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Brachy
當然是也不是啦,
我們看與解讀這個測試結果時, 先要把自己當作是那支麥克風來看問題, 才能找到問題!
首先, 先看到猝發訊號(impulse signal)是在21.5ms出現, 為何延遲21.5ms才出現?
因為這時間是從訊號開始啟程就是0.0ms點, 但要經DSP處理 (約5~10ms) +
類比後級delay (約0.1~0.7ms) + 喇叭發音後抵達麥克風的總delay時間.
所以我們以這21.5ms的原始impulse當作啟點, 然後再去看後面冒出來的一堆次發波.
若是在無響室測試, 這第一個impulse訊號後就應該幾乎平掉, 當然還是會有微小雜訊.
但是我們是在自己的空間測試, 所以會有一堆反射波! 但這些反射波太高絕對有害, 因為
會影響到原始的聲波! 若夠低則人耳不但不會察覺反而有助形成3D的假象. 多高叫高,
多低叫低, 請不要問我, 因為我也不知道!
以上面為例, 第一個次發波發生在原impulse1.5ms之後,
別忘記, 我們要把自己當作是那支麥克風來看問題!
所以這個1.5ms是指某個物件反射原impulse到麥克風的行經時間,
聲音每秒速度約344公尺, 所以1.5ms是指那個物件距離麥克風約為52公分.
這樣講, 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