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投票者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38 24.68%
  • 做過1~3次

    18 11.69%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66 42.86%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32 20.78%
第90頁,共198頁 第一第一 ... 40808889909192100140190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891 到 900 共計 1972 條
  1. #891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Xman 查看文章
    此點小弟可以提供您淺見.

    若有一鋼琴的單一音符,您可以對此鋼琴進行拾音以明其泛音列.波形包絡,然後您可以對不同的重播器材進行重播再拾音,將重播後的泛音列.波形包絡與之比較,看哪一個系統的差異最低.
    所以依照兄的看法,只要用此法,大家可以用「看」的來挑音響了。

    小弟不才,認為此法誤差過大:真實樂器在一個空間中的聲音來自一個發聲點與四面八方的折射結果,用立體聲音響完全沒有辦法重現這種聲響效果,發聲點、發聲條件都如此不同,怎能會得到接近的結果呢?

    用兩個喇叭放在前方要「現場重現」無非緣木求魚,我們在欣賞的都是錄音師、母帶處理工程師的創作結果。「傳真」是更接近錄音內容的真,而非現場的真。

  2. #892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7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ASR lunar 8 是就 10 k,

    搭 audio research r3 合不合,

    很合呢..:o8)
    因為R3的輸出阻抗不高啊!請看
    http://stereophile.com/content/audio...r-measurements
    如果您是用單端(RCA)的輸入(假設ASR的輸入10K是指RCA輸入),那當然沒問題啊(10:1以上的輸入:輸出比)。如果您是用平衡(XLR),假設ASR的輸入還是10K,您可能會在20Hz的地方有一點損失。但是一般音樂在這個地方的訊息量本來就很少,人耳在這裡也相對的不敏感,差那一點,對大部份人來說,應該是聽不出來的。
    ARC的機器一般來說,測量出來的規格以管機來說,是相當出色的。

  3. #893
    註冊日期
    2010-09-19
    文章
    812
    Thanks
    66
    Thanked 196 Times in 12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所以依照兄的看法,只要用此法,大家可以用「看」的來挑音響了。

    小弟不才,認為此法誤差過大:真實樂器在一個空間中的聲音來自一個發聲點與四面八方的折射結果,用立體聲音響完全沒有辦法重現這種聲響效果,發聲點、發聲條件都如此不同,怎能會得到接近的結果呢?

    用兩個喇叭放在前方要「現場重現」無非緣木求魚,我們在欣賞的都是錄音師、母帶處理工程師的創作結果。「傳真」是更接近錄音內容的真,而非現場的真。
    小弟沒說此法是挑音響的方法,而是就您提問鋼琴單一音如何進行重播系統的比較.
    而且此法的拾音得進無響室,並且此法不需進行雙聲道立體聲,只需mono.
    兄可能對於做研究的方法.技術.原理等似乎並不熟悉.

  4. #894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因為R3的輸出阻抗不高啊!請看
    http://stereophile.com/content/audio...r-measurements
    如果您是用單端(RCA)的輸入(假設ASR的輸入10K是指RCA輸入),那當然沒問題啊(10:1以上的輸入:輸出比)。如果您是用平衡(XLR),假設ASR的輸入還是10K,您可能會在20Hz的地方有一點損失。但是一般音樂在這個地方的訊息量本來就很少,人耳在這裡也相對的不敏感,差那一點,對大部份人來說,應該是聽不出來的。
    ARC的機器一般來說,測量出來的規格以管機來說,是相當出色的。
    R3 算高的,

    試過更低阻抗的前級,

    並沒有並好..

  5. #895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7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恕刪]

    Floyd E. Toole博士是測量方面公認的權威,受他影響的公司除了JBL外還有Mirage、Energy、PSB等使用加拿大NRC無響室的喇叭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是這些偏重大量生產的大型喇叭廠?大公司裡面老闆要怎麼決定工程師的貢獻程度?拿數據出來看最清楚(畢竟老闆很可能根本沒聽過自己家大部分的產品)。另外,市場行銷人員也喜歡這樣,因為數據最容易跟大眾消費者溝通啊。麥當勞會在餐紙上寫出熱量跟我們說它「既美味又健康」、三星餐廳不會,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弟不才,不過我還記的John Dunlavy也是很重視數據的人,他們的產品量好像稱不上大量生產。

    您說“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是這些偏重大量生產的大型喇叭廠?大公司裡面老闆要怎麼決定工程師的貢獻程度?拿數據出來看最清楚”
    請問您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是“想當然耳”嗎?

    商品要出廠前都要QA/QC,用數據測量可以保證第一台和最後一台的品質在可以測量的範圍內是一樣的。您不用數據,難道您要一台一台聽嗎?Hi-End的小公司可以這麼玩,大公司大概不行吧?

    Stereophile曾經刊過很多小廠的產品,聽起來,測起來,都有問題。小廠趕快送一台新品來,告訴Stereophile這個理由,那個理由(上遊廠商送錯貨,元件標示錯誤,等等)。有這種問題,您想那些小公司是怎麼QA/QC他們產品的?

  6. #896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小弟不才,不過我還記的John Dunlavy也是很重視數據的人,他們的產品量好像稱不上大量生產。

    您說“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是這些偏重大量生產的大型喇叭廠?大公司裡面老闆要怎麼決定工程師的貢獻程度?拿數據出來看最清楚”
    請問您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是“想當然耳”嗎?

    商品要出廠前都要QA/QC,用數據測量可以保證第一台和最後一台的品質在可以測量的範圍內是一樣的。您不用數據,難道您要一台一台聽嗎?Hi-End的小公司可以這麼玩,大公司大概不行吧?

