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喬幫主不會笑太開心,因為電腦開始改用交換電源,是他在Apple II時代的得意成就。(giggle)
根據幫Steve Jobs架設過兩套音響系統的Mark Levinson的敘述,他2000年後只用電腦聽音樂。Apple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眾市場,Hi-End音響這麼小的區塊不會是他們的考量。
除了Mac Pro之外,所有的Apple產品都不鼓勵用家自己拆開來動手術。從Mac 128K時代,一體黑白機就得動用專用螺絲起子才能開膛。
把電源這些弄純淨了,還得考慮到整個OS是否夠乾淨。Windows在這方面相當容易惡搞,Psycho兄、高醫師等人都已經作出相當高的成就。
如果目的只是要弄Hi-End音響轉盤,身為二十多年的果粉(從Classic到現在,買了應該也有超過二十台Mac吧),我誠心認為Windows是當下較好的選擇。
Martin兄:
Mac的底層是freebsd的unix-like的系統,freebsd上的tcp-ip的driver是寫的最好的之一。
unix-like的系統應該會比windows乾淨,您只要在終端機下ps aux,就能看到所有的執行緒,要關那一個,就下kill -9 執行緒id即可。
只要會在終端機下shell script,就可以客制化mac osx,但已有人寫好程式給我們用了
http://www.titanium.free.fr/downloaddeeper.php
Mac 簡易優化
1.把以下的東西關掉:
Finer下的Notification Center
Spotlight下全關
Misc下的Turn on Dashboard and its widgets和Turn on Mission Control 關掉Time Machine
2.ram disk
若是playlist控的,再去抓這個ram disk creator,把要播的檔案都放到記憶體裡
http://bogner.sh/2012/12/os-x-create...-the-easy-way/
3.若是用remote搖控的,把本機顯示改成灰階
系統偏好設定-->輔助使用-->顯示器
Mac有優秀的硬體,良好的OS,沒道理聲音會輸windows啊~這有點未戰先降了吧
而且用Mac mini去比不公平,該用優化後的Mac pro才是
從技術說明來看,非常同意 davidchang 兄的觀點與專業,ㄧ看就知 davidchang兄是軟體工程的高材生。
小弟雖是資訊人,老實說,我沒有足夠經驗與知識來評價哪個 OS 會比較好聲。
操作系統 (Operating System) 這門課在學校也修過,但是在企業 IT 運用最不碰、也最碰不到的也是 OS 這領域,企業為 OS 最常做的事就是要為 Windows 做 Patch、 SP (service pack, 大包補丁) 還有防毒。選 Apple PC + OS X 純粹就是硬體製作細膩,精準,使用者界面很簡捷,優雅,無毒,穩定如此而已。
我也很想 Mac Pro 不過:
1. 新一代的 Thunderbolt 界面的 Mac Pro 還沒宣佈,再等一下,好東西應該就要出了
2. 如何用更純淨的 DC Power Supply 來置換 Mac Pro 的內置 SPU 也是ㄧ個題目
至於 Mac Pro 價格算不算貴?High-end 圈子裡多的是ㄧ條線可以買好幾台 Mac Pro 的實例,用買 Hi-end 音響的心情來看,非常便宜。
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雖然我沒有深入玩過 drkao、P900派的 CAT,但是仔細分析他們的經驗,會發現跟我這個JPLAY派 CAT 有很相似的地方:乍看之下 OS很重要,其實最重要的是『播放程式』。
我自己走向的JPLAY派顧名思義,沒有JPLAY一切就完蛋了。drkao派雖然宣稱使用的是從os4.0到現在的warp,但是重點在於他們把OS核心加以改寫,把很多播放音樂的動作直接內含在OS底層中,所以表面上是OS,實際上真正的關鍵是『播放程式』,只是混在一起難以區分。
例如如何在電腦播放時避免 RIP 差異的問題,只有保證音樂檔資料是來自『連續的記憶體』或『連續的磁區』而且中途絕對不可有任何『硬體中斷向量被觸發』,才能保證電腦播放可以走向HI-END。這些功能可以被整合進OS,但是應該視為『播放程式』的層次較妥當。
