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分享,就是一件好事,認知上的問題
就等下次辦活動溝通啦~
可列印查看
只要分享,就是一件好事,認知上的問題
就等下次辦活動溝通啦~
聽感的東西.. 當面溝通比較快吧
google了一下,flugelhorn是這個:
http://www.musiciansbuy.com/mmMBCOM/.../king_2020.jpg
所以應該不是這種『銅管』樂器.....:D
這個開頭鐵定不是低音管,音色相差太多太多,咦?這是那一台故意拉高低頻造成音色不正確的筆電?我使用ASUS U80V,聽起來肯定偏向單簧管....:)
單簧管隨著基本音高(等於是管子的長度,越長越低)的不同,會有不同的音色。john925 的聽感會不會是因為你習慣的豎笛音色是『基本音高』比較高的那種豎笛?因為這把豎笛,應該是基本音高較低的豎笛,聽起來是穩重了一些。
不過這個聽感太困難了,我自己也完全沒有把握我說的是不是正確的.....(blush) (blush)
這首豎琴協奏曲有使用到flugelhorn,但在選進紀念cd的此樂章裡並沒有出現。
Amin’s Lord is the lord of all accomplishments and, in certain passages, this concerto expresses the author’s good wishes for happiness and peace for the entire Humanity. The piece was written in its traditional form of three movements, even if the fast movement appears in between two moderate movements and has two singular aspects: it uses a flugelhorn, which is a relatively rare wind instrument with a soft and nostalgic tone colour, and men voices, who at the end of the piece, sing a prayer that some will recognise with emotion, as it sustains the courage and fervour of many believers during their last hours on Earth.
請教主惟兄,不知flugelhorn是出現在那一樂章? Merci....:o
Flugelhorn在銅管樂團裡還蠻常使用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8uoY9e5YVY
咳咳~嗯~,不好意思,剛剛才把講座錄影看完!!!(think)
啊~~~不要殺我,殺音響就好~~~:P
沒辦法,上次跟psycho兄對話完後,就開始看牙醫,本來以為可以一次ok,沒想到硬是搞了兩個禮拜,牙出問題也沒心情,然後還沒搞定,工作上又出狀況,讓我快崩潰了〈原來我也是一顆老草莓;(〉,事又操之不在己,煩惱得頭毛又掉了好幾根快掉光了,幸好得貴人相助,目前應該暫時OK了,所以才拖到現在:|
不過看過錄影後,裡面一些概念,之前與psycho兄交流時已經有得到學習與認知,也已經成為我的想法了,所以對我來說,應該就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相位!
我想請問psycho兄,您認為相位的問題,以您對音響不論是軟體或硬體的看法,它是佔多大的影響?
錄影中psycho兄的解釋讓我才對相位有了真正的認識!
我說過我喜歡流行樂,也喜歡抓音樂中的爵士鼓聲,來作為copy練習,轉貼一個套鼓圖~
http://pic.pimg.tw/cmccm28/1212652517.jpg
以圖為例,我記得之前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困擾,就是很難抓J跟K的鼓聲〈這位置的鼓叫tom tom〉,而一般其實J跟K的位置可能不只兩顆鼓,而我要抓都很不確定它是哪一顆發聲?!因為要抓自然就是從它的位置嘛,但我就覺得怎麼都位子不一定?當然這裡面還有包括音色不正確的問題〈這位置的鼓比較低音,但也有由從高到低的音階〉!
我想這應該就是相位不正確的因素吧!
而這些唱片〈有的十多年有囉〉現在再以我目前的器材來聽,不可思議的定位明確!器材上的相位問題這麼嚴重啊?!:O
而音色正確,在上次用STSD唱片
http://www.my-hiend.com/psycho/1c1117.jpg
經過psycho兄的指示,在聽過那幾秒的橫笛豎笛合奏之後,我就完全不聽我的類比訊號線了:(,而不久前買到一條ortofoh的絕版石英光纖,現在也都聽這條了,不只tom tom鼓聲還原,其他樂器聲更不用說了!:D
的確如psycho兄在講座裡說的,線材真的問題不小!但Esprit似乎一直沒下文,最近也先向之前買訊號線的店家說可能要去換〈錢或線?還不一定,可能線吧:^)〉,怎麼辦咧...|(|-
psycho兄對打擊樂比較不熟,或許可以從爵士開始啊!因為爵士樂比較不像流行樂有太多是由電腦去做出聲音來,而是都真人演奏,裡面的爵士套鼓的演奏可真夠您聽的了!
