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討論』下去之前,我想 soongsc 您『必需』把這兩段話說清楚、講明白、越科學越好......:)
您的意思難道是:原來一開始就是懷著踢館的居心而來?
還是說:只有您可以質問別人?別人用您的邏輯反問您就是大逆不道?
我可以接受您只是被很多人反駁,氣極敗壞下才寫出上述文字,那大家就當做不知道、笑笑就算。
如果這是您的居心,那就得非常抱歉了!!.....:D :D
可列印查看
"而且多半會問到即使在業界搞了幾十年都無法回答"...
那到底是想對理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還是想在他的名單上,再添一個他所謂問到答不出來的人?
業界都答不出來?...是否該想想自己問得有無道理...
更早還有回一篇“沒什麼好討論”?!
似乎不想討論的是他自己!
看到有人賣了一樣新的食品,仔細看一看它的成份,覺得應該不好吃,然後就說它不好吃,然後就說怎樣才是好吃...從頭到尾自己的嘴巴從沒證實過他說的不好吃,是否真的不好吃,只有一直說那樣的食材怎樣的組合怎樣的烹調才是好吃...|(|-
這種情形我相信我們自己也常碰到吧!還有就是我們看到自己覺得很好吃的東西,買來一吃...(Puke)
去買個幾張就能感覺出差異摟
我記得高中時那時候唱片業還很發達, 週末常去光華商場買唱片, 有一次買到一張
Lyrinx (還有人知道這個牌子嗎?:D) 出的 Mozart flute concerto
一聽, 哇, 真不得了, 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自然豐富的聲音, 那時候覺得好真好自然, 什麼oo and xx的發燒片根本不能比,
長大後才知道Lyrinx也是一間法國小廠......
所以討論歸討論, 還是要去買個幾片來聽聽才有一個交流的基準拉~~~:)
哈!其實後來我想一想,應該只是“用詞”上的一些不認同罷了,思考過之後仍能接受...
您的想法理念我是用的不亦樂乎:D
我本來就是以“呈現原貌”為初衷入門,一開始找器材就是以少染為方向,再加上後來的學習跟經驗,修正之後就跟psycho兄的理念一樣了!
psycho兄的“論文”跟其他網友的討論,都是經過時間去驗證過(都是有去花錢買唱片來對比文章作驗證),才延續至今並有人認同!現在有人想用短短的個人不完整經歷,更不存尊重的想法,沒有參與實證就說三道四,這已經不是什麼信仰護衛,而是道理上就完全說不過去的!
就說站長好了,知道嗎,我有一天聽著我的唱片,我居然突然“想念起”小葉給大家猜謎遊戲的錄音!因為那整個聲音~好聽!(blush)我只能說~有毒,我上癮了... :*
葉Sir,請容我說一句,如果錄音師在後製的過程(或是錄音的過程)中,故意把大提琴的中低頻的gain調高,作出一個像低音大提琴的音色。這也許是錄音師/演奏者的美感要求,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用這樣的錄音去調整音響,我個人覺得會和真實樂器的聲音越離越遠。
題外話:
我前一陣子碰巧買到了帕瓦洛第的鄉間騎士(黑膠)。我不是帕瓦洛第迷,我買它是因為看到您用這張當作測試唱片,好奇。我聽了第一面。的確,track 2,帕瓦洛第在左邊很遠的地方唱。奇怪的是,在這段的最後,他的聲音卻跑到右邊去了。我試了兩次,都是這樣。您的系統有這樣嗎?純粹好奇,問一下。:P:P:D:D
莫內對其眼中的世界加料, 而成為印象派的大師. 您喜不喜歡其風格是一回事, 但沒人計較和實景像不像, 顏色對不對. 因為這是一種藝術.
畢卡索對其眼中的人物加料, 而成為抽象派的大師. 您喜不喜歡其風格是一回事, 但沒人計較和真人像不像, 顏色對不對. 因為這是一種藝術.
如果您也認為音樂是一種藝術, 那就實在不需要為它這麼認真與計較.
更不值得為此傷了和氣.
每個自認為藝術家的藝術工作者, 都有其自認為必需的加料, 而自成一格. 您喜不喜歡其風格是一回事, 但沒什麼絕對的對與錯.
每個人在這邊發言, 不也都自成一格, 別太計較.
