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hd600的部份,第一次寫,所以也許標題下的不好
圖片的部份,確實是當初拍的,因我沒時間再去重拍,
新鮮感嗎?個人不與置評,若是要常保鮮,那還望多分享自己所聽,Jason應該也聽過非常多系統,何不一起討論分享呢?
而關於HD600停產的部份,嗯~~我被誤導了,下次會多注意
關於hd600的部份,第一次寫,所以也許標題下的不好
圖片的部份,確實是當初拍的,因我沒時間再去重拍,
新鮮感嗎?個人不與置評,若是要常保鮮,那還望多分享自己所聽,Jason應該也聽過非常多系統,何不一起討論分享呢?
而關於HD600停產的部份,嗯~~我被誤導了,下次會多注意
建議直接說出是哪位主筆或是編輯提出的觀點, 第幾頁說的哪段話, 這樣對話起來比較有效率,
否則我還在想老半天, 是不是在說我!?
您的這些問題太過無限上綱, 但我說說我的觀點,
在一間錄音室中, 有所謂Studio Monitor (監聽喇叭),
然而價位五花八門, 性能也是五花八門, 聽起來都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 那"監聽"一詞有沒有絕對至高無上一鞭式的標準, 當然沒有,
但是有沒有個規範, 我想信有的, 就像我在我的調音版面上分享過,
一個錄音室的空間處理有沒有標準, 答案是有的, 歐洲某某協會 (不好意思忘記了, 恕我不再去自己的版面上找)規範,
一個完整的空間與系統, 允許各頻段的頻率響應變化在+/- 3dB之內,
極高 (>10Hz) 與極低部分 (<100Hz)允許+/- 5dB的變化,
器材也是一樣, 監聽一詞, 不如換成中性,
中性能夠反應任何環節的變化, 能夠仔細分辨每種錄音方式品牌之間的差異, 能夠清楚地辨別各種樂器, 演奏方式/技巧的差異
就是套非常中性的系統,
音響不是樂器, 我認為拿樂器來做比喻是不恰當的,
您認為一套音響把普通的琴便成千萬名琴是它該做的是嗎? 我認為不是,
我常常聽(看)到許多人寫,
"這個錄音把人聲錄成血盆大口" "這個錄音小提琴好大一把"
其實我現在會辨別, "是這套系統中頻過度膨脹" "明明是這套系統把小提琴當成大提琴了"
太多人批評錄音, 卻沒有反思自己的系統調整上是否早已偏離合理範圍,
我的經驗告訴我, 儘管每個錄音團隊的美學觀點不同, 但是很少錯的很離譜的, 錯的離譜的通常是用家
那是否每個人都要喜歡中性呢? 那道未必,
每個人可以去喜歡自己喜歡的聲音, 這本來就是很私人的,
但是身為主筆/編輯, 便要有不同的標準要求自己, 不然如何評論呢?
監聽/中性並不會讓人誤解, 讓人誤解的是太多似是而非的"用語",
這也是My-Hiend雜誌在評論當中一直希望能講清楚說明白的地方
每一個錄音室,都會利用EQ或跑程式來校正一些空間的問題,而不同牌子的EQ及不同軟體的運算方法都不一致,聽感也不全然相同,就是外在如此多變,在家用音響做好該做好的,不需要太過鑽牛角尖的去研究某些不可能掌握的變數,除非你只聽某一家唱片公司在某一間錄音室弄出來的唱片,不然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各位大大辛苦了...
受教了。
哪我把監聽這詞換成中性重新來看:
中性的聲音到底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特性?
中性的聲音表現有沒有標準?
每個人對聲音與音樂的喜好不同,那這個中性的標準會不會也因人而異?
還是中性的聲音標準有無經過大眾的認定?
中性的聲音應該是要好聽的,但若是有比中性還要好聽的聲音是不是就有經過染色的聲音?
以樂器而言,例如小提琴,小提琴的聲音有中性的標準嗎?但每把名琴又各具有
自己的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判別哪把小提琴是有中性的聲音表現?
如果連樂器都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哪我們又該如何判別音響系統有所謂的中性標準?
