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08-14, 12:09 AM
#2611
此篇文章於 2012-08-14 12:12 AM 被 rendzaw 編輯。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rendzaw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4, 12:17 AM
#2612
新天新地最近在清倉賣一些Cascavelle的CD http://www.stsd99.com/phpBB3/viewtopic.php?f=6&t=1875
有不少是Psycho大推薦過的。Cascavelle好像已是風中殘燭了,趕快下手不然過一陣子想買又買不到囉!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4, 01:37 AM
#2613
 作者: rendzaw
LG 660藍光機
點光明燈後LG和3星車拼

上網查了查這台LG的價格近8K喲....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
2012-08-14, 02:00 PM
#2614
 作者: rendzaw
上網查了查這台LG的價格近8K喲....
這個級數選擇ASUS應該會不錯,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
2012-08-15, 12:52 AM
#2615
 作者: weikuang88
MyAV有人提到Philips BDP2600,也是便宜,也是僅有數位輸出,
不知道比起 Samsung BD-e5300的轉盤功能又如何?
如果不遜於e5300,那麼就有『不到3000元的數位轉盤』 :)
另外,Rendzaw兄提到e5300的加強電源主要是哪些?
個人就是從飛利浦的880開始我的調音歷程,再加上他家的錄音,對他家的產品興致不大,
您提到說加強電源主要是哪些呢?
不過就是那幾十個電子零件(電容.電阻.電感.....)罷了,
再經過敏感的號角鑑聽喇叭來設定零件該使用多少,
再再加上技術團隊的驗證,就是醬囉,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
-
2012-08-15, 05:24 PM
#2616
罹患中耳炎以後發現的現象....:P
罹患中耳炎以後發現的現象....:P
前陣子大幅減少POST文,一方面是忙著寫論文,真正的原因是鬧了兩個星期的中耳炎,這是生平第一次因此吃藥又點藥水,實在是有夠不舒服又易煩躁,會覺得post文很累....
中耳炎再加上耳屎結塊,基本上左耳己經塞住了,醫師又放了一小塊紗布在耳膜上,請大家試想在寶貝喇叭的單體震膜上黏上厚厚的泡棉膠帶之下場......總之,我的耳膜己經嚴重失真了....:P
但是,身心極不適,聽音樂才能進行最大的放鬆,還是要聽音樂啊!結果音響一放,爛錄音還是吐血、爛演奏還是昏倒,一定要播放新天新地的正確錄音才能輕鬆下來.....:)
JPLAY 有很『累』的BEACH鑑聽模式與很『輕鬆』的RIVER模式,中耳炎的失真受傷耳朵會選那一個?對不起,還是BEACH,RIVER會讓我得不到最大的音樂快感,愴然若失.....:P
聽說鑑聽式的聲音很刮耳,受傷的耳膜聽到刮耳的聲音總會痛、會累吧!對不起,沒有聽到『據說很刮耳』的正確聲音,耳朵才真的受不了;『據說很刮耳』的正確聲音算連續聽個八個小時,受傷的耳膜還是一點都不會痛、爽得很!
最後,這樣子操耳膜,治好的時間還是比醫師預期地早,證明一點都沒有加重痛情哩!....:)
因此,罹患中耳炎以後發現的現象是:
1、所謂的『刮耳』,是認知問題,不是生理問題,強烈建議覺得新天新地唱片很刮耳的同好,一定要直接面對直接克服,因為它代表的是你的聲音認知被扭曲,絕對不是你的生理被傷害。
2、耳膜嚴重失真還是可以欣賞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我早就說過聲音認知與音樂欣賞都『絕對』與頻響圖一點關係都沒有了....:P
與聲音知覺最有關的,是『聲音的變化量』而不是『聲音的絕對值』。受傷失真的耳膜,『聲音的絕對值』當然是錯的,所以會覺得聲音變小變悶、耳朵有塞住的感覺,這都是『聲音的絕對值』,就是頻譜圖、頻響曲線最喜歡呈現的偏差觀點。
而『聲音的變化量』是指,暫態反應夠不夠快?相位準確有沒有問題?大聲後轉小聲能不能收回來?......等等問題,這些東東在一般談論測量的人往往不重視或難以測量,但是偏偏才是聲音知覺最重要的變項。實驗心理學早在1950年代就發展『訊號發覺論』來處理這個『知覺感受度』的問題了,最後的結論當然就是『聲音的絕對值』完全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聲音的變化量』。所以耳聾的貝多芬照樣可以創作音樂真的很正常,因為再怎麼耳聾、身體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偵測出像樣的『聲音變化量』的。這也是從出生就完全耳聾的海倫凱勒,照樣可以發展出透過一根指頭來欣賞小提琴演奏音色的原因。
音響系統有沒有發出極低頻或極高頻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反應出『極低頻的變化量』或『極高頻的變化量』才是真正符合人類知覺需要的有意義之高傳真;所以只要使用一對八仟元的rendzaw四吋全音域喇叭、不到80hz的低頻響應,就可以隨便一聽就知道《阿姐鼓》的超低頻是嚴重加料的、不正確的超低頻啦!
看起來以後就算耳聾了,照樣可以好好享受音樂,大家可以不必操心聽音響會傷耳朵了.....:P :P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5, 09:49 PM
#2617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rendzaw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5, 10:10 PM
#2618
Psycho大有沒有考慮過一個可能?有沒有可能您的心理把那些沒聽到的聲音補足了?