正因為是『播放程式』的層次,所以就會有『密技』的問題了!OS層次反而是最簡單的,誠如 davidchang 兄的觀點與專業,使用最穩定與最簡化的 UNIX-BASE OS 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嗎?問題是走這個方向去思考,只怕難以解決前述 RIP差異的問題;沒有播放程式先做到,我們難以想像在電腦中正常觸發的記憶體充電用的中斷向量,居然會嚴重影響聲音!OS當然不能碰這個,只有播放程式才能主導何時觸發來保證最高的音質要求。
再例如,jplay最高的聲音品質居然是使用兩台電腦,中間以網路線進行遙控。任何玩過 pc 優化的玩家都知道網路線是劣化聲音的萬惡之源,但是jplay軟體偏偏可以透過這個萬惡之源讓聲音進步到可怕的地步,從os層次真是打死也想不通,只能說真的是播放程式的『密技』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 WINDOWS 是最爛的 OS 系統,問題是,要比的是播放程式,而 JPLAY派與 drkao派剛好代表兩個 windows-base的殺手級播放程式。而 APPLE OS 下有沒有殺手級的播放程式我就不清楚了,這就留給各位習慣使用APPLE的玩家分享....;)
psycho大師:
其實我原po只是要指出mac並不是不能優化,雖然Mac沒有Bios,但可以在nvram指定如只使用一個cpu核心的選項
我提出幾點看法給psycho大師和各位先進參考:
一。電腦和Hi-end要求的地方不同:
電腦的進化是為了更快速的運算,這帶來了更多的雜訊。而在傳輸接收時都需要進行比對,確保資料是正確的,Mac Pro上採用ECC記憶體就是如此。
所以降頻使用/無風扇/SSD等等優化都是為了降低雜訊,這是Hi-End要求的。大家都知道在做的沒必要多講。
二。連續的記憶體較好聽:
資料檔案要放在連續的磁區,磁頭不用跑來跑去,當然省功。
而要在連續的記憶體,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現在都是DDR的記憶體,採平行通道,一次去兩個地方抓(兩隻ram的品筫很難100%相同)
經過的元件多了,或是要更多的電去工作,當然雜訊更多。
也許只用一條Ram是可試試看的,只是一條Ram上有8個晶片吔,每個晶片都100%同嗎?。
另外在程式上來說把資料放到連續的記憶體,這叫絕對定址,是定址中最快的一種方式。而一般寫高階程式,記憶體都交由OS管作動態分配 (因為ram是有大 小限制的),所以這次開的程式,關掉再開,在記憶體的位址就不同,效率較差。
白話一點說吧,一個是跟你說住在忠孝東路幾段幾號幾樓的A房;一個是跟你說住A房,但等你要住再告訴你在哪裡。
至於Mac上會不會放在連續的記憶體會比較好聲(應該也會),就要Amarra...這些軟件工程師去try了。
三。數位的資料都相同
只要是在digital端,資料都相同,數位不是1就是0。
那為何聽感不同?因為Anolog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干擾
所有在傳輸/運算所產生的雜訊,會隨著我們的接線一路傳到DAC進來。USB DAC的傳輸中,若電腦和DAC的電還互通的話,干擾更大;
開個wifi或bluetooth都會有感受。
我的一個朋友曾跟我說過他有一個朋友(專做國安局的生意),他說有一間以色列旳公司有一套系統,裝在一台車子裡,只要這台車到一個
學校外掃描,就可以得到所有人螢幕的畫面;我很好奇問是什麼原理,說是利用網卡和網路接頭訊號的溢出雜訊。這應該是可行的,但沒親眼見過。
所以囉,電腦產生的雜訊是很大的,不要小看。
四。未來展望:
這Thunderbolt是很重要的技術,它是光纖高速傳輸第一次的平民化。
玩音效卡的,已有現成的Thunderbolt外接盒可接,接法
Thunderbolt SSD-------[Optical fiber]---------Mac Mini------------[Optical fiber] ----------Thunderbolt Expansion Chassis+音效卡------------DAC
Thunderbolt的DDC應該會先出,接法
Thunderbolt SSD-------[Optical fiber]---------Mac Mini------------[Optical fiber] -----------Thunderbolt DDC------------DAC
因為光纖無法傳送電力,所以外接的設備都需自行供電,當然電腦雜訊也不會跟著過來,電腦也不需放在音響旁成一個干援源。
那這樣以後做電腦優化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差異了,剩下就看後面DAC的實力了。這只是假設,一切以實證為準。
PS:
我想Eton兄應該和我一樣都很期待.
