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05-14, 11:58 PM
#1751
-
-
2011-05-15, 12:36 AM
#1752
最近越來越感受到音樂與音響中『小廠』的有趣現象。
如果從最保守的角度:『買到爛貨.....』、『二手價很慘!』、『被騙怎麼辦?...』....這些都是『保守』的理由下,無論音樂軟體或是音響硬體,小廠當然碰不得!!因為除非自己真的有自我滿足的嚴格判準並且不在乎別人眼光與二手價,否則投資小廠往往容易吃虧。
相對的,從最『冒險』的角度:『反正都是爛貨,多被騙一張也無所謂』、『在乎二手價浪費錢?乾脆通通不要買最不會浪費錢!』、『我知道好在那裡,怎麼可能被騙?』......這些是『冒險』的理由下,無論音樂軟體或是音響硬體,小廠當然非試不可!!因為只要有一定的音響水準與音樂素養,很容易發現真正頂級的精品,幾乎不會出現在大廠,往往去賭小廠而賭中的可能性會大得非常多。
東方文化的基本習性就是『保守』,這是社會學上的真實現象。反映在音樂界與音響界就是『在乎二手價』、『怕被騙』.....進而發展成人人推薦大廠,因為大廠至少二手價不會吃虧......跟著大家說唱片五大廠很好比較不會被笑...........
現實生活中的婚姻、賺錢、政治、宗教......選擇保守還可能有意義,但是個人的『興趣』還要選擇保守,對我個人主觀立場來說,實在是太沒有意義了。
從我個人的音響體驗與音樂體驗,通通發現只有『冒險』才能『突破』;當下也許比別人多花錢、多受氣,但是如果『音響本身就是最高意義』或『音樂本身就是最高意義』,那麼最後的贏家與真正找到好貨的永遠是『冒險者』。
當我開始玩LP,才發現這是何等寶山的世界,偏偏幾無LP族識貨,而我只憑『冒險』、最多不過浪費了200元而己....就買到這張演奏天下第一、錄音正確無比的偉大唱片:

GALLO 唱公司是啥?沒聽過。
Brigitte Meyer 是誰?又不是個一張兩萬元貴死人的老梅耶......
等到聽到這張唱片裡莫札特最通俗的《土耳其》鋼琴奏鳴曲 K.331,才知道檢到寶了!上網一查,乖乖,eBAY上這一張LP以49美金結標,結果在台灣這裡大家不識貨,我賺翻了......8) :o
誰說冒險的人會比較吃虧呢?..... 所以我與這裡的眾網友分享,我之所以要採取那麼嚴苛、龜毛、沒人性與極端的批判態度,就是為了『冒險』。因為太早認為『好』,就是太早停止冒險,這就是保守了;台灣最近瘋LP的程度應該勝過歐美,結果卻找不到幾張錄音或演奏像樣的LP,還讓我這個開始玩LP不到兩年的菜鳥偷雞到一大堆好LP,這豈不是說明了習於保守勢必一切轉眼成空?....:)
-
-
2011-05-15, 12:54 AM
#1753
 作者: soongsc
如何得知他是故意的?這又與錄音場地及錄音手法如何區別?
 作者: soongsc
說實在
我感覺他們大編制的錄音確實有坐在較後排的感覺所以這個比例上是正確的
音色方面很難說
如果他們用的許多器材跟過去一樣以真空管為主
難免有一些相關的音色
喔喔......剛剛那篇文章是還沒有看到這幾篇時就事先寫好的,不是針對這幾篇....
不過以上這是『基本聽感』的問題了....:P 我當然可以解釋為什麼聽起來是怎樣,但是如果你聽不出來,很多時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基本聽感取向己經不同了。
Skarbo DSK1096 這張要證明是鋼琴高手的演奏音色而不是錄音現象,這個我投降,無法證明,只能說是基本聽感不同....
RR是『較後排的感覺』所以『比例上是正確的』? ==> 這個我就絕對無法同意了,請參考我的『神聖空間測試』音樂檔,每一個都是離發聲源遠得要命的錄音,舞台高度一向是嚇死人的等級。
『音色方面很難說』==> 這個又無法證明了!我只能說那段RR聲音檔裡的木管音色通通都是『不夠正確的』,如何證明?我投降........或者有誰可以傳一段 RR 的波麗露曲(如果有錄音的話)或任何拉威爾的作品?我就可以證明『不夠正確』會導致無法辨別現在的樂器是什麼....:)
-
-
2011-05-16, 01:03 AM
#1754
 作者: soongsc
請問"波麗露曲"原文是什麼? 那一位"拉威爾"?
拉威爾 = M. Ravel, 波麗露舞曲 = BOLERO。
 作者: soongsc
[恕刪]有好幾個人在不同的時候提供他們聆聽到音染的特質後我也從量測中找到了對應的數據及問題點
這才是真正符合主題中"音響科學的調整"的精神8)
[恕刪]
我想這裡誤會與分岐都很大.....
