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會更好
不好的會變好
漸漸地所謂好與不好的分野不再那麼明確
所謂的好與壞是聽者的主觀, 源頭其實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 美學不同罷了
唯一不變的是硬體必須一直進步
所謂的硬體包含器材, 空間, 以及調整
可列印查看
好的會更好
不好的會變好
漸漸地所謂好與不好的分野不再那麼明確
所謂的好與壞是聽者的主觀, 源頭其實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 美學不同罷了
唯一不變的是硬體必須一直進步
所謂的硬體包含器材, 空間, 以及調整
我看到母豬也會說很好.............拿去用啦!
那是你阿 你非常人.....
阿阿阿~~~~~優的
葉Sir, 不知道您有沒有試過Stereo Sound裡的石井伸一郎的空間處理方式?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4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5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6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7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8
http://my-hiend.com/vbb/picture.php?...ictureid=17719
River兄
看過石井的書.沒試著照做過.
因為所做過看(聽)過的實際案例中.預算影響整體是蠻大的原因.
將美觀(學)融入適宜居家氛圍.是日式風格的長處.但花費就..
私以為.設立音響室要可行的話.還是先跑個模擬.知道擷長補短方向會成功率高些..
若是偏向數位(流)訊源的新世代玩家.空間問題會相形容易解決些.
指教.
左圖是新手法,右圖是舊手法,先談其原意
右側這張,有二個重點,
其一,三個反射點分別處理不同頻段,這便是基於直接音與間接音的行程差來的推算,
我們知道反射音的影響是與直接音完全同相則完全增幅,反相則完全抵消,這同相/反相就看行程差與波長的關係,
因此某一反射面造成的間接音的作用頻段中心點頻率,就是行程差倒數。
(關於這部份,請看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26.html )
所以,並非所有空間都是那三面牆以圖面上畫的方式對應處理,而是必須計算行程差決定作用頻段。
其二,三個反射點的吸音物設計是以面材控制吸收作用頻段。
請參考這篇 http://www.audiobar.net/viewthread.php?tid=268365
其中最難的當然是低頻部分,必須有相當的厚度。
這個作法的目的在壓低一次反射音中特定頻段(也就是作用最大的頻段)的效應,
對該頻段以上而言,衰減量很低,
對以下而言,衰減量看設計而定,通常該也是很低(吸收高頻段需要的體積小,因此不太會吸收低頻段),
圖上那幾個小小的振幅頻率響應曲線圖就表示這點。
如此一來,直接音加上所有一次反射音總和的振幅頻率響應會是?
低頻段,一定會是振幅最高,因為吸收的最少;
高頻段,一定會是振幅最低,因為不管啥材質多少都會吃掉高頻;
整體看來就會是,低頻太多,高頻太少。
例如台南Zarwin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npmc-fb1i.html
http://3.bp.blogspot.com/-DRke7ixzjh...R+mag+full.png
那,這作法一無是處?
非也,至少對中高頻以及impulse response相當有效,聽來會比較乾淨、清晰。
只是必須再外加低頻吸收處理。
http://1.bp.blogspot.com/-AKr9PyUS-a...IR+mid+ETC.png
左側這張,是新手法,
整個牆面內部都鋪上吸音棉,面材交錯使用硬與軟二種。
目的呢?
圖面上那幾個小小的振幅頻率響應曲線圖表示其目的在讓全頻段的反射都差不多,
所有牆面的反射的頻率響應都比較平坦,總和加上直接音也會是平坦。
怎麼做的?
這也是用面材控制吸收率,
硬的部份只吸收低頻,軟的部份,全都吸收,
低頻的吸收率總是比較低,因此作用面積大些才能取得與中高頻一致的吸收率。
這作法比較好?
難說,效果是整體振幅頻率響應比較平坦,解決右圖那低頻過量的問題,
但這所謂的平坦,並不是一條平滑的線,而是一條不停上下抖動但整體趨勢比較平坦的線,
smooth化後看來很漂亮,看細部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類似這張圖中的紅線但抖動振幅會低一些
http://4.bp.blogspot.com/-vSoOViAtGG...600/FR+mid.png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14.html
藍色是加上二次餘數擴散板的結果,類似右圖的作法。
左圖值得注意的是,等於整個四牆面都是低頻吸音!效果豈不是比體積小小的吸音柱好多了?