看得出remo兄是很認真的玩家:)
我想remo說假應該是指樂手與歌者分開錄再混起來這個步驟吧? 我倒是認為這是呈現的不同,
一般我聽到流行音樂現場都有band聲音太大, 歌手聲音太小的問題, 如果今天利用多軌混音的方法讓我聽得更清楚, 我覺得也沒有甚麼不好
音色的問題比較複雜, 當然小提琴變成中提琴當然有問題, 不過如果計較這把小提琴到底有大支就不是每個人都在乎了, 而且說實在也很難有標準:P
每個人個性不同拉, 就像看書一樣, 平常看自己喜歡的書但爾偶也要看看暢銷書, 沒為什麼, 就是好奇為什麼一本書會暢銷, 買來看也許不對自己胃口, 但是偶而也會發現一些驚喜,
"喜歡的書" = "獨立小廠" "暢銷書" = "五大" 可能是許多版大的選擇, 但是我認為反過來也很對,
大家多多交流拉, 不論是哪一種都別急著先否認, 也不要老是先懷疑, 一片cd沒多少錢, 買幾張來聽聽就懂了, 不是嗎?:)
音響在延伸跟擴散有被系統挖掘出來,其實很多唱片都是被誤殺的........
我不反對Psycho兄喜愛的軟體及論點,甚至有時還會拿出來聽,但只有在他評論非他所愛的軟體上....再加上....如果Psycho兄有更好的系統,應該會對其他家軟體的看法會改變,因為軟體內的細節裡面的'''延伸'''跟'''擴散'''非一般系統能夠重播
呵!我是知道我喜歡的唱片應該都會被psycho兄丟到垃圾桶!|(|-
但我,在唱片上不會否認任何唱片,就算它像新世紀音樂般的幻化,我只要求它假要假的精美細緻!
但在器材上的要求,卻會成為我很重視的部份!
所以我說就在於每個人對音樂感觸的深淺!
或許是因為我學樂器,才會把一首曲從0秒開始是怎麼出聲,到它fade out有沒有收得速度恰好而細膩,都能聽到深印腦海!那更不用說音樂當中不同聲部樂器旋律的銜接,同時間都有出聲的樂器各是怎樣的演奏都能聽清楚等等!這對很多人來說,沒有意義,是的,我相信是可以用沒有意義來形容,但對我而言,它就是重要的,這不是可以數據化或量測來解釋的!
流行樂可以讓我掉眼淚,而且很多都是在單純只有音樂的尾奏,它是一種入世情懷,古典樂也會讓我掉眼淚,那是一種壯闊浩瀚的大胸襟!
所以我不希望音樂的本意,再蒙上再多不過的色彩了...:o
多謝.....Yeh捨的金玉...良言呀!也誠懇...惶恐不己的...希望能先...尊重我的聽感...不勝感激呢.....(blush)
我想何大的思考邏輯,會等同『數百元的mp3與百萬音響聽起來應該要差不多』,所以........(blush)
AndyChu你很不公平喔!虧你的是小葉,怎麼出氣到我頭上來?....:P :P
我己經在很多千萬音響系統都映證過我的錄音觀點啦!新竹地區低調鮮為人知的千萬音響玩家比我們想像得多很多....:D 我承認如果有億元以上的夢幻音響系統,說不定我的觀點就可能是錯的......(blush) (blush)
chsiang 好可怕!短短幾句話,客客氣氣的溫溫和和,卻是.........高手呀!!(y)(y)(handshake)(flex)
不錯嘛!思考了一會兒,你己經把你的體驗很完整地論述出來了呢!......:D 要密密加圈!.....(flex)(y)
其實 remo 上述觀點是我最不想隨便談出來的『音樂的全貌』問題。我會狂批錯誤錄音,因為它們的確錯誤。加料的後果,『絕對』是讓音樂很多重要的細膩表情消失無蹤;否則怎麼會大家使用百萬音響卻聽不出什麼叫做舞台高度?什麼叫做鋼琴抖音?而我從一開始使用三萬五仟元音響就立刻聽得一清二楚。
所以,同樣曲目的不同演奏版本二十幾個混在一起讓我盲目測試,我就是可以從中輕易找到真正的大師級小提琴家。當然要說我是天才我是很感激啦....(blush) 但是我知道有一大堆人都跟我一樣有此能耐。因為這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對於『音樂的全貌』有充分的掌握能力,自然就會有這種能力。真正的小提琴大師,小提琴出聲音之前的一瞬間,就可以聽出運弓的水準如何了。所以雖然 RICCI的唱片貴得要命,但是對於專業學小提琴的專家來說,讓他們盲目測試,都會說這個傢伙是嫩咖......要聽到唱片中『小提琴出聲音之前的一瞬間』,只要加料,管你是千萬音響還是啥,一定、絕對會聽不到....:P
