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可以來試試看囉,
可列印查看
有緣就可享用啦,
原始機簡陋的架構,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9&d=1344402727
目前使用這張的第1首來校正"貓",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1&d=1344444124
當我的『敵人』不是好事,因為我會想辦法證明敵人是有問題的......8)
話說 rendzaw 認為改裝的藍光比cat+jplay『更正確』,而且聽感描述與林主惟極相似。我一直認為這就好像是 jplay 的 River模式與 Beach模式的差異,而且先天上 CAT 就是偏向 Beach,而『正確的』數位轉盤永遠只像River。因此我進行一個實驗來預測 rendzaw 的聽感現象。
當然最正確的方法是直接當面PK,但是我這幾周忙到連上站寫文章的時間都沒有....:~~~~~
請參考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918#post180918
我正是認為,比起CAT+JPLAY的 Beach來說,數位轉盤的聲音特性就像是『升頻』,把44.1嚴重缺陷的格子填滿,所以會出現一些44.1聽不到的細節。不夠正確的數位轉盤,這種升頻的結果就會變成難聽到爆的加料;夠正確的轉盤,這種升頻會增加細節、讓音樂變得好聽......一大堆優點。
相對的,CAT+JPLAY 因為是電腦,所以絕對不加料,有缺陷的 44.1 就讓它暴露缺陷,被 44.1 刪掉的細節就是活該死好。因此,使用 goldwave 把 44.1 『正確的』轉成 192/24(請參考連結中的討論),消失的細節就會部份重現了。
剛剛打電話問 rendzaw,他還是堅持改裝的藍光轉盤 比 cat2號+jplay 正確。但是我的重點是:
192 與 44.1 的聽感差異,是不是很類似藍光轉盤與cat+jplay 的聽感差異?
rendzaw 承認:是。
萬歲!!我確定 cat+jplay 還是可以達到極緻,只是『聲音走向』與頂級數位轉盤可能不相同而己!可以好好安心繼續忙著寫論文了....:D :D
介紹朋友使用3星5300,朋友的意願很高,在朋友家看到他有一台LG 650 3D藍光,
就向朋友說我纖帶回改機升級試試,不好聽再使用5300,於這2天就試了這台LG,
看了一下機器後面HDMI..同軸VIDEO..左右類比輸出..光纖數位輸出...竟然沒
有同軸數位輸出,
好吧就先聽聽類比輸出的聲音,實在是聽不下去,只好先改個同軸數位輸出來聽聽,
一樣是原始機LG真的是XXX和5300不能相提,
我來幫這個不會寫文章的 rendzaw 講清楚他的發現(我還沒實地驗證過,但是相信他的聽感):
rendzaw 根據『正確的tosi錄音』與『正確的十八吋大號角』,從改裝過的samsung bd-e5300找到了一個藍光機全面刴掉cdp與CAT的『聽感判準』。OK,當他測試另一台貴了一級的LG藍光機時,卻發現沒有達到應有水準,所以大罵爛機.........