吸音物不是黑洞,不會將遠處的聲音吸過去,而只是吃掉經過該物的音波,因此其體積/面積會決定其效應。
此外,另一個作用,隔音,
同一個作法既是吸音又是隔音,實在妙啊~
台灣也有左圖的實作,台中fuu家便是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bl4350_04.html
http://4.bp.blogspot.com/-HTVqklkPyt...%2589%2586.jpg
效果呢?
看低頻瀑布圖
http://2.bp.blogspot.com/-2nNRO8WJF4...600/SD+low.png
80Hz以下在0.15秒內就衰減到峰值的-30dB以下囉~
極低頻沒辦法,吸收率還是太低,這得要加上更厚的吸音棉才行。
fuu家聽起來呢?
當時我和fuu對話還是聽的出來會轟...這表示中頻吸收量不足。
以振幅頻率響應看,左圖的作法比較好,
但若是以瀑布圖或是impulse response來看,左圖會拖一串尾巴(一次反射音太強了),
來看看中頻段的impulse response,紅:fuu,藍:Zardwin
http://3.bp.blogspot.com/-b1OivNJi6j...vs+Zardwin.png
差這麼多聽來當然混濁不清,只是低頻比較平順不會有嚴重的駐波而已,
這似乎正映證了那天fuu對我說的,搬到這空間後不吵了,但聽來不太感動...
當然,這並不表示左圖的作法不能用,看情況,
在中高頻的一次反射音很低的狀況呢?
例如這個
http://4.bp.blogspot.com/-hlwd7TRhxR...B3%2595ex1.jpg
看來是喇叭擺在長邊,側牆的間接音的行程差大,中心作用頻段低,角度也大,因此中高頻間接音量低,
也就是說一次反射音以低頻為主,中高頻段impulse response差的缺點就不是問題。
以這狀況來說,側牆及喇叭背牆那繃布的部份主要是用來吸收二次以上反射音,控制整體的殘響量。
而fuu家是短邊擺法,正是反例。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Stereo Sound no.161的case是4.3m(L)x3.4m(W)x 3m(H).
石井這個專輯持續至少有七八期, no.161是最後總結的一期.
我會喜歡石井的方式是因為, 如葉Sir所言, 整體看起來非常簡潔. 而且施工看來有機會自己來DIY. 當然先要有一個近似石井推薦的長寬高比例: 1:0.845:0.725.
沒有擴散的效果,我以為不可能有驚人的聲音.
River客氣.
acoustic每個人都懂一些的.
但在下一直相信..有一些?商業考量的雜誌或文章所表述的內容..
天生就會不如~
我們這般簡單直接的討論.:O
為何.
立體聲"季"刊..講音響室聲學測量不少期了吧.
有提過~猝發響應的影響嗎?
有提過~相位偏差的不當嗎?
可能我未查覺.
但這兩項的確深刻影響著重播..
翻譯問題吧.
擴散~聽起來很優.
但是音響重播..一大部份的敵人也在於"擴"~中文原意應該是廣/加大之..
喇叭在無響室測規格..卻要在有響室聽音樂:P
廣/加大的結果..可能造成扭曲!..就是駐波或凹陷.
散..怎麼散? 發散..消散..還是不散繞樑|-).
聲音發出後.RTA60的規範定在那兒.
音樂廳要參考之.音響室難道不必.?
超過一個時間差未消散.就干擾到後面的音樂聲..
這好像是簡易道理噎..(blush)
等我賺夠錢要換空間時
一定要找兩位做軍師
麻煩是還好, 我週末都在台北.
這與理想的impulse responce猝發響應圖其實相去有一段不小距離.
請想想..
音響室內.喇叭發出聲音後.在空間每個表面上亂反射.最後加總到mic(也就是人耳)的位置.你覺得~可能就那麼剛好是很ok的嗎.? 那麼巧就渾然天成嗎.?
當然是不可能.
那麼聽到的最終結果..
可能就是該停的聲音沒有停.掩蓋其他的聲音.誤以為聲音很豐富.訊息..很大.甚至次要聲部去影響到主要的..搞亂了和諧.簡單講就是 扭曲 混亂.
