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12-05, 12:45 AM
#3061
Deen夫婦 與 tetsuka 的音響家訪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5, 10:56 AM
#3062
在這裡我要平反一下,我帶去教授家第一首播放的是Amanda Brecker的Blossom專輯的第一首曲目Blossom。這張專輯倒底錄音好不好我無法評論,但是在我家裡系統播放時一開頭很結實的低頻聲在教授家播放是軟趴趴的而且人聲的感情起伏也都不見了。其實我真的覺得教授家系統的動態強、音場規模大、大量樂器同時出聲不會亂,可是樂器的音色質感就是差了一點。像是之前教授發表過的文章裡所提供的tosi試聽檔在教授家中播放所呈現的小提琴音色我就覺得沒有我自己家裡系統聽到的來的驚艷,不過最後教授系統換上我帶過去的網路線後我覺得樂器的音色質感就提升了不少。
PS:教授不好意思啦,或許是我本身的音樂素養水準不夠所以無法體會正確播放的古典樂的樂趣。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etsuka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5, 01:11 PM
#3063
本來昨晚要寫那天家訪過程的,結果我除了杜卡的鋼琴奏嗚曲,居然一時想不起來前面聽過哪些東西,索性就不寫了XD(可見那奏嗚曲的後勁有多強)
現在教授寫出來了,可以幫助回憶,就來補充一些吧。
 作者: psycho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音場很深,另外就是解析很高、低頻俐落有力,是我最喜歡的那種低頻,音響性對我來講是100分,音樂本身的美感如何我現在反而忘記了,但皮爾奈的管弦樂品質有保證,我回家聽一聽小牧神和聖方濟那張可能就會想起來了。然後我老婆因為音量不夠大聲,加上她那時還在專心評估這套音響系統,所以對音樂本身也沒什麼感覺。(看來不只器材要暖機,人也要暖身 )
 作者: psycho
SOCD319 歌曲集的第一軌和最後一軌的差異,我之前在家用力聽也一直聽不出來,在教授家則不費力地就聽出來了,兩家的解析力真的差很多,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說教授家的系統可以讓人"輕鬆地"欣賞音樂。
不過那天在現場並沒有針對這兩軌的差異做太多的討論,我老婆後來在回家的路上說,第一軌的鋼琴聲有明顯的箱音,她本來還想說是不是喇叭的箱音,後來聽別曲才證明不是,鋼琴箱音應該是鋼琴本身發出來的。請問教授我老婆的判斷如何?那是鋼琴的箱音嗎?
至於Audiomat和Nano DAC,我聽起來的差別是Nano DAC的聲音瘦了一大圈,聲音沒那麼豐富多彩,我問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為何?tetsuka說原因很多,這邊差個10%、那邊差個10%…加起來就差很多了;教授說最主要是電源,Audiomat的晶片不怎麼樣,但電源組件很好,Audiomat這個品牌本身不同價位等級的DAC,差別也是在電源。繼msp-600電供後,讓我再次體認到「電源為音響之母」這條音響真理。
 作者: psycho
然後應該是豎笛音樂了吧?剛剛找了半天才發現我好像沒有在 MY-HIEND這裡推薦過這張偉大超越級的豎笛音樂唱片:ZZT 358《La Clarinette Francaise》
其中我深愛的一首音樂是第九軌Andre Bloch(1873~1960)的《Denneriana》
而且當天Deen夫婦的感動應該遠遠超過上述的簡介文字吧?這首音樂的純粹美感就可以壓倒一切,法國人特有的幽默風趣也一直是音樂主幹,鋼琴角色極重而處處形成二重奏的美感,Deen的老婆(本身學過豎笛)說:她從未聽過這麼清楚與豐富的豎笛演奏細節內容.....當然了,也熱愛豎笛的Deen早就買過這張唱片,不過他老婆好像對Deen的音響播放結果非常不滿意......要換音響了!!
當天最後還回到這張唱片播放我也深愛的聖桑Clarinet Sonata, Op. 167,第三樂章慢板。大家都聽到前半段的極低音域是用嘶吼的,後半段高音域則是輕柔到極點,這麼誇張的表情對比當然也是我的音響走向最善長的表現。
我是聽得滿開心,不過我老婆對這張的錄音有點微詞,她覺得演奏家的換氣聲太大聲了,干擾她聽音樂XD
然後聖桑的Op.167第三樂章,前面低音的部份,她聽起來演奏中有一種憤怒感,而她不認為豎笛適合表現憤怒感,所以她不喜歡這首曲子。的確我好像沒聽過其它曲子用豎笛來表現憤怒,但我認為作曲家(尤其是愈接近現代的作曲家)為了開發更多可能性,去揉躪、實驗樂器的音色與表現方式是很正常的,不然我們繼續聽巴哈、莫札特時期的音樂就好啦(不過我相信只聽古早時期古典樂的,也應該大有人在就是了),而且若說這是聖桑的實驗,我覺得算是成功的,整段樂章前後這樣的對比滿好的啊。
至於我家的音響,就算沒聽過教授家的系統,我老婆也從來沒滿意過,因為她平常在錄音室就已經聽到很好的系統了,家裡的音響對她來講只是勉強入耳而已。此外,我家的系統目前和教授家有很大的差異,除了訊源可以用s1500頂一下,其他有太多環節要動了,而且也不確定該先動哪個,其中我覺得電源應該是最重要的,沒有好電源,就算換了好器材,也只能發揮那些器材一半的功力吧,很浪費,但我們現在房子是租的,不太可能搞拉專線那些有的沒的,所以還是先用目前的系統將就著聽吧。
目前沒時間,後面的部份有空再繼續補充
此篇文章於 2017-12-05 06:41 PM 被 Deen 編輯。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5, 09:03 PM
#3064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5, 09:27 PM
#3065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5, 10:57 PM
#3066
 作者: psycho
又是這個令我百思不解的問題:什麼是『箱音』啊?