如果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那文章中感覺有人似乎希望能將聲音的表現劃分出一種"分水嶺",也就是所謂的中性就是一種標準,這種所謂的中性標準會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我個人覺得樂器與音響都有許多相近的地方,例如同一把小提琴,在不同的空間,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聲音,空間好,它的聲音也會表現較優,空間不好,那它的聲音也會變得吵雜而不耐聽。
我個人就親身聽過相同的樂團,在不同的空間,有者不同的聲音表現。
這就如同音響器材,因為相同的器材,在不同空間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表現。
所以我一直對"中性"與"監聽"的聲音表現有相當的疑惑,到底哪種聲音才叫"中性"或是"監聽",又如"中性"或"監聽"的聲音表現得沒有比"不中性"與"不監聽"的聲音好聽,那該如何取捨?
又難道每個錄音都是"中性"或"監聽"錄音嗎?例如我之前買的一些XRCD,經由木內和夫所監製的與其他錄音者所調教的,有相當的差異,那何者又叫做"中性"或"監聽"?
看來音響這條路我真還得再多多學習了。
辨識度其實等於中性.....要用文字來表達很抽象,簡單來說,如果音響的聲音,都會帶有一種顏色,導致你聽軟體時對很多種樂器的發聲很模糊。
夠中性的聲音就會讓這個辨識度明顯、發聲明確,例如兩把小提琴在合奏或鬥琴,你會明確的聽出兩把的音色跟演奏技巧的細節,而不是感覺好像兩把一樣的琴在不同位置演奏而已。
能讓人很明確的聽出樂器的差異,就是中性的表現,我聽過很多人形容中性,就是冷冷沒有氛圍的聲音.......那不叫中性,這反而只能說這套系統無味,連正常的樂器聲音都沒辦法好好表達。
反而要很抑揚頓挫的聲音才能叫做中性,能夠豐富的表達音樂才是平衡,而不是無味。
那接近現場那把琴的音色重不重要? 你有能力驗證的機會,這就很重要,如果沒有,像一般人一樣,能聽出不同就夠了。
其實中性跟監聽.......就我聽來........不太一樣。
監聽應是 control room 排除更多間接音的耹聽方式吧?
中性如果是沒音染,
應是線性,會是可以大音量播放且大動態.
看來您沒能明白我的意思, 就像我可能也無法理解您文字背後真正想要問的問題一樣,
音響器材要中性, 軟體怎麼錄, 後製怎麼做, 給錄音團隊去做就好了,
音響器材能夠忠實呈現錄音團隊要的感覺就夠了,
木村的作品好不好見仁見智, 但是如果未經過木村處理過的聲音與經過處理的聲音聽起來一樣,
那是不是音響系統有問題? 辨別力不夠, 或者某地方有音染太重不夠中性所以沒有鑑別力?
您聽得出差異, 卻圍繞著文字打轉, 就讓我不解了,
因為把硬體跟軟體混著談只能各說各話,
我自己的理想,
用家選擇錄音就好, 不必去選擇器材,
但是現實面也沒有那麼理想, 因為就像我前面說的, 完全中性的器材並不存在, 所謂的中性是相對的, 能讓您能夠辨別到該辨別出來的那就夠了
舉個例子, 把硬體軟體混著談會怎樣,
用您很喜歡用的樂器樂團的比喻,
我會說音響器材就是"樂團", 理論上樂團的演奏水準是不會因為場地改變的, 但事實上在不同場地聽起來就是不同,
所以這個例子中, "場地"便是軟體,
樂團水準要能維持該有的水平, 但是卻不一定能選擇場地, 或者說控制場地的變因,
一樣的硬體, 但是軟體不同, 聽起來的感覺就變了, 那您喜歡的是樂團還是場地?
同樣地, 我相信您也可以反過來說, 所以這樣很難有結論
也許我可以說,
所謂的中性, "整套系統在您的空間中"各個頻率聽到的音量大小都一樣, 便是標準其中之ㄧ
那至於這種聲音您喜不喜歡, 那就是您的選擇了
過去為什麼音響性跟音樂性的分水嶺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因為大家搞不清楚PA跟Hiend audio的用途,不同聲音有不同的功能,音響用途有表演、監聽、家用,又分於大家買音響的用途是?
