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r兄,就算只聽44.1khz,一般來說,非同步USB的jitter比起SPDIF小太多了。
monster兄,
jitter無法解釋一切,但jitter的確是一些廠商的調音手段。
關於聲底,小弟有一些猜想,但必須先做一些實驗。
一旦有心得必定跟各位報告。
原先有看到您有貼兩條線想測試阻抗,但後來似乎砍掉了。
您不用客氣,如果想測試,歡迎來悄跟小弟聯絡,小弟很歡迎。
至於小白線的特徵阻抗,沒有人想要猜猜看嗎?
小弟晚上公佈答案.. (angel)
可列印查看
我不是說線材不好(雖然我比較希望有不偏重某個頻段的線材,但可能沒有這種完美線),而是訊源會比線材重要,如果只專注線材卻不重視訊源,本末倒置了,那會永遠玩不完也會有花不完的週邊線材。
我重視訊源的程度會遠遠大於線材、DAC、接地盒,訊源做了改動也會影響到後面任何線材、DAC、接地盒的聽感,如果有廠商願意研發在x86或x64架構上專屬的音響OS那就完美了,可惜這是美好的幻想,現階段不可能實現,以我個人感覺,USB訊號線>RCA線>>>>接地盒,最有感的是USB線段,我可以很肯定如果訊源優化越好就能有更好表現,線材只是把訊源輸出的訊號盡可能不失真,而上百萬的線我認為在多數的系統沒性價比,除非他的訊源是上千萬的,那才有意義。
科技日新月異,上百萬的線材很快會被新材料、新架構打死,然後你就會氣死,所以夠用就好。
當然,人各有所好,我也不反對買那麼貴的線材就是了。
我猜RC小白線居然可以幹掉一些廠線應該是頭跟線身阻抗都在75歐姆+-2之內吧,一些沒照標準75歐姆製作的廠線聲音正確性因此而輸給小白線。
另外在此謝謝bchsieh兄推薦的Semi-Rigid 50歐姆sma線材,現在裝在DT2和CCHD-957上面感覺聲音好像更自然控制力更好一些。不過由於Semi-Rigid的sma線實在不好裝卸所以也懶得換回去AB TEST了。(wasntme)附件 31423
請大家猜一下,純粹只是輕鬆一下,請大家別見怪~
小弟就公布結果了.. 結果如下圖:
附件 31422
左圖是小弟自行DIY的線,RCA頭是號稱75歐姆的WBT 0110 Cu,
線材是巷口賣場買的不知名品牌有線電視電纜線,規格為5C-FB,也是75歐姆規格。
右圖就是Realcable小白線。
跟之前解釋一樣,橘色兩個箭頭和綠色兩個箭頭所指的粉紅色小點,就是阻抗測量點,而阻抗測量值在下方匡起的地方。
所以,WBT 0110 Cu看起來應該真的是75歐姆左右的RCA頭,白牌5C-FB線大約是78歐姆。
而小白線的RCA頭的阻抗,無法非常確定,因為前方的BNC轉RCA轉接頭是巷口賣場買的,一顆25元。
可以看出這顆轉接頭中間阻抗變化非常大,有一段阻抗還掉到25歐姆左右。
這會影響到插在上面的RCA頭的阻抗判讀,不過應該介於52~63歐姆之間。
而線身則是52歐姆左右,毫無疑問。
一般設計的RCA端子的阻抗約為40~50歐姆左右,而大部分的SPDIF輸出入端子,用的都是這種普通設計的RCA座。
所以,如果中間的SPDIF數位線,用的是50歐姆的線身和RCA頭,
也許更適合使用一般RCA座的SPDIF端子,理論上反射的地方會更少。
以上為小弟的胡亂猜測。(blush)
重點是.. 如果真的要搞好SPDIF阻抗匹配,目前小弟所知,敢說自己生產的RCA座的阻抗為75歐姆的產品只有一個..
就是WBT 0120 系列,一顆千元左右,實在是很貴,小弟一直無法下定決心買來測試。
用了這個座(如果真的是75歐姆),再加上75歐姆的SPDIF線和頭,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
另外便宜的方案,就是把座和線頭都改成F頭,也就是有線電視的頭。
便宜又大碗,而且規格就是75歐姆...