可是使用與 BD-E5300 完全相同的改裝理念,對LG藍光機改裝後,不得了!LG藍光機遠遠超越『未改裝的BD-E5300』,而且與改裝後的BD-E5300不相上下,他私人還偏好LG這台。
OK,我一點也不驚訝!!....:D
理由很簡單,藍光機就像樂之邦 USB DDC的 XILINX方案一樣,先天就是『電腦性能』超強的東東,而『音響性能』要用錢來換的,便宜的藍光機就是要『偷料』,不小心偷料偷到損害了『電腦性能』,就不能聽了!!SAMSUNG BD-E5300狗運好,沒有偷料到『電腦性能』受損,所以一聽就知道潛力無限。
我之前有默默玩過DVD轉盤,時下最流行的PHILIPS DVD就是『偷料偷到損害了電腦性能』的最佳代表,國產ABOSS DVD與SAMSUNG DVD都是『偷料沒有偷到損害電腦性能』的好例子,當時林主惟正是使用SAMSUNG DVD,可是DVD轉盤要跟CAT比完全讓我聽不下去,所以我沒有推薦,直到藍光機出現才讓我推薦....:)
而 rendzaw 的改裝,只是把『被偷料』的東東正確還原,再加上原廠不懂的『對聲音很重要之零件』,OK,還原電腦性能,增加音響性能,當然『任何藍光機』都可以無敵了!.....:D
但是如果藍光機原廠對聲音有自己的品味,那就『死定了!!』,因為市面上99.99%的唱片都是錯誤錄音,一但原廠有聲音品味,一定會把電腦性能破壞、削弱而能播放錯誤錄音卻不難聽,那對無法通過 2011 TOSI 殺音響的考驗的。因此,越高級、越是大家公認聲音品質很好的藍光機,我會傾向認為『原廠』的聲音會越糟、越不是CAT的對手、也越通不過殺音響的考驗。
我個人是力薦 rendzaw 應該把『藍光機改裝解決方案』拿出來賣啦!可是人家有不同的生涯規劃,就看看誰可以『誘騙』他賣出來囉!這種東東應該視為個人的智慧財產權.....:)
說到這裡,有買這些藍光機的!!!你們有沒有去新天新地買幾張唱片、謝謝人家幫你們找到這麼超值的數位轉盤啊!?....:D 我己經逼 rendzaw 把幫我改裝與維修的工錢全部變成新天新地的唱片了......8) 8) 8)
新天新地最近在清倉賣一些Cascavelle的CD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875
有不少是Psycho大推薦過的。Cascavelle好像已是風中殘燭了,趕快下手不然過一陣子想買又買不到囉!
罹患中耳炎以後發現的現象....:P
前陣子大幅減少POST文,一方面是忙著寫論文,真正的原因是鬧了兩個星期的中耳炎,這是生平第一次因此吃藥又點藥水,實在是有夠不舒服又易煩躁,會覺得post文很累....(blush)
中耳炎再加上耳屎結塊,基本上左耳己經塞住了,醫師又放了一小塊紗布在耳膜上,請大家試想在寶貝喇叭的單體震膜上黏上厚厚的泡棉膠帶之下場......總之,我的耳膜己經嚴重失真了....:P
但是,身心極不適,聽音樂才能進行最大的放鬆,還是要聽音樂啊!結果音響一放,爛錄音還是吐血、爛演奏還是昏倒,一定要播放新天新地的正確錄音才能輕鬆下來.....:)
JPLAY 有很『累』的BEACH鑑聽模式與很『輕鬆』的RIVER模式,中耳炎的失真受傷耳朵會選那一個?對不起,還是BEACH,RIVER會讓我得不到最大的音樂快感,愴然若失.....:P
聽說鑑聽式的聲音很刮耳,受傷的耳膜聽到刮耳的聲音總會痛、會累吧!對不起,沒有聽到『據說很刮耳』的正確聲音,耳朵才真的受不了;『據說很刮耳』的正確聲音算連續聽個八個小時,受傷的耳膜還是一點都不會痛、爽得很!
最後,這樣子操耳膜,治好的時間還是比醫師預期地早,證明一點都沒有加重痛情哩!....:)
因此,罹患中耳炎以後發現的現象是:
1、所謂的『刮耳』,是認知問題,不是生理問題,強烈建議覺得新天新地唱片很刮耳的同好,一定要直接面對直接克服,因為它代表的是你的聲音認知被扭曲,絕對不是你的生理被傷害。
2、耳膜嚴重失真還是可以欣賞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我早就說過聲音認知與音樂欣賞都『絕對』與頻響圖一點關係都沒有了....:P
與聲音知覺最有關的,是『聲音的變化量』而不是『聲音的絕對值』。受傷失真的耳膜,『聲音的絕對值』當然是錯的,所以會覺得聲音變小變悶、耳朵有塞住的感覺,這都是『聲音的絕對值』,就是頻譜圖、頻響曲線最喜歡呈現的偏差觀點。
而『聲音的變化量』是指,暫態反應夠不夠快?相位準確有沒有問題?大聲後轉小聲能不能收回來?......等等問題,這些東東在一般談論測量的人往往不重視或難以測量,但是偏偏才是聲音知覺最重要的變項。實驗心理學早在1950年代就發展『訊號發覺論』來處理這個『知覺感受度』的問題了,最後的結論當然就是『聲音的絕對值』完全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聲音的變化量』。所以耳聾的貝多芬照樣可以創作音樂真的很正常,因為再怎麼耳聾、身體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偵測出像樣的『聲音變化量』的。這也是從出生就完全耳聾的海倫凱勒,照樣可以發展出透過一根指頭來欣賞小提琴演奏音色的原因。
音響系統有沒有發出極低頻或極高頻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反應出『極低頻的變化量』或『極高頻的變化量』才是真正符合人類知覺需要的有意義之高傳真;所以只要使用一對八仟元的rendzaw四吋全音域喇叭、不到80hz的低頻響應,就可以隨便一聽就知道《阿姐鼓》的超低頻是嚴重加料的、不正確的超低頻啦!