箱音是指喇叭產生了非音樂本身的聲音,實際聽起來是什麼樣子我也不知道,但我老婆後來確認那不是喇叭的箱音,而是錄音中鋼琴的聲音,所以不應該用箱音這個詞。
我老婆想表達的是「鋼琴箱體的聲音」,但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聽起來則像是「兩隻麥克風同時錄音時,因相位差而產生的聲音」或「用雙手捂著嘴巴講話的聲音」(他們在錄音室裡常聽到這種聲音)
此篇文章於 2017-12-05 10:59 PM 被 Deen 編輯。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6, 11:19 AM
#3067
繼續補充
 作者: psycho
Deen老婆播放一張她喜愛的cd結果發現在我的系統很小聲就可以聽到一大堆微小的細節
她放的是星際效應電影原聲帶的第8軌,也就是主角們在大浪星遭遇如山高的巨浪襲擊那一段的音樂。
這張原聲帶所有的聲音是分別在不同的空間錄下,並加上合成樂音,於後製時混合而成,所以沒有所謂的"現場",但仍有其虛擬的音場。我老婆她相當推崇第八軌的混音,因為配樂家漢斯·季默在整體的大音量樂音中,藏了一個細微的旋律,聽起來像是從極遠的前方所傳過來的聲音,這細微的旋律有畫龍點睛之妙,可以突顯出巨浪那驚天動地的震憾力。
我們當初買音響時,就是以這曲為試聽曲目之一,結果多數音響都聽不到那個細微的旋律,最後是試聽PMC twenty5 24這對喇叭時,才通過測試(不過我們試聽的喇叭很少,說不定大部份的喇叭都可以通過,只是剛好我們前面聽的沒通過而已)。雖然twenty5 24通過了,但在我們家,得開很大聲才能聽清楚,而在教授家則不用開很大聲就聽清楚了。
另外想順便請教大家一個關於PMC喇叭的問題,就是通常大家對PMC喇叭的印象就是暫態相對偏慢,而這一點在教授的標準中是不合格的,不過twenty5系列是由PMC的第二代所設計的,我在想會不會和由第一代設計的老PMC喇叭不同,或許暫態不再偏慢?我從沒聽過舊款的PMC,所以不得而知,有沒有人實際比較過新舊PMC的差異呢?
再回到當天的家訪,教授少提到1930年代的歷史錄音(我忘記曲目了,是孟什麼根的音樂嗎?)。那天教授放了一曲1930年代的歷史錄音,他想知道其系統是否能讓人可以舒服地聽這歷史錄音,甚至當成背景音樂聽,不過聽了之後,我們三人一致認為底噪太大聲,仍然有嚴重的干擾,還是不太適合當背景音樂聽,而且我老婆職業病發作,她說她很想把那個底噪修掉,但我想教授應該不能接受這種可能會破壞音樂的"加料"行為XD
好像差不多了吧,那天大家總共上了幾次洗手間之類的東西應該不用講,那麼我的補充就到此為止了。(END)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6, 11:27 AM
#3068
 作者: Deen
我老婆想表達的是「鋼琴箱體的聲音」,但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聽起來則像是「兩隻麥克風同時錄音時,因相位差而產生的聲音」或「用雙手捂著嘴巴講話的聲音」(他們在錄音室裡常聽到這種聲音)
所以教授知道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聲音嗎?之前您說「背後有些聲響學的東東我先研究一下,幾天後再來公布答案」,答案是什麼呢?
-
-
2017-12-06, 12:55 PM
#3069
 作者: tetsuka
Amanda Brecker的Blossom專輯的第一首曲目Blossom。這張專輯倒底錄音好不好我無法評論,但是在我家裡系統播放時一開頭很結實的低頻聲在教授家播放是軟趴趴的而且人聲的感情起伏也都不見了。
教授家的空間在35Hz有大陷,我猜Blossom的bass聲是因為這樣而變軟
人聲的感情起伏不見就想不到要怎麼解釋了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7-12-06, 02:34 PM
#3070
 作者: psycho
還有一個我們一起回憶:就是這張可怕的雍根管風琴協奏曲:
我們欣賞的是第四樂章,目的是要聽可怕的鈸聲。從一開始到第一次鈸聲出現,我家訪過很多系統都會覺得這段音樂真的是吵死人!那你們覺得吵嗎?......  
在我家沒那麼吵,在教授家比較吵,所以我才會說我家的系統比柔美(某些聲音被修飾掉了)
我老婆說銅管大合奏聽起來吵很正常,她以前在學校管樂隊時,銅管合奏時聽起來就像在教授家聽到的那樣
(不過會不會因為學生用的樂器比較差,所以聽起來比較容易吵?)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