聽過阻抗完全匹配的SPDIF的聲音,就回不去了.... (angel)
結果bchsieh兄小白線的測試結果好像跟大家想像的不一樣(wasntme)
這樣一來如果RC AN7510的線身阻抗跟小白線一樣也是50歐姆左右的話,搞不好真的可以用AN7510線身來製作sma時鐘線了;)
想想先算了,最近雜事多
光要去新天新地從上週講到現在
猛晃點 ....這週還是晃點
等過陣再請您幫忙
聲底這是真的頗妙,基本上幾個初步感覺
同廠商不管什麼線甚至道具大都能調到同質聲底
同線材作為不同用途還是會有類似聲底
目前試過的數位線材的確都會有差別,差別多或少
想到再補充
ps:關於usb 其實也有個疑問
之前 mac mini出來過 ifi usb 3.0基本 dejitter、隔離都有了,還是無法避免聲音平面化的問題,結果改用網路線走到NAA用USB出去就又是另一個光景,而且還沒接任何dejitter或usb隔離,雖然說這應該是mac mini USB不怎樣,但是還是不知道怎說呢....
是的 其實線材這東西 性價比上一般是比器材低
只是感覺這幾年器材也到了瓶頸階段了,所以線材反倒比較火一些,跟著新材料科學比較有炒作空間。加上對於耳機一族器材可升級空間相對小,線材反倒變成了可以玩的手段,以往常見的1/10線材/器材比在那領域反倒少見,現在一條國產耳道耳機線都可以出到4萬多了,但是頂級的耳道也在10萬初而已,感覺也炒熱線材。
其實不管器材線材都是避免不了聲底,在在就是那廠商所要呈現的畫面,最近一直在爬文,不管國外國內都很喜歡用中性、neutral,但是實際聲音的差異還頗大
至於音響OS 其實還是終究是回到環肥燕瘦的問題
看看現在各擁粉絲的播放器們....
另外不同線材影響誰大這還得要看整體搭配跟器材對線的敏感度,個人那台前級對電源線的敏感度就大到有點囧,換一換可以從清晰聲底到厚聲底
然後問作者,作者才說‘對啊,可是我沒玩線’ .....
所以才建議您地盒可以換線換地方玩玩,那條地線影響很大,為什麼? 不知道也沒看到有人提出合理解釋
不過必須說因為聲音有改變,搭不搭得上得試,也是這樣我才有一堆大陸的閒置地盒 唉唉
就個人聽過的地盒,感覺可能還是得看用家的電源環境,如果夠好了可能相對影響較低,這是也個人懷疑為何農夫主力市場都在亞洲。
我的樂之邦 HP11,原來接上谷津濾波插座有效果...而且還滿好的,鋼琴的聲音變得很清脆,每個鍵敲擊的力道可以更感受出。
大提琴也是大大改善,比較不會糊可以聽到大提琴的共鳴聲(分離度跟清析度),我就想說上了接地盒插CAT,怎麼改善很微弱,原來是HP11沒做好電源處理。
因為我USB、DAC都是餵超強的MSP-600-5,HP11不能用太差的。
我有點想搞JPLAY雙機,但是空間不夠~好殘念。
目前看過JPLAY雙機最省空間的作法是在日本網站看到使用ECS LIVA BAT-MINI來做JPLAY雙機
附件 31427
體積超小又省電,也可以全部使用線性電源來供電。
monster兄,
針對您提的這點,小弟有一些淺見。
常聽到人說,音響換線材聽得出來不同,但儀器測不出來。
小弟最近胖了三公斤,用再精密的儀器量小弟的身高也量不出體重的變化啊。
小弟認為,人耳所聽的的任何聲音變化,儀器必定測得出來,問題在有沒有把聽感跟物理參數配對起來而已。
不看個別器材,就只看整個系統所發出的聲音來說,小弟認為,只要把以下的參數關係全都測量出來,任何聽感的變化就可以量化:
1. 頻率響應 vs. 音量
2. 各次諧波失真 vs. 音量
3. 底噪 vs. 頻率 vs. 音量
4. 相位移 vs. 頻率 vs. 音量
5. 暫態 vs. 頻率 vs. 音量
換句話說,小弟認為,只要以上的參數關係不變,人耳就聽不出差異。
而只要人耳有聽到差異,以上的參數關係就一定會變動。
接下來的下一步,就是要把人耳所聽到的差異,跟這些參數關係的變動做連結。
例如聲音吵和耐聽,有哪些參數有變化?