那像音響展CD裡,您在講座示範的那兩首,應該可以很簡單聽出它拿來打擊的“鼓棒”是不一樣的,不知您有無注意到這一點?而那個單純打擊的曲目,敲擊聲音聽起來是散散的是吧?在爵士樂裡您還能聽到它像“腳步聲”般的出現喔!:o
當然不會打你,寫出這麼好的心得分享那還打得下去?......:D :D :D
你說到我的致命缺陷了『psycho兄對打擊樂非常不熟』!所以你說的『鼓棒』現象我縱使聽得出來,也不知道它叫做鼓棒.....(blush) (blush) 這部份請好好教教我吧!....:D :D
至於線材,其實我猜是因為你的鑑聽系統己經蠻頂級的,才會讓線材的重要性相對放大。不過,何時以開始玩兩聲道而不是耳機啊?因為...........
...........以這次的高雄音響展紀念cd的相關曲目來說,耳機系統與兩聲道系的巨大差異不會很『突顯』。因為我『個人目前』感受郅耳機與兩聲道最大的差異是:『音場高度與層次』,深度與定位耳機都可以做到,但是高度就太難了(做得到的耳機系請大家推薦!)。而這次高雄音響展cd音場高度水準都不是最頂級的,殺不到耳機....:P
兩聲道...不知道耶!也沒空間,或許那兩顆大喇叭再賣不出去,就只好拿來勉強聽了(sweat)
不過最近才又買耳機了,MDR-Z900HD,規格數據有比CD900ST好一些,一樣是監聽走向,就看它RUN開後能不能對高度有表現|(|-
打擊真的是滿有趣且更多采的樂器,像鼓棒很多種〈包括材質、棒頭形狀等等〉,鼓本身的材質、調整,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都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音響展裡那首,用的應該就是“鼓刷”,鼓棒的一種,它比較常出現在爵士樂一些比較放鬆或慢調的曲式,如果在音樂中聽到連續的沙沙聲,且伴有定拍的擊聲,整體聽起來很像拖拉的腳步聲,那就是了!我還沒學過鼓刷的演奏方式呢,我是覺得會演奏鼓刷,那才真的厲害!:)
其實我也覺得要學習聽感上的體驗,不用多!
像我從psycho兄推薦的片子挑幾張作為sample體驗及調整後,再回頭聽我喜歡的流行樂,那真的是...聽得捨不得拿下耳機!:o而且有一點我覺得很怪異的,是之前沒辦法整片聽完的唱片,居然現在就這麼讓它從頭跑到尾?!:O是好聽在哪裡了呢?!:o
哈!差點忘了,要恭喜psycho兄喜獲麟兒囉!:D
對了,psycho兄您還沒說相位的問題呢!
首先是你上述最後一句話是指我那一段的演講內容啊?....(blush)
再者,其實我對『相位』的使用是非常粗糙的....(blush) 至少在『聽覺心理學』上,我所謂的『相位』至少包括了『真正的相位』與『不同頻率的時間延遲』與『聲音到達雙耳的時間差』,講清楚真的會累死人.....:O :O
而『相位失真』是我個人主觀上對音響硬體與錄音藝術的最高判準,它『實在太重要』,直接決定了『音響就是現場』;所以我會高舉很多錄音正確、轉錄正確的mono老錄音,就是因為它們的相位失真甚至遠遠低於現代發燒錄音。再講下去我會寫到死、講不完.............(blush) (blush)
psycho兄在講座裡說的意思,是聲音到達左右兩耳的時間雖然是極細微的差距,精密的人腦卻一樣能以這細微差距,去判斷出聲音的位置!
所以我就想說~那之前psycho兄也提到過,以我們的音響器材來說,也會有些因素,導致相位失真!比如您提到電磁波〈那時我把自己的器材做電磁波屏蔽的diy〉...
那像我上面提到我把多年前的唱片以現在的器材再來聽,光定位就那麼明顯,還有其他許多以前怎麼聽都沒聽到的細節現在都跑出來...:O
所以我也才想說相位失真,會存在於唱片的製作〈造〉,到末端使用者的器材,那似乎是個很重要的關鍵點!而我個人的一個想法是~音響要能有如現場的播放效果,聲音正確先不說,要有那種“現場的感覺”,相位是否正是重要角色!