看起來以後就算耳聾了,照樣可以好好享受音樂,大家可以不必操心聽音響會傷耳朵了.....:P :P :D :D
再來一台asus 700來試試,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3&d=1345037843
3台原始機asus數位.類比輸出排第一,
ASUS原始機數位輸出和3星加強版就如goldwave和jplay的聽感差異,
等待加強完工可以想像應該可以名列前矛吧%304c++
Psycho大有沒有考慮過一個可能?有沒有可能您的心理把那些沒聽到的聲音補足了?
我也有幾次耳朵被耳垢塞住(感覺就像耳朵裡塞了耳塞一樣),很明顯的,這樣對聲音的接收絕對是有影響的。像我現在門外有一台很吵的冰箱,我要是把耳朵塞住,那個冰箱的噪音我就聽不到了。如果在家裡聽音樂,把耳朵塞住,有些比較小聲的部份也是一樣聽不到了。
耳聾對音樂的欣賞有什麼影響我不知道。貝多芬(還有其他好幾位年老失聰的音樂家)失聰之後還是可以寫出很傑出的樂曲,那是因為他們以經熟知那些樂器的聲音,在他們的心裡可以組合出最後想要表達的聲音。但是,如果有些樂器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就不太可能把那些樂器寫進去。沒聽過,他們要怎麼猜那些出來的聲音像什麼?我是不清楚,不過好像沒聽說那些失聰的音樂家後來還去“聽”別人的音樂會。我只記得讀過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的發表會裡完全聽不到聽眾的掌聲,還是別人拉了他一下他才知道。如果他連掌聲都聽不到,那麼音樂演奏裡有多少聲音是貝多芬真的能聽到呢?
耳聾能不能享受音樂?我不知道。不過,我很懷疑失聰者聽到的聲音和普通人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
psycho提到有人覺得新天新地的錄音很「刺耳」,
我想我對這個現象應該有某些程度的理解, 讓我來分享一下經驗,
先把話說在前面以免psycho之外的其他人誤會, 本文中所有「」裡面的字眼請不要過分解讀, 純粹是要用來拉大對比, 增加戲劇性而已
不希望這個變成軟體的筆戰......
第一次聽到新天新地的錄音時, 當時覺得這些唱片怎麼高音錄得這麼「特別」?
跟我比較熟的人或許都聽過, 跟新天新地代理的歐陸小廠比起來, 「大廠」的錄音我通常都形容為「高不起來」,
音樂總是少了一種很特別的活力......
後來我也說過隨著系統的進步, 「大廠」的錄音會進步, 會慢慢地拉近與新天新地代理的歐陸廠牌的差異......
就這樣可能會停留一陣子.....不管有沒有「加料」, 每個廠牌會變成各有優缺點......所謂的好壞甚至「正確」「不正確」會有一段模糊時期
然後系統再進步,
會發現「大廠」的錄音原來也「高得起來」......但是怎麼聽來就是.....有點「刺耳」.......
這時候再去聽新天新地的唱片, 發現, 除了高頻的延伸外, 最大的差異在所謂高頻的「厚度」.....這時候的高頻是很足夠, 沒有衰減的
而又能夠很耐聽, 跟只有高頻衰減的耐聽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但是我也相信系統再進步, 「大廠」的高頻的差異可能又會更貼近一點.......
但是本質上兩者永遠存在著差異, 對我而言「小廠」永遠優於「大廠」......
