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是去您的個人網站上的文章看到的:),也有看到別人推薦。
450還好,買來後悔的話再便宜也沒用。:)
可列印查看
john925 太客氣了!(blush) (blush)
你所提的四張唱片,我通通沒聽過(你看,隨便就破功了)...:P (blush)
至於低頻解晰度的問題,那是超高難度的恐怖問題,不但是低頻有限的書架式喇叭之天限,甚至還是音響室不夠大時的致命要害。一般所謂小空間大喇叭、或小喇叭能把低頻搞定,那只是讓低頻不會難聽的最低水準而己,距離真正的『低頻解度』還早得很,離『超低頻解晰度』更是差得老遠。
如果音響系統的超低頻夠正確,別說是發燒錄音可以清楚區分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連 193x 的 mono 爛錄音,都可以清楚區分『大提琴靠前、低音大提琴靠後』的超低頻解度....:)
加油!邁向cd唱片一萬張的大關....:D :D
四季的名盤,重點不在大師,而是合奏樂團的默契。理由是,當時的獨奏者與合奏者都是很平等的 ── 通通是地位普通的僕人,不像現在則是獨奏的薪水動輒高過合奏者幾萬倍。
考慮到這種情況,當然這種音樂的獨奏小提琴就不必太光輝燦爛,才是作曲家的原貌。john925 兄你注意到合奏效果(雷鳴)而不是只看獨奏小提琴之炫技,其實是掌握到這種『大協奏曲』的味道了,不必自謙喔!音樂有一部份是頓悟的...:) :)
而大家會公認 I MUSIC 不錯,正是符合上述宗旨。可惜錄音嘛....(sweat)
至於超低頻解晰度,如果可以接受 PEL 的聲音,就是我的 PEL KANTOR 啦!十七萬而己,敗啦!.....(害死人)...(blush) (blush) (blush)
而談到可以重新理解古典音樂的唱片,請參考我再來會開的新討論串...:)
弟的系統
Audia Flight One, Vienna Acoustics Strauss
訊源未定....:|
http://i25.photobucket.com/albums/c1...n/IMG_3039.jpg
系統的聲音還未調整妥當,不敢多言其特色!(sweat)
我覺得the way to music is
1.演奏、製作精良的CD(or Lp, etc.)
2.傳真的音響系統
3.欣賞音樂的洞察力
目前都還在努力中!
psycho兄,有機會請您談談這兩張
http://he.cycu.edu.tw/rwind/112743.jpg
http://he.cycu.edu.tw/rwind/pic/112922.jpg
是目前手邊有的BNL,這樣就有共同的溝通平台:o
這一張打擊樂是BNL中罕見的殺音響唱片...:D
http://he.cycu.edu.tw/rwind/112743.jpg
這張cd是經過 Pre-emphasis 處理的cd唱片(感謝maxxis的教導),所以雷射唱機需要 De-emphasis 把高頻還原,此時就出現 cd 唱機的 De-emphasis 功能強弱好壞的巨大差異,而且跟CD本身的音質好壞可能會逆轉,例如DENON的CD PLAYER這部份能力實在超級強...(blush)
(關於何謂 De-emphasis 與 Pre-emphasis 請參考來去音樂網的好文章:
http://comemusic.com/columns.php?sel...ns_class_id=27 )
再者,這張唱片把空間泛音收錄地『太圓滿了』,所以重播系統只要有一點『偶次諧波失真』,馬上就會有該頻段過衝加料的難聽感受、或覺得泛音過量。換句話說,這張唱片有可能讓千萬元級的真空管音響系統,被幾萬元的電晶體音響系統電掉 ==> 這是真實案例...(blush)
再來是動態,這張唱片偏向全頻段動態不壓縮,尤其是中低頻完全毫不客氣;動輒讓你的喇叭破音。如果音響系統的動態夠強,理論上是再怎麼大聲都不會破音:但是請不要亂試,小心燒喇叭!...:O :O
(不過對我的超級龜毛耳朵來說,他的高音還是有一點點壓縮;要見識毫不壓縮的,請參考專殺音響唱片中現代打擊樂那張SKARBO...:D)
OK,除了音響與錄音之外,這張唱片給了我最極致的『音色藝術』感受....:D :D
可以感受到色彩繽紛的世界,忽視線條旋律,感覺一片片色塊在空間流動填滿了音響室,這是讓我學會音色藝術的入門良片。建議先聽這一張的拉威爾《鵝媽媽組曲》,再聽蕾菲布的同名鋼琴演奏;你就會嚇死!原來法國鋼琴學派可以利用鍵盤製造出可比打擊樂的精彩效果....:) :)
至於這一張,林主惟有個短短介紹:
MYAV先前很多玩家都討論過,剛剛找了一下沒有找到林主惟( imp )的詳細評論,大家幫忙找一下...:P (blush)引用:
