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P大訂正,小弟資質太駑鈍了,不得不弄圖細問 Orz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8&d=1348678922
挖賽!這樣下重本,這是加在Hub到03 USD這段的分離頭電源端,沒錯吧?
那PC端到Hub的分離頭電源端也像這樣再加一條AQ CARBON會再在提升嗎?
另外,請問DAC除了中國製樂明 PCM1794,預算多點(10000↑↓)的話有推薦的機種嗎?
感謝!
可列印查看
感謝P大訂正,小弟資質太駑鈍了,不得不弄圖細問 Orz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8&d=1348678922
挖賽!這樣下重本,這是加在Hub到03 USD這段的分離頭電源端,沒錯吧?
那PC端到Hub的分離頭電源端也像這樣再加一條AQ CARBON會再在提升嗎?
另外,請問DAC除了中國製樂明 PCM1794,預算多點(10000↑↓)的話有推薦的機種嗎?
感謝!
各位衝鋒陷陣的前輩安, 在下逛hi-end已有一年以上的時間,不過因為一直沒有遇到切身相關的問題,所以遲遲沒有註冊,在爬本討論串的時候,意外發現了這個『有學理依據的民俗療法』,非常超值!,而且再爬文的過程中,了解到keces_da151的USB接收端是不吃USB供電的,但是使用(5v/5a)的電源後會有不錯的好聲,所以以下是我想問的問題:
在HUB兩端都供電的情形底下,如果我在USB HUB---->DA152的部分加了外接式電源(5v/5a)...會燒機嗎?
據說DA151及DA152架構相同,因此想請問同樣的方法是不是適用在DA152上?
系統周邊能夠升級的部分都已盡量去做了,換OP、換AC座、保險絲、電源線、電源專線、甚至是『給電腦拉一條專線』
原本想說這大概就是DA152的天限了(對psycho兄而言,確實也是),準備物色新機的同時也一直在尋找極致超值的好聲解決方案,無意間看到此討論串,於是又燃起了DA152老兵不死的念頭,畢竟,換一個全新的系統也要2~3萬,有違極致超值、好聲的原則
所以想問問各位前輩....有人可以解答我的問題嗎?是不是HUB兩端用2.5A其實比較保險一些?2.5A和5A真的有差到這~~麼~~多,嗎?
冒昧請教一下....candy7 lite 64要怎麼下載?
咦?你說錯了吧?『降頻』得到的『低延遲』,真實延遲時間有可能還是比升頻高延遲還要長喔!例如如果降頻成400M HZ 得到 CL4,但是升頻成 900M HZ 卻可以 CL8,那麼後者的真實性能不但快,延遲也比較短;我說的應該沒錯吧?.....(blush)
再者,以我的CAT經驗,記憶體如果低壓,等於讓0到1的變化速度變『慢』;相對的,CPU如果高壓,則聲音變躁如同電磁污染增加。所以我選擇:3.1G 的CPU 降頻成 2.9G,電壓下修到1.085;DRAM(1866的金士頓HYPER-X)則是電壓增加到 1.6V,頻率則降到1600。兩個降頻的理由都是因為:原始的3.1或1866都是『滿載』,所以沒有供電餘裕並且聲音會躁;稍降一點,性能不影響,躁感就消除了。
這樣子的設定下,RAM如果敢設成 1.4V,就可以讓聲音變得不夠正確了。而如果CPU降頻,會因為計算性能變差,結果出現一大堆泛音與殘響,推測有可能是諧波失真增加了。這時我的JPLAY派CAT,就會開始變得很像藍光轉盤的聲音。
所以你會發現,我對CAT的BIOS之調整體驗,跟高醫師派CAT比起來實在『相差太大』了,所以一定得把我這一派玩到盡善盡美,才敢去取經說......(blush)(blush)
你在那個討論串提到可以直接設定CPU CORE的什麼 P、S的.....能不能提供資料讓我如法測試看看?謝謝啦!!....(clapping) ;)
圖完全正確。
任何一段USB線,換成高級USB線就鐵定會有該線的特色,所以我才要下重本玩高價USB線....(giggle) 但是有個前提:因為我只喜歡不加料的聲音,目前我所聽過的USB線只有 AQ 線合格.....本站 musk 販售的 STAGE III 像也有usb線?如果有的話價位更高可以試試看......(devil)
但是請記住,我的最原始目的是證明所有未分離的usb線都是絕對錯誤的設計,再貴的都一樣.....(giggle)
一萬元上下的DAC.......我沒有任何實務經驗,只能猜哩!敢讓我推薦?...:P
我會建議直接加幾仟元,找 MICROMEGA MYDAC 或 WYRES UDAC(本站的小余),請記住千萬別相信它們的USB!再貴的DAC之內建USB,跟樂之邦比起來都是垃圾啦!....:P
很多網友私下問我,但是真的很難找下載點.....*37
我會建議請有心的網友來個一勞永逸之工作:
直接連絡 candy7 原作者,討論我們付費請他幫我們精簡 win7 64bit 的相關工作。這樣子的os系統,我個人認為花個五仟元都不過份;要不是我對win8的聲音有疑慮,早就花錢請原作者按照我的想法幫我精簡化了!....:D
如果原作者有看到這裡,因為我實在是憑您的OS得到太爽的結果了,請給個帳號,願意表示一點心意喔!.....:)
大力鼓掌歡迎新朋友!*05
我個人認為,玩一台機器玩到『榨乾』是非常正確的科學,也是非常正確的人生美學,所以繼續玩DA-151或 DA-152都是可行的。
首先,這兩個都是USB 1.1,所以,再怎麼亂接,永遠不會燒機!只有 USB 3.0 才會倒楣啦!
