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共47頁 第一第一 ... 8161718192028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71 到 180 共計 469 條
  1. #171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在我認為,一支mic就是整個現場中的“一部份現場”,假設說這個錄音現場我們也有當場聆聽,我們一定會在一個我們應該在的位置〈那應該就是觀眾席〉,然後我們以這觀眾席的聽感,來聽它製成唱片後的聲音,然後評判...,這樣到底有沒有問題?這20支mic混在一起後,能符合我們的聽感幾成?還是說它符合的,是它經過合理性後製,而給人“覺得”合理的聽感?:^)

    如果您能聽出幾支 mic 或 mic 在那裏,

    這個團隊就要回家吃自己了..:O:^)|-)|(|-

  2. #172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在我認為,一支mic就是整個現場中的“一部份現場”,假設說這個錄音現場我們也有當場聆聽,我們一定會在一個我們應該在的位置〈那應該就是觀眾席〉,然後我們以這觀眾席的聽感,來聽它製成唱片後的聲音,然後評判...,這樣到底有沒有問題?這20支mic混在一起後,能符合我們的聽感幾成?還是說它符合的,是它經過合理性後製,而給人“覺得”合理的聽感?:^)
    我曾經在一個地方看到一隻喇叭, 主人告訴我這隻喇叭曾經碎裂成幾十片碎片, 後來找來專家把它接回去, 主人不說, 我完完全全看不出曾經受損過....(即使說了, 我還是找不出破綻)

    是不是燒友的的潛意識(或是被教育成)認為多mic錄音要後製絕對會失真? 多mic混音一樣也有很優秀的作品不是嗎?

  3. #173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如果您能聽出幾支 mic 或 mic 在那裏,

    這個團隊就要回家吃自己了..:O:^)|-)|(|-
    那這是否與小葉兄說的“重撥的比例應該要跟錄音時要能對應”一樣?
    〈我想小葉兄的意思應該是說錄音時,就以音樂中的需求,對各部錄音的聲響比例,就做作好調整,是嗎?:P〉
    那這樣最後成品出來的,是哪一種現場?

    引用 作者: chsiang 查看文章
    我曾經在一個地方看到一隻喇叭, 主人告訴我這隻喇叭曾經碎裂成幾十片碎片, 後來找來專家把它接回去, 主人不說, 我完完全全看不出曾經受損過....(即使說了, 我還是找不出破綻)

    是不是燒友的的潛意識(或是被教育成)認為多mic錄音要後製絕對會失真? 多mic混音一樣也有很優秀的作品不是嗎?
    我是覺得那不是失真,而是一個被重組的現場,而這個重組的現場又跟我們認知的現場不一樣,但我們又會用我們認知的去評判...

    好比說hojuiyang111兄提到堂音另用mic收音,那這個收到唱片放出來的堂音,跟我們人在現場聽到的堂音,真的有一樣嗎?而這兩種堂音,你能說哪個對哪個錯嗎?:^)

  4. #174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如果您能聽出幾支 mic 或 mic 在那裏,

    這個團隊就要回家吃自己了..:O:^)|-)|(|-
    這點倒是真的,我的幾張CD有寫幾支MIC,甚至圖片有位置,但還是聽不出來(我功力差也是主因啦)

  5. #175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那這是否與小葉兄說的“重撥的比例應該要跟錄音時要能對應”一樣?
    〈我想小葉兄的意思應該是說錄音時,就以音樂中的需求,對各部錄音的聲響比例,就做作好調整,是嗎?:P〉
    那這樣最後成品出來的,是哪一種現場?


    我是覺得那不是失真,而是一個被重組的現場,而這個重組的現場又跟我們認知的現場不一樣,但我們又會用我們認知的去評判...

    好比說hojuiyang111兄提到堂音另用mic收音,那這個收到唱片放出來的堂音,跟我們人在現場聽到的堂音,真的有一樣嗎?而這兩種堂音,你能說哪個對哪個錯嗎?:^)

    現場沒有唯一,

    錄音作品也沒有唯一,

    錄音團隊或演奏者決定了大部分的訊息,

    我們重播唱片時作最後的調整.定調現場...:o

  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7. #176
    註冊日期
    2008-04-08
    文章
    352
    Thanks
    211
    Thanked 379 Times in 14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agdzaku 查看文章
    你這是在用你的偏見表達觀點
    有在做測量的音響雜誌,我淺薄的閱歷都知道有Stereophile, Hi-Fi+, Stereo sound..
    評論家級的有菅野沖彥,柳澤功力...
    Stereophile的評論都有列出主筆使用器材,以我淺薄的閱歷來查詢也不會太難。
    總編輯JA
    資深主筆MF
    資深主筆WP
    我似乎沒有看到空間測量處理器材?菅野與柳澤兩位都有用自己組的多路電子分音系統,在這種系統中我認同等化器材是必要的。
    如果你認為雜誌花篇幅報導一個技術或器材,就代表雜誌認同、推薦這些東西,我想這表示您沒有經營過媒體。

    引用 作者: jagdzaku 查看文章
    要將測量的結果化為實務的調整成果,需要很多know how,如果經驗不多,對聲學電學了解少,要解讀測量結果或調整出好聲音,那是容易的事?更不用講測量設備要買不便宜.而不容易單純的得到解決,正是音響重播和房間聲學困難的地方,否則現在資訊發達,美國也沒有到處都是卡內基廳,歐洲也沒有到處都是維也那愛樂廳. 你用"幾乎沒人做"來暗示這東西不是那麼重要,好像不是很客觀的發言
    卡內基廳是個好例子,1986年翻修後大家認為聲音變更糟糕,他們是買不起夠好的測量設備嗎?不妨比較卡拉揚DG時期早期在小耶穌廳的錄音和後期柏林愛樂廳造好後的錄音,錄音師同一人、樂團、指揮都相同,聲音品質差了多少?更現代的音樂廳是聲音更好的選擇嗎?如果答案還是「不一定」(從多數好錄音選擇的老場地來看,似乎是如此),那麼如此先進又客觀的現代聲學到底給了我們什麼保證?

