳利起來勝過大歐 > 對
要柔美勝過大歐 > 我比較沒感覺
大歐平淡無奇 > 有點可憐的形容,就是音色變化少。
但是Tedi 這些特色跟強烈銳利不太衝突耶 (比較級啦,不是指天平的兩端這種極端感)
這邊也是一樣
Tedi 的琴音有完整的超高頻與超低頻 > 對
大歐只有中頻所以聲音古板而無味 > 對,音色變化少,所以你覺得古板無味對吧。我是覺得這裡因為你對音色變化多的要求和高低頻有沒有少掉,在你心中的權重很大。我的權重應該比你小一些。
應該是古早錄音,高低音佔比低。應該不會 「拉法不同也可以讓高低音變少很多 」吧?
但是你覺得因為 Tedi 有完整超高超低頻所以聲音反而不薄,然後大歐只有中頻所以聲音偏薄?這樣我們對聲音厚度這兩個字的認知,差異比較大。
或許因為大歐錄音高低頻佔比低讓聲音變厚,這個我覺得有可能。
其實我重聽了以後,也覺得 Tedi 不錯的,尤其他的是現代錄音。差別可能在他音色選擇上讓我覺得之前 a5401920 所說,詮釋上夠不夠浪漫這個點上。
但我隱約感覺你最優先權重是樂手的技巧夠,錄音高低頻都有出來,這樣你就可以了。至於每個演奏家詮釋的不同方式,在你心中的權重不高。
這周太忙,現在才有時間回應...........(blush)
聲音的『厚』與『薄』是常用的音響形容詞,但是這個形容詞太主觀、而且深受聽者本身的偏好與音響的客觀性能所影響,所以會造成溝通失敗....(blush)
對我來說,聲音『薄』就是缺乏正確的三頻,所以AUDIOMAT OPERA 比SOLFEGE『薄』,CD比LP『薄』,LP比電腦播放『薄非常多!』。但是根據經驗,太多發燒同好或音樂同好,傾向把突出中頻的聲音稱為『厚』,甚至導致認為現場小提琴的聲音比LP上的小提琴還要『薄』......所以當你說到『薄』,我的直覺就是上述....(blush) (blush) (blush)
至於每個演奏家詮釋的不同方式,在你心中的權重不高,這句話得詳細解釋:
當我己經有三百萬天下極緻的音響,我當然懶得聽普通音響;當我有了世界頂級的KP-2000耳機系統,當然晚上會聽KP-2000耳機而不會聽X2HR或K601放著生灰............
古典音樂中的『演奏家』,只是一台『音響』,表現的要有起碼的水準,才有資格談後續的音樂。
所以我非常非常重視每個演奏家詮釋的不同方式!,只是古典音樂演奏家多到滿出來,不夠高傳真的音響當然要剔除,否則就沒有時間欣賞更好的演奏了。
大歐曾經是我的偏好,在過去的古典音樂市場上的確也是極少數能聽的偉大小提琴家。但是以我現在的視野,隨便都可以找到一百個小提琴家的演奏水準遠勝大歐,其中每個人的詮釋各自不同早就滿足我對詮釋的喜好了!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去聽己經淘汰的不合格音響....(giggle)
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曾經是古典音樂唱片市場上演奏水準完全正確的大歐,相對現在2025年早就被超車太多了;他的『詮釋』又沒什麼特殊極緻的藝術水準,隨便都可以聽到。
當然古典音樂史上有超級高手可以做到目前止無人能及的正確演奏,導致我必需留戀1924年的歷史錄音;但是大歐沒有這種水準啊!就是這麼簡單而己.....(angel) (angel)
因此任何人從大歐入門古典音樂的小提琴演奏,通通是正確的,至少比從慕特入門正確太多太多了...(clapping) (clapping),但是那真的只是入門而己,而且以現在2025年完全沒有非此不可的必要性.....(giggle)
(END)
因為把我的手動磨豆機摔到了,心裡總覺得有鬼就換了一台手磨,然後就出現有趣的事。
我原先是 KINU M47 PHOENIX 約 6500元,在多年前認識的咖啡高手認為它就夠用,沒有買更頂級的 KINU M47 CLASSIC約13000元。
現在大家都更進步了,認識的咖啡高手認為 KINU M47 CLASSIC得投資,我就買下來了。
我自己目前有三種咖啡豆:一磅2000元級的COE豆,質感特優;一磅4000元級的藝伎豆,質感差不多而HI-FI性能特優(咖啡豆味道的多樣性);一磅7000元級的特選藝伎豆,質感HIFI皆極緻。
拿到學校請玩咖啡的老師來測試:使用他的一年多 PHOENIX與我的全新CLASSIC,會有什麼差異?