你們兩個的回文害我剛剛構思了一個小時的理論模型,最後還是想得不夠完整,都是你們害的....:D
假設聲音是 100% 的話,其中最重要、知覺系統主要依賴的『訊號』(旋律的訊號、音色的訊號、強度的訊號、和聲的訊號.....),應該佔不到1%、更可能是0.1%。所以高明的音樂家,可以直接讀譜就能欣賞音樂,樂譜的訊號與原始聲音相比大概是1/1億.....因此,貝多芬或海倫凱勒都是找到另一種記譜方法,從而得到創作或欣賞音樂的能力,或者說他們找到了聲音中最重要佔0.001%的『關鍵訊號』,所以很快就可以掌握全貌了。
我如果沒有這種『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怎麼可能聽得完幾萬張唱片又能快速辨別好壞?....:P
因此我到不認為這是『把沒聽到的聲音補足』,雖然看起來很像,但是實質上差很多喔!應該說:對聲音或音樂夠熟悉的話,會快速找到極少量的關鍵訊息,對非關鍵訊息就可以比較不在乎;所以才會讓兩萬元音響與六十萬元音響產生極類似的鑑聽效果。
而chsiang的情況很簡單:他是一個忠實的愛樂者,讓唱片教他『應該聽到什麼』。當然新天新地的唱片因為某組『關鍵訊息』太明顯,所以很快地教會他欣賞關鍵訊號而發現其他錄音很糟。但是透過音響的調整與強化,好不容易讓爛唱片的『關鍵訊息』稍微能聽了;但是這時新天新地的唱片又教會他『另一組關鍵訊息』,只好繼續藉由音響的調整讓爛唱片的『關鍵訊息』稍微能聽.......於是周而復始,不斷深化聲音掌握能力的情況下,遲早會成為一個一家之言、有預測能力的關鍵訊息擁有者.....:)
所以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藍光機出了這麼久,一片罵它聲音不如cdp之下,也沒有多麼瘋音響的林主惟卻可以快速辨別出藍光轉盤的優勢,這是『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的一種。而在法國、比利時、瑞士幾千萬唱片中找到真正高水準的唱片來讓我們中毒,這是另一種『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
欣賞音樂或玩音響一開始的確是一個開放心胸多元視野的歷程,但是隨著深度理解,就會開始依個人價值或美感出現『窄化』的『抽出關鍵訊息』之歷程了。到了這種情況,就不必害怕耳聾照樣可以聽音樂.....:P
所以無論什麼藍光機,被你一改聲音大走向都是相差不多了?那我的藍光計劃要啟動了....:P
三星那台藍光有一個極為致命的缺陷!它只能播放 NTSC格式,PAL完全拒播,破全區也沒有救,害我完全無法播放新天新地買的法國版DVD。
再來我會貪心希望這台藍光幫我播放 SACD.....:P
所以我大概要買一台 NTSC/PAL 相容且SACD可播的藍光了,目前最便值的就SONY與PIONEER的,再慢慢選好了。
這裡還要談到那張CD/DVD的目前最佳錄音的布蘭詩歌:
http://www.my-hiend.com/psycho/hv020076.jpg
雖然三星藍光機不能讀DVD,但是使用電腦把藍光的LPCM抓出來,除了48K/24BIT 與 44/16 之外,聲音聽起來,當然是DVD的好一點!因為完全相同的母帶,LPCM的規格好一截,人家是錄音正確、轉錄也正確的唱片廠商,當然電腦規格越高、聲音一定越正確。
因此很多人認為 DVD(或藍光)裡的音樂比不上 CD,真的要很小心!!只怕是自己的音樂美感能力己被加料CD毒化到分辨不出聲音真正的好壞了!!