聲音快和聲音慢,又是哪些參數有變化?
那麼松香味呢?韻味?音樂性和音響性?到底參數是怎麼改變?
蒐集完這些資料之後,不但可以分析出各種聽感和參數變化之間的關係,
還可以知道人耳對哪些參數最敏感,又對哪些參數最不敏感。
再更進一步,可以將同一品牌的線材或是器材做相同測量,和另外品牌相比。
例如可以量測許多不同的Realcable線材,看看哪些參數變動,哪些參數不變。
然後再對其他廠牌做相同的測量。
交叉比對後,也許就可以知道,所謂的Realcable(或是其他廠牌)的聲底,到底是哪些參數在控制,數值又是如何。
最後一步,就是要把這些參數的變化,連結到硬體的物理參數上,例如改變阻抗、感抗、容抗等等,對這些參數有什麼影響。
這個步驟相對簡單,只要能透徹理解背後物理意義,問題並不太大。
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聲音。
哈哈哈哈哈哈哈.... (devil)
然後.. 光是第一步就要做到死.. 單靠個人努力是幾乎不可能辦得到的。
小弟想說的,就是音響其實沒那麼玄,只要有完整而有系統的研究,應該都可以有清楚的答案。;)
照片的電腦JPLAY雙機的系統是AUDIO PC安裝SERVER2016、CONTROL PC安裝SERVER2012R2,當然要安裝WIN10也是沒問題的。基本上體積小CPU時脈就高不起來這是沒辦法的事,其實你要雙機上MSP600也是可以的。如果不在乎體積跟預算的話倒是可以提供日本JPLAY玩家測試過的JPLAY心得給大家做個參考。
日本有位發燒友使用過下列的CPU測試JPLAY的音質:
Celeron G3930T
Core i3 6100T
Core i7 7700T
XEON E3-1235Lv5
XEON E3-1240Lv5
XEON E5-2660V2
最後結果是XEON E3-1240Lv5 + C236晶片組主機板 + DDR4 ECC RAM的聲音是最好的。
他的JPLAY電腦設定都是關掉CPU的HT和動態時脈調整,然後把時脈固定在JPLAY能正常工作的最低時脈。至於線性電源跟交換式電源他自己的測試是主機板24PIN電源使用交換式電源聲音動態會比線性電源來的好,CPU用的4PIN電源使用線性電源聲音會比交換式電源來得細膩。他自己認為的音質提升優先順序是1.CPU使用線性電源 -> 2.使用ECC的RAM -> 3.更換為低功耗高效能的CPU。
我自己是認為關掉CPU的HT和動態時脈調整然後把CPU時脈固定住不要一直變動對所有CAT音質應該都會有幫助的。
基本上雙機都是同樣的設置,如果雙機的CPU不一樣的話請把性能強的CPU給CONTROL PC使用。
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日本發燒友的心得我只不過介紹過來給大家知道而已,因為台灣JPLAY相關資訊不多所以我才會找資料找到日本去。
這次提供的情報跟上次介紹的M12 Switch Gold都是同一位發燒友提供的心得,但是今年9月底因為日本鄉民嘲諷JPLAY跟他的心得是玄學所以他把BLOG給關閉不公開了。後來我寫E-MAIL請他讓我加入BLOG邀請名單有幸獲得他同意,所以目前他的BLOG內容台灣可能只有我看到而已...
