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聽這首的時候想到這篇。因為之前覺得雖然有點疑惑,ORTF?
但不是很重要被我給忘了。
我找到的是這個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9858...oire-Georges-P
唱片看起來是LP,而且樂團就是學院OSCC。
可列印查看
今天在聽這首的時候想到這篇。因為之前覺得雖然有點疑惑,ORTF?
但不是很重要被我給忘了。
我找到的是這個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9858...oire-Georges-P
唱片看起來是LP,而且樂團就是學院OSCC。
年紀大了真的忘東忘西!!!......(blush) (blush) (blush)
首先最嚴重的就是曲目記錯了:搞不清楚 ORTF 或 巴黎音樂院樂團 的不是 雙鋼琴協奏曲,而是管風琴協奏曲!....(blush) (blush)
原先是約18年前聽到CD,被迷到起肖;CD上是寫:
Organ Concerto
Conductor – Georges Prêtre
Orchestra – 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
Organ – Maurice Duruflé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1341...Atre-Pierre-De
後來迷上LP,不知何故我的購買管道有極其大量的該錄音LP,剛好讓我拿來測試LP的版位問題。LP上是寫:
Francis Poulenc, French National Radio And Television Orchestra* – Gloria/ Concerto For Organ, Strings And Timpani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1047...an-Strings-And
所以一直搞不清楚到底是 ORTF 還是 巴黎音樂院 ??聽當然也聽不出來.....(blush)
再來,以雙鋼琴協奏曲來說,你的資料都是正確無誤,不管CD與LP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是2014年,主要系統是JPLAY 雙CAT沒有電源隔離也沒有大電容 => rendzaw改裝 阿仁dac3(?) ess9018dac => kora 150 => PEL KANTOR。約五十萬元級的系統。沒想到現在重聽之後,天翻地覆大轉變..........(blush) (blush) (angry) (angry)
先簡單說:PHI的錄音還是有加料柔化,但是超低頻比ZZT正確,然後最重要的『自然感』直接把ZZT踢到外太空.......這時候,PHI的樂團是真正的巴黎歷史級天團傳統之演奏優勢全面解放,讓我不禁想推薦給耳朵只聽得下天團的yuntree.........
希望不要再翻轉了!再翻轉,難道一定要買10萬歐元的 jmr ADARA??.....:~~~~~~~~~~~~
不過我因為看到莫札特,想說我估計不會想聽,所以先上去找有沒有別的作曲家的。
這查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曾經被教授提過,而我一直沒去找的香榭麗舍樂團。
在這篇文章裡頭跟另外兩個天團相提並論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7/12/op_0.html
然後youtube上看到有我熟悉的比才跟拉威爾
比才
https://youtu.be/F4Y3dO-S-3Q
拉威爾 鵝媽媽
https://youtu.be/L7tYFQQD5do
聽了確實是天團。不過這兩部影片都是歷史錄音195X,且錄音也不怎麼好,是被同年代的頂級錄音慘電的那種。
再來聽了這兩個試聽檔,前者以前聽過了教授分享過的莫爾道河,後者是天團。
不過後者聽起來有種「霧霧的」感覺,好像樂器被什麼給蒙在一團迷霧後面而聽不清楚,這不是時代久遠的那種錄音不好的霧霧的,但我也不太會形容那種「霧霧的」是什麼東西。
也許這就是教授說的柔化還啥的。不過反正聽得出來是天團,我就不管那是啥了。
另外有一個比較現代的錄音
但也是莫札特
https://youtu.be/lUzncOBNz3I
我對音的要求好像很嚴格。加上我是個沒聽古典樂的人,我以前聽的管弦樂就是遊戲配樂或電影配樂。
因此作曲的音色/豐富性也要夠近代,不然我估計我會覺得太無聊。
這個我以前有發文問過教授,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419#post243419
所以這部,我應該可以聽一次,確定是天團。但之後大概不會再聽(angel)
另外有一點,這一首有兩個指揮的版本,但樂團跟大鍵琴都是一樣。
我貼的那部影片似乎是沒有轉錄成CD,只有LP。指揮是Georges Prêtre
https://www.discogs.com/release/9858...oire-Georges-P
然後另外一個有CD的版本是指揮是Pierre Dervaux
LP
https://youtu.be/R0adXNvkKgA
CD
https://youtu.be/GVE2QpyDP3A
我是偏好Georges Prêtre的版本。「當時的我」覺得Georges Prêtre的好一點點。
關於 PHI(唱片公司) 的 Orchestre des Champs-Elysees, | Orchestre des Champs-Elysées, 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看了 yuntree提到的舊文章,越想越不對勁,剛剛使用萬能的google與翻譯直接抓法文資料,目前知道以下結果:
1、目前的 Orchestre des Champs-Elysees, | Orchestre des Champs-Elysées, 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是 Philippe Herreweghe 在 1991 所創的全新樂團。原先的宗旨是集中全世界各地種族對歐洲文化有興趣的人,共同演奏從海頓到德布西的古典音樂傳統。
2、PHI 這家唱公司也是 Philippe Herreweghe 所創,目的就是發行他們的理念與唱片。
3、香榭麗舍歌劇院建立於 1913年,法國國家管弦樂團( ORTF、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建立於1934年(它有歷史前身,是什麼我一下子忘了),在1944年起,法國國家管弦樂團便將巴黎香榭麗舍劇院作為樂團基地,所以魏恩柏格與鮑爾指揮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1957)這個錄音之『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應該就是 ORTF。
雖然是全新樂團,但是我聽起來,卻比法國里昂樂團、波爾多樂團、里爾樂團....都要更加『巴黎味』,合奏能力更是直接剁掉 ZZT那個 Anima Eterna Brugge樂團!!該團我剛剛查資料,是1987成立於比利時!?聽起來非常地『學術化』,這下子更確定香榭麗舍管弦樂團本身的合奏能力真的強之太多了。
看起來這個樂團應該有一些台面下的原因,導致它這麼新鮮卻能一下子就徹底充滿了正統巴黎最頂的古典音樂素養。只可惜怎麼PHI的錄音居然會殺掉我先前的五十萬元級音響!!??這個意思是必需走向『高質感兼具高性能』的音響系統才能真正欣賞到這種唱片,慘了!沒有花上一百萬元的音響系統,根本不可能通過!只能依賴 yuntree 或 gansterxxx 這種變態級的鑽石耳朵了.....
