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於hd600的部份,第一次寫,所以也許標題下的不好
圖片的部份,確實是當初拍的,因我沒時間再去重拍,
新鮮感嗎?個人不與置評,若是要常保鮮,那還望多分享自己所聽,Jason應該也聽過非常多系統,何不一起討論分享呢?
而關於HD600停產的部份,嗯~~我被誤導了,下次會多注意
此篇文章於 2012-09-04 01:46 PM 被 heartsnow 編輯。
唯有質近,方得共鳴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eartsnow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tomhungtom
內容真是豐富的月刊,昨天下戴至我的IPAD後,慢慢細讀到12點才睡。
文章中提供了許多資訊,其中有一些超級發燒友的貢獻文,例如將軍大或高醫師的文章,內容豐富有趣,看得輕鬆又受益非淺。
很感謝站長的努力,讓台灣又出現了如此好的音響月刊,尤其是在台灣這麼小的市場,除了熱情外,還得有許多的毅力。
小弟有幾個疑惑,還請有經驗的前輩與高手指導:
有篇文章中提到,有的人只聽監聽的聲音,任何有染的聲音他都排除在外,這下我的疑惑來了。
監聽的聲音到底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特性?
監聽的聲音表現有沒有標準?
每個人對聲音與音樂的喜好不同,那這個標準會不會也因人而異?
還是監聽的聲音標準有無經過大眾的認定?
監聽的聲音應該是要好聽的,但若是有比監聽還要好聽的聲音是不是就有經過染色的聲音?
以樂器而言,例如小提琴,小提琴的聲音有監聽的標準嗎?但每把名琴又各具有
自己的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判別哪把小提琴是有監聽的聲音表現?
如果連樂器都沒有所謂的監聽標準,哪我們又該如何判別音響系統有所謂的監聽標準?
如果沒有所謂的監聽標準,那文章中感覺有人似乎希望能將聲音的表現劃分出一種"分水嶺",也就是所謂的監聽就是一種標準,這種所謂的監聽標準會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建議直接說出是哪位主筆或是編輯提出的觀點, 第幾頁說的哪段話, 這樣對話起來比較有效率,
否則我還在想老半天, 是不是在說我!?
您的這些問題太過無限上綱, 但我說說我的觀點,
在一間錄音室中, 有所謂Studio Monitor (監聽喇叭),
然而價位五花八門, 性能也是五花八門, 聽起來都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 那"監聽"一詞有沒有絕對至高無上一鞭式的標準, 當然沒有,
但是有沒有個規範, 我想信有的, 就像我在我的調音版面上分享過,
一個錄音室的空間處理有沒有標準, 答案是有的, 歐洲某某協會 (不好意思忘記了, 恕我不再去自己的版面上找)規範,
一個完整的空間與系統, 允許各頻段的頻率響應變化在+/- 3dB之內,
極高 (>10Hz) 與極低部分 (<100Hz)允許+/- 5dB的變化,
器材也是一樣, 監聽一詞, 不如換成中性,
中性能夠反應任何環節的變化, 能夠仔細分辨每種錄音方式品牌之間的差異, 能夠清楚地辨別各種樂器, 演奏方式/技巧的差異
就是套非常中性的系統,
音響不是樂器, 我認為拿樂器來做比喻是不恰當的,
您認為一套音響把普通的琴便成千萬名琴是它該做的是嗎? 我認為不是,
我常常聽(看)到許多人寫,
"這個錄音把人聲錄成血盆大口" "這個錄音小提琴好大一把"
其實我現在會辨別, "是這套系統中頻過度膨脹" "明明是這套系統把小提琴當成大提琴了"
太多人批評錄音, 卻沒有反思自己的系統調整上是否早已偏離合理範圍,
我的經驗告訴我, 儘管每個錄音團隊的美學觀點不同, 但是很少錯的很離譜的, 錯的離譜的通常是用家
那是否每個人都要喜歡中性呢? 那道未必,
每個人可以去喜歡自己喜歡的聲音, 這本來就是很私人的,
但是身為主筆/編輯, 便要有不同的標準要求自己, 不然如何評論呢?
監聽/中性並不會讓人誤解, 讓人誤解的是太多似是而非的"用語",
這也是My-Hiend雜誌在評論當中一直希望能講清楚說明白的地方
-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每一個錄音室,都會利用EQ或跑程式來校正一些空間的問題,而不同牌子的EQ及不同軟體的運算方法都不一致,聽感也不全然相同,就是外在如此多變,在家用音響做好該做好的,不需要太過鑽牛角尖的去研究某些不可能掌握的變數,除非你只聽某一家唱片公司在某一間錄音室弄出來的唱片,不然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此篇文章於 2012-09-04 01:39 PM 被 AndyChu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
-
受教了。
哪我把監聽這詞換成中性重新來看:
中性的聲音到底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特性?