其實玩音響難得的是有人願意公開自己的實際測試心得尤其是JPLAY這種小眾軟體,有願意提供心得分享的人的情報可以讓大家少走一點冤枉路。
最後如果有懂日文又熟悉Linux的人可以去抓日本人開發專為音樂特化的Kona Linux 4.0 blackjack回來試試看。根據我上面提到的日本發燒友的講法說單機Kona Linux 4.0 blackjack的聲音就可以比得上JPLAY雙機了,而且Kona Linux 4.0 blackjack對CPU的差異不像JPLAY那麼敏感可以用低階一點的CPU就好。因為我對Linux系統完全不熟所以就沒有實際使用過Kona Linux 4.0 blackjack,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抓回來試試看。
我的U3TT突然抓不到數字時代2了~~~(angry)
PC→LINDY→長芯盛1號→USB3.0 ONLY分離線→HUB→USB3.0 ONLY線→LINDY→長芯盛2號→REALCABLE USB→數字時代2
後來查修是長芯盛1號這段分離線故障,特別容易斷(斷電還是斷數據不知),在特定角度才能正常,暈倒。
我把它的B公全部拆開,五條線都是一堆膠,導致稍微拉拔就會接觸不良...然後那條線廢了
暫時先直接用1號長芯盛聽,也不透過HUB了(線壞了)
經測試 A公 TO A母 DC分離線較穩,不經過HUB簡直無法聽...
通過這次故障,我才體會到「USB解決方案」、「U3TT方案」缺一不可,這兩者搭配加上nano dac可以秒五萬元廠機了...,前者是骨架(定位、正確性、分離度、結像),後者就是肉、水分(細節量)。
靠,我還只是用nano dac...
露天拍賣沒賣長芯盛了,要買去中國亞馬遜...
https://www.amazon.cn/Everpro-USB2-0...9387742&sr=1-2
忙了一陣子現在才有空好好回文!先回這一篇:
gangster.tank 提到的這一張是非常殺音響的唱片無誤,但是它是『另一種殺音響』。
殺音響唱片有兩種:一種是它真的是錄音絕調,播放出來有任何問題就一定是音響系統有問題;另一種是它錄音真的有缺陷,而那種缺陷在音響性能有問題的音響系會被誇張地放大。這張FYCD001正是後面這一種,我一再高舉的正確歷史錄音也全都是這一種。
這張錄音錄進太多『雜音』,本身器材的躁音也完全沒有修飾,所以在不頂級的音響系統是『非常非常吵雜的!』。如果是有修飾傾向的美聲音響,通常會用力放大這些雜音,造成『吵到聽不下去!』。我還有這個錄音的LP呢!更是專殺不夠HI-FI之LP系統的超級利器,至今還沒有幾套LP系統可以通過考驗的.....(devil)
只有絕對正確的播放系統,才能讓那些雜音忠實還原成『自然界的背景音』,這時我們的知覺系統就會成功把它當成正常的聲音,聽起來就不會麼吵了。所以這張唱片最挑的就是訊源!訊源不能忠實還原,後端再強都是死;以我們電腦播放的HI-FI性能來說,大概全世界沒有任何LP系統可以比得上,後端再頂級也沒有用,因為從訊源就己經死掉了。相反的,使用正確的電腦播放系統,真的是後端只要NANO DAC + 三萬元系統,就可以全面電掉千萬級的LP系統與傳統CD轉盤系統了。
所以這張唱片的確是非常可怕的殺訊源唱片!但是它本身錄音是不夠頂級的,因此拿來玩死別人的系統很好玩,自己欣賞就不夠爽了....(devil)(giggle)
再來是一大堆談到USB線的等級與 bchsieh大魔王提到的阻抗匹配問題。
usb線最大的問題是:訊號線與電源線從頭到尾就是不能做在一起!!!我相信以bchsieh大魔王的實力一定可以測量出這種做法先天就是要讓訊號與電源雙重污染的。但是廠商『不能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這是銷售大忌!所以它們都被迫設計正常的usb線,然後造成usb線再怎麼貴都是cp值低到可笑的垃圾.....
更有甚者,為了讓這種錯誤結構能好聽,廠商還被迫降低了usb中的訊號傳遞或電源傳導。例如說鑽石級的usb線之數位訊號的水準,就算過電源訊號分離,簡直是被同廠牌低兩級的同軸線打好玩的。real-cable也一樣,usb線的訊號端水準,依我聽來大概也只有小白線數位線的水準而己,差 AN7510 差到爆........這沒辦法測量,完全是用我的主觀耳朵以音響性能的提升量來估計的。
所以建議投資到『兩條』 REAL-CABLE 的 USB線(一條訊號一條電源)就夠了!再往上,無論貴到幾十萬元都沒有用啦!除非設計成電訊分離那還有試試看的價值,否則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是『性能下降』喔!我己經試過很多了......(devil) 很多幾十萬元的類比線雖然不是我的菜但還算能聽,而它們的USB線一換上我的系統簡直是一場大災難!!
