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依照兄的看法,只要用此法,大家可以用「看」的來挑音響了。
小弟不才,認為此法誤差過大:真實樂器在一個空間中的聲音來自一個發聲點與四面八方的折射結果,用立體聲音響完全沒有辦法重現這種聲響效果,發聲點、發聲條件都如此不同,怎能會得到接近的結果呢?
用兩個喇叭放在前方要「現場重現」無非緣木求魚,我們在欣賞的都是錄音師、母帶處理工程師的創作結果。「傳真」是更接近錄音內容的真,而非現場的真。
可列印查看
因為R3的輸出阻抗不高啊!請看
http://stereophile.com/content/audio...r-measurements
如果您是用單端(RCA)的輸入(假設ASR的輸入10K是指RCA輸入),那當然沒問題啊(10:1以上的輸入:輸出比)。如果您是用平衡(XLR),假設ASR的輸入還是10K,您可能會在20Hz的地方有一點損失。但是一般音樂在這個地方的訊息量本來就很少,人耳在這裡也相對的不敏感,差那一點,對大部份人來說,應該是聽不出來的。
ARC的機器一般來說,測量出來的規格以管機來說,是相當出色的。
小弟不才,不過我還記的John Dunlavy也是很重視數據的人,他們的產品量好像稱不上大量生產。
您說“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是這些偏重大量生產的大型喇叭廠?大公司裡面老闆要怎麼決定工程師的貢獻程度?拿數據出來看最清楚”
請問您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是“想當然耳”嗎?
商品要出廠前都要QA/QC,用數據測量可以保證第一台和最後一台的品質在可以測量的範圍內是一樣的。您不用數據,難道您要一台一台聽嗎?Hi-End的小公司可以這麼玩,大公司大概不行吧?
Stereophile曾經刊過很多小廠的產品,聽起來,測起來,都有問題。小廠趕快送一台新品來,告訴Stereophile這個理由,那個理由(上遊廠商送錯貨,元件標示錯誤,等等)。有這種問題,您想那些小公司是怎麼QA/QC他們產品的?
注重數據的人不少,但是把數據跟聲音品質畫上等號的人倒是不多。我看這麼多訪談,Spica的John Bau算是少數能說出一套道理者。John Dunlavy、Jim Thiel都很注重技術面,精神值得敬佩。但是也有Hi-End廠商跟我抱怨過上述其中一位不肯聽勸換上好一點的分音器元件(當然,是因為測試數據沒差),不然他們產品聲音還可以進步很多。8)
音響工廠的QC我看過不少,每一台生產的器材測量合乎某個數據範圍是基本美德,如果連這都辦不到,那就不能說是量產品了。生產、製造線上進行測量這我是完全贊成的,有夠好的QC,聲音很爛的產品也可以完美大量複製。:o
但是我的疑問還是不變:到底發燒友要用什麼儀器、測量什麼,能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好的重播品質?什麼是耳朵聽不出來卻有重大意義的聲音差異?(「耳朵聽不出來的聲音差異」還真是個有趣的詞)
劉sir也習慣廣泛的探討將問題不斷擴大
要用簡單的回答是比較難,偏偏我老是不習慣打太長
(1) 麥克風跟人耳是不一樣的,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
當天有在現場的人應該都很容易從我撥放的音樂版本中,判斷何者較接近現場
但不在現場的,我想有50%以上會判斷錯誤
(2) 頂尖母帶處理工程師? => 這個就更難簡單回答了
任何人都可依自己的喜好做母帶處理呀....:D..有母帶就行了
不在現場是因為他們無法再現場,若是他們能在現場,一定會有更好的作品出現
然而不在現場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憑自己豐富的經驗,處理出接近應該要有的真實聲音
經驗與技術就是他們資格的來源
從另一方面來看,許多大師只是製作出許多人喜歡的假聲音
這點我也會在錄音聆聽會上呈現出來
(3) 買XRCD、Blu-Spec、HQCD的人耳力都有問題,因為這些唱片一律都是由不在現場的人處理的。
這個我就看不懂了????奇怪的反推論
XRCD強調master技術
Blu-spec與HQCD是強調更好的材質,當然有時會重master
不過這為什麼會跟耳力不好有關係,理由同(2)
(4) 經過混音,錄音就變成混音師來決定作品要如何呈現了......混音能免則免,當然實際商業上很困難......不過我們錄音計劃就是要避免這段,達到原音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