結果:
1、一磅2000元級的COE豆,質感特優:PHOENIX與CLASSIC方向完全不同,但是難分高下。我是確定CLASSIC的HI-FI性能強過PHOENIX一截,但是HI-FI性能差一截的PHOENIX反而造成質感(好喝?)相對變好一截。
2、一磅4000元級的藝伎豆,質感差不多而HI-FI性能特優:慘了!到了這個等級的豆子,CLASSIC的質感與HI-FI雙重大敗PHOENIX,多花兩倍的錢有意義了!
3、一磅7000元級的特選藝伎豆,質感HIFI皆極緻。天啊!CLASSIC一入口就花香撲鼻而來,直接可以叫陣數萬元的頂級紅酒!!這一磅7000元真是太便宜了、太好喝了!!完蛋了,相比之下使用PHOENIX喝這豆子完全是浪費錢,發揮不到五成實力......
所以,玩咖啡(包括品紅酒)簡直與玩音響完全一模一樣,越正確的器材,越適合越正確的豆子(錄音或演奏)。
(END)
因為對於兩位小提琴演奏家(Tedi Papavrami與大衛·歐伊斯特拉赫)對於貝多芬第24號奏鳴曲演奏差異,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討論。
在討論到兩位小提琴家不同的演奏時,psycho提到:「**至於每個演奏家詮釋的不同方式,在你心中的權重不高**,這句話得詳細解釋:
當我己經有三百萬天下極緻的音響,我當然懶得聽普通音響;當我有了世界頂級的KP-2000耳機系統,當然晚上會聽KP-2000耳機而不會聽X2HR或K601放著生灰............
古典音樂中的『演奏家』,只是一台『音響』,表現的要有起碼的水準,才有資格談後續的音樂。
**所以我非常非常重視每個演奏家詮釋的不同方式!**,只是古典音樂演奏家多到滿出來,不夠高傳真的音響當然要剔除,否則就沒有時間欣賞更好的演奏了。」
(
這裡段論述之中,提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演奏水準與演奏詮釋的區分。詳細而言,psycho認為:「古典音樂中的『演奏家』,只是一台『音響』,表現的要有起碼的水準,才有資格談後續的音樂。 」可以被理解為對於古典音樂演奏的欣賞而言,必須要演奏家的技巧或是水準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有資格來談詮釋方向的差異。事實上,對於這個觀念,大家應當有個基礎的共識,欠缺水準產生的演奏特色不能被當成獨立的詮釋取向,例如:不會有人把初學者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因為音色轉換僵硬當成是,當作是「硬派」詮釋。在同意上述觀念底下,會產生分歧的地方在於要到何種程度可以被認為是能夠獨立做詮釋?這又與個人對於音樂欣賞要求緊密結合,難免會產生分歧。特別是當演奏者都有了能夠穩定演奏出樂譜上的音符的水準後,怎麼樣的演奏水準才算是能夠討論詮釋取向的水準呢?
當然,每個欣賞者都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基準。不過,當想要與他人溝通、說服他人時,就必須要考量到這個基準設定必須有客觀性的考量。對於一個當代演奏家來說,對於樂曲產生的某種詮釋,有其個人的選擇,但是也不能忽略的是演奏相關的學術研究的積累。換言之,演奏家會產生某種詮釋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研究的心得而已,更重要還包含了他受到的訓練。因此,我們就可以從了解演奏家所繼受的演奏傳統的角度,來檢視一位演奏家是否已經成熟、足夠從自己的學術傳統出發,來「詮釋」音樂。
對此,從近期欣賞費魯(_Pierre-Octave Ferroud_)《東方小品三首》第一首《俘虜的牧羊女》(_Bergère captive_)的不同演奏,來說明演奏水準與詮釋差異二分問題。
在進入演奏欣賞前,先就樂譜來做初步的分析,說明聆聽時的要點。
小節 時間 樂器 聆聽重點
1–4 0:00–0:20 長笛 引子:單音上行動機,注意連續顫音的穩定與換氣點(第2、4小節)安排
5–12 0:20–0:50 長笛 主題呈示:運用東方式五聲音階(如C–D–E–G–A)與半音插入,留意音量漸強到高音區的平滑過渡
