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越大越好,只要空間配得上,但聽久了也會覺得不過癮,這就是多聲道上場的時刻.機器出來的聲音不可能和樂器相比,這導致無止境的要求,音響再怎麼玩也不會滿足.
喇叭越大越好,只要空間配得上,但聽久了也會覺得不過癮,這就是多聲道上場的時刻.機器出來的聲音不可能和樂器相比,這導致無止境的要求,音響再怎麼玩也不會滿足.
剛重溫了一下.好久沒聽此片了.
這第10軌的女主唱.幾乎與第一軌一開始(同一人)同樣位置.好像略微偏左一點.?
但10軌配樂器簡單一些.該空間殘響感到是左後上方明顯較為多..
懷疑了一下.打開頻譜看分怖情況.沒有錯.開始的5~7sec就很明顯.大約在400hz上下頻段.
當然整曲都感受得到..15秒起有右前方幾聲小雜音..右後一點點的略低音調女聲在59"出現.音高明顯是和聲低部.兩者完全沒有所謂"撞音".
2'52"左右.左後一點點女聲出現了.音調與主唱很接近.但還不致糊在一起啦..
至於立體形體感..坦白講小舍沒法分別出有多麼..前後與3角排列噎..
私以為.
詹姆斯霍那的製作.應是以不少電子樂器營造空間(虛幻?)感為主.定位感不?那麼強調囉.
打比方要定位明顯強調的可以找齣歌劇(如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第2幕 La commedia e...)聽聽共7位獨唱輪番.高潮時那3?位獨唱較勁時..與樂團強奏的抗衡情況..還有舞台後方由左遠..到近的遊行列隊..又到右遠的效果..
錯請指教囉..
小心得是.
兩隻喇叭的寬度決定音場的寬度.家用音響室不可能有"太寬"的情況發生.只有不夠的程度多寡而已.
打比方好了.
為何有多聲道劇院的發明.?
也是要補兩聲道的不足處.比如說貼近"實際現場"的包圍感(不管是真的或模擬.).
如果碰到某些特別配置樂器位置的曲目..如雷史畢基的-羅馬3部曲.有見過將小?號手拉出主舞台到類似我們國家音樂廳右方3樓包廂的位置處過..
這時候..純講再生重播哦..兩聲道會比較強嗎.:P.
真是夠認真滴..:o
我說不單是體積 => 就是表示跟體積有關啦.....
Yeh捨聽軟體真是比我認真,打字比我更是認真,因為我每次都只寫重點!!
的確,大部分的電子音樂所營造出的空間是比較虛幻.
但要聽出那種龐大的"虛幻空間",本身的空間條件還是要夠大.
此外,定位感不那麼強調,個人倒是沒此問題!!
所以我們如果要討論真實樂器,就拿最簡單通俗的白頭翁的"匈牙利狂想曲":
同張CD(LP)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的空間大小立刻分明,無須多言.
仍是說句不禮貌的話:
小空間你怎麼搞,天性就是無法衝破.
前幾天Chsiang來寒舍時,我就對他說:
走出我的空間,請將聽到的忘掉,因為帶著回去聽(比較)你會很痛苦!!
其實,這句話只要是來寒舍的好友們,我都會對他們如此說!!
因為這種痛苦的經驗,我年輕的時候也常有.
至於要聽出:
歌劇(如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第2幕 La commedia e...)聽聽共7位獨唱輪番.
個人覺得是最基本的要素!!
因為Yeh捨說的這些都聽不出,那就白玩了!!
Yeh捨,你聽不到三角排列是因為你聽錯首了啦!是第四首啦!
今天手癢,
又把東西搬來搬去,
原本我兩側牆的處理都是以擴散為主(吸音為輔),
但是今天想到, 我兩側牆的距離不相等, 左聲道離側牆比右聲近了約40cm左右(離側牆約110cm左右)
加上RTA之前側都是左聲道大聲了1dB左右,
今天心裡想, 如果換成純吸音會怎樣!?
*************************************
還是忍不住又動了,
玩音響就是這樣, 雖然在不利的環境, 但總是忍不住去想, 到底還有多少進步的可能,
每次改變, 可能就是進三步, 然後退兩步, 這樣一步一步慢慢前進,
將軍大告訴我要把他的聲音給忘掉, 我就偏不想忘,
聽過一個具有絕對參考性的聲音, 記住都來不及, 怎能忘掉呢?
那以後每一次的改變如何讓自己在心中拿捏是否又往真善美更近了呢?
拜訪過的每位大大, 系統都有各自的優點, 這些聲音都要記住,
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系統慢慢往參考級的級數前進
當然要記住,
記住才會進步...:D
其實很多歌劇錄音(除非是表演現場錄的),因為是用多麥克風錄音,所以最後mix完的結果和實際的錄音現場未必是一樣的。有很多時候,這些效果是錄音師或是後製的功勞。
真的要定位準確,Chesky有出一張測試片(我朋友借給我過),上面有一段是一個人每到,比方說,離麥克風10英尺,20英尺就敲一下三角鐵(還是什麼的)。這個比較準啦!