(end)
在翻教授的舊文章,在現在我個人猜測,我的聽法大概有點不一樣。我指的是大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我這樣聽。
我在教授那說「杜卡斯的《拉摩主題變奏曲》是我聽到最精緻的鋼琴音樂。」
(順便一提,直接聽10:31左右開始才是比較精彩的,真正好聽的是最後一段12:36。
不要像教授跟我一樣被前面給騙了。)
我當然不知道裡頭是為什麼,我就只是這麼覺得而已。
即使今天回頭翻舊文章說「延音踏瓣」,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html
看到這篇舊文章當中的一段讓我想吐槽,是小睡神的那張唱片的段落。
https://psycho-schu.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html
紅色是我標示出來吐槽的兩句。引用:
最終的答案,仍然是天下無敵的『小睡神』Florent Schmitt: Le petit elfe Ferme-L’oeil, Op. 73。絕對正確的作曲技巧、絕對正確的錄音水準、絕對正確的演奏表現,只可憐了音響室被轟到牆壁龜裂......
總之就是從暫態到頻寬、三D定位、深度層次、每個樂器的聲音質感....全面通通最高分,只有演奏技巧中的合奏效果略略比不上 HORTUS的天下第一巴黎帕度魯樂團,不過後者錄音水準卻比不上前者,殘念。
如此正確的錄音水準下,演奏水準又世界第二強,如此好好審視 Schmitt的作曲水準,真正發現他的嚴謹結構與拉威爾及杜卡斯同等級,音色的豐富度與複雜度又與皮爾奈、克哈斯同級,於是,昂貴音響無論如何曝光,就是挑不出這張唱片有什麼問題,它只好成為至今為止永遠聽不膩的偉大唱片了。
1.只有演奏技巧中的合奏效果略略比不上 HORTUS的天下第一巴黎帕度魯樂團
這句話有兩個地方我要吐槽的,第一,合奏效果我認為不只是「略略比不上」,那是天團與非天團,電到飛起來的鴻溝差距。
第二,HORTUS的帕度魯樂團(我猜應該就是HORTUS117與HORTUS134)是個天團沒錯,但說他是天下第一...要看怎麼比了。講現存天下第一?或許還講的過去...起碼不會差太多。
但講有錄音以來天下第一,那就我可不同意了。別比美好時代,光比被美好時代天團當小孩打的克路易坦那時代,HORTUS帕度魯就要陷入苦戰了。比方說,微笑之地,1970年代頂級錄音的拉慕魯天團。我不會認為帕度魯天團可以電飛這時的拉慕魯天團。
2.演奏水準又世界第二強
同樣道理,連天團都不是哪來世界第二強。(devil)
3.我必須說我一開始也被教授這文章給誤導了,想說小睡神被教授吹成這樣,應該很厲害吧。結果第一次去的時候,教授一開始就播小睡神,我聽得滿頭問號。「???,這就是世界第二強???」當然,我必須說那錄音很厲害,但樂團水準連天團都不是。
題外話,我在猜我可能很喜歡小睡神這首,因為非天團還能讓我覺得好聽。
當然,我可以理解當時有其背景。第一次去,我跟教授雙方都在試探彼此。我在測試所謂的頂級音響長什麼樣子。教授在試我的耳朵到底是真貨還是假貨,真貨又到什麼地步。
另外一個原因我猜啦,可能真的能略過錄音差距跟音響差距,直接辨識樂團水準高低的人不是主流,多數人是沒辦法分得出來的。以至於教授寫文章的時候,為避免無謂的爭議只好寫得很保守。
大過年的,怎麼有人跟我當年一樣『拼命、用力』學習古典音樂的?......(devil) (devil) (devil)
這個很好護衛:因為1960前的天團需要很強的腦補能力,不能算正常的資料。而你舉的1970年之拉慕魯天團 的確勝過 HORTUS的帕度魯樂團,但是1970的錄音還是不夠高傳真,弦樂合奏的美感仍然部份得依賴腦補,不像 HORTUS的帕度魯樂團是完全不必腦補就能宜接聽出來的。你不覺得很重要,是因為你的腦補能力己經太超凡入聖了......(giggle) (giggle)
這個是用詞故意模糊....(giggle) 我的原意是比不上『世界第一級』的樂團,而是『世界第二級』的樂團,簡稱『世界第二強』.....(blush) (blush) (blush)
就是這個原因啦!要直接辨識樂團水準高低,不只是音樂素養,還得要像樣的音響素養。你腦補能力己經遠勝現在的我,所以會覺得很容易分辨;而我現在很依賴音響之真正的重現樂團聲音之性能,所以腦補能力己經退化......(blush)
其實這還要說到昨天來聽中壢音響室的 tetsuka,天天說他沒有古典音樂素養,結果玩音響玩到對鋼琴演奏水準的辨認能力己經是世界第二的等級了!(世界第一當然是box與我這一級....(blush) )
當天我一直要讓他與Higuma見識我的中壢音響室重播鋼琴有麼正確,一直播放SOCD308賽伐克鋼琴曲與TIMPANI克哈斯;結果聽著聽著,tetsuka突然說:中壢音響室的細節不足,好像從家裡的4k降級成 1080p.....
我當然大驚失色!!己經是世界第一的數位播放系統,那有可能在最重要的細節量輸給其他系統??所以立刻抓住 tetsuka,使用各種方法拼命測試,想知道他所謂的『細節不足』是不是無法理解我的音響系統太hi-fi......結果測試了半天都得到『細節不足』的答案,只好放棄了,視為音響取向的價值觀不同...........
結果播放蕾菲布的錄音,馬上!tetsuka說:『細節不足』的問題不見了!!好像比自己的系統有更豐富的細節!?what is?蕾菲布的錄音之hi-fi是遠遠輸給SOCD308賽伐克鋼琴曲與TIMPANI克哈斯耶!?
