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共25頁 第一第一 ... 12202122232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11 到 220 共計 241 條
  1. #211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eh捨 查看文章
    光以平面模擬.加上多個反射音路徑=約10個發聲源.不處理應該不可能好聽到哪.:o.取自 石井伸一郎書籍..
    上圖是比較偏向幾何學?的說明法吧.
    實際的影響可能還更為複雜更多面向.也就是說可能~造成某些頻段的不當增或減.或是間接音/直接音相加疊.搞亂音場(正常殘響).

  2. #212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iver 查看文章
    葉Sir, 不知道您有沒有試過Stereo Sound裡的石井伸一郎的空間處理方式?
    左圖是新手法,右圖是舊手法,先談其原意

    右側這張,有二個重點,
    其一,三個反射點分別處理不同頻段,這便是基於直接音與間接音的行程差來的推算,
    我們知道反射音的影響是與直接音完全同相則完全增幅,反相則完全抵消,這同相/反相就看行程差與波長的關係,
    因此某一反射面造成的間接音的作用頻段中心點頻率,就是行程差倒數。
    (關於這部份,請看這篇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26.html
    所以,並非所有空間都是那三面牆以圖面上畫的方式對應處理,而是必須計算行程差決定作用頻段。

    其二,三個反射點的吸音物設計是以面材控制吸收作用頻段。
    請參考這篇 http://www.audiobar.net/viewthread.php?tid=268365
    其中最難的當然是低頻部分,必須有相當的厚度。

    這個作法的目的在壓低一次反射音中特定頻段(也就是作用最大的頻段)的效應,
    對該頻段以上而言,衰減量很低,
    對以下而言,衰減量看設計而定,通常該也是很低(吸收高頻段需要的體積小,因此不太會吸收低頻段),
    圖上那幾個小小的振幅頻率響應曲線圖就表示這點。
    如此一來,直接音加上所有一次反射音總和的振幅頻率響應會是?

    低頻段,一定會是振幅最高,因為吸收的最少;
    高頻段,一定會是振幅最低,因為不管啥材質多少都會吃掉高頻;
    整體看來就會是,低頻太多,高頻太少。

    例如台南Zarwin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npmc-fb1i.html


    那,這作法一無是處?
    非也,至少對中高頻以及impulse response相當有效,聽來會比較乾淨、清晰。
    只是必須再外加低頻吸收處理。

  3. #213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iver 查看文章
    葉Sir, 不知道您有沒有試過Stereo Sound裡的石井伸一郎的空間處理方式?
    左側這張,是新手法,
    整個牆面內部都鋪上吸音棉,面材交錯使用硬與軟二種。
    目的呢?
    圖面上那幾個小小的振幅頻率響應曲線圖表示其目的在讓全頻段的反射都差不多,
    所有牆面的反射的頻率響應都比較平坦,總和加上直接音也會是平坦。

    怎麼做的?
    這也是用面材控制吸收率,
    硬的部份只吸收低頻,軟的部份,全都吸收,
    低頻的吸收率總是比較低,因此作用面積大些才能取得與中高頻一致的吸收率。

    這作法比較好?
    難說,效果是整體振幅頻率響應比較平坦,解決右圖那低頻過量的問題,
    但這所謂的平坦,並不是一條平滑的線,而是一條不停上下抖動但整體趨勢比較平坦的線,
    smooth化後看來很漂亮,看細部就不是這麼一回事。
    類似這張圖中的紅線但抖動振幅會低一些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g-post_14.html
    藍色是加上二次餘數擴散板的結果,類似右圖的作法。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5. #214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左圖值得注意的是,等於整個四牆面都是低頻吸音!效果豈不是比體積小小的吸音柱好多了?
    吸音物不是黑洞,不會將遠處的聲音吸過去,而只是吃掉經過該物的音波,因此其體積/面積會決定其效應。

    此外,另一個作用,隔音,
    同一個作法既是吸音又是隔音,實在妙啊~

    台灣也有左圖的實作,台中fuu家便是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bl4350_04.html

    效果呢?
    看低頻瀑布圖

    80Hz以下在0.15秒內就衰減到峰值的-30dB以下囉~
    極低頻沒辦法,吸收率還是太低,這得要加上更厚的吸音棉才行。

  6.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7. #215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iver 查看文章
    葉Sir, 不知道您有沒有試過Stereo Sound裡的石井伸一郎的空間處理方式?
    River兄.
    以在下自家言.沒啥多餘空間去做抵消處理..問題頻率最多在50~60hz很凸達13dB以上(偏長形空間效應).用數位EQ就砍一半掉.改善即可謂大..或以主動式劇院SW去平衡抵消.也有類似功能.
    因為舍下聆聽位與SP是不動的.也沒有空間動.或說動一些在此空間也沒啥用..:P

  8. #216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fuu家聽起來呢?
    當時我和fuu對話還是聽的出來會轟...這表示中頻吸收量不足。

    以振幅頻率響應看,左圖的作法比較好,
    但若是以瀑布圖或是impulse response來看,左圖會拖一串尾巴(一次反射音太強了),
    來看看中頻段的impulse response,紅:fuu,藍:Zardwin

    差這麼多聽來當然混濁不清,只是低頻比較平順不會有嚴重的駐波而已,
    這似乎正映證了那天fuu對我說的,搬到這空間後不吵了,但聽來不太感動...

  9. #217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當然,這並不表示左圖的作法不能用,看情況,
    在中高頻的一次反射音很低的狀況呢?
    例如這個

    看來是喇叭擺在長邊,側牆的間接音的行程差大,中心作用頻段低,角度也大,因此中高頻間接音量低,
    也就是說一次反射音以低頻為主,中高頻段impulse response差的缺點就不是問題。
    以這狀況來說,側牆及喇叭背牆那繃布的部份主要是用來吸收二次以上反射音,控制整體的殘響量。
    而fuu家是短邊擺法,正是反例。

  10. #218
    註冊日期
    2011-04-16
    文章
    138
    Thanks
    66
    Thanked 182 Times in 75 Posts

    預設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River的blog: 聲音的無上幻覺
    FB粉絲專頁: LIGHTIX

  11. #219
    註冊日期
    2010-09-05
    文章
    847
    Thanks
    0
    Thanked 433 Times in 24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以這狀況來說,側牆及喇叭背牆那繃布的部份主要是用來吸收二次以上反射音,控制整體的殘響量。
    引用 作者: River 查看文章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嘿,果然,
    我手上沒雜誌,這個空間的尺寸?器材的擺設?不知有沒有結果的測量?

  12. #220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iver 查看文章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以在下對日本裝璜習性小了解. River所 po圖的這種等級.應該是室內全部面材做包覆..
    也就是.地板有架高.牆板天花板都包板.或者還置入填充物.也就是 fuu家做法?
    在下常在想.
    國情不同.聽音樂習慣喜好也一定有差異.
    但撇開個好之外.有公允些的科學分析方法會比較好溝通.

    引用 作者: drunkenlife 查看文章
    嘿,果然,
    我手上沒雜誌,這個空間的尺寸?器材的擺設?不知有沒有結果的測量?
    之前的書是燒友借我的..已還.
    好像不記得有談到 frequence domain 之外的測量.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