家用音響是享受音樂用,當然你可以調教成監聽的環境跟用途,但當音樂要融入生活........只有一種聲音能夠存在嗎?
大家討論什麼是音響該有的表現、如何體現某個價位的表現,都是正面教導人導向正確聽感的經驗。
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套系統能讓買他的人享受到音樂,就是一套成功的系統,不分價位。
每天不滿意自己的聲音,拼命追求更好的聲音,我也只能說辛苦了,花再多錢也是白花了。
正面的心態跟包容度是正面討論是必要的宗旨。
家用音響畢竟還算是昂貴的消費品.......希望不要把它落階到相機討論一樣,一定要分個勝負。
買東西回來就是要讓自己感覺更幸福的,不是嗎? 已經感覺到音響讓自己幸福的人,我羨慕。
一樣是畫,你一定要說維娜麗莎的微笑比星空畫得好嗎?
討論版上多點心靈的探討、對聲音需要的探討、自己使用的經驗。
規格、中性的比試交給評論家各自表述吧,也是以供參考而已,並不是強迫接受的訊息。
同時我也要跳出來說,
我不知道倒底在指誰? 但是確實有所謂的"分水嶺",
這是絕對有的, 就像我前面說的空間標準, 沒有絕對, 容許在一個範圍內變動,
當器材空間的搭配調整沒有跨過那道"分水嶺"前, 是沒辦法說High End的,
中性的聲音在一個範圍內浮動, 卻是High End系統必須要有的成就之ㄧ
我都還沒有對號入座,怎麼就被 chsiang 搶先一步了?....:D
我一向都是鑑聽、中性甚至『絕對正確』的主張者,所以上來回應一下....:)
在我看來,我們還是『不要去管』到底什麼叫做中性、正確,直接回到個人主觀但是普遍的『心理現象』吧!
凡是可以清楚分辨樂器發聲特性、音色特性、合奏音色,演奏家的實力、錄音的方法,就是我所謂『正確』(中性、鑑聽)的音響。具體的行為指標就是:只要使用這種音響,就算全套只要兩萬元,我自己就可以挑戰盲目測試二十幾個演奏版本,直接說出其錄音特色與演奏水準(最高紀錄是還可以猜中演奏家性別!)。相對的,有些音響器材,即使只是一段極高價線材(甚至只是喇叭擺位不當!),放在千萬音響中,就可以讓我猜中錄音特色與演奏水準的能力大幅降低,這就是『不夠正確』(不夠中性、不夠鑑聽)。
追求這種分辨能力,其過程的確有可能走向過份偏重高頻或解析的問題;但是只要一直走下去,最後就可以走出一條路來。
因此,如果聽音樂的目的不同,的確會造成對音響的鑑聽或中性一詞各說各話;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習慣,很多愛樂者聽音樂的本質其實跟我完全一樣,但是會『不由自主』高舉他只是聽得爽而己(因為在現有文化中這樣講才不會被圍剿),所以我會用比較強烈的字眼來強調我這個聽音樂的立場,讓更多人可以脫離錯誤文化習慣的宰制....:)
個人覺得發燒的過程更為重要!!(但絕不是孤芳自賞~自成一派)
HIEND標準???stereo sound上面的唱片演奏家的器材與空間不見得有多驚人~~多精準的數據
但為什麼去探訪????不過好像能上去的演奏家八成年紀都不小了(rofl)
根據江湖傳言
他的系統壬督二脈已經通了
被一條線給打通的……
Musk家的老大...........
小叶团队的电子杂志已成为我重要的精神食量,感谢你的团队,绝对的高水准,令人期待,辛苦了!!!
這篇介紹寫得很好, 水準很高
%302++%302++%302++
..............
哦也,終於等到了,繼續加油哦!
果然有「來勢洶洶」...
讚啦 推推~~~~
剛加入~來去拜讀一下!第二集!
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