這下子我才明白了:因為我的中壢音響室太高傳真,把SOCD308賽伐克鋼琴曲與TIMPANI克哈斯之演奏家,鋼琴『按鍵音色』的缺失暴露地非常明顯!跟蕾菲布一比,就會覺得SOCD308賽伐克演奏地不自然,TIMPANI克哈斯按鍵音色太過單調。所以暴露了演奏技巧的缺失,被感受成『細節不足』。其實是『演奏技巧不足』...........
所以音響玩著玩著,聽到形同現場的中壢音響室,tetsuka成為世界第二的鋼琴演奏評鑑高手!!.....(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要能聽出SOCD308賽伐克鋼琴曲與TIMPANI克哈斯之演奏缺失,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音樂素養喔!全台灣有沒有50個人有這種程度我都很懷疑.......有這麼厲害的古典音樂素養之高手,說他聽不懂古典音樂?你們相信嗎?......(devil) (devil) (devil)
除了 yuntree 這種拼命學習古典音樂而成為高手的人外,也有另一種人像tetsuka一樣:只要追求真正高傳真的音響,就會莫名奇妙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古典音樂高手....(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END)
今天一時的心血來潮回頭聽錄音好的強團的這首,只聽我最喜歡的段落,分別如下。
2A 22:10 - 24:25
2B 21:46 - 24:16
主要講聽2B的現象,
因為我知道強團的這個錄音極好,已經屬於世界第二級的那種。
1.我的「天團生理反應」在當我聽到非天團的時候,我就開始「索然無味」起來。就算這首我很喜歡。
2.同時,我也因為這個錄音極好而聽到很多細節的那種臨場感,因而感動到「頭皮發麻」。
所以,我聽著2B的這個段落,感到「索然無味」,同時卻又「頭皮發麻」。真是有趣,竟然可以相反的反應同時出現。而這也就代表著古典樂本身的複雜性。所謂的「聲音」雖然出來是一個,裡頭卻是多個面向的總和。
真糟糕!要推翻這一篇對 X2HR的超值推薦了!!被我害到而買的網友(包括追蹤過來的學生,你啦!),準備再花一筆錢。
原先大力推薦X2HR,的確是因為它原本就是萬元級耳機,雖然調音理念與我天差地遠,但後天可以換線救回來;再加上超級好推,隨便就可以得到『相對正確一點的聲音』,所以符合上述條件的同好,仍然沒有買錯,請放心.....(devil) (devil)
而且在這種很窮很窮的音響系統上,X2HR萬元級耳機的『音質』是顯而易見的!全套不必七仟元就有這種『HI-FI性能』與『音質』,仍然是最佳推薦:PC(不算錢)=> USB 3.2 GEN2 HUB => 樂之邦MU3 => REAL-CABLE => X2HR。
但是過年有空,想買一隻封閉式耳機給臭小鬼玩電腦,基於支持國產買了 【Yo-tronics】耳機 YTH-880 MONITOR,這家有N種不同型號,基於偏好鑑聽又要封閉式,才買 MONITOR型號。而真正買的原因,是因為 TOPPING A50S有 4.4平衡,想聽聽看耳機上的平衡是怎麼回事,所以又買了原廠的升級平衡線:
【Yo-tronics】封閉式 Hi-Res 頭戴音樂耳機(YTH-880 MONITOR):2900-500 =2400元。
【Yo-tronics】單晶銅鍍銀 4.4耳機升級線 平衡線 OFC 鍍銀線(YTA-C414):3375元。
買回當然先RUN個200個小時再說,是用單端原廠線RUN的。RUN完後以單端線與 X2HR一比,輸得好慘........音色與我記憶中的SONY 7506幾乎一樣,高頻明亮、音樂細節多到爆、音質難聽到炸掉........
換成 4.4平衡線,的確有大幅改善!但是,還是輸 X2HR一截,連被淘汰的 奧地利產 K601 都可以贏,只好摸摸鼻子送給臭小鬼玩電腦(只有單端).....
過了幾天,突然想到:換成4.4的確有『被推開』的感覺,原先的單端線,聽克哈斯的鋼琴協奏曲大聲合奏時,音質爛到爆炸,相對的聽小睡神反而可以比起上 X2HR!?難道是擴大機不夠力??
TOPPING A50S 這台耳擴我可沒有推薦,只是隨手用一用。原先是接明緯 MSP-200-12V,想到上述理由,把它換成 COSEL 1500W 12V,這下子外部電源大提升!!
原先是家用插座 110V=>低級3C延長線還插了一堆垃圾=>最簡易電源隔離=>法規PDU與電源線=>msp-200=>便宜dc線。
改善成control pc的220v電源方案 => 原來的外接硬碟電供 COSEL 1500W 12V => real-cable純銀同軸線改dc線。
最大的差別是MSP200改成COSEL 1500,還有『電源隔離』升一級。因為不使用外接硬碟,所以讀取SSD內的音樂檔。
結果發生天翻地覆地大轉變!!!上述升級,對X2HR的改善只有一截,而對 YTH-880 MONITOR+4.4 的改善完全是從地獄到天堂!!音質上完全證明了 X2HR在升級耳擴後暴露嚴重加料的問題,而HI-FI性能更是完全碾壓!!
也就是說,你的耳擴越糟,X2HR越正確、越好聽;耳擴一升級,YTH-880 MONITOR+4.4 就會麻雀變鳳凰了。
原廠4.4 當然不是REAL-CABLE線,如果想辦法升級這一段影響巨大的線材,例如使用 4.4 轉 雙3.5母 轉接頭,再加上兩條REAL-CABLE 3.5線,會不會更可怕?
所以,只要買到正確的耳擴(手上己經沒有樂之邦HP11不知道夠不夠力),就會發生YTH-880 MONITOR+4.4大翻轉的故事,也成為最值的推薦了!只是它明顯比X2HR要難伺候太多了.......
這下子我對該廠牌的平板耳機充滿興趣!!不過同價位下 HIFIMAN SUDARA一樣瘋狂超值,這下子要查查看那一個值得投資了...(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END)
教授,一個小問題問一下。因為我沒有作曲的辨識能力,所以是用猜的。
我感覺這首好像適合拿來測試合奏能力?但我不知道明確的原因。
因為感覺這首不會到很難才對。
我猜可能這首裡頭有些在線條與音色比重分配的關係?