    Stereophile曾經刊過很多小廠的產品,聽起來,測起來,都有問題。小廠趕快送一台新品來,告訴Stereophile這個理由,那個理由(上遊廠商送錯貨,元件標示錯誤,等等)。有這種問題,您想那些小公司是怎麼QA/QC他們產品的?
    注重數據的人不少,但是把數據跟聲音品質畫上等號的人倒是不多。我看這麼多訪談,Spica的John Bau算是少數能說出一套道理者。John Dunlavy、Jim Thiel都很注重技術面,精神值得敬佩。但是也有Hi-End廠商跟我抱怨過上述其中一位不肯聽勸換上好一點的分音器元件(當然,是因為測試數據沒差),不然他們產品聲音還可以進步很多。8)

    音響工廠的QC我看過不少,每一台生產的器材測量合乎某個數據範圍是基本美德,如果連這都辦不到,那就不能說是量產品了。生產、製造線上進行測量這我是完全贊成的,有夠好的QC,聲音很爛的產品也可以完美大量複製。:o

    但是我的疑問還是不變:到底發燒友要用什麼儀器、測量什麼,能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重播品質?什麼是耳朵聽不出來卻有重大意義的聲音差異?(「耳朵聽不出來的聲音差異」還真是個有趣的詞)

  7. #89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劉sir也習慣廣泛的探討將問題不斷擴大
    要用簡單的回答是比較難,偏偏我老是不習慣打太長

    (1) 麥克風跟人耳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
    當天有在現場的人應該都很容易從我撥放的音樂版本中,判斷何者較接近現場
    但不在現場的,我想有50%以上會判斷錯誤

    (2) 頂尖母帶處理工程師? => 這個就更難簡單回答了
    任何人都可依自己的喜好做母帶處理呀......有母帶就行了
    不在現場是因為他們無法再現場,若是他們能在現場,一定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然而不在現場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憑自己豐富的經驗,處理出接近應該要有的真實聲音
    經驗與技術就是他們資格的來源
    從另一方面來看,許多大師只是製作出許多人喜歡的假聲音
    這點我也會在錄音聆聽會上呈現出來

    (3) 買XRCD、Blu-Spec、HQCD的人耳力都有問題,因為這些唱片一律都是由不在現場的人處理的。
    這個我就看不懂了????奇怪的反推論
    XRCD強調master技術
    Blu-spec與HQCD是強調更好的材質,當然有時會重master
    不過這為什麼會跟耳力不好有關係,理由同(2)

    (4) 經過混音,錄音就變成混音師來決定作品要如何呈現了......混音能免則免,當然實際商業上很困難......不過我們錄音計劃就是要避免這段,達到原音重現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在錄音現場的人,就真的能聽到跟麥克風一樣的訊息嗎?
    我以為「人耳不可靠」,應該沒辦法聽到跟麥克風一樣好?

    照這個理論,
    幾位頂尖母帶處理工程師都沒出現在錄音現場過,為什麼他們有資格憑自己的喜好作母帶處理?
    買XRCD、Blu-Spec、HQCD的人耳力都有問題,因為這些唱片一律都是由不在現場的人處理的。
    古典錄音大多不能聽,因為負責錄音的跟負責混音的常常是不同工程師。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9. #898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94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跌破專家眼鏡的例子很多的..
    8)~~~~~~~~~~~~~8)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10. #89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我也沒有要把數據跟聲音品質劃上等號
    也沒有人要這樣做呀....

    至於我認為發燒友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能力
    前面已說過很多次啦....真的是非常基本的
    在這之上,得到好聲音的路會快一些,也會正確些

    耳朵聽不出來的差異而且是重要的,對一般發燒友來說,我想是很多的喔.....8)
    不信來參加我的測試....


    引用 作者: martin 查看文章
    注重數據的人不少,但是把數據跟聲音品質畫上等號的人倒是不多。我看這麼多訪談,Spica的John Bau算是少數能說出一套道理者。John Dunlavy、Jim Thiel都很注重技術面,精神值得敬佩。但是也有Hi-End廠商跟我抱怨過上述其中一位不肯聽勸換上好一點的分音器元件(當然,是因為測試數據沒差),不然他們產品聲音還可以進步很多。8)

    音響工廠的QC我看過不少,每一台生產的器材測量合乎某個數據範圍是基本美德,如果連這都辦不到,那就不能說是量產品了。生產、製造線上進行測量這我是完全贊成的,有夠好的QC,聲音很爛的產品也可以完美大量複製。:o

    但是我的疑問還是不變:到底發燒友要用什麼儀器、測量什麼,能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重播品質?什麼是耳朵聽不出來卻有重大意義的聲音差異?(「耳朵聽不出來的聲音差異」還真是個有趣的詞)

  11. #900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我也沒有要把數據跟聲音品質劃上等號
    也沒有人要這樣做呀....

    至於我認為發燒友要具備什麼樣的基本能力
    前面已說過很多次啦....真的是非常基本的
    在這之上,得到好聲音的路會快一些,也會正確些

    耳朵聽不出來的差異而且是重要的,對一般發燒友來說,我想是很多的喔.....8)
    不信來參加我的測試....
    同意.
    很多事情討論到一定程度.就只好見真章.否則變成無盡的網文比賽.

    所參與過"測量"的家訪中.
    有人單體已經"局部"故障.但他也只是偶而感到-怪怪的..
    說不上哪不對.但一測就明嘹問題了.

    有人醉心於自己"執著"的好聲..但實際上誤差很大~測過分析過也不信.(sweat)
    儘管誤差已經大到~無需(也無法.)校正..
    這就成了主觀喜好問題.:P

    善利用工具.應該還是利大於弊.:)

  1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eh捨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