剛在國外看到的
Biggest advantage of PCI/PCIe/ExpressCard is that the audio interface can read the audio data straight from the computer's RAM based on it's own clock. No need to actively packetize and send the data on software level like on a USB.
意思是PCI/PCIe/ExpressCard這些界面最大的優勢是這些音頻界面可以基於它自已時鐘來直接讀取電腦上的RAM,不需要像USB那樣積極分包和把送資料給軟體層
===>硬體層和軟體層的區別
ps: Thunderbolt就是PCIe
多謝 davidchang 的回應與指教!但是我一定要聲明:都是小葉站長惡搞,什麼psycho大溼的?在我的討論串也罷了,在Eton大甚至將軍老大這種絕世高手面前這樣子叫我,真會把我嚇死!....*29
我想回應以上兩點:
第一,數位資料只是0或1,為何聽感非常不同?你的解釋是它造成的類比雜訊干擾,這我非常同意!不過在『走向超值而極緻的 HI-FI電腦訊源(連載)』討論串中我與 bchsieh 討論過這個問題,提到deterministic jitter和random jitter,後來我把它簡化稱為『方波內jitter』與『方波間jitter』: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625#post183625
簡而言之,每個方波是否都能準確地在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秒(數值是唬爛的)內送進dac,這是本討論串Eton大辛苦研究的外接時鐘的問題,這是比較多人懂的jitter問題。我稱為『方波間jitter』。
但是數位子零件判斷 0 或 1 時,是根據電位從 0 變成 1(或相反)的過程來決定的,也就是說,電子零件從0到1的電壓變化速度(就是slew rate)越快,越接近高傳真的數位資料;理論上應該速率無限快,實際上當然不可能,於是出現『方波內jitter』。
這兩種 jitter 對於 CAT 播放的影響,在我的經驗很可能比類比雜訊干擾還要大上許多;尤其是『方波內jitter』更是讓我從此完全放棄在電腦播放設備的任何一個環節使用線性電源,只相信大瓦數大電流的交換式電源。
這些經驗都與你分享交流.... ;)
第二、『PCI/PCIe/ExpressCard這些界面最大的優勢是這些音頻界面可以基於它自已時鐘來直接讀取電腦上的RAM』這一點我很贊成,但是我得強調 USB DAC或DDC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喔!一般市面上的USB DAC是使用電腦性能較差的 XMOS解決方案,也就是市面上所謂的『非同步』USB DAC,這種USB音效裝置就會有你說的問題,當然比不上 PCI、PCI-E等界面。
但是也有 USB DAC 是走 BULK MODE,也就是USB界面只傳送資料完全不涉及任何時脈,傳到了USB DAC內的RAM之後,再根據USB DAC本身的時脈把 010101資料轉成 SPDIF。這樣子的 USB DDC 或 DAC 就沒有你上述的問題了!也是我目前找到最佳的 USB DDC方案,與你再次分享.... (angel)
簡而言之,正因為我也認同電腦不是為了音響所設計,所以拿電腦當成數位播放,涉及『密技』的知識真是多到讓人難以想像;因此很多明明聲音『應該』變爛的情況下,偏偏就是有高手可以得到相反的結果;所以我一直努力到處吸收不同的電腦播放觀念,再回到自己的電腦上測試看看;所以看到大家討論起電腦播放的觀念,如見至寶就上來與大家交流了...... :D
Psycho大師(沒差啦,順順叫):
一。
數位的jitter本就是一個問題,所以要接精確的時鐘;2014年Thunderbolt要進化成20G多一倍的速度,要解決的就是jitter的問題
http://www.cool3c.com/article/58379
二。
只要是用電力傳輸的設備,都是很易受干擾的,線接在一起,雜訊就傳在一起。
看單節點來說網路線180米,USB是5米,而光纖是2KM,差很多吧,電的東西多麼易受干擾,而光纖的問題是色散。
所以您看我那樣規劃的原因,就是每個點的雜訊都分開;
儲存端的只送訊號過來給電腦,電腦只送訊號給DDC或外接音效卡,先求最乾淨的訊號。乾淨的訊號digital的運算也會更穩更快。
至於數位到類比的轉換(只要有運算就會帶來雜訊,所以這裡的轉換也會產生雜訊),這真的就看各家功力了。
目前大家都是把線接在一起,那你怎判斷是帶過來的雜訊,還是在數位到類比轉換時產生的?