再來, DA152=:=DA151 無誤,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
三者,5A一定赢 2.5A,但是,因為 DA-151 的能力有限,在我兩喁元的音響系統,這個差異己經聽不出來了!五十萬元的音響系統就勉強可以聽出來。
然而,因為 DA-151 終究是老晶片,而且是USB直接變成類比,在架構上也是『最錯誤的架構』。所以它的性能天限非常明顯完全是事實。因此,要不要像 ccsu網友一樣,買個 01 usd+樂明dac 總共才七仟元,可以得到更多玩不完的驚喜喔!!...:D :D
『小孩子的因素和後來又扯到CD』:都是相同的原因啊!?就是造成『沒時間』囉!....(blush)
『玩到盡善盡美" ← 這個需要多久?』:當然是以『年』為單位!...:D
就是因為尊敬高醫師的研究成果,所以才要『慢慢比』;否則隨便一聽就分高下,那是很不尊重人耶!也許您看到我隨便可以批評音響器材,以為我幾分鐘就定生死了?錯啦!我是在把小孩子哄睡後,半夜犧牲睡眠花很多時間一次又一次反覆比對各種錄音鑑識,才敢寫出各種音響器材的優缺點的。又或者是看到我隨便批評唱片以為很簡單?全台灣只有我這個笨蛋才會為了客觀證明演奏家是垃圾、所以早就買下他全部的CD,所以手上一大堆第一版CD哩!
我想,無論別人怎麼說都不管,我對自己負責就夠了;因此,『比慢』是一定會堅持的,等我再花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搞清楚主機板可以如何改裝後,再看看能不能跟高醫師的CAT比比看;如果因為太慢了而有異見,那就各自表述囉!.....(blush) (giggle)
bchsieh客氣了! :} 照常態推測,我年紀或許還比較小,bchsieh不須如此客氣啦! :D 我看了會不好意思的。(blush) 再者從bchsieh回覆的內容深度,可感受到是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的結果,非常感謝你的分享。
回到內容的討論,先釐清一個名詞含意的差異=>強度,我想這部分需做個區隔。 我先分為兩個部分=> "slew rate的高低" 與 "不同的0與1",以下我會以此區分討論的內容
頭幾行就可了解=>bchsieh認為數位訊號即" 0與1 ",而沒有"不同的0與1",都是jitter在影響。 同樣的=>只要訊號夠強, 干擾夠少, 01就沒有強度的問題(我推測這句話內的"強度",是指沒有"不同的0與1")。 對於這部分,我想這是想法上的不同,以目前我的觀念,我無法排除沒有"不同的0與1"這點的影響,所以我會持保留的態度,而我也在思考看看有無方法(以我入門級的設備)可以測試這點。 但數位世界是微觀,且變化快速,再加上變數頗多,不易把"slew rate的高低" 與 "不同的0與1"做區隔與控制(苦惱中...)。
關於之前提到的記憶體影響,是我打得不夠仔細,我記得隔壁討論串裡,有些記憶體的比較=>記憶體本身的參數是相同的,差別在於品牌,與降壓測試(降到多低的電壓卻仍能運作)的差異。 以bchsieh提到的延遲,一般判斷的方式,就是憑藉記憶體本身標示的參數。 而延遲越低,越穩定<=請問這兩者的關聯是? 再者延遲低與導入較少的jitter<=請問指的是因所有資料一次傳送完成,所以避免重傳時造成的jitter影響嗎?