許梅哲 / 六首小提琴奏鳴曲
六首小提琴奏鳴曲是巴洛可時期,奧地利著名的小提琴家與作曲家許梅哲在擔任維也納宮廷教堂小提琴師任上、融會了當時義大利流行的小提琴技法後所寫的美妙作品,此張唱片罕見的使用了大魯特琴與管風琴擔任低音聲部支撐,在巧妙的搭配運用之下,更形襯托出小提琴聲部的婉轉多姿,也充滿了華麗的氣息,中間點綴以同時服務於維也納宮廷的Muffat的管風琴作品。名錄音師Neveu再度展現了高強的本領,在偌大的石造教堂中,將規模差異甚大的各個樂器的個別特質、細膩的泛音、與平衡感呈現的完美無暇。
這一張通常是拼『超低頻』,也就是cd第六軌的恐怖管風琴超低頻『固執低音』的伴奏。它可以檢測:
1、從低頻到超低頻有沒有凸起或凹陷?
2、超低頻出來時,有沒有破壞中音域與高音域的音質?
可是這一張我己經不拿出來當音響測試片了,因為我對『超低頻』的要求己經從『頻率響應平坦』進步到『超低頻動態反應速度要夠真夠快』,這一張唱片測不出來,不算是太殺音響之唱片...:)
現在來談音樂:
這張音樂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真正的巴洛克』『不是』『輕鬆』,而是華麗感。這種華麗感是後世古典音樂重視『音色藝術』的一個重要源頭,其 實,我自己正是從這一張唱片入門,才慢慢找到『用音色欣賞巴哈』、『用音色欣賞莫札特』、『用音色欣賞貝多芬』....從而發現真正的舒伯特與布拉姆斯,進而發現聖桑、法蘭克、佛瑞、夏布里耶、拉威爾....才是真正把貝多芬發揚光大的偉大古典音樂家。
從這個角度,可以嘗試感受一下:
高音域的『古小提琴』、偏中音域的魯特琴伴奏,再加上低音域的管風琴,融合出什麼有趣的『色彩感』,然後,可以把這種感動,重新審視巴哈與莫札特、貝多芬....試試看....:)
拉威爾:吉普賽 Ravel: Tzigane ~算是通俗曲目~經常演出! 如下
CD也很好找才是!
http://img522.imageshack.us/img522/7...751mmokdy7.jpg
法國隆.提博大賽首獎得主系列
如果金球獎是影壇奧斯卡風向球,那麼成立於1943年的法國音樂大賽-隆‧提博大賽(Long - Thibaud contest)即是古典樂壇發掘明日之星的搖籃!
2008. 05. 18 Sun 19:30 台北國家演奏廳
2008. 05. 21 Wed 19:30 台中市中山堂 (VOLVO 贈票)
演出曲目
貝多芬: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春》
Beethoven: Spring sonata in F major
雷斯畢基:b小調奏鳴曲
Respighi: Sonata in b minor
柴科夫斯基:心愛地方的回憶組曲
Tchaikovsky: 3 souvenirs d' un lieu cher
拉威爾:吉普賽
Ravel: Tzigane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8519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08378
VOLVO車主購票85折優惠
4/12起VOLVO車主免費索票,1張行照僅限2張,送完為止。索票專線:(04) 2258-7080
成立於1943年的法國著名音樂大賽-隆.提博(Long-Thibaud)大賽,由法國最偉大的兩位演奏家-小提琴家提博(Jacques Thibaud)與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為了提攜樂壇後進所創立,大賽以一年比賽鋼琴一年比賽小提琴的方式進行,並安排得獎者於全球演出的機會。歷屆得主均為樂壇一時的菁英,如1948年的費拉斯Christian Ferras、1949年的契可里尼Aldo Ciccolini、1971年帕斯卡.羅傑Pascal Rogé、1975年魯迪Mikhail Rudy等人,2005年隆.提博大賽首獎得主荷蘭小提琴家芙瑞德瑞克.薩吉絲,贏得大賽首獎因此受邀至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蘇格蘭和美國等地演出。合作的樂團有:聖彼得堡愛樂、荷蘭室內管弦樂團、新日本愛樂、法國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廣播管弦樂團、哈根愛樂、鹿特丹愛樂、皇家蘇格蘭國家管絃樂團等,並與賈維等知名指揮合作演出。
http://img364.imageshack.us/img364/6391/dmiy2.jpg
