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01-13, 03:38 AM
#1121
從小開始聽古典音樂以來,一直對於人聲的古典音樂如藝術歌曲或歌劇充滿排斥;總覺聽不懂、聽不慣、沒意思......不像鋼琴或小提琴一樣總是千變萬化。
現在聽了一大堆 Malibran 的黃金年代歷史錄音之人聲唱片(主要是法國與義大利歌劇)之後,卻發現我自己己經莫名奇妙學會了分辨人聲演唱技巧的好壞;開始感受到:原來『人聲』也是千變萬化。
仔細想想,很可能先前對人聲沒興趣是卡在這兩點:
第一、不懂人聲的技巧,例如一般愛樂者總愛強調男高音的HIGH C或女高音的HIGH C,但是這些歷史上的歌劇高手卻不在此。
勉強來說,她(他)們『咬字清晰』,努力讓『語言的韻味』與『音樂的韻味』是完美相乘而倍增的。這就好像小提琴的泛音與雙弦人人都會,但是一跟超級高手富蘭奇斯卡第或Tosi相比,馬上就變成咬字不清的尋常小提琴師......
使用這種『音、樂分立』的方法聆賞歌劇,完全不必理解歌詞與劇情,就可以輕易感受演唱者的技巧了。
而過去40年來不喜歡人聲,一方面是聽不懂,更可能是『沒有聽過高手』、誤以為人聲藝術僅僅如此低水準,造成內心隱隱鄙視人聲音樂。聽到 Renée Doria 之後,嗚.....我對不起人聲這個樂器,原來人聲可以如此高明......

第二、因為不懂人聲技巧,所以欣賞人聲傾向感受卡拉絲式的『戲劇性』。這當然不是錯誤的,但是『戲劇性』是『樂』的層次,是一種主觀的詮釋與感受,聽久了真的很容易無法『更進步』。
相對的,回到『音』的層次,把『人聲』視為像小提琴一樣多樣的技巧與音色變化、當成一種樂器、欣賞它與樂團的融合效果。ok,又學會了人聲的分辨能力了。
『人聲』對音響是良藥也是毒藥。因為人聲是我們最熟悉的樂器,所以只要學會分辨人聲的『音色能力』,那麼無論原始錄音再怎麼爛,都可以輕易聽出演唱技巧的水準。不像鋼琴,錄音爛到某種地步,就難以聽出技巧好壞了。
所以 Malibran 這些超級老錄音,對我來說與現代錄音藝術相比別完全不影響;因為原始錄音再老再爛,演唱者的技巧仍然可以輕易分辨,造成很快就可以進入音樂本身的享受。
毒藥是,如果人聲聽的是『情感(戲劇感)』表現,那完蛋了。我們對人聲的熟悉度,造成再怎麼爛、再怎麼錯誤的音響,都可以輕易辨認出人聲的『情感(戲劇感)』表現。換句話說,聆聽到人聲的情感表現,無法正確分辨音響的科學性能。
人聲的唱片可不可以分辨音響的好壞?如果是欣賞該唱片的『磁性』、『渾厚的嗓音』、『嬌豔的美聲』這種偏向情感表現的層面,大概會造成誤判。至於流行歌曲或jazz的人聲要如何判定『音色』的『技巧』,我就完全不懂了.....
-
-
2010-01-13, 02:15 PM
#1122
最近又開始聽DG大花版,但是從FY往回跳回ADD甚至MONO的錄音,
再回來聽DG的DDD,真覺得DG的DDD真的好遜,
然而從FY調較好的系統再回來聽好的音樂,
似乎都變正常拉,後來又收了ERATO的大鍵琴,也是一樣很發燒,
EMI FRANCE也相對的比較客觀,RVG也OK拉,
最近去聽了國產音響,我才知道我注重的是音響的詮釋,也是傳真,
進一步要傳神,但是我都沒有聽到,只有在新天新地有聽過,
注重唱片內涵的調教才是真.
但是還是要花錢買大花版的貝姆,雖然無法買到一版的,我是想買新的,
貝姆的莫札特雙鋼琴真好聽,那個大花版的巴哈無伴奏還是比EMI的更讓我喜愛,
ERATO的巴哈無伴奏LIVE也是很驚人.
但是聲音還是需要妥協的,需要空間布置的搭配才會好聽,
我換了窗簾,三明治布的窗簾,換了66公分的大圓凳,聲音比3000的喇叭架更好,
音響架換成IKEA的,雖然聲音SOSO,但是美感上升.
投射的角度真的很重要.但是聽了類同軸之後,發現2單體的喇叭,除了聲音夠好之外,
似乎已經不能走回頭路拉,試問PSYCO的喇叭可以再加重低音嗎,
如果是畫蛇添足,那我也是囉,ㄏㄏ.
以上是近來的改變,只能說又進步拉,卻是來自空間的布置的變化.
-
-
2010-01-13, 08:00 PM
#1123
 作者: wei123wei123
似乎已經不能走回頭路拉,試問PSYCO的喇叭可以再加重低音嗎,
我個人是認為任何喇叭都『可以』加上『合宜的重低音』,不過,這個『合宜的重低音』可能要價是主喇叭的三、四倍價格以上...
-
-
2010-01-16, 10:10 PM
#1124
為了找聖桑的小提琴奏鳴曲,找了半天無意間找到這張『據說』是發燒片的唱片:

唱片介紹說(引述自網路):
Audiofon 的老闆 Peter McGrath 親自錄音,小提琴甜美富有光澤,鋼琴珠圓玉潤,古典錄音的極致典範!
Audiofon 的錄音一向標榜在堂音豐富的錄音場地中收音, 錄音過程中絕對不加任何的電子設備,以最忠實且不減損現場氣氛的方式,將音樂中的感動與演出時的細緻紋理完整地紀錄下來。
紅色的字體嘛!.....8) 8)
同樣的耳朵,且先別談『正確』這個有爭議的字詞;『錄音過程中絕對不加任何的電子設備』這句話客觀上總應該是代表『這張唱片絕對不是兩套錄音系統分開錄小提琴與鋼琴、再進行混音』的意思吧?但是,我相信聽得出來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P :P
-
-
2010-01-17, 02:15 AM
#1125
psycho兄你好
我很喜歡李斯特和帕格尼尼的"鐘"
不知道有沒有推薦的CD呢?
-
-
2010-01-17, 02:26 AM
#1126
 作者: psycho
為了找聖桑的小提琴奏鳴曲,找了半天無意間找到這張『據說』是發燒片的唱片:
唱片介紹說(引述自網路):
紅色的字體嘛!.....8) 8)
同樣的耳朵,且先別談『正確』這個有爭議的字詞;『錄音過程中絕對不加任何的電子設備』這句話客觀上總應該是代表『這張唱片絕對不是兩套錄音系統分開錄小提琴與鋼琴、再進行混音』的意思吧?但是,我相信聽得出來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P :P
我想他指的是“錄音”,並不代表後製...:P
-
-
2010-01-17, 12:16 PM
#1127
-
-
2010-01-17, 02:35 PM
#1128
-
-
2010-01-17, 07:32 PM
#1129
-
-
2010-01-18, 10:19 PM
#1130
 作者: psycho
黃大新音響室已經開聲拿來電啦,來的時後通知一聲.......:o:o:o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