而至今為止極少數設計成分離線的廠商,聲音還是完全不合格,真是慘...........
至於USB線市場為什麼沒有正確的反應?因為懂USB的音響高手幾乎沒有.....(giggle) 你看,45萬元級的 AUDIOMAT DAC,音響評論員還稱讚它的USB口的聲音如何如何......只有我很清楚這個USB口比兩仟元的 DIGITIMES 2 還要爛到天邊去.....(devil)
===========================================
再來是 bchsieh大魔王的 阻抗匹配論。我非常認同喔!不過,『聽過阻抗完全匹配的SPDIF的聲音,就回不去了....』這句我到很有興趣....(devil)
我是認為數位傳遞在音響科學上還有一些未知因素,導致類比性能會干擾數位性能。因此『阻抗完全匹配的SPDIF的聲音』可以避免線材本身的水準?甚至超越線材水準?我可真的有點不相信,恭請大魔王設計(改裝)一套 digitimes 2 + nano dac來打我的臉,到時我就把 AUDIOMAT DAC送去改了.....(angel)(clapping)
最後是 tetsuka 提供一堆日本玩家的 JPLAY心得,都是好貨!......(clapping)(clapping)
但是我看得出來,這些日本玩家比較是從『音質』『耐聽』走向去調整CAT,甚至我懷疑是因應『小空間、大喇叭』的日本燒友先天特性而設計的,所以我為這些資訊我會如此挑選對自己有利的:
1、凡是降低干擾的,一定有利。例如關掉HT、定頻.......
2、凡是先進的產品或是製程的,一定有利。例如 DDR4,不過我敢賭超高速的 NON ECC DDR4-4200 應該 會過低速的 ECC DDR4。而 14NM 的 E3-1240L v5 最佳那很正常吧?不過我不會花這筆錢,寧可選一般 I7 多加一顆 1500W的 POWER。
3、線性電源我就百分之百反對,一定是後端音響性能或空間不佳才會如此......(devil)
4、LINUX 我也非常懷疑!它如何把所有CAT中的晶片之自動節電功能取消?如果有做到再說;bchsieh設計的linux我還會相信一點,至於 pi 那就真的xxxxyyyy............
5、非常反對那麼小的cat系統,除非真的空間太受限,不然 pc 永遠往上打三級以上的筆電,聲音實在損失地太慘烈了。
6、最後,鬼才知道,cat的外殼真的『越大越好』,真的是鬼才知道!絕對不能裸機,這個也是鬼才知道.....(blush)
其實別人的心得只是給自己有個參考方向免得瞎子摸象不知從何下手優化CAT,畢竟每個人的器材跟環境都不同還是要實際試過才知道對自己的系統有沒有正面效果。
記憶體在相同時脈下我覺得有ECC的RAM應該還是比沒ECC的RAM會來的好,而E3-1240L v5除了省電低功耗外沒有內建GPU可以減少CPU運作時的干擾也是它的優勢之一。至於線性電源我覺得還是要看地方使用測試過才知道效果好壞,至少在我這裡把NAS和CONTROL PC連線的HUB供電從MSP600-5換成5V線性電源後JPLAYStreamer播放的音質改善了不少。不過如教授所說CAT使用高品質大瓦數的交換式POWER其實比較重要,至少在動態上不會被壓縮其實聲音也不會差線性電源多少。
教授,
USB線材有諸多條件限制... 有空再談。
如果有機會,小弟做個小玩具給您試試,也許會有很有趣的結論。
至於阻抗完全匹配和線材水準,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只要阻抗完全匹配讓jitter最小化,DA所能轉換出來最初的類比訊息量是最大的。
至於這些訊息最終如何完整呈現,靠的就是線材的水準。
至於為什麼數位線的類比性能也會影響聲音?