以下是四個版本的音樂檔: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zb?usp=sharing
1.第一個版本是一位年輕的長笛家。能夠稱之為長笛家當然對於基本的演奏並無問題。不過,如果從上述樂譜的分析以及聆聽重點的指引來看,可以聽出演奏家在換氣時,長笛音色變化不穩定傾向。在進入呈示部時,長笛聲的音色變化與下面幾位長笛家比起來也略顯平淡與青澀。
2.第二個版本的長笛家已經是一位能夠開大師班,並且在音樂學院任教的長笛家。當然,這裡並非要從身份論證實力。而是聆聽時,就會發現比起第一位來說,在換氣時,音色穩定度,也就是連續顫音的穩定度強上不少。到了呈示部主題樂句的反覆呈現的音色變化,可以清晰的聽出對於吹奏的控制力與變化度。同時也可以聽到演奏者偏好的詮釋方式是速度快、音色乾淨、簡單而有穿透力。
3.第三個版本同樣是馳名國際的長笛演奏家。在長笛吹奏基本功優秀的前提下,卻呈現出與第二個版本不同的詮釋取向。這位長笛家的演奏,音色變化聽起來更像是人在唱歌,換句話說,這位演奏家更注重長笛演奏的歌唱性。長笛的音色就如同人在唱歌一般細膩多變,因此同時有更多的泛音。換句話說,這個差異的本質是詮釋的差異,而非技巧或是水準的差異。
4.第四個版本的長笛家是第三個版本的老師。比較兩個版本下,可以進一步的分辨演奏學派的傳承與個人的差異性。兩者同樣都強調對於吹奏的穩定控制、音色的細膩變化以及演奏的歌唱性等等。不過,相較於第三位,身為老師輩的演奏,音色營造豐富性上仍然超越第三位。而在詮釋取向上,則可以發現同樣在於吹奏的穩定控制、音色的細膩變化以及演奏的歌唱性要求下,第三位演奏家音色營造更偏向明亮而與第二位有所接近;第四位演奏家則是更為溫潤(要用凌厲與浪漫這組詞或許也可以)。
第2、3、4位長笛演奏家對於俘虜的牧羊女顯示都在水準之上的演奏,卻產生不同的詮釋取向。更進一步來說,對於2、3版本的對比更可以聽出不同流派的詮釋取向差異;對於3、4版本的比較可以聽出同一流派個人演奏的差異。
透過上述的版本對比,顯示出演奏水準與詮釋取向的二分意義,僅有在演奏水準能夠符合樂派視角思索下起碼的要求時,進一步談詮釋取向差異才有意義。
就讓我也加入討論吧~ 完全不懂任何古典樂相關知識的菜鳥,
能玩到現在純粹是被 psycho 和 a5401920大大 一步一步推坑組成的 DT2+Kp2000
還請請各位前輩鞭小力點...也麻煩多給一些建議拉><
這次我聆聽的方式是四軌各1分鐘的錄音檔,反覆聆聽
先盡量描述各曲目,再來不斷的交叉對比不同音軌,寫下的聽感。
一、第一軌:換氣明顯,段落略顯斷裂
第一軌的演奏中,我可以清楚聽到段落之間的換氣聲,導致小節之間產生斷裂感,缺乏流暢性。整體演奏也因缺乏明顯的強弱對比,使得情感表現顯得較為平淡。
二、第二軌:節奏輕快,強弱對比明顯
第二軌的節奏整體輕快,與第一軌相比,換氣處不再明顯突兀,演奏更為流暢。段落之間的強弱層次變化清晰,從開頭至結尾節奏逐漸加快,營造出愈發輕盈的氛圍,帶來活潑的感受。
三、第四軌:溫柔細膩,延音連接
第四軌給人的感覺極為溫柔,彷彿有人在耳邊輕聲演奏,伴人入睡。演奏中的尾音多數會延續到下一小節,形成無縫的銜接,展現出細膩的表現力與連貫性,強弱對比亦更加自然流暢。
四、第五軌:融合風格,情感層次豐富
第五軌可說是第二軌與第四軌的綜合體。部分小節刻意延遲進入下一拍以強化節奏感,另一些小節則透過尾音的延續,自然銜接到下一小節。短短一分鐘內,展現出情緒的堆疊與明顯的強弱對比。演奏者在每個音符的處理上都十分細緻,使每個聲音皆有獨特表現。
五、第二與第四軌的比較:節奏處理的對比
若將第二軌與第四軌做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在處理小節銜接的方式上有顯著差異。第二軌為營造輕快節奏,常在小節間刻意停頓一拍再進入下一段。而第四軌則選擇透過延長尾音的方式,溫柔地連結到下一個音,強化整體連貫性與情感表現。
六、第四與第五軌的聽覺感受差異
聽完第四軌再接著聽第五軌,會感覺第五軌似乎特別短暫、一下子就結束了。這是因為第五軌中幾乎聽不到明顯的換氣聲,使演奏聽起來更為緊湊連續。相較之下,第四軌在中後段可察覺換氣變得頻繁,影響了演奏的流暢感。
這讓我思考:演奏家為何會選擇這兩種風格?是否是因為換氣的需求?第五軌的快速與緊湊,或許正是為了減少換氣次數所採取的演奏策略。
七、小結:從換氣中觀察演奏技巧與情感營造