首先,依上述引言中對音響科學的定義,很明顯是純粹物理或自然科學式的定義;但是當我使用『音響科學』一詞時,我多數是使用社會科學上的定義。簡單來說,自然科學的定義如上述,認為聽感一定可以找到直接對應的測量數據。而社會科學的定義認為直接對應的測量數據『極難找到』,所以訴諸個人主觀聽感的普遍性與一致性。
如果要求把我前述的聽感通通以自然科學式的定義來要求,那真的很抱歉讓soongsc失望了!因為我絕對無能為力;如果這世界上有誰有這種功力,務必請介紹給我知道....:)
-
-
2011-05-16, 02:55 PM
#1755
-
-
2011-05-16, 07:21 PM
#1756
Psycho您好!
拜讀您與幾位先進超低針壓的片段討論區論述後,
獲益良多!
請問是否建議購入Technics sl-1200mk5(可於日本代標網購)
以求邊聽邊調VTA,價格約是?唱盤電壓若是日規100V 如何處理?
(另外,已知道碳纖維楔型墊片何處尋~)
Audio Technica AT33 ANV適合玩低針壓嗎?
我目前的器材是
Pro-ject 2Xperience ,唱頭 Benz M mc gold,唱放是Accuphase C-280L,
針壓可至 0.8 g ,唱盤上墊鋪了抗靜電2mm的唱片橡膠墊,VTA手動亂調讓唱臂唱歌時重鎚端稍低於水平~(需要再加上碳纖維唱片墊及唱頭蓋嗎?)
這樣之下我清楚聽出低針壓在
EMI France and MHS 甚至 nonesuch 聽感真的如您陳述~
當然正常的傳統調法聽DG等亦可
倒是低針壓所衍生的唱片品牌購買上似乎真的讓我開啓較少花費的一條路
初次請教 突兀及冒昧處還請見諒
也歡迎您 指教可以進一步參閱的網路連結
-
-
2011-05-16, 08:20 PM
#1757
 作者: soongsc
社會科學通常是採統計方式作推斷
自然科學是採驗證方式作推斷
兩者均源於哲學的思維
我想我們沒有人敢要求您如此大費周章
其實我只是很簡單期望您能描述您如何區別
如何是錄音場地造成的音色
如何是人工加料
如何是器材造成音色特質
最主要的原因是您經常指出多項產品有"人工加料"
我只是希望能了解您如何做此主觀的區分?
即使是"社會科學"也應有法則作可重複性的判斷才稱之為"科學"
為什麼我要如此追根究底呢?
因為要設計正確重現原音的器材就必須要有這樣的素養
而我也是希望能吸收多方面的經驗
另一方面如果您不幸因如此主觀"人工加料"及"不正確"這種武斷的指控造成爭議
亦可避免衍生法律問題
因為
如果有利益受害者以不"人工加料"的錄音手法造成一般人無法辨識的差異
您就很難用"社會科學"作辯白了
去年我在"MYAV""脫光光"論串中就貼了一個不同MIC位置對鋼琴聲音影響的連結
只是現在太長了找不到
其他不同錄音手法的檔案我也蒐集了一些
soongsc兄所想的,是否是~在同樣的空間中,不同的mic收音點,就會有不同的聲音表現?
而psycho兄這樣的言論,會讓這樣的現象,有種被“誤殺”的感覺?
-
-
2011-05-17, 12:44 AM
#1758
-
-
2011-05-17, 12:52 AM
#1759
 作者: soongsc
您把問題想得太複雜了
[恕刪]
看到您兩篇複雜的解說,我反而覺得是您想得太複雜了......:)
對我來說,唱片的聽感一但有我說的現象,ok,就是有問題、就是反推薦。公不公平呢?當然不公平!可是,世界上有幾百萬張唱片,我們怎麼可以『買』唱片時都公平地比較優劣?所以,不公平地把『與我的聽感不合』的唱片立刻『以可能錯誤的理由fire掉』,沒錯!的確不科學又不客觀;但是,這是幾百萬張唱片資訊過荷下,自我保護免於資訊爆柞的最安全方法。
所以我很樂於承認我的『科學』觀的確無法滿足您的要求... 不過,不反對您建立符合您科學觀的要求。只是,看起來您的觀點接近:每張唱片都有意義......那我就要質疑了:請問您買了幾張唱片?全世界幾百萬張唱片通通買下來了嗎?如果不是,請分享您挑選唱片的依據是什麼?讓我看看您可以做到多麼客觀,請賜教了....:)
-
-
2011-05-17, 11:21 AM
#1760
對不起!插個嘴.
我個人的經驗是Psycho大推薦的錄音,對我個人來說,更接近我常聽到的樂器聲. 不是更“好聽”,更“美”,而是聽起來就是比較像真的. 是錄音?是器材?如果有不少人在不同的器材下,得到相近的結論. 我個人會去懷疑是錄音. 我很好奇,soongc大,在這樣的條件下,您覺得是什麼有問題呢?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