比如..
演奏時定音鼓(約100hz)咚!敲下去.其實樂譜是立即用手去按了鼓皮以消除餘音.但猝發響應不好(大部份人空間).聽到就是(咚~嗡~)拖的聲音.那定音鼓能量大會否影響其他頻段音樂呢..? 銅管聲部的話呢.就可能衝到前排來.?! 蔡琴機遇那音像特別大的一兩首勒? 可能會是極不平衡的凸出..音樂製作人可能做出那樣不正確比例的效果嗎..?
低頻的控制效果,與聲音的擴散程度,決定音響室的成敗.以低頻陷阱來對付低頻,較難拿捏所需要佈建的面積,除非做成可調整式,但這對一般燒友而言有困難.如果空間只有10來坪,就不需採取低頻陷阱的做法.喇叭背牆使用水泥,表面鑲嵌粗糙小塊石板或紅磚,其餘三面就主要針對低頻處理,採用木板裝潢,裡面填充吸音棉,外部有擴散的施工法,這一來可充分吸收低頻,四面牆也都有擴散效果,可感受到從喇叭背牆反射出來的強大能量,又不會低頻亂竄,喧賓奪主,中高頻也能獲得良好控制.
只有10多坪? 對大部份燒友而言已算不小.
純討論.請 Fred 兄勿介意.
本島建築物形態我相信絕大多數是所謂"硬調"空間居多.包括以上(在下)所設計的案在內.不適當做處理很難會好聽.
上圖僅是6坪大展示空間.經常以100dB以上做2或多聲道 display.
敢問是否還在 Fred兄所揭示的規劃法範圍之內?不夠坪數相對納量變小.是否要照您所言規格再加強.?
不過該空間一點都不會哄呦..
眾知.一般低頻陷阱做得都很不融入家居.而且體積又不小..常叫玩家打退..鼓.:o
低頻陷阱雖說是針對低頻
但也是中高頻陷阱.如果小空間要靠它消除低頻,會面臨中高頻不足的問題,這在於小空間原本就不容易讓低頻宣洩,若使用陷阱,必需大面積佈置,如果又想使用超大喇叭,比如四件式,在10來坪空間中,那幾乎四面牆都得是低頻陷阱,這樣的佈置雖是可控制住低頻,但會缺乏尾韻,中高頻也無法餘音繞樑,只能聽聽直接音.大喇叭單體多,高音也不會不夠,只是韻味就沒了.劉仁陽的音響室就屬於這類型.一般人在10來坪應也不會使用超大系統,如果要做低頻陷阱,這就要考慮中高頻的衰減狀況.若使用喇叭正面三道牆做木板裝潢的方式,除了可以充分吸收低頻,也不至於讓高中音衰減過多,三牆吸收低頻應該夠了,如果是6坪空間,再加上天花板也無問題.
果然是前輩.對 劉顧問的系統空間現在網路上能著墨討論的機會並不多見.
簡單講.空間中若要處理某個頻段(比如100hz以下).有可能過猶不及.去抵消或減損到原本已經不夠或只剛好的中到高頻.而且這種狀況還?蠻經常發生的..
以在下半調子式的接觸過的案例情況來說.也算是某個程度比例的符合.
是一個9.8m長.器材端3.3m寬.聆聽區4.3m寬.SP面距後牆2.6m.到人耳3.3m.到聆聽後牆7.2m.也就是人耳~後牆3.9m遠.的系統+空間全頻段頻域響應測圖.SP是dyna前代旗艦.空間有做一些類似聲學需求的裝璜(置)但並不刻意.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1&d=1333328045
屬於一個兼用空間.有居家客廳該有的物件.也就是東西不少.有些小亂.
但.
就算我們不少人的專用空間.除非很強調清爽或特別減少物品.誰家不是都多少有些亂呢.?
哈..
所以基本上.有一定空間納量.雖不特別做吸音.猝發音(IR)響應並不壞.
也就是空間亂反射的加疊音.不算嚴重..
話說.
為何會到此空間測量.?
乃因.(第2次)在某店家巧遇空間主人.
相談甚合.隨即赴其府上聆樂.
次日.邀其至小舍指導.聽後有一點心得..於是就.: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