中性的聲音表現有沒有標準?
每個人對聲音與音樂的喜好不同,那這個中性的標準會不會也因人而異?
還是中性的聲音標準有無經過大眾的認定?
中性的聲音應該是要好聽的,但若是有比中性還要好聽的聲音是不是就有經過染色的聲音?
以樂器而言,例如小提琴,小提琴的聲音有中性的標準嗎?但每把名琴又各具有
自己的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判別哪把小提琴是有中性的聲音表現?
如果連樂器都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哪我們又該如何判別音響系統有所謂的中性標準?
如果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那文章中感覺有人似乎希望能將聲音的表現劃分出一種"分水嶺",也就是所謂的中性就是一種標準,這種所謂的中性標準會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我個人覺得樂器與音響都有許多相近的地方,例如同一把小提琴,在不同的空間,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聲音,空間好,它的聲音也會表現較優,空間不好,那它的聲音也會變得吵雜而不耐聽。
我個人就親身聽過相同的樂團,在不同的空間,有者不同的聲音表現。
這就如同音響器材,因為相同的器材,在不同空間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表現。
所以我一直對"中性"與"監聽"的聲音表現有相當的疑惑,到底哪種聲音才叫"中性"或是"監聽",又如"中性"或"監聽"的聲音表現得沒有比"不中性"與"不監聽"的聲音好聽,那該如何取捨?
又難道每個錄音都是"中性"或"監聽"錄音嗎?例如我之前買的一些XRCD,經由木內和夫所監製的與其他錄音者所調教的,有相當的差異,那何者又叫做"中性"或"監聽"?
看來音響這條路我真還得再多多學習了。
Aurender S10 ---> MSB Diamond + 銀河飛秒時鐘 + Platinum DATA CD IV ---> YBA 簽名 4 件式前級 ---> YBA 簽名 4件式後級 ---> Marten Coltrane 或 YBA GALA + 低音柱。
YBA CD1 ---> YBA Signature Pre ---> YBA Signature mono mono Amps ---> YBA Gala + Gala 低音柱。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omhungtom For This Useful Post:
-
辨識度其實等於中性.....要用文字來表達很抽象,簡單來說,如果音響的聲音,都會帶有一種顏色,導致你聽軟體時對很多種樂器的發聲很模糊。
夠中性的聲音就會讓這個辨識度明顯、發聲明確,例如兩把小提琴在合奏或鬥琴,你會明確的聽出兩把的音色跟演奏技巧的細節,而不是感覺好像兩把一樣的琴在不同位置演奏而已。
能讓人很明確的聽出樂器的差異,就是中性的表現,我聽過很多人形容中性,就是冷冷沒有氛圍的聲音.......那不叫中性,這反而只能說這套系統無味,連正常的樂器聲音都沒辦法好好表達。
反而要很抑揚頓挫的聲音才能叫做中性,能夠豐富的表達音樂才是平衡,而不是無味。
那接近現場那把琴的音色重不重要? 你有能力驗證的機會,這就很重要,如果沒有,像一般人一樣,能聽出不同就夠了。
其實中性跟監聽.......就我聽來........不太一樣。
此篇文章於 2012-09-04 04:07 PM 被 AndyChu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監聽應是 control room 排除更多間接音的耹聽方式吧?
中性如果是沒音染,
應是線性,會是可以大音量播放且大動態.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tomhungtom
受教了。
哪我把監聽這詞換成中性重新來看:
中性的聲音到底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特性?
中性的聲音表現有沒有標準?
每個人對聲音與音樂的喜好不同,那這個中性的標準會不會也因人而異?
還是中性的聲音標準有無經過大眾的認定?
中性的聲音應該是要好聽的,但若是有比中性還要好聽的聲音是不是就有經過染色的聲音?
以樂器而言,例如小提琴,小提琴的聲音有中性的標準嗎?但每把名琴又各具有
自己的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判別哪把小提琴是有中性的聲音表現?
如果連樂器都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哪我們又該如何判別音響系統有所謂的中性標準?
如果沒有所謂的中性標準,那文章中感覺有人似乎希望能將聲音的表現劃分出一種"分水嶺",也就是所謂的中性就是一種標準,這種所謂的中性標準會不會讓人產生誤解?