小弟認為,因為全部的類比和數位線路都是相連的,數位線雖然傳的是數位訊號,
但裡面仍然會混著音頻(20~20KHz)的訊號(例如低頻雜訊等等,並不是指真正的音樂訊號)。
只要中間不經過完整的隔離,這些音頻訊號就會因為不同的線材,不同的電路設計,
從頭到尾不斷的疊加,進入到類比電路內,最後混在音樂訊號內一起輸出。
換個例子來說明,就像是為什麼電源線(無論是交流電還是直流電)的品質會影響聲音?
明明都是110V/60Hz的交流電或是5V/12V的直流電,跟音樂訊號一點關係也沒有,怎麼會有影響?
道理其實都是很接近的。:}
教授,
其實linux要把CAT中的晶片自動節電功能取消的方式非常容易。問題在1.使用者通常不知道要怎麼關,2.除非修改所有的驅動程式,不然這些針對CAT優化的linux系統,剛安裝完之後的預設值都是將自動節電打開的。
基本上,如果沒有指定使用某牌某型號的硬體,無論是使用何種可以安裝在x86/x64電腦的CAT作業系統,優化都有其一定的限制。
要做到完全優化,就一定只能針對某個特定型號的硬體才有辦法做得到,例如大名鼎鼎的P900 CAT系統,又或是小弟在下閉門造車的Linux CAT系統。(blush)
至於CAT外殼越大越好,應該是抑制震動和隔離EMI/RF的原因。
如果有小而重的外殼,內部貼滿3M EMI/RF吸收材,小弟猜測效果應該不輸大外殼。;)
其實ECC與1240L,我覺得是同一個概念,就是sorting過.
先說ECC Ram,他的運作機制中其實會多一個CRC的環節,
增加整體傳輸的延遲,照理說是比較不利的(假設大家都同意
逼近real time的環境能有效穩定時基).
但因為他是設計給有高負載I/O需求的工作站以上系統使用,
所以其顆粒品質的挑選與驗證會比一般消費級嚴苛許多,我推測
這有助於改善他的訊號輸出品質,包括產生的電氣噪訊,網眼圖的聚焦
程度.同樣的,當年P900那邊非常推薦的2000C8超級模組也是一樣道理.
唸半導體材料的也都會跟我說,每顆Die都是獨一無二的,差別只在於堆在
一起會不會出事.
1240L之類的低功耗版CPU也是一樣道理,Intel特地sorting出最好的Die,
能在教較低電壓 較少晶隙漏電的情況下上到高時脈,明顯壓低TDP.帶來的
好處我猜也是噪訊減少與訊號品質較佳.
所以我下一台主機的目標就是找這種特挑過的低功耗CPU,與高階記憶體模組,
一分錢就有一分貨,IT領域其實可以很單純.
Hi,謝兄
不知道您實際試過貼EMI/RF吸收材在機殼內了嗎?
我自己的少數經驗是,很慘,聲音會整個乾掉,沒有完整的
泛音結構,聽起來只有呆板能形容.
甚至把那些吸收材(如果效果夠強的話),放在系統附近,一樣
有同樣的負效果,控制面積大小跟擺放距離可以產生一定變化,
但全都是挖東補西的下下策.
反倒是結構紮實(EX:一體成形)剛性足夠(EX:3MM鋁板)確實有好處.
例如我現在使用的 http://www.silverstonetek.com.tw/pro...id=200&area=tw
以及之後很想用的 https://www.in-win.com/tw/gaming-chassis/909
當然HD PLEX更棒了,只是還要考慮搭配的電源方案,不太方便.
https://www.hdplex.com/hdplex-h5-fan...uter-case.html
gangster.tank您好,
小弟有看到您之前已刪掉的貼文,詢問家中如果有其他電器使用時,音響聲音會變薄變平的問題。
有兩個問題想請教:
1. 請問您有拉專線嗎?
2. 請問是什麼電器使用時,問題最明顯?
小弟猜測可能的原因有幾點:
a. 其他耗電量大的電器同時使用,使電壓降低,所以音響沒吃飽。
b. 其他電器產生大的電源雜訊干擾,影響音響。
c. 其他電器(尤其是吹風機)讓市電的直流成分變大,影響聲音。
如果沒拉專線,要解決方法,請先至少拉一條音響專用的電源專線。
接下來,在電箱內,把除了音響專線以外的所有分支水火線,全套上磁環。
如果以上這些辦法都還無法解決問題...
接下來的解法的花費都不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