那現在您又提到『不同頻率的時間延遲』,那是否相位也影響聲音正確?:^)
如果真是這樣,相位的問題..........................好像真的很麻煩喔:D
我知道是那一段了,沒錯,那一段的相位是指:『聲音到達雙耳的時間差』。
你的電磁波隔離diy,依我猜測是正是『不同頻率的時間延遲』!...:P 所以的確會影響到『音色的正確性』。
其實,音響線材之所以可以幫音響系統『調色』,不過就是利用線材結構,重整『不同頻率的時間延遲』:o;要華麗的聲音?高頻增量但是延遲一點;中頻豐潤?中頻增量而且提前一些;聲音大港?中低頻增量而且提前一些......搞到這裡,一台功能十足的等化器,己經可以仿冒所有音響廠牌的聲音特性了...8) 當然了,這只是理論,實際上可以準確地搞出特定的那種染色也是高手,只不過完全不是我的偏好。
所以這也意謂著,『持續音』(如小提琴與人聲)最不容易發現相位失真的問題,『斷續音』(如打擊樂器與鋼琴)一試就照妖鏡了。當然有人還是可以使用小提琴與人聲聽出相位失的問題,但是我傾向認為他是聽到『小提琴或人聲音中的特殊細節』,例如,人聲的唇齒音或小提琴抖音變化,這種斷續音比較容易發現相位失真的問題。
因此,用那兩張榮法的打擊樂開始殺音響吧!保證殺得人仰馬翻.....:D :D
嗯~!
那這麼說來,影響相位的問題不只一種,器材上影響相位的地方更多,可是只要能搞定,或者說能多多少少的改善相位問題,應該就是走往正確的好聲方向吧:^)
我抓爵士鼓的聲音,除了依靠其聲響的不同外,就是要靠它發聲的位置,因為流行音樂中太多的聲音,加上vocal的遮蔽,真的無法百分百將所有打點抓到!所以上述的兩種相位問題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而相位影響持續音,應該就是能讓聲音變得更有真實跟形體感吧,讓人聽了覺得~就在面前!
但最近的一個現象很怪,我用光纖聽已經有段時間了,最近才把原來的類比RCA訊號線自器材上拿掉〈之前有說了要拿去換線〉,結果我居然在一張十幾年前兩位女歌手合唱的歌曲裡,聽到~原來她們聲音是有分左右兩邊的喔?!:O
這也是相位問題再一次的改善嗎?因為最近有變動的就這個了!難不成以後類比訊號線不要用了〈有電磁問題〉?真的詭異又...有趣!:P
另外還想請問psycho兄,CD拋光後,有更“接近聲音”的感覺而且也更活生,是否也是一種相位問題?還是只是單純讀取上更完全無誤?|(|-
請問音響展CD有些片子好像高頻會有一些"雜音"?有點像是滋滋滋這種聲音,但不是整片或整曲有,是只有某些時候會聽到......像是Tosi那張就有.......
是我的音響被殺了還是因會後製少所以多少會聽到?
昨晚聽這張CD
http://www.stsd99.com/music/dsk4062.jpg
有個問題,在我的音響上,我不太分辨的出豎琴的大小和位置. 當然,大概的位置和大小是沒問題,但我沒法像同張CD裡的長笛那樣清楚的指出它的大小.
比方說,第7軌(哈察督量的曲子),其中有拍豎琴的聲音(在中間),但那把琴是怎麼放的啊?:^):^)
好好聽了-托西violin Soltice socd-208..好像沒有被宰噎:P.
亂序聽了幾段..還好:).
單體破聲(SP失真.)只要不是小嚴重以上..或大過荷~不注意還不見得明顯.有的喇叭邊已經受傷但仍維持正常活塞運動..只要不卡音圈.不見得多不能聽.|-)
我懷疑.線材只要接觸良好.只會顯現本身傳導良否的音響性(味道)差異吧.應不致發出單體壞聲噎.好線材間的差異都要細比才分得明確.線材有點像中藥材.無療效也不傷身.(blush)
至於某頻段凸出..淺經驗是~在低-極低定會轟隆隆..中高-高定會刮耳(但若單體本身夠水準.可能會習慣並接受也不定.).通常cd機唱不唱得"過".jitter是一項.循跡性(?有).抗聲波振動也有..一般是高頻帶毛邊.唱不盡..但如是中頻段..