三。
其實講USB和PCI/PCIe/ExpressCard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是軟體層存取,一個是硬體層存取-->This is the key point
軟體層要經過作業系統去分配,硬體層是直接就去拿了;套一句喬幫主的術語: "Boom"就出來;這和好不好聽沒絕對的關係。
Psycho大師在BULK下比較好聽,就用BULK;認為非同步好聽的就用非同步的,晶片太多製造商太多,每個人找自己喜歡的就好
四。
Psycho大師就不想玩Mac,Corning有出一條USB3.0的光纖也許可試試看
http://www.corning.com/CableSystems/...3.Optical.aspx
只是還有一個隱憂,就是那個thunderbolt和usb3.0的光纖那個頭在做光電轉換時,帶來的效果是否能令Audio滿意呢?
這我想就待出了再實證吧
thunderbolt是很好玩,因為超快啊~傳DSD/384k的也是"Boom"一下就過來,不用等。
假如你家有三層樓好了,以前你可能要用三台電腦或是一台筆電拿來拿去。
現在不用了,主機放二樓,一樓和三樓各放一套螢幕和mouse,keyboard,中間用Thunderbold光纖接著。
可是你會說這我想三層樓給三個人用啊~這可以用Virtual Machine來實現,一樓用win8,二樓Mac,三樓win7都不會打架。
也可以同時三台放同樣的藍光電影,都不會有任何delay (Apple TV還要等哩)。
Eton兄,we are ready to pull the trigger.%304f++
John925兄,DoP 還不夠優,DSD 原生檔格式一路到底的播放方式,就是 Trigger Point 到了。
夢想 davidchang兄曾提到的架構,更具像的樣子。
DSD 2.8/5.6M or PCM 24/96, 24/176.4, 24/192 audio files in external thunderbolt SSD array box --thunderbolt light cable -->
Mac Pro 2013 --thunderbolt light cable-->
Thunderbolt external box with SDIF-2 BNC out ->
DSD/PCM DAC with SDIF-2 BNC in -> Audio system
就是他了!
光纖固然能隔離地端雜訊,但光電耦合在微觀領域下對時域的干擾也是問題.
不知道TB在這方面能做到捨麼程度.
用Thunderbolt光纖只是為了革離電腦的干擾,和到DAC的jitter無關,目前也沒有thunderbolt的dac。
MSB網站上對grounding寫下了very important的註腳,看這
http://www.msbtech.com/products/pro....ge=dac4diamond
update 一下
第一種:(should better)
SSD <--------------------> MAC/PC <============> Thunderbolt外接盒+音效卡 --------------------> DAC
or
第二種:
SSD <--------------------> MAC/PC <============> Thunderbolt外接盒+USB3.0 PCIE --------------------> USB DAC
<============> 採用光纖
這二種只是將音效卡或USB卡從內接改成外接,好處是不用放在電腦機內,受電腦EMI等的干擾
"MAC/PC <============> Thunderbolt外接盒"這段用光纖來資料傳輸的正確性是OK的;
不然這外接盒上的USB3卡不就廢了
所以只要把Thunderbolt外接盒和PCIE卡接上好的線性電源,即可得到沒有電腦雜訊的乾淨訊號。
只要處理好這個外接盒會產生的干擾即可,加鋁片或換好的電容等等; 相信會比處理一台電腦雜訊容易地多。
會影響送入DAC的jitter的只有Thunderbolt外接盒,線材,外接clock
在電腦端不管你要用pc或是mac;用光纖還是銅線;用SSD還是HD或是RAM;都不會對音筫有影響。
要優化的為Thunderbolt外接盒到DAC這段,不是電腦
而撥放軟體會對聲音資料進行Dither等處理,當然影響很大。
目前中意OWC和SONNET的Thunderbolt外接盒,OWC的好像是SONNET代工的(w/d/h 一模一樣),但OWC提供3年保固
聽說內建風扇很吵,可能要改或拿掉,SONNET二個插槽以上的全都內建power,放棄
By the way, 目前有可以解DSD的音效卡嗎?
