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腦性能』談鋼琴音樂的深度進階欣賞能力
這一篇可能得長篇大論,剛剛開學沒時間寫,先把一些觀念丟出來再說......
音響系統與空間升級到極緻的水準之過程,一直感受到的就是:只要追求正確性,就意謂著高低頻兩端更正確、更延伸。反其道而行,音樂可能會很好聽、細節也會很突顯,但是偏偏只是中頻凸出的假象。
這個觀點可定義為『電腦性能』:因為它是不管好不好聽的,只管頻寬與暫態的性能是不是到頂。所以循著這條路就會發現:越高速的晶片越正確、越先進的3C線材狂電音響線、越新的錄音越正確、越新的正確演奏家越高明........
這塊拼圖少了最後一塊,就是:越新的音樂家是不是也越正確?這可是大逆不道的言論!然而,先不談其它,單單只談鋼琴音樂,真的就發現『電腦性能』的絕對進化現象!別說貝多芬蕭邦被宰了,連德布西拉威爾都逃不掉時代的眼淚,這實在太令我這種五十年古典音樂欣賞經驗的人嚇到了。
何謂鋼琴音樂的『電腦性能』之深度進階欣賞能力?很簡單,看看該音樂有沒有滿足超高頻與超低頻。
莫札特的鋼琴音樂都是集中在中音域,因為當時的鋼琴性能本來就只有中音域的能力,這是絕對的電腦性能,完全不必討論。
貝多芬開始,因為鋼琴性能提升,開始向高音域與低音域探索;但是你會發現那只是『細節』,靈光乍現一下,再乖乖回到中音域。
布拉姆斯時代更先進了,甚至讓主旋律出現在左手低音域;但是,正在彈奏高音時,低音就用止弦(鋼琴的制音器)按著不管嗎?
大約可以說德布西時代解放了鋼琴的延音踏瓣,透過它產生各式各樣的色彩,甚至可以延伸出音域落差極大的三個不同聲部。《快樂島》與拉威爾的《水之嬉戲》都有類似段落。從此,鋼琴家不只要聽他彈出來的琴音,還要考慮到彈了這些音之後,如果鋼琴的制音器是放開的,會『共鳴』出怎樣的色彩?
可惜德布西拉威爾似乎只能研究到『共鳴』出怎樣的色彩為止。
到了我現在瘋狂研究的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1865-1935)與賽伐克(Déodat de Séverac 1872 – 1921),我才終於聽到鋼琴音樂的絕對電腦性能:他們的音符不見得多複雜多難演奏,但是他們對延音踏瓣的要求完全是超高難度地可怕。簡單來說,無論目前的旋律線是在什麼音域,他們總是在樂譜清楚標明延音踏瓣的使用位置,讓專業的法國鋼琴家演奏之後,你會發現你聽到88根琴弦共鳴出最多的超高頻與超低頻,而且融合成『頻寬最完整的聲音』!
什麼叫做『頻寬最完整的聲音』?就是當我回頭聽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咦?我的音響怎麼少了一截超高頻與超低頻?回頭聽德布西的《快樂島》....哇咧!法國鋼琴音樂也進步地太可怕,《快樂島》怎麼變得這麼簡單?回頭聽貝多芬的《漢馬克拉維》,這.....確定沒放成巴哈的郭德寶變奏曲了??..........
『頻寬最完整的聲音』對於音樂欣賞者應該難想像,但是對於音響玩家簡直太簡單了!!除非你己經陷入加料音響路線無藥可救,否則只要習慣大瓦數、習慣現代錄音,你就能輕易了解『頻寬最完整的聲音』意謂著更清晰、更細膩、更多高低頻細節.....然後,試試看!你會不會聽完這最先進的法國鋼琴音樂後,突然發現老舊作曲家變成『電腦性能不佳』的舊音響了........
這就是為何要提出『電腦性能』這個絕對客觀的指標了!!因為只談好聽、喜歡與心動,莫札特貝多芬都有他的優勢,不需要辯論。但是把這個『電腦性能』拿出來,不只音響討論必需走向客觀,連『古典音樂欣賞』都會走向一種追求客觀的境界。這境界我稱為深度且進階的欣賞能力,當然意謂著它是不需要知識也不需要詮釋,單純分辨聲音本身之美,就可以得到音樂欣賞的『高峰經驗』這等級之休閒效果了。
現在只剩下最現實的問題:要花多少錢建構音響,才能直接感受到這種鋼琴音樂的科學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