Russian Easter Festival Overture, Op. 36
https://youtu.be/liHAb0Ir8i8
聽起來的確是比較早的法國古典音樂之作曲水準無誤!......(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法國古典音樂作曲家從何時開始『合奏能力』的作曲技巧特優?這個我很難指出來,至少從白遼士開始就明顯比其他國家更勝一籌,連真正當時的『流行音樂』之奧芬巴哈也是明顯在合奏能力上略略贏過華格納這個正經作曲的。而俄國當時走向社會現代化,唯一想學的就是『高貴的歐洲文化』,而當時這個名詞的定義就是法國文化全等於高貴的歐洲文化,所以俄羅斯的作曲家大量學習法國之作曲技巧,這很容易聽出來。
你舉的這首音樂是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的作品,這首音樂的作曲技巧很明顯『調性』還是很古典的,所以不像德布西之後那麼誇張的調性對比,跟他的弟子──就是你最愛的史特拉汶斯基比起來也是比較『古典』。
當然他做為俄羅斯的風格是無可取代的經典。
因此你認為『好像適合拿來測試合奏能力』,應該是『單純發現它的作曲技巧比較簡單』的原因;在我聽來,也是覺得可以直接默寫出他的原始總譜這樣簡單;史拉汶斯基我就沒輒了....(blush) (blush)
第二次去教授那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大概就是知道這個「1930的管弦樂團的管樂器是真正的一流高手的『客觀事實』」,因為這個,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些疑問。因為,根據我所看到的文章裡頭,教授根本沒提過這件事...我個人懷疑教授是在藏招(devil)...開玩笑的。認真講的話其實還是一樣的問題,略過音響差距跟錄音差距直接聽到演奏實力差距的人太少了。所以教授大概覺得寫這個沒人看得懂(因為聽不出來)。連最基礎的「聽到法式合奏的平行式處理能力」都是個不低的門檻了。
而在看到這件事之後,我有種「啊哈~」的茅塞頓開的感覺。因為這解釋了我的幾個疑問,那些疑問不再需要一堆話來形容,就是簡單一句話就解決了:近代天團的管樂器實力一落千丈,實力太差了。
例如第一個,我聽Dukas的魔法師學徒,我覺得奇怪的一點是鋼琴寫出那麼精緻的作品的人,怎麼管弦樂作品會無聊到讓我記不起來,我聽得可是(已改名的)ORTF跟巴黎管弦樂團兩個近代天團。直到我聽到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的版本之後翻轉,我才覺得「這首挺有趣的」。
第二個,我以前並不知道這個事實,而又剛好,我又聽到「力道」這件事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誤判成「實力大幅滑落只是因為演奏者沒有賣力演奏」。然而我就覺得奇怪,拼命演奏跟偷懶怎麼可能可以差這麼多?頂級選手放水也都可以虐菜,但近代天團跟美好時代比起來,就是這種差距。
對我來講,我很少聽近代天團。(當然,只論聲音好聽的話,天團都算好聽了。)對我來說,近代天團是我覺得「爛到我不愛聽」,這個可能跟「正確性不平衡」有關。但當時我不知道這個事實,還好我有問出這個答案,不然我猜教授不會講(giggle)。
所以哪裡是我的及格線,大概就是1960上下。錄音最好的是微笑之地的1970時期拉慕魯天團,其餘的錄音都更早期。理論上,我是挑最強的。像鵝媽媽第三首,聽過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我就沒再聽克路易坦指揮OSCC的版本。
換句話說我個人認定的「正常的天團」是處於1960這個尷尬的位置,也就是教授所稱的需要很強的腦補能力的這個區間。因為這代表不是每個人可以感受到「正常的天團」,我說的正常是「正確性相對平衡」的這種正常。舉個例子做對照,同一首曲子,我選克路易坦的版本。當然原因也是一樣:2010的管樂差太多了。
克路易坦指揮ORTF。1954年。
Symphony in C Major, WD 33: I. Allegro vivo
https://youtu.be/SuCyFUT_Il4
Paavo Järvi/Orchestre de Paris。2010年。
Symphony in C: Allegro-vivo
https://youtu.be/6yqxNOVHJGo
同樣的道理讓我我今天想到了聖桑。我很早的時候聽過改名後的ORTF(改成法國國家管弦樂團)近代錄音某首交響曲。當時我的感想就是「無感」。談不上好聽,也談不上難聽,我當時是猜說這個人作曲應該很厲害,但就這樣了。我本來還以為是我對這個人無感。聖桑是我準備開始聽古典樂的時候,總要找個作曲家起頭,而我不可能從「樂」入門,我沒那麼多時間從頭研究,所以我一定從「音」入門,因此我看教授的部落格中提到了聖桑與拉威爾,教授把這兩個吹的飛天的樣子。我才去聽看看聖桑的。結果聖桑無感,我想說:慘了,沒東西聽不成?這樣是要怎麼起步?還好,拉威爾的波麗露聽得下,而且時間不算很長。我才挑了這首開始鑽研。
而直到今天我想起了「正確性」這件事,我突然有個問號:說不定我聽不下聖桑是因為近代天團的正確性不平衡?如果是講究「音」的話,很可能包括「正確性平衡」也要有才行?