當然了,不能拿幾仟元的DVD或藍光與數十萬的CD比....:P 不過,以上 新天新地與rendzaw 的努力,都說明了只要dac與音響系統夠正確、播放的軟體又沒有亂來,那麼『幾仟元的DVD或藍光轉盤與數十萬的CD轉盤』相比,己經翻盤了....:)
前天又去BestBuy多買一台Samsang的藍光機當備胎。當年Sony出的XDRF1HD 收音機只要90美元,現在沒貨了,一台要賣250元左右。我當初只買一台放在臥房用(這個收音機沒有喇叭,是像以前賣的調協器),後來想再加一台在客廳用(原來的receiver壞了),就買不到了。
不要買啦!等到 rendzaw 的藍光改裝方案成功了,我再『命令』他一定要賣一台給你,當然價格一定會比原始機貴非常多,但是原始機想跟我的CAT比,連門都沒有!....:D :P
說到這裡,我是覺得 CAT+JPLAY的BEACH模式真的開啟了一條『最嚴苛』的鑑聽之路,要說好聽、更像現場....也許改裝的藍光追得上,但是要談到無可倫匹的鑑識錄音、演奏與音響的水準,在此我還是先『賭』無論是什麼改裝藍光應該還是比不上,等著去rendzaw店裡映證這一點。
只是這種聲音到底是違反人性?太累?還是其他?......連我所尊敬的林主惟都不認同 cat+jplay,我就真的不知道怎麼解釋了....:)
http://it.oc.com.tw/ocitview.asp?gitid=2028010
參考此發表文章和內部的架構後,又是國產屬一屬二的廠家的產品,總覺得使用國貨遠比韓國貨好吧,
看架構也蠻豐富的感覺ASUS蠻有誠意的,於是買進一台來探探其潛力,
先前提到未加強前:ASUS>>3星>>LG---數位....ASUS>>LG---類比
經調整過後ASUS的架構看起來很健壯其實體質是最虛弱的,調整中多次發生根本不上電,
就因為最虛弱:3星>>LG>>ASUS---數位....ASUS>>LG---類比(LG無從調整)
所以呢對ASUS的印象從好到不好(y)(n)
LG..ASUS可以讀取2G USB隨身碟的WAV音樂檔,
96k wav也OK喔,
CAT快...........
用高價cd轉盤的可能會受傷,不過受傷最重的應該是CAT電源軟硬體線材搞來搞去的,一台幾千塊的藍光動一點手腳加上一台調的不錯的dac就可以讓人吐血...............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1.png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1.png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7.png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icons/icon10.png
我就知道你們的聽感雖然正確,但是『不夠全面』。今天去 rendzaw店裡測過了,如果只放 TOSI,的確藍光機被改裝地非常極緻,但是我早就聽出鋼琴的響板共鳴聲不大對勁了!所以使用這個測試一測: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4442#post54442
我拿來當錯誤示範的就是據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PHILIPS 1958的立體聲錄音。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n/226ok/grumi-1.jpg
相對的正確錄音(或正確轉錄)是這張 INA 出版的同演奏家類似曲目唱片,1957 MONO 錄音。
http://life.fhl.net/psycho/audio/imv049.jpg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201InaGru.wav
http://www.my-hiend.com/psycho/WAV/202PhilipsGru.wav
一測之下,果然如我所料!藍光機被改裝後,突顯 TOSI 的優勢,但是卻造成 INA 的葛魯米歐變得非常難聽;所以,是加料無誤....:P
當然 rendzaw說得也沒錯:不要聽ina的1970前錄音就好了嘛!但是這樣子就是沒有錄音水準的絕對辨識能力了,日後如果出了比 2010 TOSI 更好的錄音,會死得很慘!當然 rendzaw不用怕,他到時再改裝就好了嘛!可是這表示這台藍光機不是一個『事』而是一個『人』,無法成為普遍科學事實的。
除此之外,我是使用殺人放火的布蘭詩歌,確定了這台藍光機還是躲不掉數位轉盤最嚴重的問題:極低頻敲下去,低頻就會渙散了。