    引用 作者: jagdzaku 查看文章
    你問問現在的AV影音玩家,哪一台AV擴大機沒有這些配備的? 事實上用的人很多,只是在hiend玩家心中,盲目的相信多隻香爐多隻鬼,認為物理性的聲學調整可以,電學的調整罪大惡極的人比較多罷了. 再者hi-end級的調整工具哪會沒有? Cello audio palette
    FM 133/233, Mcintosh 前級, accuphase DG系列....這些東西,要不了多少錢?
    Pioneer的環繞擴大機都有MCACC,同個公司的頂級TAD從SACD到前後級,為何都沒用上呢?Denon、Marantz的環繞擴大機兩萬元就可以買到麥克風跟Audyssey EQ,頂級的立體聲器材怎麼都捨不得買來裝上去用呢?
    Cello Audio Palette跟FM 133/233,先前討論已經說過了,原廠都是設計來校正扭曲過頭的錄音用的,上禮拜音響展我也去FM房間再聽了一次,老闆還是不厭其煩的解釋該怎麼根據唱片的問題調整這些器材。為何人家賣普拿疼您卻一定要說這東西吃了能保肝健胃呢?難道是...您也被我傳染「腦內補完」了嗎?(對不起我還是忍不住,若有冒犯還請見諒)Accuphase DG系列跟McIntosh前級,我能理解在您心目中這些功能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性。您或任何其他人若純粹為了這些功能選購這些器材,我也願意給予百分之百的尊重。
    我再強調一次,我沒有說我一定對(畢竟我以前也走錯過,誰敢保證這不是又一次?),只是跟您一樣,講出我現在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引用 作者: jagdzaku 查看文章
    還有我從沒看過誰講測量調整後就一定會好聽,你每次發言都很愛腦內補完喔
    難道又是我誤解?原來講測量跟調整,都不是為了要好聽?

    劉名振

  8. #177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ojuiyang111 查看文章
    現場沒有唯一,

    錄音作品也沒有唯一,

    錄音團隊或演奏者決定了大部分的訊息,

    我們重播唱片時作最後的調整.定調現場...:o
    其實我還認為,真實的現場,在經過麥克風之後,已經不是我們人耳所能聽到的了,就算近場收音,甚至像一些mic夾在樂器上收音的,我們把耳朵也放在同樣的位置,也不一定能聽到一樣的聲音!
    所以我覺得以唱片來說,它的現場,是在錄音那當下錄進帶子的聲音!

    而對我們人來說所謂的現場,究竟能留存在何處?:^)

  9. #178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其實我還認為,真實的現場,在經過麥克風之後,已經不是我們人耳所能聽到的了,就算近場收音,甚至像一些mic夾在樂器上收音的,我們把耳朵也放在同樣的位置,也不一定能聽到一樣的聲音!
    所以我覺得以唱片來說,它的現場,是在錄音那當下錄進帶子的聲音!

    而對我們人來說所謂的現場,究竟能留存在何處?:^)
    其實這樣也不是不好阿,不然那些演奏會怎辦,聽到的一樣那還要去聽現場嗎:P

  10. #179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hen3058 查看文章
    其實這樣也不是不好阿,不然那些演奏會怎辦,聽到的一樣那還要去聽現場嗎:P
    我想,去聽現場,或許是音響怎樣都比不上現場的真實感,
    但或許又說音響也能聽到真實感,
    就像我上面說的,在一個現場裡,錄的是整個現場的一部份現場,再把這些各個部份混合一起,做過調整,變成一個我們聽起來能感覺到合理的現場感、真實感,
    但人耳在當下聽的,卻是這整個現場的全部,不是多mic銜接出來的,而它給人的感覺是最直接...

    我就不相信人去聽現場能聽到那麼多樂器細膩的聲音,也不相信唱片能聽到人在真正現場所聽到的那麼大的環境音或身邊的噪音...
    當然還有其他的差異,讓兩者都有著存在的必要...

    但也或許在音樂上來說,就如hojuiyang111兄舉例stereo sound 的老前輩認為的~音響是可以超越現場的...8)

  11. #180
    註冊日期
    2007-12-12
    文章
    4,701
    Thanks
    593
    Thanked 2,728 Times in 1,37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其實我還認為,真實的現場,在經過麥克風之後,已經不是我們人耳所能聽到的了,就算近場收音,甚至像一些mic夾在樂器上收音的,我們把耳朵也放在同樣的位置,也不一定能聽到一樣的聲音!
    所以我覺得以唱片來說,它的現場,是在錄音那當下錄進帶子的聲音!

    而對我們人來說所謂的現場,究竟能留存在何處?:^)
    我倒以為,比較好掌握的是音色,

    所以以現場的音質為參考,

    空間訊號,以自己的房間大小作合理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節奏或音樂性,就靠功力了.

  1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