DSD的音效卡,目前Merging Technology好像有作....
我們有代溝 david 兄,我體驗的那些 ST 光纖的傳輸,都是 “傳統“ 數位音響應用
1. CD/SACD 轉盤 到 DAC,所說的 ST 光電轉換模組 Noise & Jitter 是在 DAC 機殼內的,這一定跑不掉的
2. 還有ㄧ例,約 15 年前有一部 Camelot Jitter Reducer 可以轉換 PCM 16/44.1 to 20/44.1,還有再生 Clock 來降低 Jitter,
http://www.stereophile.com/content/c...jitter-reducer
我為它做過:
a. 用鉛版加持機殼到原重量的3倍,隔離 EMI,還有抑震
b. 改 12V 電池供電與純銀電源線
c. 換 HP Component 事業部 (已賣掉不知合併去哪了...) 的 AT&T ST 光電轉換模組,讓它的 Input 與 Output 都用 ST 光纖
Good old days... 唉!現在 CAS 只有基本電學,物理,機械觀念可沿用,其他劈掉重練。我不像您可以寫 Driver 程式,也希望不要,飯留給年輕人吃。
davidchang兄的 End-to-end 系統架構希望都能買到產品,John925兄的線索的確有 DSD 音效卡!Merging Technology 的長這樣,好像不支援 Mac:
附件 22337
附件 22338
eton兄的dCS upsampler是哪款? 是否还未支持Dop?
dCS目前的策略是放弃了老用户,新的Dop仅仅支持双AES输出。 这个是我非常苦恼的地方,dCS明显强迫老用户升级到新款dac。
问题是新款实在太贵了,抢钱啊。
另外,好奇一个问题,您的时钟线如果只有1条,那么是如何同步转盘,升频,解码的呢? 我都是用了4条neotech 2001,包括RME AES32声卡也用了一条时钟线。
现在要电脑通过 sdif 传dsd 都是一个花费比较高和麻烦的方案。我想过后放弃了。
下面是以前搜集到应该可以支持的硬件。
prism sound 的ADA8xr
DAD AX24 (貌似以前Merging的DAC就是DAD换个外壳)
Merging 的内置卡
还得等国产DSD方案。楼上的早点发布好消息。
不會啦~雖然我沒用過ST光纖,但現在的CAS和CDP只是來源不同而已。
但要處理的電/抑震...都是一樣的,Hi-End精神不變
我認為Eton兄是位很認真的燒友%304f++
數位的技術是一直都在進步的,SONY的DSD遲早會被破解的。
理想上數位根本不需載體,要聽時就直接網路串流即可,只是唱片公司要賺錢/網速不夠。
這種內外圈轉速不同的媒體,根本不該在Hi-End出現。
類比的LP也有這問題,類比的話也許磁帶(盤帶)是更優秀的;平林直哉就轉了一些盤帶錄音成CD,效果驚人。
而大家可能比較少談到的就是數位在儲存上的問題,若有個幾T的檔案,若你是用FAT/NTFS/HPFS格式來儲存,長期下來很容易會有損壞的問題。
這用備份技術無法解決,因為檔案沒壞,只是Loss了,備份一樣會備過去,等到要聽時就...
目前比較可靠的是用ZFS格式來存可以去掉這問題。
ZFS優點:
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71236&s=11
目前看來是沒有mac用的sound card,殘念...(打死不用PC)
等WWDC看有什麼新產品/技術發表,到時再來決定要怎麼做。
到時再跟您分享
Hi-End==No-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