在這裡承認我沒仔細看過 stereo sound 會不會被愛好音響的樂友追殺?(blush) (blush) (blush) 所以我不知道什麼是 stereo sound 的味道。
其實,我覺得『我們全部人』都可以要求專業媒體,應該要『說清楚、講明白』他們用的形容詞到底真正的意涵是什麼。我常發現,當評論人員說這張唱片錄音如何如何時,我的聽感常常與他們完全不一樣;用的形容詞卻一樣。也就是說,形容詞本身的語意一點都不客觀...:P
而在這裡,因為討論區交流速度很快,不可能像寫完整文章一樣仔細交待,所以我常常會快速帶過 (blush);如果網友覺得『不確定我在說什麼』,務必立刻提問,這樣子才能保證我說的跟你理解的是同一件事,促進這個網站的最大交流效率....:D :D
至於專門針對管風琴的唱片欣賞,我仍然認為錄音決定一切..:) 例如 DECCA 與 TERLAC 的管風琴錄音,就算是幾千萬的音響,也不可能比得上現場。如果是以下唱片,嘿嘿嘿.....:D :D
李泰茲的巴洛可與浪漫管風琴作品選,這一張傳統巴洛克管風琴之巴哈最通俗曲目《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是我所聽過演奏最正確、音色最感人、氣勢最壯麗宏大的唱片:
http://he.cycu.edu.tw/rwind/slc11.jpg
這一張則比較不太殺音響:
http://he.cycu.edu.tw/rwind/hortus020.jpg
介紹: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530717.html
不怕燒擴大機、燒喇叭,又想聽到如臨現場的巴黎聖母院交響管風琴,請挑戰這一張:
http://he.cycu.edu.tw/rwind/fycd059.jpg
介紹: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960464.html
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之錄音藝術與音樂賞析的問題
這幾天一直在欣賞新天新地唱片行新進的唱片,徹底開啟了2006年之後錄音藝術承載音樂欣賞的極致美感體驗。這些美感容後再述,其中一片 CYPRES CYP7610 的聖桑《管風琴》交響曲因為是較知名的大眾曲目,先提出來進行音樂欣賞的特殊問題與討論。
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en_cyp7610.jpg
http://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en_cyp7610.htm
其中第一首樂曲是比利時音樂家雍根的管風琴協奏曲,同是充分發揮音色藝術的偉大音樂;只是一般人對該音樂很不熟悉,以後再詳述。
市面上很多發燒唱片都標榜這首《管風琴》交響曲,很重要的問題是:錄音正確嗎?評價本曲目之唱片錄音是否正確,有以下兩個角度:
第一標準:弦樂完全相同音高產生的『重量感』
《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有獨特的音色設計:從慢板的速度開始,管風琴由一個音增加成四個音;分別是和諧的三度和聲與五度和聲,帶出兩部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完全相同音高的主旋律。管風琴隨之出現不和諧音程的伴奏,並呈現呼應主旋律的對位旋律。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organch2-1.jpg
很明顯的,管風琴是『伴奏』,不是『主奏』;管風琴的和聲是『嘈雜』的(因為不和諧音程),不像弦樂部主旋律是完全相同音高的大合奏那麼『純淨』;而且弦樂四部是完全相同的音高,會共鳴出非常強烈的『重量感』。所以管風琴的音質音色聽起來將比不上主旋律的弦樂聲有那麼強的『重量感』,而且這一段是最明顯的範例。
像 CBS 或 RCA(包括LIVING STEREO)的錄音方式,弦樂聲部在音質上加料而有過度的『重量感』,結果造成這一段音樂的重量感與其他樂章幾無明顯差異,當然在音樂欣賞上便無法感受到聖桑精心寫作的音色藝術。這己經不是樂團水準的問題,而是錄音方式的問題,更是足以毀滅音樂欣賞的嚴重偏差問題。
而 DG 與 DECCA 的錄音,過度依賴多聲部後製的情況下更為嚴重;幾乎只聽得到第一小提琴,完全切割相同音高的音響融合效果,徹徹底底破壞了合奏音色產生的重量感。而其他各種標榜發燒錄音的唱片,更是糟糕地一塌糊塗;若說卡拉揚那張DG唱片之錄音是『離麥克風很近的手風琴』交響曲之代表,很多發燒錄音其實都只是在比誰的『手風琴』比較大隻而己。
第二標準:管風琴的低音夠低嗎?