我過去是利用讀譜聽音樂來掌握,現在則是使用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來掌握;而在法國有數百萬人是使用天天接觸最頂級的演奏家現場來掌握這種音樂的全貌,在這種聲音正確的薰陶下,這些法國佬就算是搞流行音樂(伊蓮女歌手、鐘樓怪人音樂劇),我都覺得音樂水準比流行的古典音樂高級太多了...:)
然後,我也發現音響夠正確(跟價位無關)的發燒友,音樂全貌的掌握能力遠勝加料音響發燒友太多太多了....:P
習慣加料聲音是可以滿足個人、並且很爽,這毫無疑問。但是最大的危險就是可能會失去掌握音樂全貌的能力,於是面對客觀的音響科學就會失去客觀判準而容易人云亦云。而今天 remo的分享己經是在這個層次了,所以多嘴說了這些.....:D :D
我的唱片是這套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4190
在第二段的最後,帕瓦洛第唱“啊啊啊喔喔喔!啊啊啊喔喔喔!啊啊啊喔喔喔!啊啊啊喔喔喔!“然後,他唱”啊喔!”(這時候在左邊)“啊喔!”(這時候在中間偏左)”啊喔“(中間偏右)“啊喔”(右邊). 然後,樂團出來. 這後面幾聲“啊喔!”基本上是連續的“,第一個”啊喔“到最後中間大概一到兩秒.
我的問題是,帕瓦洛第好像沒法在2,3 秒中內從舞台的左邊跑到舞台右邊,聲音還能保持一定吧?:P
http://www.fallingwater.org/assets/banner65.jpg
真巧,我也去過那裡!還去過兩次呢!唯一的缺點,天花板很低.....
DECCA的錄音,幾乎沒有聽過舞台夠正確的,真想找到反例.....:P
此外,雖然我不是很懂聲樂,但是我身周『專業』的聲樂家,都對於音響圈與音樂圈的『帕華洛帝現象』大惑不解。引述他們的說法:在他們的專業立場,帕華的『發聲方式完全不正確』,在專業聲樂考試會嚴重扣分,何以音樂圈與音響圈把他當成寶?
從我不夠專家的立場,我是承認帕華洛帝的聲音聽起來不錯;但是覺得中氣不足,所以也能理解為何專業聲樂高手會認為他有問題。那麼,發聲方式錯誤有可能出現美聲嗎?在我看來,我膽敢推論那一定是加料加出來的!.....:D
等到我找到非DECCA、非加料的帕華洛帝錄音,就可以知道真相是什麼了.....:P
但想一想,我覺得這會是到後來越走越分岐的因素之一!
我曉得去說這一點,會給人一種歧視的感覺,但如果說“音樂是目的”,那怎麼會對音樂是那麼膚淺的一個對待跟~擁有?
當下就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kevintran兄,容我這麼說,這張唱片還是您“跟著人家買的”耶,結果卻是你聽出問題???:D
那我真不曉得說著要“尊重別人的聽感”,是在說真的還是假的:P
所以,音樂素養,或者說對音樂的態度的問題,嚴不嚴重?
我其實也相信,就算是音響玩家,聽得懂音樂的也沒幾個!
但我的重點並不是聽不聽得懂,而是他們對音樂的態度!絕大多數都只是為了一個氣氛的營造,一個聽覺的感受!就算是講究動態,講究細節,那都完全在一種對物的追求、炫耀,並非在對音樂內容作感受,他們無法將那樣的音響表現融入音樂內涵,成為一個整體感受!
我認為“由音響技術層面的要求,反推回對音樂欣賞的提升”,如果從對音樂的認真品賞,更會發現這樣的必要!.......
感謝 kevintran 兄說明..
在下也要形容舍下聽到的.
2曲從獨唱開始. vocal 就是定在10點半偏11點鐘位置-舞台略左後方發聲.
而舞台右後上方.一直有一個幾?微秒時間差的反射音..在追隨著 :o
是錄音現場的反射/殘響..聲
歌劇錄音舞台比較深?..才能有此片-超乎一般的深度感.
而到了獨白末段..那幾聲
他仍是在~原發聲地點.但是右邊反射-變強了..幾乎要覆蓋過左邊.