換句話說,就如同Dukas的魔法師學徒一樣?「要管樂強到一定程度我才聽得到那首音樂」。
於是去把美好時代的翻出來,看科隆內天團的唱片裡頭有聖桑鋼琴協奏曲,聽看看。這是我第一次聽這首。
這一聽,感覺挺好聽的,總好過無感。而且鋼琴既然我聽得下去,那應該也是很強的那種。去查了之後,原來是達黑(Jeanne Marie Darré)。看樣子我的猜測似乎是對的。
於是再找美好時代的聖桑,這個youtube有,Timpani的拉慕魯天團
Le rouet d'Omphale, Op. 31
https://youtu.be/O3tsDumue5U
這首我也覺得有趣。
恩,所以,可以說第二次去的收穫又多了一件事:我終於聽得下聖桑。
不要寫的太囉唆所以只簡單講重點。
因為上一篇文章提到我終於聽得下聖桑,而且我覺得我好像挺喜歡的。
加上我有印象說Darré曾經彈過聖桑的五首鋼琴協奏曲(後來查是來自新天新地的介紹),
所以上youtube找其他的幾首鋼琴協奏曲。
我聽的鋼琴協奏曲4號版本不是這個,這個是5號。我只有聽4號跟5號。
貼Erato的版本,希望沒加料。
1957年ORTF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OL...RY_RxRN9m0o6tM
在「客觀模式」底下聽過一次,4號跟5號真的是音樂的色彩非常的絢麗。遠遠超過2號的感覺。
教授文章說4號跟5號最精彩我完全同意。真的是非常好聽,音的方面的。光就這點,聖桑也成了我非常喜歡的作曲家了。
但對我來說,我只能說非常遺憾,竟然只是1957年的ORTF,而不是美好時代的天團。
對我個人而言,真想搥地板:為何沒有美好時代的錄音?她當時不是彈了全部五首嗎?竟然只有一首2號的錄音而已.......(angry)
聖桑的鋼琴協奏曲似乎是個非常嚴格的曲目,加上在知道了「只有193X時代的管樂器是世界一流」這個客觀事實(在那之前,我只有感受到天團總體實力的大幅落差)之後,1957年的ORTF我似乎是聽不下去了。
那種感覺就是當我感受到「音樂的美好」的時候,「管樂器差了一截」就出來攪局。所以變成一種互斥的感受。
我猜,我現在聽聖桑的鋼琴協奏曲對於「正確性的平衡」有要求?也許是因為聖桑的作曲難度極高,連這個都要有吧?
現在只能聽5號的第二首,我猜大概是管樂器比較少,可以逃避一下這個問題。
以及個人主觀的喜好,我可能挺喜歡這首的鋼琴(或樂團)旋律。
教授,這張唱片的錄音怎麼這個好。是經過後製嗎?還有這部影片中的樂團是早期的ORTF,還是近代的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A. Charlin版本
Capricio espagnol, Op. 34, Alborada Variazioni Scena e canto gitano Fandango asturiano
https://youtu.be/7gjBa6qO-P4
我聽感上這是個中期年代的天團,不太像近代的天團。但錄音聽起來簡直像近代的。所以讓我很疑惑。
到底是中期天團的ORTF,還是近代的香榭麗舍管弦樂團?
我原先一無所知,所以用了谷狗一樣一樣找。
1.A. Charlin這名稱有出現在新天新地裡頭。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896d835#p14627
這一個裡頭有段話有提到
2.然後從唱片名稱找到比較完整的網頁引用:
再不,A. Charlin有張俄羅斯五人組的管弦樂,那是拿來秀sound stage的利器。
https://www.radiotimescds.com/classi...s_5_Russes.htm
從年代看起來是中期的ORTF。
3.從指揮家加上樂團名稱在youtube上面找到了這部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wI9YtaPTU
如果兩者一樣,那就會是1958年的ORTF(實質上,名稱是香榭麗舍管弦樂團)。不過A. Charlin的錄音跟3.的比起來聽起來也差太多。
教授,在你的舊文章當中看到了這個女鋼琴家。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92#post222392
上去youtube找了她的聖桑(因為我看曲目似乎只有聖桑我聽得下),與她的同門(根據新天新地的資料)達黑(Jeanne-Marie Darré)對照一下。
若先聽錄音的話,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是1965年,感覺與Jeanne-Marie Darré的1957年進步許多。
如果比聖桑OP.111,感覺上達黑小贏比較多。如果比聖桑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二首,就兩者相差無幾。但是在我個人喜好的地方上似乎出現了「詮釋」的差異?我以前因為知道自己是個外行人,所以我刻意地不去碰「詮釋」這一塊領域。所以我想說我應該聽不出來「詮釋」的差異的。
在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二首裡頭,我個人偏好達黑的版本。其關鍵之處在於裡頭有一段(06:40 - 07:22),我聽起來達黑的版本很有禪味,很東方。尤其是07:03這裡的那幾個鋼琴聲,我還以為我聽到中國樂器,那音階就像中國撥弦樂器會有的音階。相較之下,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07:18 - 08:01)的那一個段落就沒那麼東方,聽起來是偏西方的。但那本來就是西方古典樂,所以這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是我主觀的喜好,我覺得在西方古典樂聽到這麼有禪味的音樂很有趣。
因此問問看教授,我的聽感是否正確。又或者這是錄音差距的問題?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 ORTF, 1965
https://youtu.be/Jju1wSNLTIQ
Jeanne-Marie Darré + ORTF, 1957
https://youtu.be/6WH2HNjXzrI
回到那篇舊文章的主題的話,這位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也確實是一等一的那種鋼琴家。她是排的上我心目中有史以來前十名的那種。
早就該回應這篇,一直忘掉,上個星期到要回,又鬧腸胃炎拖到現在!!你們最好趁我活著趕快學會這些欣賞音樂方法,不然我死後就要失傳了!!.....(devil) (devil) (giggle) (giggle)
跟你們兩人都不同的地方:在於我看到yuntree的聽感,第一懷疑就是『他的音響等級太低』又出問題了!不過這個問題真不好辦........(angry)
目前我找到hi-fi性能可以比得上先前的『三萬元桌上系統』之耳機系統,就是國產耳機 【Yo-tronics】封閉式 Hi-Res 頭戴音樂耳機(YTH-880 MONITOR) + 4.4平衡線 + 合格耳擴。『推測』可以用 樂之邦MU3X(5000元)+耳機(2300元)+ 4.4平衡線(2000元)總共在一萬元內直接解決。不料遇到上述問題直接破功..........:~~~~~~~
不知何故,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 ORTF, 1965這個錄音非常殺音響,除了立體聲錄音的先天優勢外,暫態、動態與音色細節,都是Jeanne-Marie Darré + ORTF, 1957大大贏過一截!!??我當下就判定是被殺音響了,要使用兩百萬元級音響才能判斷,然後就遇上一堆鳥事拖到現在.......(angry)
剛剛使用兩百萬音響一聽,真糟糕,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 ORTF, 1965 這個錄音徹底反轉,錄音水準徹底打敗Jeanne-Marie Darré + ORTF, 1957,還足以列入60年代頂級旳錄音之一,我要去買唱片回來rip了。
因為我有Jeanne-Marie Darré + ORTF, 1957在 EMI FRANCE出版的第一版CD之RIP,一聽之下,仍然是大輸給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 ORTF, 1965 之 YOUTUDE檔。
原先使用便宜且正確的音響系統,因為被殺音響,會覺得樂團合奏能力不佳,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的音色變化也很普通;換了兩百萬正確音響,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 就與 Darré 並列同一級的真正鋼琴大師了。
因此,我認為 yuntree的聽感應該又一次證明他的『腦補-能力實在太驚人地強悍!而 dearflight 的聽感應該是你的音響性能造成的。
而 yuntree所謂的東方禪味,己經是詮釋的領域。禪有普世性的也有特殊性的,普世性的意謂著任何追求超脫世俗或與大自然合一,這點全世界很多藝術都共有。特殊性的就專指東方宗教系統的禪味,這個就非常特殊不是那麼容易符合。
可能因為我我個人非常理解埃及文化(或巴比倫文化)與印度中國文化的基本差異,所以我非常快就能分辨這是『埃及』味,而且會認為8:02(以妲黑版為準)開始那一段『複調性鋼琴旋律』才是這個樂章最精華的一段。因此會覺得 yuntree的聽感有點腦補過度....(giggle) 不過,如果針對的是普世性的禪味,那麼(06:40 - 07:22)這一段實在有感也沒錯!.....(clapping) (clapping)
教授,一下兩個影片有幾個問題。從影片說明來看,兩者應該都是同一組人在演奏。
1.以錄音來說,唱片版本好像比較好,高低頻都比較多的樣子。
2.以演奏實力來說,感覺這裡頭的管樂都比樂團當中的更好?似乎就是教授說的現象(194X以後一流管樂不在管弦樂團裡頭。)?
