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與前列所言主軸無關.你若興趣決定此圖決策者,請去問出廠商.
可列印查看
即使只有一台鋼琴,我們都知道繞著鋼琴走一圈,每個位置聽到的鋼琴聲音都有變化。誰來決定麥克風放在現場的什麼位置?誰來決定用哪種麥克風?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錄音師的觀點」。
兩聲道能不能現場重現?聽過音樂會現場錄音實況的人都知道,麥克風雖然架設在演出者與觀眾之間,掌聲永遠只會出現在前方,跟現場剛好相反。這是「現場重現」嗎?
Living Stereo、Living Presence、Decca Tree等錄音,麥克風不但高吊舞台上方,每個麥克風之間的距離還相當遠,我們聽到的是這幾個麥克風的加總效果(以混音工程師的觀點來決定的混音結果)。那麼,其中哪一個麥克風聽到的才是標準?我們永遠不可能架個高梯到麥克風的位置欣賞樂團演出啊。所以,即使是這些偉大錄音的錄音師,也從沒用自己的耳朵聽到過所謂的真實。
真相已經被封印在唱片之中,那是演出者、製作人、錄音、混音等後製人員的共同創作成果。對音響迷來說,組成一套聲音更傳真的系統、讓我們更貼近唱片中的真相,然後以這樣的系統來欣賞各種偉大的演出,才是一生追尋的課題、快樂的泉源。
兩位就歇歇火吧:P
我個人認為,當一家音響產品廠商的老闆,不可能只管財報,只管賺不賺錢,那樣一定要倒!
因為音響的東西也是要日新月異,縱然它有一些不變的原理,但也有許多未發現的東西,那些未發現的東西可以藉由設計出新的產品來真實呈現,但這又攸關於廠商的市場,而且產品做出來上不上市主導權是在老闆手上,所以老闆也要能懂的設計的內容,更要能聽得出做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覺得ok,拍板定案上市,他才能讓自己的品牌能有領先其他的可能,否則都不懂,只放給設計師去搞?!我想市場不只消費者精,更有同業在看著!
當然,或許也有只管賺不賺錢的老板,但相信可能都是在那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只跟著人家賺錢的步伐走的廠牌中吧...:P
此議就到此為止:D
是的..
高手過招~點到為止啦..哈哈.!
第一次看到這張圖我就很想說,只是一時忘了:
此圖就是要設計讓人眼產生錯覺的,如果有人的眼睛跟儀器一樣看出A跟B是同一色澤,那我們會說這人眼睛或是腦神經異常、或是他的monitor有問題。如果我們成功的接受了這錯覺,代表 1)我們的眼睛很正常。2)我們的monitor很正常。
同樣的,如果我們聽到一個儀器認為不該好聽但唱片製作人、唱片演奏者與大多數人卻覺得好聽的聲音,那也代表 1)我們的耳朵很正常。2)我們的音響設備很正常。
立體聲重播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就是要讓我們享受「好像有東西在眼前演奏」的「錯覺」。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拆穿魔術師的手法,那我們就該在魔術演出時錄影存證格放檢驗,而不是花錢坐在觀眾席上享受魔術帶來的樂趣。
測量的種類繁多,測量便有其目的與意義.一般人沒有分析能力是我們的問題嗎?還是一般人在進入另一領域而無此能的問題?別忘了一件事,術業有專攻.
:D:D
憑那張圖就會有高見,那請那樣的神人出來吧!
如果憑這樣一張圖就能分析並進行選擇,那請此神人選出以上兄所貼的兩張與小弟格上這張產品,看神人如何進行分析與選擇
http://tw.myblog.yahoo.com/jw!Cg_XOX...=109&l=a&fid=6
大部分的Hi-End廠的確是蠻小的,特別是很高價的音響產品,很多是校長兼撞鐘的。所以,老板對最後的聲音特質,產品造形可能都有參與。
大公司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大伙消消氣。
新年快樂!財源廣進!
錯了各位大俠不要見笑,這是三十年前學,文献不在旁,故亂畫的,
問任何一位錄音系都比我畫的清楚,教科書式單点两米外,正面和30度都有两派學説
Decca tree没記錯好像避免地面反射引起音染,説穿了人耳現場不如拾音器,而且不可能為免音染就每人都吊空中,所以都有成本和妥協
那鋼琴每台發声点,手感都不同,所以鋼琴老師要陪學生選新鋼琴,都得跑倉庫,二來陪學生選才有回佣(又得罪人了)
那黑毒是在TomLee的倉庫和陳列室百台以上挑選的,所以
即場即捕即劏,試中馬上調音馬上錄,所以有現場雜音,没法處理,發燒卻大喊過癮,
呀,Bob Morsvoski 甚至彈一首,喊停,調音三分中,再錄,幸好不是他錄黑毒,誰都想現場完美,但有太多變數,能弄對80%已經天碟級。
http://www.my-hiend.com/vbb/picture....ictureid=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