一直以來,這首曲目最容易買到的正確錄音,是 EMI FRANCE 的馬替農與ORTF之聖桑交響曲全集。好消息是現在可以買到的紅與黑系列,音質音色皆有一定水準而且不會有低價唱片令人不悅的『躁』感,是便宜貨中最高錄音藝術的典範級唱片。
http://life.fhl.net/gospel_psycho/ud...ssorganemi.jpg
可是,老錄音終究是老錄音,超低頻就是不夠真實、不夠下沈,連帶超低音的抑揚頓挫之音樂要素跟著不足了。原本我聽馬替農版己經很滿意,結果聽到上述那張 CYPRES 唱片才大嘆一聲:錄音技術終究是科學,舊不如新;兩者一比,70年代的老錄音之超低頻遠遠輸了一截,老還真的要認老。不要以為是 EMI FRANCE 不夠好,它遠比市面上一大堆標榜發燒的唱片還要更低更沈更猛,只是這次運氣不好遇到了現代的錄音藝術。
因此,如果想要見識真正的錄音藝術,基於『通俗曲目』才容易分辨好壞,那我會推薦這張唱片。不過,個人是認為 CYPRES 的錄音藝術還是明顯比不上 TIMPANI、SKARBO、SOLSTICE/FY 等超級錄音藝術高手。若是純粹追求最頂級的錄音藝術,這張會比不上2005(大約)之後的上述三家高手。但如果是2002(也是大約)之前的錄音,那就好玩了,這三大高手的老錄音(不過是老了四、五年而己)不見得贏得了這張唱片呢!對於這些忠實於錄音藝術的唱片公司,真的是新錄音幾乎就保障比舊錄音來的好!
有一個非常容易辨識低音是否夠真實的判準,我反而建議不要聽管風琴;因為習慣加料錄音或音響之後,何謂正確的管風琴低頻實在太難討論。我建議的判準仍然是回歸聖桑的音色藝術旨趣:
第一樂章一開始,緩慢的旋律應答後,出現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撥弦』合奏;能不能聽到大提琴在前而低音大提琴在後?OK,最後加上了定音鼓的兩聲合奏,能不能聽出加上定音鼓敲擊的音色效果?再來,定音鼓的兩聲節奏再次出現,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卻改以『拉弦』合奏;並改成第一音是兩個反覆音,第二音才是一個音;如此融合出低頻的音色合奏效果,說明了聖桑的音色藝術同時考慮了低頻之細膩效果。這時便會發現,只有低頻正確且夠低的錄音技術,才能正確反映出聖桑慧眼獨具的音色藝術。
結語:
聖桑的音樂無論從線條還是從音色去欣賞,通通是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然而正因他可以被當成『線條很不錯』的音樂家,結果造成他驚人的音色藝術價值很容易被忽略。
《管風琴》交響曲常常被當成音響測試曲目,問題是,沒有正視到聖桑的音色藝術,結果聆聽效果往往止於低頻夠不夠衝、場面夠不夠大,反而真正能反映錄音藝術與音響旨趣的音色欣賞歷程消失了;結果,這首偉大的作品淪落成『音效(低頻)測試』唱片。
反之,掌握正確的音色欣賞旨趣,才能發現這首《管風琴》交響曲在極大的壯麗場面之外,極小的室內樂式細膩合奏效果又是如何感動人心。騷動而隱含不安但保持堅毅的第一樂章帶出一個循環主題,再由最具神聖性格的第二樂章透過弦樂的重量感加以初步撫慰;轉成略具苦惱的第三樂章之後,循環主題卻變形成嬉戲般出現在樂章之中段。最後,重新理解最壯麗的第四樂章;我們才知道這個樂章是透過如室內樂般的極小場面,一步一步推到管弦樂與管風琴大合奏的最大場面;循環主題屢經變形,終止在結尾的壯麗大合奏;這可以成功地想像:循環主題代表著聖桑對『音樂』的描述;他對於『音樂』這種上帝創造的極致美感,做出了最神聖隆重的頌贊。
這種天地融合的神聖頌贊,若是不能體會到其中的音色合奏藝術,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如此偉大的樂思?對我自己來說,這首音樂是跨時代最偉大的交響曲,也是跨時代最深刻的室內樂;如果只聽到音樂中的線條,實在難以正視這音樂的真正價值。然而,錯誤的錄音與音響之欣賞方式,正是讓這首音樂的真正價值就此沈淪。
於是,這又是一個『音、樂分立』的明證;如果不能真正聽到《管風琴》交響曲的全面聲『音』,對它的評價便容易過度偏向線條而輕忽音色,如此它的『樂』之成就當然無法正確欣賞了。
(END)
看來psycho兄很喜歡聖桑喔!:o
http://www.books.com.tw/CD/activity/...jcseries2.html
最近看到這個好想買,不知壓的好不好,
小弟還是蠻喜歡他的,入門就是聽他的。