恕直言.在您沒有與"正確"應有量-做A/B比較之前.請大大勿以..猜測如何如何.|-).勿忘空間之影響..
當然何謂-正確量.如何正確法..是另外議題啦.:)
真是很不好意思,完全忘了這個回應,現在才突然想到!.....(blush) (blush)
我想葉sir的回應有三個重點:
1、『線材有點像中藥材.無療效也不傷身』<== 這個我可不同意,我在太多音響玩家表演過『換一段線材』就可以讓唱片a>b 徹底顛覆成 b>a 了,這一點rendraw被我玩弄地最慘,可以證明...:)
2、『於某頻段凸出.......通常cd機唱不唱得"過".』<== 這裡我會覺得葉sir,我關注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層之喔!葉sir談的比較是『好不好聽』,我談的是『音色正不正確』;中頻加料通常『無法』用好不好聽來分辨,但是使用『音色正不正確』很容易一槍斃命;所以這應該是我們兩人的立足點很不一樣....:P
3、所以就可以回答這個"空間"與"正確:的問題了...:D ==>之前公開表示對DRC有興趣,正是因為,在我有限的經驗中,從來沒有經驗過空間的調整,可以讓『音色不正確』變成『音色正確』,到是可以讓『音色正確』變得『音色有一點不夠正確』;所以想看看DRC有沒有突破我的有限視野....:D
至於什麼叫做正確?簡而言之,千萬種不同音色的分辨能力有沒有極大差異?竊以為這樣子就可以搞一輩子了.....(blush) 若是有更正確的方法,趕快好好坐下洗耳恭聽!....:D :D
音色正確是個深度問題.以在下有限程度亦無力在網上多論.
但玩音響.講傳真.是否先考慮過..根本問題(空間對頻響之影響.)先改善到一個程度.再考慮其他.?因為根本問題解決到一個程度時..音樂聽起來就會正確許多.
空間所製造的問題.對音樂的影響..遠大於其他"器材性能"以外的枝枝節節.這是在下淺驗心得啦.
我們都曾想像..小空間發出模擬音樂現場的規模與輕鬆..這一點上.以我幾次淺驗~DRC倒是強項之一.原理不是多懂.耳朵為憑就是啦..
以 psycho兄 份量名望.在下相信 life哥會謹慎以對測量之滴..我怎麼又雞婆起來了..哇哈.!
以上各大家的精彩論述,小弟所知淺薄,僅能以皮毛的所知提供各大家參考.
音色,關於樂器的音色在學理及定義上,現今已較明晰,亦已從幾方面進行科學的驗證與讒述,現今進行音色分析者可由泛音譜列等進行了解.分析.解離...等,而以下幾個重要因子對音色具有相當的影響,Attack.Interonset interval.Decay.Sustain.Release.暫態等,我們可以知道鋼琴與小號在Attack上是有若干的差異,因此很容易讓大家分辨出不一樣的音色不一樣的樂器,但若故意取走此兩樂器的Attack,便將導致聽者難以分辨這兩種樂器的音色.
回視電聲重播器材,以現今的hifi指標為前題的電聲器材,失真度之大者幾可算是喇叭了,因此在重播上,電聲器材便需符合一定的指標規範,喇叭更是如此,對於重播資訊的內容才易得到較低失真的重播,較趨於重播資訊內容的音色,當然除了喇叭外的電聲器材都有影響性,不過以現今的技術,喇叭的失真度與影響性在電聲器材中所佔之影響性幾可為最.
有趣的是,一個發音體的重播與受體卻受到空間聲學的影響,尤其在室內時,室內聲學對重播的發聲體與受體間產生了重大且巨大的影響,在電聲器材端低度的失真.平坦的頻率響應.合時的相位...,一進到室內重播,受體所接收到的聲訊息全走了樣,正確的音色何在?
在全球現今的聲學人士與大師們,都有一共同的一致的共識與認知,影響室內聲質最鉅的因素,是室內聲學.
站在科學的屋簷下,若採定性與定量化的指標,這正確的音色在重播器材中要能有之,或許小弟僅能說以現今的科技尚無法達成.不信的話各位可以以一樂器在無響室內進行聆聽並錄音,然後再到各位的音響室內進行重播聆聽與拾音,之後進行科學與聆聽的比對,相信各位可以發現,其差異將有所產生.
至於電聲器材是要將之視為「二次聲藝術重播器材」或是「二次聲藝術再創作,即三次聲藝術創作」的器材,就由各大家自己去定向,因為要聽音樂的是各大家.