透過觀察換氣的處理方式,可以有效辨識演奏者的技巧掌握與表現風格。長笛的換氣位置不僅影響音樂的流暢性與連貫性,更揭示了演奏者如何藉由節奏、延音與強弱對比,營造整體氛圍與情緒層次。
2025/06/22 衛武營聽音樂記錄
前言
回頭看的話會覺得時間過得快,之前才去教授那提到我有買衛武營巴黎管弦樂團的票,今天就實際去聽了。當初之所以買票,最主要的理由是「親身體驗一下音響與現場的差距」,其實在去之前,我就相信教授所講的「音響超越現場」,而這一趟主要就是要親身驗證一下。其次則是,巴黎管弦樂團到台灣演奏的機會我估計應該不大,去聽聽看現場很可能是人生中的少數經驗。第三,演奏樂曲第一首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跟第三首聖桑的管風琴交響曲是我有興趣聽的,我同時想聽聽看衛武營管風琴現場聽起來是什麼感覺。
不過,當我知道這個消息時,票已經賣得差不多了,我買到的座位是B8排11號。我後面會說,這是個音響性不好的位置。(可以的話我本來想買最接近指揮的那個位置)。而因為如此,我只能就這個位置聽到的做評論。如果先說結論的話,對我個人而言,以性價比來說是去教授那裏最高。但並非現場都毫無優點。(注意,這是我個人的性價比,不一定絕對。)
現場的優點
一開始演奏,我就直接感受到「音質」。這一點真的是聽現場最快理解,遠比聽音響快多了。第二點,當然是細節絕對是現場>低階音響。除非是教授的頂級音響,否則某些樂器的聲音還是我這個JMR Lucia + Myamp+DT2聽不到,這是我聽拉威爾的時候注意到的。第三,是無需腦補的輕鬆聽音樂。畢竟聽音響是種還原,所以聽音響就會比較吃力,不過,走到頂級音響的等級的話,這部分的負擔就會變小甚至消失。(注意,這個跟聽嚴肅或輕鬆的音樂的那種負擔是各自獨立,也就是說,用低階音響聽嚴肅音樂是負擔最大的,而用頂級音響聽輕鬆音樂是負擔最小的)。
現場的缺點(準確地說是B8排11號的缺點)
1.演奏拉威爾的時候,我還感覺不太出來哪裡不同,但我知道我這位置在「音響性」上是輸音響的。然後到演奏下一曲的某個段落時候,我才發現到:音場太小了,比我在家播的音場還小。之後我關注這一點發現,應該是小音量的時候,這位置的音場會被吃掉而變小。當大音量合奏的時候還是可以接受的。
2.第二首有鋼琴,但大音量合奏的時候鋼琴聲音被吃掉而聽不到。
3.拉威爾第二段的時候,某個高音音色我分不清是笛子還是小提琴。
4.聖桑管風琴交響曲最後大合奏,弦樂聽不見了。但我根據經驗知道,這裡他們演奏的很成功。
現場演奏
位置的音響性的缺點,與樂團演奏是應該分開來看。以樂團演奏來說,我想是應該有天團的水準的。今天拉威爾或第二首的時候,管樂就被指揮叫起來接受鼓掌。而聖桑管風琴交響曲演奏完的時候,根據我的印象,是後面全部都被叫起來,包括定音鼓,鈸,管風琴...等等的。所以,雖然音響性差,但至少來不會說團差。結果來說就是今天這錢至少花得不會覺得不值得。
個人結論
作為一個從聽音響開始聽古典樂的我來說,我是判斷教授當時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好錄音加上好音響是可以超過聽現場。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錄音師錄的位置(絕大多數)比你買到的位置好。所以,只要有夠還原的音響來還原錄音,聽錄音是可以超越現場的。至少今天我這個個案是成立的。同樣的曲子,我可以找到錄音沒有上面那些缺點的,當然,音質或許會輸,但對我來說,聽不到是更致命。
再來,聽錄音可以重複聽,而且可以挑喜歡的聽。以金錢來說,跑一趟教授那裡也是比我今天跑衛武營來的便宜,還可以聽更久。所以,基於這幾個理由,我會說對我來講,去教授那聽音樂是比較划算的。(wasntme)至於其他的日子,用Lucia+Myamp+DT2頂著用,對我來說是夠了。
已經有人去聽巴黎管絃樂團來台了 (clapping)
這周在台北 可以期待一下
在正式演出之前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去他們的網站上看看音樂會live的影片 聞香一下
https://philharmoniedeparis.fr/fr/li...estre-de-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