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11-16, 11:04 AM
#211
-
-
2011-11-16, 01:45 PM
#212
-
-
2011-11-16, 01:54 PM
#213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1-16, 01:58 PM
#214
左圖值得注意的是,等於整個四牆面都是低頻吸音!效果豈不是比體積小小的吸音柱好多了?
吸音物不是黑洞,不會將遠處的聲音吸過去,而只是吃掉經過該物的音波,因此其體積/面積會決定其效應。
此外,另一個作用,隔音,
同一個作法既是吸音又是隔音,實在妙啊~
台灣也有左圖的實作,台中fuu家便是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bl4350_04.html

效果呢?
看低頻瀑布圖

80Hz以下在0.15秒內就衰減到峰值的-30dB以下囉~
極低頻沒辦法,吸收率還是太低,這得要加上更厚的吸音棉才行。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11-16, 11:36 PM
#215
 作者: River
葉Sir, 不知道您有沒有試過Stereo Sound裡的石井伸一郎的空間處理方式?
River兄.
以在下自家言.沒啥多餘空間去做抵消處理..問題頻率最多在50~60hz很凸達13dB以上(偏長形空間效應).用數位EQ就砍一半掉.改善即可謂大..或以主動式劇院SW去平衡抵消.也有類似功能.
因為舍下聆聽位與SP是不動的.也沒有空間動.或說動一些在此空間也沒啥用..:P
-
-
2011-11-18, 12:50 PM
#216
fuu家聽起來呢?
當時我和fuu對話還是聽的出來會轟...這表示中頻吸收量不足。
以振幅頻率響應看,左圖的作法比較好,
但若是以瀑布圖或是impulse response來看,左圖會拖一串尾巴(一次反射音太強了),
來看看中頻段的impulse response,紅:fuu,藍:Zardwin

差這麼多聽來當然混濁不清,只是低頻比較平順不會有嚴重的駐波而已,
這似乎正映證了那天fuu對我說的,搬到這空間後不吵了,但聽來不太感動...
-
-
2011-11-19, 10:52 AM
#217
當然,這並不表示左圖的作法不能用,看情況,
在中高頻的一次反射音很低的狀況呢?
例如這個

看來是喇叭擺在長邊,側牆的間接音的行程差大,中心作用頻段低,角度也大,因此中高頻間接音量低,
也就是說一次反射音以低頻為主,中高頻段impulse response差的缺點就不是問題。
以這狀況來說,側牆及喇叭背牆那繃布的部份主要是用來吸收二次以上反射音,控制整體的殘響量。
而fuu家是短邊擺法,正是反例。
-
-
2011-11-19, 05:57 PM
#218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
-
2011-11-20, 10:52 AM
#219
 作者: drunkenlife
以這狀況來說,側牆及喇叭背牆那繃布的部份主要是用來吸收二次以上反射音,控制整體的殘響量。
 作者: River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嘿,果然,
我手上沒雜誌,這個空間的尺寸?器材的擺設?不知有沒有結果的測量?
-
-
2011-11-20, 11:44 AM
#220
 作者: River
我想石井式的一個主要know how是吸音面積和全部牆面積的比率拿捏
在Stereo Sound no. 161裡, 石井有詳述一個case, 他設定的比率是22%
以在下對日本裝璜習性小了解. River所 po圖的這種等級.應該是室內全部面材做包覆..
也就是.地板有架高.牆板天花板都包板.或者還置入填充物.也就是 fuu家做法?
在下常在想.
國情不同.聽音樂習慣喜好也一定有差異.
但撇開個好之外.有公允些的科學分析方法會比較好溝通.
 作者: drunkenlife
嘿,果然,
我手上沒雜誌,這個空間的尺寸?器材的擺設?不知有沒有結果的測量?
之前的書是燒友借我的..已還.
好像不記得有談到 frequence domain 之外的測量.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