現場版
https://youtu.be/L3VXl-13Nu0
唱片版
https://youtu.be/JeMQICzeCwM
這就是你驚人的腦補能力照樣會有極限了!......(devil) (giggle)
我先用耳機聽,雖然『聽起來』跟你的聽感差不多,但是我己經分辨音響成精了,馬上確定是我的耳機系統天限,實際上『應該』完全相反。
今天有空測試:先一樣用耳機,如上述跟你差不多。
再來是同一套音響,輸出拔掉耳機改用漫步者S1000,這下子現場版的優點開始跑出來,兩者的差距變小了。
最後用兩百萬音響,慘了!現場版把唱片版電到外太空去。現場版自然又生動,3D音響空間像真的一樣。唱片版動態壓縮、中頻突出、超高超低頻細節不見了,3D音場縮成一團,聲音扭曲不能聽...................
然後說到演奏,我覺得跟現代的法國國立樂團相差不多喔!但是以你的音響系統也許難以聽出樂團中獨奏家的水準??
看樣子應該是音響天限,以及我的「腦補能力」在遇上「主觀喜好」的情況底下很容易失靈。
音響天限指的是我幾乎聽不到音場,所以我從來沒在乎過音場。這兩者有點互相影響。
我在重聽唱片版是覺得唱片版比較「吵」。現場版比較自然,不會有種吵的感覺。
另外在分辨演奏水準的方面,必須說裡頭可能帶有一廂情願的成份,我希望聽到更強的。
而這一點當然影響到了對演奏水準的判斷。恰如之前我問過的鋼琴。
教授,這個鋼琴家Lelia Gousseau聽起來好像也有點厲害?
聽聖桑的OP.44與達黑對照,是比不過達黑,但也沒差到不能聽。
然後聽Dukas的拉摩變奏曲,也當然沒贏Lefébure,可是也不是不能聽。不過這部影片的聲音讓我以為這錄音是不是錄壞了。下一部的鋼琴就相對好一點。再回來對照聖桑,我是在猜說有可能這個人也是像Meyer一樣,彈Pleyel的鋼琴,所以聽起來才不太正常?
第五部影片的聖桑OP.44
Lelia Gousseau + ORTF,1956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OL...gWDsYcy59XGU7s
第五與第六部影片前段的Dukas的部份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mMR_Y2ot5GYq9
我在想的是,能不能在現代聽到193X的Timpani的拉慕魯樂團?
而要達成這個的客觀條件,那當然是管樂比的上那時代的人。所以我才想去從獨奏的當中找看看。
但結果是栽跟頭了(blush)
所以還是直接問比較快,以下幾個時間軸是我聽到的個人認為亮點,懶得詳細列出來,只列出那些應該不一樣的樂器。
我想知道的是,現在有沒有這種等級的人。
至於他們能不能湊在一起,那就是另外一件事。知道存在至少可以確認有可能。
起始的豎琴
00:09 笛子
00:22 管樂器
01:12 大把管樂器
01:26 應該是兩種管樂器
Timpani 拉穆魯天團的鵝媽媽第三首
https://youtu.be/vjdbG_jXwF0
我這個只是剛好遇到順便問問。以鋼琴作品來講,我的選擇很少。
我目前願意在主觀模式下經常聽的就幾個,蕾菲布的拉威爾,瑪格麗特隆雖然同級但曲子我不怎麼愛聽。丹地山歌我覺得還好沒特別喜歡。而她的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則是跟拉慕魯天團比起來,可以感受得出「合奏音質」的差距,我猜是因為臨時組的缺點。
然後Meyer的Stravinsky的Russian Dance跟Chabrier的幾首。
最近才多了達黑的聖桑五號鋼琴協奏曲第二首。而第三首會願意聽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的版本,因為錄音比較好。
所以,其他的鋼琴家都是基於好奇問問,確認一下有沒有聽錯。
教授,這張科隆內天團唱片幾個問題
1.這張唱片有加料嗎?我看發行廠商先怕爆。但聽起來有歷史錄音的沙沙聲,所以還能有點希望。
2.我不知道這唱片是什麼時候錄的。我個人聽感的話,這團是很強的。寬鬆一點的評估,實力是1930~1950之間。也就是可以上限可以跟美好時代的比,下限則是不輸1950的天團。
這影片中第12軌剛好可以直接跟Vel 3066這張對照。感覺是贏過Vel 3066的,所以可以推測應該早於Vel 3066。所以唱片封面的1947如果是錄音時間,我是不會意外。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OL...ZCQEIrpMaLx2A0
到目前為止,最正確的教堂、管風琴與人聲獨唱合唱錄音
就是這一張:
MUSIQUE EN WALLONIE(MEW)的錄音並不穩定,時好時平庸,這一張卻莫名奇妙徹底打敗任何SOLSTICE/FY與TIMPANI、HORTUS,無論是動態、音色、3D音場、聲音舞台的層次感,簡單來說就是身處最正確的教堂聆聽位置,把錄音所在的教堂搬到音響室裡了。引用:
作者: STSD
最推薦,也是最挑戰音響的就是最後一軌:第20軌:Dextera Domini。