小弟不才,無章亂言,望各大家海涵.
多謝 thxman兄 的專業意見!.....:) 不過我個人想補充『心理學』上的論述......:o
『正確的音色在重播器材中要能有之,或許小弟僅能說以現今的科技尚無法達成』這句話依 thxman 的論述是目前的科學事實,但是,相信這網站上冈一大堆網友,都可以輕易使用音響與唱片分辨不同的樂器、不同的小提琴種類、甚至不同的演奏家或同一演奏家不同的音色表現。因此,雖然音響或錄音無法產生『絕對正確的音色』,但是卻足以產生『相對正確的音色』....:)
從人類的心理現象來說,他能不能聽到『絕對正確的音色』一點都不重要,他能分辨出『相對正確的音色』,並且可以把據此進行樂團合奏或獨奏的運思,從而得到音樂作曲家為何在此使用特定樂器進行合瘈或獨奏,ok,在心理學上我們就己經承認這是客觀的科學現象了。就此而論,音響與錄音都可以分辨音色與據此批評好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請找一張純白紙張,正中間劃一直線,將一半徹底塗黑。ok,請注意,你會說,外界物理刺激不是只有黑與白兩個屬性,還有什麼?大錯特錯了...:P 人類視覺的生理現象,經過所謂ZERO CROSSING轉換,你會發現接近中間邊界處,白的越白,黑的越黑。這是任何人類都一定會有的生理心理現象。
因此,如果我們只在乎外在物理刺激的定性定量,你將永遠只知道物理刺激只有黑與白,不知道人類真正的心理現象是『從黑到特別黑再到特別白而到白』;試想看看,『只從外在物理刺激』來看人類的感官,是不是有限而且損失掉很多豐富的訊息?....:o
所以我一向強調『相對的正確』從而回歸『聽覺的心理現象』,理由正如此....:D
建築聲學較不同於其他物理聲學,主要研究目的在於如何使人們在空間中獲得良好的聲音環境,涉及的問題不局限於聲音本身而已,還包括心理感受.心理學.建築學.結構學.材料學甚至群體行為學等多方面問題.
重播器材對重播的"相對音色"會有影響,空間對重播的"相對音色"亦會有影響,有機會的話,將請各大家將喇叭搬進迴響室,若沒機會搬進迴響室,將喇叭搬進封閉的混凝土空室內,將各大家認為錄音是擁有各大家口中正確的相對音色軟體重播看看,相信會發現音色有嚴重的扭曲.
一般相對的音色要能辨別何種樂器演奏的聲音並不難,不過從音樂藝術展演到拾音.錄音.混音...等,再到消費者的重播器材重播,其實之間存在了許多趣事與弔詭.
至於線材是否比空間在音色的影響性大?以音色藝術的立場,空間的問題是否沒那麼重要?就由各大家自行去定向去實證,小弟學淺,僅能提供皮毛給各大家參考.
真是糟糕,果然彼此聽感相差太大.....(blush) :P
為了實驗我這個『空間處理對音色藝術的分辨力不是太有效』,我是沒有迴響室,但是曾把三萬五仟元的音響系統放在空無一物的約十坪水泥牆空間,拍手測試後殘響至少比一般室內空間多到不像話無法估計,結果.....
...........
...........