我也有幾次耳朵被耳垢塞住(感覺就像耳朵裡塞了耳塞一樣),很明顯的,這樣對聲音的接收絕對是有影響的。像我現在門外有一台很吵的冰箱,我要是把耳朵塞住,那個冰箱的噪音我就聽不到了。如果在家裡聽音樂,把耳朵塞住,有些比較小聲的部份也是一樣聽不到了。
耳聾對音樂的欣賞有什麼影響我不知道。貝多芬(還有其他好幾位年老失聰的音樂家)失聰之後還是可以寫出很傑出的樂曲,那是因為他們以經熟知那些樂器的聲音,在他們的心裡可以組合出最後想要表達的聲音。但是,如果有些樂器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就不太可能把那些樂器寫進去。沒聽過,他們要怎麼猜那些出來的聲音像什麼?我是不清楚,不過好像沒聽說那些失聰的音樂家後來還去“聽”別人的音樂會。我只記得讀過貝多芬在第九號交響曲的發表會裡完全聽不到聽眾的掌聲,還是別人拉了他一下他才知道。如果他連掌聲都聽不到,那麼音樂演奏裡有多少聲音是貝多芬真的能聽到呢?
耳聾能不能享受音樂?我不知道。不過,我很懷疑失聰者聽到的聲音和普通人聽到的聲音是一樣的。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5, 11:42 PM
#2619
psycho提到有人覺得新天新地的錄音很「刺耳」,
我想我對這個現象應該有某些程度的理解, 讓我來分享一下經驗,
先把話說在前面以免psycho之外的其他人誤會, 本文中所有「」裡面的字眼請不要過分解讀, 純粹是要用來拉大對比, 增加戲劇性而已
不希望這個變成軟體的筆戰......
第一次聽到新天新地的錄音時, 當時覺得這些唱片怎麼高音錄得這麼「特別」?
跟我比較熟的人或許都聽過, 跟新天新地代理的歐陸小廠比起來, 「大廠」的錄音我通常都形容為「高不起來」,
音樂總是少了一種很特別的活力......
後來我也說過隨著系統的進步, 「大廠」的錄音會進步, 會慢慢地拉近與新天新地代理的歐陸廠牌的差異......
就這樣可能會停留一陣子.....不管有沒有「加料」, 每個廠牌會變成各有優缺點......所謂的好壞甚至「正確」「不正確」會有一段模糊時期
然後系統再進步,
會發現「大廠」的錄音原來也「高得起來」......但是怎麼聽來就是.....有點「刺耳」.......
這時候再去聽新天新地的唱片, 發現, 除了高頻的延伸外, 最大的差異在所謂高頻的「厚度」.....這時候的高頻是很足夠, 沒有衰減的
而又能夠很耐聽, 跟只有高頻衰減的耐聽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但是我也相信系統再進步, 「大廠」的高頻的差異可能又會更貼近一點.......
但是本質上兩者永遠存在著差異, 對我而言「小廠」永遠優於「大廠」......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chsiang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2-08-16, 01:03 AM
#2620
 作者: kevintran
Psycho大有沒有考慮過一個可能?有沒有可能您的心理把那些沒聽到的聲音補足了?
[恕刪]
 作者: chsiang
[恕刪]但是本質上兩者永遠存在著差異, 對我而言「小廠」永遠優於「大廠」......
你們兩個的回文害我剛剛構思了一個小時的理論模型,最後還是想得不夠完整,都是你們害的....
假設聲音是 100% 的話,其中最重要、知覺系統主要依賴的『訊號』(旋律的訊號、音色的訊號、強度的訊號、和聲的訊號.....),應該佔不到1%、更可能是0.1%。所以高明的音樂家,可以直接讀譜就能欣賞音樂,樂譜的訊號與原始聲音相比大概是1/1億.....因此,貝多芬或海倫凱勒都是找到另一種記譜方法,從而得到創作或欣賞音樂的能力,或者說他們找到了聲音中最重要佔0.001%的『關鍵訊號』,所以很快就可以掌握全貌了。
我如果沒有這種『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怎麼可能聽得完幾萬張唱片又能快速辨別好壞?....:P
因此我到不認為這是『把沒聽到的聲音補足』,雖然看起來很像,但是實質上差很多喔!應該說:對聲音或音樂夠熟悉的話,會快速找到極少量的關鍵訊息,對非關鍵訊息就可以比較不在乎;所以才會讓兩萬元音響與六十萬元音響產生極類似的鑑聽效果。
而chsiang的情況很簡單:他是一個忠實的愛樂者,讓唱片教他『應該聽到什麼』。當然新天新地的唱片因為某組『關鍵訊息』太明顯,所以很快地教會他欣賞關鍵訊號而發現其他錄音很糟。但是透過音響的調整與強化,好不容易讓爛唱片的『關鍵訊息』稍微能聽了;但是這時新天新地的唱片又教會他『另一組關鍵訊息』,只好繼續藉由音響的調整讓爛唱片的『關鍵訊息』稍微能聽.......於是周而復始,不斷深化聲音掌握能力的情況下,遲早會成為一個一家之言、有預測能力的關鍵訊息擁有者.....:)
所以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藍光機出了這麼久,一片罵它聲音不如cdp之下,也沒有多麼瘋音響的林主惟卻可以快速辨別出藍光轉盤的優勢,這是『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的一種。而在法國、比利時、瑞士幾千萬唱片中找到真正高水準的唱片來讓我們中毒,這是另一種『抽出關鍵訊號』的能力。
欣賞音樂或玩音響一開始的確是一個開放心胸多元視野的歷程,但是隨著深度理解,就會開始依個人價值或美感出現『窄化』的『抽出關鍵訊息』之歷程了。到了這種情況,就不必害怕耳聾照樣可以聽音樂.....:P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