為何..?.轉頭了.?.劇情需要.?.
我不敢講太武斷..但我確定-原來左邊發聲點"還 在"
ㄟ...此片若是放於細節表現不足的系統..
2曲中..很多細微空間小聲音會被淹沒.只會聽到比較強的訊號..:P
我 真心 希望..
大家發起連名或連署..推薦..
推舉..我們 My Hiend 的 psycho 兄..
到 Decca唱片原廠..做錄音製作指導顧問..
教教他們..怎麼製作唱片..才是正確的重播藝術..
一則以造福國際樂友..二則以為本國爭光..
這點需要澄清一下。
1:我聽的是LP,葉Sir聽的是CD。如果唱片公司在出CD的時候,重新後製,這個問題可能就被發現而改正了。
2:帕瓦洛第的歌聲的確是從舞台很遠的左方出來(在這段詠唱調的結束前),所以拿來調聲音舞台的深度是有用的。但是,我個人猜想,這段有可能是錄音師的傑作,如果拿來調音響可能會有點誤差。
3:我一向很好奇,所以才會買一堆有跟沒有的發燒唱片。老實說,我並不特別欣賞帕瓦洛第,比方說波西米亞人這齣歌劇,我最喜歡的魯道夫是Bjorling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500_AA300_.jpg
他的聲音能放能收,比較合我的口味。
我以前也很少聽歌劇(現在其實聽的也不算多)。如果想試試歌劇,我很建議從Puccini的La Boheme下手,很短,音樂的主題也不複雜。如果有可能,看DVD會更容易感動。如果不喜歡義大利歌劇,可以試試Humberdinck的Hänsel und Gretel (糖果屋),或是韋伯的魔彈射手(推薦這套
http://ecx.images-amazon.com/images/...500_AA300_.jpg
錄音比小克萊巴的名版自然許多(小克萊巴版裡唱歌的和念台詞的人是不同的)。
雖然寫得甚好,可是你怎麼跟小葉一樣越來越psycho了??兩隻psycho己經大亂,再加一隻就要人命了!...:D:D
我們推廣『正確錄音』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聽感往往都是『認知可穿透』的!
也就是說,如果聽者『存心』要認為他聽起來是『正常的(好聽的)』,那麼無論你怎麼科學測量,他一定都可以誠實回答真的很正常很好聽。存心聽到正確的舞台效果,就算左右聲道接反了或相位接錯了,照樣可以『用力』聽出『很正確』的舞台。
所以除非當場來個盲目測試,或者測試該聽者反應的『一致性』︰同樣錄音方法的不同唱片之聽感是否一致;否則遇到了聽覺習慣已經根深地固又不想改變的人,真的沒有辦法可以讓他們理解的....:)
這一張唱片我有銀圈版CD,基本上使用一萬八千元的音響系統再加上使用itunes超爛rip到電腦,就可以得到與 kevintran相同的聽感了....:) 但是這種屬於聲音正確的聽感是不需要任何虛偽的尊重的,沒有『加料』的誠懇待人,耳朵自然就能分辨出加料與否的最自然聲音,幸好如此!.....:D :D
看到 scs 在隔壁跟人家討論 I MUSIC 的《四季》,啊你們這幾個只會玩LP的科學瘋子就是會被軟體害死與氣死......8) :o
I MUSIC 的演奏好不好且先不談,但是PHILIPS的錄音.........
第一、聽過 I MUSIC 的現場後,還沒發現 PHILIPS 的 AYO小提琴壞掉了、I MUSIC的大鍵琴沈沒了、I MUSIC 沒有中提琴只有大提琴......這就是我說的,音響再怎麼發燒,被錯誤錄音搞爛了耳朵就永遠沒救了......:P
第二、其實不必聽現場,想辦法找到『非大廠』的小廠錄音就知道真相啦!我找到這張1955的MONO錄音,EPIC法國版。
http://www.my-hiend.com/psycho/audio16/EPIC-Ayo1.jpg
一聽之下,哈哈....PHILIPS的錄音根本完全亂來!老MONO錄音的高頻比它高、低頻比它低,AYO的小提琴終於活過來,大鍵琴也復活了,中提琴的聲部也聽到了.............
..............
...............倒底是什麼耳朵決定了 PHILIPS 這種錯誤錄音叫做名盤的?聽古典音樂的人真應該被聽流行音樂的人活活笑死......(bl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