我個人覺得樂器與音響都有許多相近的地方,例如同一把小提琴,在不同的空間,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聲音,空間好,它的聲音也會表現較優,空間不好,那它的聲音也會變得吵雜而不耐聽。
我個人就親身聽過相同的樂團,在不同的空間,有者不同的聲音表現。
這就如同音響器材,因為相同的器材,在不同空間也會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表現。
所以我一直對"中性"與"監聽"的聲音表現有相當的疑惑,到底哪種聲音才叫"中性"或是"監聽",又如"中性"或"監聽"的聲音表現得沒有比"不中性"與"不監聽"的聲音好聽,那該如何取捨?
又難道每個錄音都是"中性"或"監聽"錄音嗎?例如我之前買的一些XRCD,經由木內和夫所監製的與其他錄音者所調教的,有相當的差異,那何者又叫做"中性"或"監聽"?
看來音響這條路我真還得再多多學習了。
看來您沒能明白我的意思, 就像我可能也無法理解您文字背後真正想要問的問題一樣,
音響器材要中性, 軟體怎麼錄, 後製怎麼做, 給錄音團隊去做就好了,
音響器材能夠忠實呈現錄音團隊要的感覺就夠了,
木村的作品好不好見仁見智, 但是如果未經過木村處理過的聲音與經過處理的聲音聽起來一樣,
那是不是音響系統有問題? 辨別力不夠, 或者某地方有音染太重不夠中性所以沒有鑑別力?
您聽得出差異, 卻圍繞著文字打轉, 就讓我不解了,
因為把硬體跟軟體混著談只能各說各話,
我自己的理想,
用家選擇錄音就好, 不必去選擇器材,
但是現實面也沒有那麼理想, 因為就像我前面說的, 完全中性的器材並不存在, 所謂的中性是相對的, 能讓您能夠辨別到該辨別出來的那就夠了
舉個例子, 把硬體軟體混著談會怎樣,
用您很喜歡用的樂器樂團的比喻,
我會說音響器材就是"樂團", 理論上樂團的演奏水準是不會因為場地改變的, 但事實上在不同場地聽起來就是不同,
所以這個例子中, "場地"便是軟體,
樂團水準要能維持該有的水平, 但是卻不一定能選擇場地, 或者說控制場地的變因,
一樣的硬體, 但是軟體不同, 聽起來的感覺就變了, 那您喜歡的是樂團還是場地?
同樣地, 我相信您也可以反過來說, 所以這樣很難有結論
也許我可以說,
所謂的中性, "整套系統在您的空間中"各個頻率聽到的音量大小都一樣, 便是標準其中之ㄧ
那至於這種聲音您喜不喜歡, 那就是您的選擇了
此篇文章於 2012-09-04 04:29 PM 被 chsiang 編輯。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過去為什麼音響性跟音樂性的分水嶺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因為大家搞不清楚PA跟Hiend audio的用途,不同聲音有不同的功能,音響用途有表演、監聽、家用,又分於大家買音響的用途是?
家用音響是享受音樂用,當然你可以調教成監聽的環境跟用途,但當音樂要融入生活........只有一種聲音能夠存在嗎?
大家討論什麼是音響該有的表現、如何體現某個價位的表現,都是正面教導人導向正確聽感的經驗。
但是我認為如果一套系統能讓買他的人享受到音樂,就是一套成功的系統,不分價位。
每天不滿意自己的聲音,拼命追求更好的聲音,我也只能說辛苦了,花再多錢也是白花了。
正面的心態跟包容度是正面討論是必要的宗旨。
家用音響畢竟還算是昂貴的消費品.......希望不要把它落階到相機討論一樣,一定要分個勝負。
買東西回來就是要讓自己感覺更幸福的,不是嗎? 已經感覺到音響讓自己幸福的人,我羨慕。
一樣是畫,你一定要說維娜麗莎的微笑比星空畫得好嗎?
討論版上多點心靈的探討、對聲音需要的探討、自己使用的經驗。
規格、中性的比試交給評論家各自表述吧,也是以供參考而已,並不是強迫接受的訊息。
此篇文章於 2012-09-04 04:55 PM 被 AndyChu 編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同時我也要跳出來說,
我不知道倒底在指誰? 但是確實有所謂的"分水嶺",
這是絕對有的, 就像我前面說的空間標準, 沒有絕對, 容許在一個範圍內變動,
當器材空間的搭配調整沒有跨過那道"分水嶺"前, 是沒辦法說High End的,
中性的聲音在一個範圍內浮動, 卻是High End系統必須要有的成就之ㄧ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