這個我不敢說,會被打死.....(blush) (blush)
聖桑的音樂無論是從線條還是音色去欣賞,通通是世界第一流的作曲家,我當然會特別喜歡聖桑....:D :D :D
而且拿他的音樂來調整音響,蠻可以發現一些盲點的。你看我前文中,單憑《管風琴》交響曲就可以一次同時抓『中頻加料』與『超低頻不足』的問題了....:D
其實不只,還可以用第三樂章抓音響系統的大動態與微動態,就是一開始的定音鼓與中段的三角鐵。
還可以用第四樂章的『雙鋼琴』檢視『音場是否夠真實』=> 沒錯,就在音響迷最愛的第四樂章一開始壯麗的管風琴與管弦樂對話之後,出現的是『雙鋼琴』而不是第三樂章的『單鋼琴』。錄音不夠真實,再好的音響也聽不出來。就算錄音夠真實,音響系統的空間動態(音場定位與相位失真)不夠強,照樣聽不出來....可以名列超級殺音響、殺唱片的可怕曲目哩!....:o :o :o
目前唯一能通過上述標準的唱片,就是上述推薦的那張唱片了...:)
這張唱片是我有史以來聽過的最偉大的管弦樂錄音,不但有大型樂團的氣勢,而且也有如同室內樂團的細膩。更糟的是,這些唱片證明了錄音藝術是『科學的』,只要錄音師沒有亂來,那麼越新的錄音就會越偉大。也就是說,再過三年,又會出現多麼可怕的新錄音?只好一再地買買買買買....(blush)
http://pixhost.eu/avaxhome/avaxhome/...2W640x480I.jpg
Gabriel Pierné (1863-1937)
L'An Mil (1898) - Première mondiale
01. Misere mei
02. Fête des fous et de l’âne
03. Te Deum
Les Cathédrales (1915) :
04. Prélude
Version originale avec chœur - Première discographique
Paysages franciscains (1920)
05. Au jardin de Sainte Claire (Couvent de Saint Damien)
06. Les Olivaies de la plaine d’Assise (Crépuscule d’automne)
07. Sur la route de Poggio Bustone (La Procession)
Lionel Peintre, baryton
Chœur Nicolas de Grigny, Reims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raine
Direction Jacques Mercier
這是皮爾奈的管弦樂與人聲之作品集,欣賞的重點在於第5、6、7軌的《聖方濟修會的面貌》【Paysages Franciscains】。
第5軌(第1曲)使用最細膩的音色變化描寫大自然的神秘悠遠。
第2曲使用最微動的動態變化來描述另一種心情與情景。
第3曲最可怕,從前兩曲的氣氛走向最驚天動地的大高潮,動態之強烈,連我把水杯打翻破在地上都不知道....(blush):O
問題是,我不知道這麼傳真的錄音是『博士級』的還是『入門級』的?我是發現這種音樂的欣賞得需要學習使用『音色』來取代『旋律線條』才能聽得喜歡,但是這麼可怕的超高傳真錄音,會是一種門檻嗎?我就不知道了....(blush)
Hi Psycho! Thanks for recommending all these CDs. They are all great. However, I've got a question. Can you show the score for the passage in Saint-Saens' 3rd symphony where you talk about two pianos playing together (in the last movement)? I bought the CD you recommended but I could not differentiate the two pianos. Thanks in advance.
Thanks! I will try again tonight. Didn't get the chance to listen the whole thing last time. Thanks again. Looking forward to more of your posts.
