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向大家說聲抱歉,之前寫到我使用的DAC背後,也有一小段故事。 但這週剛好事情比較多,且前兩天我開始聽psycho提供的四個音樂檔,拖稿拖的有些久(文章比較長,請多多包含),還請大家見諒! (sweat)
我測試設備清單內的最後一樣,是三千元左右的KECES USB DAC V1.4,也並不特別,是吧?
繼續和大家聊聊這背後的小故事,也是我DIY進展緩慢的過程。相信KECES這牌子,應該不少人都聽過,從很早以前,它就是少數有出廠機,但也出套件的牌子。 但這段品牌史追朔到多久前,我就沒有深究了,因為我接觸音響相關產品的時間, 未到那樣久遠。
剛開始碰音響相關產品時,因為能力有限,能碰的東西非常少(即便是現在,我碰的東西也很少,仍停在入門的價位..人要量力而為嘛! :))。相較來說,DIY的世界,對我反而是比較親切的,剛好我對DIY也很感興趣,自然就知道了KECES。我DIY的程度,算是能正常操作焊槍吧! 所以自然會考慮有下列條件的套件=>入手較容易,DIY難度較低,價位較親民,且有較多人可以討論的產品,KECES當然符合此條件。
因此KECES USB V1.4版(2702+PCB),是我的第一,也是唯一的DIY玩具=>最早入手時,是07年六月的事(沒想到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那時純粹只想DIY看看,第ㄧ個完成品做出來, 完全沒什麼特殊用料,就只是”能正常運作”的程度。後來,事情越來越多,這個壹號機,大概擱置了一年左右。當然這一年裡,我還是有看KECES DIY相關的討論(仍然有興趣DIY),所以08年,我又再購入第二與第三片的KECES V1.4版。 這次我開始使用,所謂的”音響用”料件在二號機上,但仍停留在把零件焊上板子的程度,完全沒有作所謂的”調音”。那時雖懵懂無知,但對於兩台USB DAC,還是知道聽起來是不同的,只是聲音如何? 沒什麼概念….
其後隨著UCC DIY的出現,針對KECES USB DAC,提出不少版本的建議用料, 而在網路上也流傳著其他網友,各自喜歡的用料版本。對聲音與DIY皆在摸索階段的我,那時也走著與其他網友相同的路,買了ㄧ堆料件,卻是供過於求((現在仍然剩一堆沒用)。同時也好奇UCC與其他網友提供的用料版本,是否真如眾多網友寫的那般佳評如潮? 這段疑惑期,持續了蠻長一段時間,可是我都未購入相關的產品。
從08~09的這段時間,我終於購入了ㄧ台,網友已完成的KECES USB DAC(上有使用UCC的零件)<=另一個原因是比較省事。可惜入手後才發現,不同網友的焊工,真的是不同阿! 為了重新整理,才發現該機的板子,頗多處都有受損,為了修復還跑去友站徵東西,也把一號機拆了,才把這台整理好。
整理好的這台(算一號半機?),就拿去搭配A-35與Entry SI(但不是我這次測試的DAC),作為平常放音樂的組合(A-35與Entry SI之前是擺在家裡搭配二號機使用)。 而損毀的KECES板子(含2702)則寄回給KECES,附上工本費後,又換回一片新的PCB<=這點我要肯定KECES的服務:)
嚴格來說,一號半機也仍是零件焊接的程度,充其量只是我的焊功稍微進步了! 這組合大概從09年開始使用到10年中,之後又封印起來(現在就晾在家裡不用,等以後再來處理)。那時剛聽一號半機的聲音,覺得是比我的二號機好(但價位也多了二分之一),但卻沒有太驚豔的感覺。
到10年底至11年初,由於我生活型態改變的關係,加上一些其他興趣的影響,我忽然又想繼續DIY了。 回想過去幾年,其實我ㄧ直停留在,把零件焊上板子的程度,從未開始調音,且斷斷續續都是以年為區隔單位(平時生活的變化,超出我的預期,也把我榨乾了)。 因此這次我想嘗試調音,想試試看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過去這段時間,看了不少網友的建議與分享(這套件似乎被網友玩透了,是吧?),但歸納後發現是非常兩極的情形:^),一種是拿音響用料來做,但聽不出什麼差異。 另一種也是拿音響用料來做,但還加了更多獨立模組(buffer、穩壓…),然後寫的非常誘人。 可是前面兩種情形,都指向一個方向=>重料與多模組的使用,這對我來說,似乎就是花不少錢的意思。 因此,在這次調音開始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把預算設在一個較平價的金額,所以我把金額設定在三千塊,便開始了我的調音過程…:P
原本我的二號機,就使用了音響用料,但我只是挑了零件(沒什麼概念,算遵照建議選料吧!),再把這些零件一個個焊上去,焊完能正常動作就收工! 與一號機的差別,就僅是用料更好,價位大概也在三千以內! 就像我的頭幾篇文章所寫, 我的經驗值很低,也沒什麼聆聽經驗<=這些都是實話,不是我自謙。 我只是喜歡樂器的聲音,所以我有聽古典,也買了一些CD,但就像多數人一樣,跟著別人買、跟著推薦買。 而現場聆聽的經驗,應該不超過十次(我有去國家音樂廳聽過三次演奏)! 此外,我從來沒去過音響展,對我來說那是個太遙遠的世界了。 我唯一能憑藉的,大概就是碰音響前,我有先碰過耳機(那又是另一個故事,大概是04~05年間開始接觸),但耳機的部分,我也僅是入門者的程度(時間與預算所限)。
在這些狀況下,我自己能調出什麼聲音,我也充滿著期待、疑惑與對自己調出來的聲音,該給什麼樣的評價(沒經驗的人,也無法說有什麼自信,頂多可以說,這是我調出來的聲音,哈哈!)。 在我寫的文章內所談到的”調整設備後”的”設備”多數都是指這台KECES USB DAC V1.4。 而我調整的方式,就是最簡單的五部曲=>拆零件,換零件,加零件,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 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把預算卡在三千元上下=>因此我的USB DAC上幾乎都是,普通光華或幾個賣”音響用”料件的店或網站,可以買得到的零件(但我花在買零件來試驗的錢,則不只三千塊,這大概是DIY避免不了的過程吧?
)。
這段過程裡,妙就妙在我開始看psycho的討論串時,一開始有建議KECES DA-151,到後面一萬八的建議時,才改為另一台。 而我仍在埋頭苦幹,調整我手邊的二號半機。 此時我也開始思考,我調整的聲音,到什麼程度了? 與大家的討論,有多少的差異? 這樣的價錢與聲音,到底能否經得起討論? :| 這也影響到我後來決定,購入討論內部分的CD,也開始聆聽psycho的測試檔,最後決定加入討論(跳出來討打)
調整的過程,之前的文章已經敘述過了,所以我就不再贅述。調整到現在,這塊PCB不少地方,都因我多次的更換零件,而產生損傷。 可是對目前的聲音,我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已能聽到這樣的表現了!另一方面,我測試的音樂還不夠多,應該還有需改善的地方(目前已有發現一些地方,還在思考該如何修改),所以我仍在調整與試驗中(最近因加入討論串的關係,所以暫時未再做變動)。
整個調整的過程,真的非常花費時間與精神,但出來的結果也讓我驚訝,完全出乎我的預期,哈哈!雖說我走的是與一般DIY網友,完全不同的方向,不過從結果論,我很高興選擇這麼做。 小小一塊PCB,卻能帶給我這麼多樂趣(雖然也很費神費工),或許這就是DIY讓人投入的魅力所在。:P
以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