它不像SOLSTICE/FY,不會殺音響不會變難聽,但是你不知道它有多麼可怕的水準!我個人的體驗就是:它非常挑戰數位播放器!前幾個星期去新天新地店裡試聽 audiomat maestro 4,與先前的 3 reference相比,4的進步太明顯了,讓遠遠比不上jplay cat的改裝藍光機能解析出與jplay cat+ 3 reference相差不遠的細節量。當時被震撼到,回家趕快重播幾張cd看看我到底輸了多少?結果放到這張cd,當場狂笑:就算dac與擴大機輸給stsd店,憑老子天下第一的jplay雙cat就是吃得你死死的!!.....(devil) (devil)
因為 audiomat maestro 4 把傳統轉盤救回地太多,我們心裡都猜想會不會是新世代dac晶片的『數位訊號處理』較佳造成的?然而根據 sam0402 與 MCFIFO的經驗:前端數位訊號有問題,後端再怎麼救得高明,還是會干擾最後的數位輸出。也就是說,對於這張天下第一的MEW2022錄音來說,它太正確了!!正確到傳統轉盤加上一大堆JITTER,後端再怎麼救回來都有後遺症;相對的JPLAY CAT夠正確,後端救不回來也沒什麼關係。總之,播放其他唱片,都會發現『傳統轉盤+4』勉強追得上『JPLAY CAT+3R』。唯獨播放這張MEW2022,完全不用比,徹底踢到外太空去...........
當然了,JPLAY CAT+4R 敢打賭一定贏過 JPLAY CAT+3R,我都己經下訂了....(blush)(blush) 只是沒想到最正確、最挑剔相位失真的教堂人聲錄音,居然會發生『JPLAY CAT+3R』的細節量狠狠大勝『傳統轉盤+4』的慘劇。再考慮到 JMR魔戒的高頻細節理應勝過JMR ORFEO JUBLIEE,這下子可以知道『數位播放器』造成多大的差距了。
先前最好的教堂合唱錄音,一定都是TIMPANI或HORTUS與幾張SKARBO;最好的管風琴錄音,永遠只有SOLSTICE/FY;沒想到憑一張MEW2022,從合唱到管風琴全面剁掉上述唱片;法國錄音大師實在太臥虎藏龍了!不知道下次被嚇到又是那一張??
P.S. SOLSTICE/FY實在流年不利,前陣子才在鋼琴錄音被 ELOQUENTIA 的 EL2159 全面打敗,現在連管風琴都要吃癟了?所以音響與錄音就是絕對的科學,越來越先進..........。
越是欣賞這張唱片,越是發現『錄音』這種科學又前進到未知領域了。
一直以來,我們這些追求『正確錄音』的欣賞家,無疑都會公認『越少加料』的唱片就是越正確的唱片。從歷史錄音、到1960年代的EMI FRANCE,到現代錄音;極端極少加料的SOLSTICE/FY一直是錄音世界第一的最頂尖錄音,使用多隻輔助麥克風但是主體仍極少加料的TIMPANI則是管弦樂錄音永遠的世界第一,SKARBO雖然好壞不定、但是明確證明只要減少加料就可以摸到SOLSTICE/FY的邊......舊時代的 EMI FRANCE還強調只用兩隻麥克風的ORTF錄音;總之,越少隻麥克風、越少加料,越是正確的錄音。
其實在TIMPANI就開始有疑問了:EMI FRANCE 是只有兩隻,TIMPANI則是多很多輔助麥克風,但是TIMPANI錄音完全電翻了EMI FRANCE,這不是表示:在錄音科學的進步下,加料越來越逼進『真實而正確』的聲音了??
結果這張 MEW2022 真是讓我昏倒了!!它『明顯』是瘋狂加料的錄音,但是,它是目前為止最正確的錄音...@!#%^@#$^&......
最誇張的對比是第一軌與最後第20軌:第一軌的管風琴絕對是小管風琴沒問題,第20軌是大管風琴還是小管風琴??
在box店裡,M4明確讓第20軌變得很像小管風琴,使用M4R就開始變得像大管風琴了。
在我這裡,M3R絕對讓第20軌變成交響管風琴!!換M4,仍然是大管風琴。
當然不是比低頻!!比超低頻,會很容易被加料所騙,例如十多年前非常流行的那張 BNL 112922,那是貨真價質的小型管風琴,但當時一堆人被騙(當然包括我...(blush) )。我比的是管風琴的高音,看看它共鳴出來的形體感是大還是小?結果如上,新天新地的M4,是小;M4R,偏大;我的中壢音響室,都是大。
從唱片資料目前找不到證據,但是我們不必管事實,只要管聽感;聽感就是非常明確:第20軌突然變成大管風琴了。原本box還要笑我是因為M3R聲音不正確,結果他自己用M4R一放就乖乖投降.....(devil) (devil)
其實不必比管風琴,整張唱片一放,我就覺得跟著名的『黑教堂』在先前MY-HIEND的千萬級音響玩家裡怎麼差不多??因為走向不同,這些千萬級玩家播放『黑教堂』都能據此調整出『神聖空間』的巨大感,只是有經驗的耳朵可以分辨出人工殘響與聲音不夠自然。在我的音響室,黑教堂則是慘到不能再慘,比管風琴的歷史錄音還要難聽.......但是播放這張MEW2022,聲音走向還真的很像是千萬音響正確播放黑教堂.....(devil) (devil) (devil)
只能推測:這是一張瘋狂加料的錄音??但是科學性能己經進步,終於,正確的加料己經可以騙過(滿足)psycho的耳朵了,應該也沒有任何人能挑剔毛病了。不過我猜想:這麼正確的加料,應該是非常高成本的加料,否則同時間其他加料唱片怎麼會還是讓我無法入耳...?