樂譜範例來了,不過我拍得有夠爛!:^)(sweat)
這是我說第二樂章中,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通通相同音高而出現的『弦樂重量感』之範例: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aint/organch2.jpg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aint/organch2-1.jpg
這是第三樂章中段,只有一台鋼琴: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aint/organch3.jpg
這是第四樂章開頭沒多久,兩台鋼琴: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aint/organch4.jpg
http://www.my-hiend.com/psycho/saint/organch4-1.jpg
謝謝Psycho 大師。
在家訪區的『家訪 hojuiyang111 』討論串提出下列討論,後來才知我捅出多高難度的東東...(blush) (blush)
第一張唱片的第一首之前面,就要注意了:這一段的低音大鼓節奏是全曲中低頻最沈之處。 ==> 我因為有全劇總譜,所以音響系統就算解析個低音大鼓之能力很差,還是可以使用認知修補去還原這個聽感。仔細比較下面一張現代錄音後,才知道這個錄音判準對音響系統的要求實在太超高難度了。引用:
我在猜,harrisonlin兄所謂的『飄』,會不會是指聲音的『結實感』,或者說是『厚度』(這又是一個極容易雞同鴨講的形容詞)。
我來試著用唱片來定義這個『能量淤積』問題,同時用 LP 與 CD 來定義:
聽LP的發燒友應該都有卡拉絲的《卡門》吧?這張可是超級發燒錄音,只要放第一張唱片的第一首之前面,就要注意了:
第一、這一段的低音大鼓節奏是全曲中低頻最沈之處。
第二、如果『能量淤積』高於15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將聽不到這個最沈的低音。
廉價的全音域、修飾過度的音響系統、新出版的CD...通通是這個問題。
第三、如果『能量淤積』高於12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會把低音大鼓聽成『低音大砲』。衝擊感很強可能很爽,但是會累而且不耐聽。
第四、如果『能量淤積』高於80HZ(數據是大概推測,沒有實證),同時兼有衝擊感與超低頻的撫摸感,己經可以好好聽音樂了。但是不會有『超低頻的擴散效果』(定義請參考『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
第五、『能量淤積』減到最低,就會有『超低頻的擴散效果』了。
我先說第五點的嚴苛要求:
1、當然要有專屬音響室與頂級音響。
2、若是LP,當然一定要首刻版,再版與重刻版完全不行。還有,至今沒有聽過任何一顆低於10萬元(至少要 ORTOFON SPU85 或 MC7500) 之價位的唱頭可以沈到這麼低而不會『能量淤積』,。
3、若是CD,請放棄這一張唱片改用我推薦的新CD;因為實在太難買到第一版CD,買得到之價格也可以買更多好CD了。而只要不是老德版,超低頻效果就通通鐵定消失。
最後,我的中壢音響室『當然』無法達到第五點,雖然有老德版、音響還可以,但是音響室不夠『長』,這張CD的超低頻不夠多,所以『能量潰散』了....
這張唱片是新天新地賣的 CASCAVELLE 廠牌之 比才的卡門組曲與交響曲,Frédéric Lodéon 指揮 Orchestre national Bordeaux Aquitaine。樂團是超級好樂團,錄音沒有我先前提的三大藝術級錄音品牌那麼可怕,兩端動態比較保守。
http://www.disquesoffice.ch/data/cat...9930310313.jpg
參考:http://www.disquesoffice.ch/fr//casc...ut-139009.html
正因為不算是無敵可怕的超級錄音,才可以成為理解錄音藝術的好教材...:)
這張唱片第一首就是全曲第一首。第一聲低音大鼓用力敲下去時,鈸也同時用力給它撞下去。同時有低音大鼓的超低頻動態,再加上鈸的低頻至高頻的大面積動態,在很多音響系統中,後果是低音大鼓被吃掉。以下我稱為高難度的『混合式動態變化』。