另外,前幾天無聊拿這張試試
http://www.chesky.com/media/images/ud095.jpg
裡面第二首歌(Sara K.唱的),一開始的saxphone(還是小喇叭?忘了。這種發燒片,真是過耳即忘),是在麥克風右後方(從聽者的觀點)10英尺的地方出來。在我的系統裡,是有這麼遠,但是很右邊。如果以兩個喇叭的前端連成的線當X軸,兩個喇叭中間往喇叭後牆拉一條線當Y軸,這個saxphone的座標是(8英尺,6英尺)。
(圖示)畫不出來,請把6英尺那條垂直線往右移到橫線的最右邊
saxphone
|
|
6英尺
|
|
|
mic ----8 英尺 ----------
如果那位網友也有這張CD,能否告訴我您的聽感呢?
所言的歌劇Decca波希米亞人錄音真實狀況並不知.因他自己也沒?講.
可以由重播時聽到整個舞台的輪廓..
歌劇場面本來就大.需要清楚的遠近對比.
以及隨著劇情的人物移動.
還有殘響要略短一些些.以增加歌唱的清析度.
的確.
錄音工程有許多不能說的密秘..
搞不好真的揭開了.聽到的人還不相信勒.
市場接受度還是有相當的影響成份在內.
系統朝向正面的發展中,
基本上改成吸音方向對了..........這次改動的我心裡想的是.......
左喇叭離牆比右喇叭近, 加上左喇叭只能用窗簾處理,
窗簾基本上不是一種很有用的吸音材.......
所以這次針對這個改進, 而右側牆就多一點擴散, 看能不能讓兩邊的能量平衡!?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啦!)
剛剛買的書, 好像很有趣似的~~~
附件 17064
繼續拆,
這次實驗看看照著教科書走會是什麼聲音,
主要是右側牆從擴散為主 改為吸收為主, 擴散為輔
敢問第一反射點如何正確的被找到?
反射點的面積有多大?
吸音的頻段..最佳化的效益?
不是正常的矩形空間要的是非常手段
結果仍然逃不過物理定律
這個問題你應該很清楚才對!!
因為從你在何大的家訪篇當中的回文內容來看,空間的容積量都能理解,你絕對不是初入門者!!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694-【理性與熱情】家訪-hojuiyang111/page352
既不是初入門者,又何必多此一問????
這種你所謂"物理定律"的問題,請自查!!
窗簾(看材質)會吸中偏高音.且與落地窗間有些距離.算是某個頻段的陷阱..
要不出個怪招.?!
右側做一小段假的或臨時牆.加上一段同質料的簾看看..:P
府上最重的仍是直接音.距離之故..
..座位背牆會是第一波(最強)反射.
:)..
簡單一句話..靠物理方法~做個夠水準的測量分析吧..:o
說個題外話..最近從入手了3DTV有一點心得..
女兒.老婆..我.看過之後..
不要用..再也回不去2D那麼誇大的講法..
但也實在是差(好看)太多了..從TV框開始..後景是依序向後方延伸的.前景呢?有像廣告的誇張伸出來嗎..no..但味道有一些啦..:).
音響重播.我們不也常說立體聲..遠近..3D深度..等等.最好有模擬出甚至超過?現場的感覺.
雖說是個理想或夢..但也是有漸接近的可能.小~中編制或說pop類.已經不遑多讓了.
不是廣告..也請平常心看待..
空間造成的許多音響重播問題..什麼駐波共振..時間相位差..適當殘響(量)值..以及其他較低階的問題..很多這方面相關早就被劇院(環繞)擴大機系統給克服或搞定了..而差別在於我們玩2聲道的燒友有無或願否去看待而已..
以上也是讀過一篇..多年前刊文.某壇主訪音響界老前輩 曹永坤後的文章而有所感.而我自家有沒有體會過呢.?還是不要講..哈哈.8)
哈哈 Yeh捨, 你應該知道我不出怪招的
窗簾我研究過了, 吸音效果, 一個字, 鳥!
劇場用的布幔, 離牆10公分, 從512Hz到4KHz吸音係數是0.44, 雖然還算平均, 但是實在不怎麼樣
離牆的遠近主要是影響512Hz以下的吸音係數, 但是可以直接說窗簾是吸不了什麼低音的
********************************************
所以我的作法是,
用Realtraps的低頻陷阱當第一反射點的吸音, 基本上在200Hz以上吸音係數都是很平均的1.5 到了極高頻的時候下降到1.2左右,
左側牆因為空間關係只能放一片在第一反射點, 再靠原本就有的窗簾加減吸一點,
右側牆空間較多所以可以擺兩塊,
效果蠻好的
*******************************************
我背後那面牆確實是個大問題,
我用的RPG產品到512Hz的吸音系數約略在0.75左右, 再厚的東西我也沒法用了
只是這東西兼具擴散的功能, 所以有好有壞
*******************************************
這一個多禮拜的調整, 整體看來, 進步應該是蠻明顯的
所以教科書真的要多看一點:o
林書豪在長人陣思考解決之道....版主亦或是
這麼認真記錄...過程或是乖逆不順..都成為我們寶貴的資源
希祈再接再厲.....天籟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