真是好奇,THXMAN說的到底是『音質』還是『音色』?我對於專業的名詞定義一向弄不清楚,所以再次把我對『音色藝術』的操作型定義講清楚,希望能有效的溝通....:)
第一、播放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福特萬格勒、卡拉揚與托斯卡尼尼皆缺乏『音色合奏』的聽感:
第二、聖桑《管風琴》交響曲的慢板樂章,所有弦樂器皆以『相同音高』演奏相同主旋律,但是以清楚聽出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三種不同的『音色』。除了emi france之外其他再發片子都不可能聽到這種效果。引用:
第一標準:前述音樂出現後,再來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完整旋律;如果這時聽不清楚有『豎笛加低音管』與『中提琴』進行中音域近似對位旋律的助奏,那這個樂團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會有問題。如果連低音域的大提琴撥弦都聽不清楚,那.....什麼?你以為是低音大提琴撥弦?你的音響系統在低頻加料了啦!(當然先排除你可能先天就不知道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有何不同聽感)。
第二標準:再來更嚴苛了,主旋律跑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快速三度音符先後出現,木管(豎笛加低音管)與銅管(法國號)演奏三度和弦音,中提琴與大、低音提琴交替撥弦。這裡要求能分別清楚聽到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通常在這裡就讓一堆樂團通不過:不是只有木管、就是只有銅管,不然就是通通被兩聲部小提琴淹沒不見了。
第三標準:最後是最嚴苛的大合奏:主旋律是法國號、豎笛與中、大提琴,對位旋律是長笛、雙簧管而由小號與伸縮號助奏。小提琴只是助奏,而合奏能力有問題的樂團往往過度誇張小提琴聲部,讓對位旋律徹底地憑空消失。
第三、拉威爾的《波麗露》:卡拉揚DG又是最佳的錯誤示範,聽得到下述才有鬼...:P
以上三個例子與據此對流行古典音樂大師之批評,不只使用三萬五仟元音響就可以聽出來,即使是在殘響嚴重的水泥空房間,照樣可以輕易聽出來.....:)引用:
........最佳的檢驗判準就發生《波麗露》舞曲,而且會讓很多我們習慣從『線條營造(旋律營造)』去高舉的演奏,在這種『音色營造』的判斷下悽慘地落敗。
在波麗露眾家版本大約6:45開始,前一段是Sopranino Sax接到Soprano Sax,然後進入我這裡要談的『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示範段落。這一段的主旋律是由兩隻短笛的六度和聲音階、鋼片琴的八度和聲音階與一隻法國號來演奏。樂譜上記載著兩隻短笛之音量都是pp(更弱),鋼片琴是p(弱),法國號是mf(次強),要怎麼演奏出這種『合奏音色』呢?短笛與法國號的發音方式是可以持續音色的,鋼片琴卻如鋼琴般不能持續音色,要怎麼混合出來的音色才是最棒的?
這是超難的考驗,理由是它不需要多高級的音響就可以聽出音色的成敗,在我便宜的三萬七仟元音響系統更是一清二楚。我現在聽到最好的版本,分別是克路易坦1961和孟許1946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演奏。你看,不論是發燒錄音與還是很爛的MONO錄音,不論是優雅的克路易坦還是暴力的孟許,都不能影響這種『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之表現,明顯是因為巴黎音樂院樂團自身的合奏能力才能承載這種音色藝術。
他們表現出什麼音色呢?因為鋼片琴發聲後會漸弱,所以如果法國號與短笛出聲時不讓鋼片琴突出,那鋼片琴聲就幾乎完全聽不到了;如果讓鋼片琴突出,隨後鋼片琴聲音漸弱,對短笛與法國號之和聲產生一種抖動感的調味音色,造成這一段主旋律的音色難以聽出來是什麼樂器。換句話說,如果你的版本可以輕易聽出是短笛與法國號,第一種可能是你的音響系統天下無敵、第二種可能就是該版本『多樂器音色』演奏能力有問題。
還有,第一隻短笛是四個升記號的E大調,第二隻短笛與法國號卻是一個升記號的G大調,鋼片琴是C大調(我想這裡音樂之友社出版的《拉威爾》應該寫錯了),也就是利用複調性來產生獨特的音色:主菜是法國號與第二隻短笛,聲音一開始由鋼片琴調味,再來由第一隻短笛調味。也就是說第一隻短笛要『自覺地』讓音色與第一隻短笛不一樣,才產生調味效果。
在這種判準下:『主菜是法國號與第二隻短笛,聲音一開始由鋼片琴調味,再來由第一隻短笛調味。』
當然了,水泥空房間是太糟的空間,要聽出更細微的音色藝術的確會被干擾;但是相信以我上述三個判準,就己經說明了 THXMAN 網友您與我著重述的基本聽感可能相差蠻大的....:P
我得強調,我在知識論上是徹底的『方法學上的唯名論』,我使用音色藝術一詞符不符合專業用詞我完全不知道...(blush) 但是,我使用這名詞,一定會詳細說明它的『客觀產生』方式,也就是可以實證的操作型定義。至於到底是不是絕對的正確?一點都不重要;能拿出來檢驗,從十多萬張唱片挑到較有藝術價值的萬張唱片,從數百萬的音響中挑中符合自我需求的硬體,就己經非常夠用啦!.....:D
敢問..講座主人..
近來有無新的"殺音響"對象..或是活動噎..?(見 您大論都會忍不住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