卡拉絲那張EMI FRANCE雖然是極佳錄音,可惜,錄音是科學,老錄音硬是無法應付這種可怕的『動態變化』,導致這張唱片的低音大鼓其實是不夠明顯的。可以說,這張唱片之錄音從極低頻到極高頻都沒有問題,動態也毫無問題,但是『混合式動態變化』則問題很大。
上述 CASCAVELLE 的現代錄音,雖然錄音藝術不算頂級,兩端動態不算夠力;但是現代錄音科學明顯可以應付『混合式動態變化』這種超高難度的錄音技術。因此這張唱片,第一聲的超低頻大鼓一清二楚,完全沒有被吃掉。
由此看來,隨著錄音科學的發展,音響系統如何『更完整地』重現音樂訊息的美感,還有很多進步的可能呢!....8) 8)
又去新天新地一趟,買依鳳菲不雷,結果大師介紹的貝多芬賣光光,
老闆說要等2個月,只有先聽巴哈、還有大師介紹的啊聖桑管風琴,
剩下的兩各月後再去聽巴,有空看看大師的文章,只聽好音樂,
收穫很多。
其實從蕾菲布的巴哈入門也是極佳的路程....:) 而且,可能會帶出完全突飛猛進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8)
關於巴哈的『演奏』或『欣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是必需考慮的,一種是『序列式處理』,另一種是『平行式處理』。
『序列式處理』意謂著,欣賞音樂或演奏音樂時,同一時間只能注意一種音樂的特性;就算讀譜,也只能在同一時間注意到特定的主聲部,再以不同時間切換不同的主聲部來全面掌握該首音樂。海飛茲與顧爾德的巴哈演奏都是這一派的,托斯卡尼尼指揮的所有音樂更是這一派的經典代表。
『平行式處理』意謂著,欣賞音樂或演奏音樂時,同一時間可以同時融合多種音樂的特性;例如貝多芬的『雙主題賦格曲』式樂章,常常使用不同的旋律同時出現,強迫我們必需同時融合兩條旋律;這就是『平行式欣賞』。我最近才發現舒伯特的音樂必需『平行欣賞』到『旋律』與『調性(和聲的味道)』,而法派古典音樂如聖桑與拉威爾,更是無一不是要求『平行欣賞』旋律、音色、調性...甚至複調的音樂。
這一派的演奏家如蕾菲布的所有音樂,舒李希特的貝多芬,克路易坦與戴沃等頂級的法國指揮家都是這一類。
而巴哈的音樂從『平行式處理』的角度,會發現很多知名的演奏家完全通不過;這是很多習慣法國鋼琴派演奏巴哈的愛樂者,會認為顧爾德經典的郭德寶變奏曲唱完全沒有多聲部處理能力的原因。因顧爾德的確是使用『序列式處理』來分析巴哈的聲部,我沒有主張『序列式處理』是不好的,但是序列式處理的確在客觀上是『訊息量比較小的』。
反之,如果沒有『平行式處理』的欣賞能力,就無法理解法國鋼琴學派的偉大之處了。國內著名的樂評人焦元浦先生正是卡在這一點。
因為很少人是從『平行式欣賞』的角度來評論巴哈的演奏水準的,而且『平行式欣賞』的確是相當進階的音樂欣賞方式。只是,如果己經感動過『平行式欣賞』的唱片,那看待『序列式欣賞』的演奏,就會很不滿足了;這也意謂著欣賞能力的進階。
話說回來,玩音響的人,如果沒有『平行式處理』的欣賞能力,那幾乎註定音響系統無論花多少錢都一定很爛。因音響的欣賞本來就是『平行處理』的:換一條線雖然造成低頻雄壯、卻造成高頻瘦弱,這都是每一個音響玩家都需要學習的『平行處理能力』。因此,上述古典音樂欣賞能力雖然是高難度的進階級;但是對於懂音響、玩音響的愛樂者來說,應該會很容易就進階才是。
所以仔細欣賞蕾菲布的巴哈吧!你會發現,直到目前為止,她是『唯一』一個可以把巴哈的多聲部完全正確無誤地使用鋼琴演奏出來的超級平行處理高手,就算是LP世界中貴死人的Meyer都不是對手,更不必說顧爾德完全是不同走向了...:)
其實還有買到拉威爾,真是棒,
還有聽老闆說古,說德布西並非勒非碧彈的不好,
而是大家聽不懂大師講的平行處理概念,
但是小弟有買到大師介紹的2/3,THAT MAKES ME SO HAPPY,
剩下的下次在去收刮,畢竟這幾張CD要聽熟就要一段時間了。
真是太感動了,雖然沒有古典概念,但是也許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我,
完全沒被污染,就是好好的欣賞好唱片,
古典跟JAZZ我都交叉聽,不然有時候節奏太規矩了,
又不夠隨性拉。
看來其他的古典我也那麼多時間聽拉,先放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