如果認真的正確加料可以發展出高傳真的正確錄音,這當然是好事!只是不知道最後會發展到什麼神奇領域......突然想活久一點了!!再過十年,還會有什麼神奇錄音??
(end)
教授,這影片有無加料?
影片說明寫的是瑪格麗特隆+拉慕魯樂團。拉威爾自己指揮。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Long & Ravel (1932) ラヴェル ピアノ協奏曲 ロン&ラヴェル
https://youtu.be/rEbKJHOd8n0
衝著最頂尖的樂團跟最頂尖的鋼琴家。我個人是希望這是正確錄音。(wasntme)
這樣才能多一首能聽的。
教授
Luigini這個作曲家是不是也很厲害?我第一次聽(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就覺得很好聽,我當下就依照聽感猜說大概是法國作曲家。才去找一下這個人,還真的是。
我感覺這個人應該也是作曲技巧算很厲害的那種。比的上Massenet、Chabrier,說不定可以跟聖桑比?
前四首是Luigini的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OL...nX4KEDLY1e8wQ0
錄音藝術之市售耳機鑑識
其實幾乎沒有在聽耳機,因為兩聲道系統己經太優秀,無論是什麼耳機系統比起兩聲道都是遠遠輸一大截,所以只能隨便聽一聽。然而從整個音響歷程看來,耳機的大眾意見一定也會像唱片與音響器材一樣,充滿著走向失真的偏誤。結果我的一個學生真的把我的錄音藝術鑑識法用在耳機上,得到嚇死人的結果。今天在中壢音響室進行最後確認,真的又是與大眾資訊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切從這一篇開始:
PHILIPS X2HR的確很超值,但是 Yo-tronics 的 YTH-880 MONITOR大幅贏一大截,使用4.4平衡線更是嚇死人。於是我的學生努力到處試聽耳機,拿著SOLSTICES、TIMPANI錄音鑑識。然後他發現了最終答案:
【Yo-tronics】KP-1800 Hi-Res 開放式平面振膜耳機 7600元。
重點是跟什麼比!原本我自己都想賭賭看CHI-FI的HIFIMAN耳機,網路資訊都說它的聲音比較偏HI-FI性能。然而只有真正懂錄音水準的人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HI-FI性能,我學生試了一大堆高價型號,告訴我不必試了,絕對打槍............
常常聽到Sennheiser HD800如何,我私人又偏愛 AKG K801的聲音;然後學生告訴我:買 KP-1800吧!根本比不上..........
我說你到底還比了什麼?他說:大奧。。。真的是那個要價百萬元的大奧?是!它不可能輸吧!?當然贏,但是大奧跟中壢音響室兩聲道系統還是相差太多了。喔喔。。。。。。。。。。。
好,於是今天請他把 KP-1800拿來中壢音響室,使用單CAT+D50S+A50S來推。嗯.....還的是嚇到了!!在我有限的耳機體驗裡,還真的沒有一隻耳機比得上 KP-1800 的『正確性』。只有『耳機的音場』這種可能是心理效應的東西,很多成名耳機有它們各自的特色難以比較。但是以錄音水準的分辨力、演奏家的真正實力、鋼琴抖音的完整面目,這麼一隻7600元的耳機,完全通過!!......(clapping) (clapping) (clapping)
然後又是樂之邦在搞事,信任我的經驗之學生,真的去買了樂之邦的MU3X。直接接電腦,就稍稍贏了D50S+A50S+600W+三個大電容;把前者的600瓦COSEL接上轉接頭加強MU3X之供電,這下好了,分辨錄音藝術的最低標準出來了:
單一CAT + JPLAY + 800元的 3.0 HUB + 二手600瓦COSEL + 樂之邦 MU3X + 4.4平衡線 => KP-1800耳機
上述這組耳機系統的HI-FI性能幾乎追得上我先前的50萬元系統,實際花費可能才一萬元新台幣左右,現在玩音響的學生實在太幸福了!!30年前想要有這種等級的音響,隨便都超過一百萬元以上......
唉!只能說,音響資訊真的太不可靠。不是利益或欺騙的問題,而是鑑識音響的人本身有沒有能耐分辨正確錄音的問題。原先懶得玩耳機就隨便聽,真的有人照抄我的方法論認真玩耳機,馬上就得到與眾不同的全新結果:這隻 KP-1800是聽過那個耳機玩家推薦過啊!?
因為這個學生太吝啬了,他認為18800元的 KP-2000雖然比 KP-1800好聽,但是性價比不高。但是我認為頂級音響的性價比本來就不高,所以預算夠的話我會賭KP-2000。還有,雖然5800元的KP-1200更便宜,但是該學生判定聲音本身己有缺失而完全比不上KP-1800。這個我到是很相信。
所以說,沒有通過錄音藝術鑑識法的音響資訊,還真的通通要打折。先前以為一萬多元打折成三仟多元的PHILIPS X2HR很超值,但是只要使用樂之邦MU3X,Yo-tronics任何一隻三仟元級耳機都可以把它打爆。原先以為AKG K701還可以,今天被學生拿自己(被我騙去買)的 K701來找我算帳,要我自己聽聽看連K801都比不上KP-1800,K701會輸多慘?一聽之下只能說:誰叫你相信我這個很少玩耳機的白痴資訊.......(blush) (blush) (devil)
這樣頂級又便宜的台灣國產耳機,居然沒有得到注意,哭哭。。。。。。。。。。。。。。。。。。。
(END)
教授,以下兩張唱片幾個問題。
Camille Saint-Saëns : Tarantelle for flute,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 6 (1857)
https://youtu.be/p4khOuJBhbo
Camille Saint-Saëns : Spartacus, Concert Ouverture for orchestra (1863)
https://youtu.be/lcgnyeVDw-Q
第一個問題是這兩張唱片正確嗎?
我個人感覺兩張應該是正確的。
第二個問題是唱片上面標的樂團, Ensemble Orchestral de Paris
這個樂團跟巴黎管弦樂團一樣嗎?應該不同吧?
第三個問題,如果不同的話,你覺得這樂團水準如何?
我個人感覺好像是「天團」等級的。也就是跟巴黎四大,ORTF可以比的那種。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喜歡聖桑而錯判樂團實力。所以必須保留這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