話說回來,要跟 cat 拼我是認為 cat 還是必勝....:D 但是今天一聽之下,的確是我所聽過最正確的轉盤之一無誤;現在麻煩的是不能商品化!因為沒有商品化是毫無意義的,大家買不到的東西,再好也沒有用。大家會發現我沒有強烈推薦LP,因為推薦了你也買不到啊!如何把這麼正確的藍光轉盤商品化而且永續經營,這才是藍光機真正能剁掉CAT的唯一可能。否則,目前最推薦的還是 CAT啦!只要按照我說的,『百分之百』可以得到一台正確又極緻的數位轉盤....:)
我想在這串針對錄音和鑑聽與調音再說的深入些
以小牧神(timpani) TOSI(solstice) 與psycho大提到的哈斯基兒與葛魯米歐(ina)為例
我想首先現場是完美的
在錄音的過程與後製基本上也都遵循了不加料不壓縮的基本大原則
但由於現場 錄音器材 的考量
導致錄音師一定不得不根據他的經驗與美學觀去錄製一個他心目中的好錄音
但這裡的美學
通常不是"一定要把它錄成如何如何"而是"甚麼一定得錄下來"
而通常這部分才是我們用來調音或鑑聽的客觀部分
如小牧神(timpani) 中 透明度 空間感 合奏感 樂團的動態
在 TOSI(solstice)中樂器的形體感與結構泛音 小提琴與鋼琴的表情與微動態
這些一定是錄音師最在意的
所以我們有相對客觀的參考基礎
而在 哈斯基兒與葛魯米歐(ina)中
受限於當時的錄音環境與器材
在做數位轉錄時最重要的是要保留下甚麼而不是補全甚麼
這些在原始錄音的缺陷在我們欣賞過程中不會造成妨礙
但若以之為鑑聽或調音的基礎
內心某處勢必有補足缺憾的衝動
容易造成判斷上的失誤
所以我說他還是用來當作驗收的成果來享受吧 ~~~
還有更高難度的科學方法在此補充:引用:
『不能憑一張唱片、或特殊唱片就定音響生死』這是科學的最基本素養,跟我提醒這個就像主惟說的:有人質疑蕾菲布彈錯庫普蘭一樣......我絕對不可能犯這麼簡單的科學謬誤啦!
我早在『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就提出使用多種唱片來全面檢驗音響方法了。一定是有的通過有的沒通過,然後再仔細理解沒有通過可能是什麼問題。當然了!怎麼可能每次評論音響都要把整套唱片從頭到尾講一次給大家聽?那不就每篇文章都要破十萬字?(07080722實在太偉大了!:D);所以當然是憑我的經驗,理解這套音響系統大概是放什麼唱片會出問題。然後就放.....當然可能沒猜中!然後再猜另一張....猜中了!
這麼複雜的過程當然不必每次都講清楚,所以在這裡我簡化過程,直接說結果。這個意思就是:不是『憑一張唱片、或特殊唱片就定音響生死』!而是,聽出問題來,但是不可以訴諸虛無飄渺的聽感形容詞。而是要有具體的、可操作的『證據』!OK,我提出最尖銳的證據,就是那張唱片,或者前述評論 USB DDC 或播放軟體使用的聲音檔。
當然,沒有人說這種方法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它是一套『具體方法』;也就是說,如果不存在『更好的方法』,就沒辦法證明這套方法是錯的或不完備的,否則只是虛無主義式的懷疑主義罷了。當然每個人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但是誰的方法可以客觀地操作出來?你說小牧神可以測音響,我只提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倒底播放小牧神要怎麼樣音響才是過關?好聽?生動?栩栩如生?還有沒有更虛無飄渺的形容詞?...:P
所以我認為最極緻的音響,就是全面通過這些唱片判準的音響;操作型定義非常清清楚楚的,這才是科學。
有沒有發現我使用 ina/philips 的鑑識方法是什麼?ok,我寫得太快沒有講清楚,其實看我的上述原文就知道了:
我不是因為播放 ina 不好聽而認它沒有通過判準,而是:
同樣的音響系統,使用改裝藍光 ina < philips;使用cat+jplay,ina > philips。
Ina 播放好不好聽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ina 的錄音方法與 philips 是絕對不同,而且 philips是公認加料嚴重的錄音。因此任何音響系統沒有明確:ina=/=philips,完全不合格;沒有 ina > philips,表示無法通過錄音判準。牽涉到個人詮釋喜好當然不算在內。
也就是說,它不是訴諸聽感的『絕對判斷』,而是使用兩種錄音的『比較判斷』。這己經是實驗心理學公認最客觀的實證科學方法了,連這種方法都不相信,我敢保證再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稱為客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