以drkao的系統針對記憶體部分,把電壓調降到1.2xV的設定狀況論=>其實對標準運作電壓為1.5V的記憶體,和CPU內的記憶體控制器,是對穩定性極大的考驗,因為會更容易被任何雜訊或jitter等其他因素...所影響,進而可能造成slew rate變低的狀況(噗! 打文的時候,剛好看到psycho也提出這點)。 但另一方面來看,卻因為電壓降低,也會減低電源產生負面影響的程度,再加上又投資好的電源供應器。 所以這其中尺寸的拿捏,完全是靠聽感與實驗來判斷,真的是非常耗時、耗力與耗金錢的,再次感謝隔壁討論串在軟體與主機板外相關硬體的經驗分享。
打完上面的部分,忽然想到那硬碟的部分,是否也可試試降電壓運作? 哈哈! 繼續就硬碟的部分討論,psycho後來也提到硬碟的輸出,是一個邏輯閘,絕對的0或1而沒有強度差異現象(不知杜先生是否上網,還蠻想了解硬碟內的相關資訊)。 我同樣會持保留態度,我們是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硬碟最後的溝通介面,大概就是SATA/SAS/PCIE這類的訊號,所以一樣會有"slew rate的高低"與"不同的0與1"。
而以SSD論,雖說有些產品,有提供延遲的資料,但參考隔壁討論串的內容,似乎也不是唯一的指標,例: MLC VS SLC,可能MLC的延遲較低,但有人選擇SLC。 但我還是再提一次,記憶體與硬碟,相較於後段在主機板上(或到主機板)這段,都是路徑較短的零件,而規格類似(以延遲來說)的零件,仍會產生差異,對我來說這就意味著,仍有其他的因素會導致這樣的差異。
SATA線的部分,bchsieh提到的兩點,都是選擇線材的參考點。 從普遍的狀況論,SATA線還是有其基本的要求,以大廠的產品來看,應不至於讓SATA訊號傳到出錯(我反而覺得是發送端或接收端的影響會較大)。 但bchsieh所提到的狀況,也的確會因線材的不同而有差別(但我指的不是聽感差別),只是產生對聽感的影響? 在SATA訊號內的jitter似乎是以ps為單位(低於幾十ps吧? 系統真的能到這麼敏感嗎? 好奇),是怎麼對應到聽感呢? 隔壁網兄賣SATA線的討論裡,其本人也有提到,有用儀器去量測損耗,真好奇那測試的數據是什麼呢?
不是喔! psycho,對我來說你講的第一點,與我之前寫的部分,在意義上是相同的,差別在於程度。 未DIY的人,就是買好的電源供應器,改善主機板外的電源(DDC、DAC的道理也一樣)。 DIY的人,心臟夠大顆,技術夠、且依據所知的程度,就可以去動主機板、DDC、DAC...上的東西。 有這樣的能力的人,應該不少阿! 至少牙尖嘴利的那位DIYer,就敢去修改Apple的產品。 而bchsieh,我相信也有此能力,只是要不要去做。 其他還有別的DIYer,我就不列舉了!
而隔壁的討論串內,我也沒看到有修改到主機板上零件的討論,rendzaw是我看到少數(還是國內唯一?)動到主機板元件的。 那邊的討論重點是軟體的部分,其他硬體處理的方式,大都是用音響的觀點去處理。 講到這,我還是很感嘆地說,最近看到那的討論... 那就這樣吧!
這點的確是小弟疏忽了. 您說的沒有錯. 但不知道400MHz CL4的記憶體, 在900MHz CL8真的可以穩定運作嗎? 也許要到900MHz CL9以上才行. 主要的原因應該在散熱問題.
頻率越高, 所需電壓越高, 耗電也越大, 所以發熱量也越高. 電子元件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運作, 會比較不穩定. 所以很多記憶體超頻文件都有建議, 頻率調高, CL也要調大. 溫度高除了會讓電子元件不穩定, 還會導入熱噪音, 產生雜訊. 這是CAT的大敵. 高醫師派的CAT花很多心思在降低耗電和發熱上, 應該有很大的原因是要對付熱噪吧.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高醫師派的CAT要找低壓記憶體, 因為相同頻率的記憶體, 品質好的能在比較低的電壓穩定工作. 而品質好的記憶體, 可以在非常低壓的情況下高速運作, 而且避免熱噪音.
ps. 高醫師派建議的記憶體是一款kingstone 2000CL8, 降壓降頻成 800CL4來用. 就如您所說的, 延遲是增加了, 但熱噪少非常多.
記憶體降壓, 會不會讓0到1的變化速度變慢, 可能有待商榷. 小弟得找找文件資料.
而高壓變噪, 小弟覺得不是電磁污染增加, 而是熱噪音. 直流電壓變大, RF/EMI應該不會變才對.
播放音樂所需的CPU計算性能非常非常的低, 所以CPU降頻所造成的效能耗損應該不會影響到播放.
P-state就是CPU可以調整的時脈階數, 而S-state就是CPU的休眠階數. P0/S0就是CPU用最高速跑, 無休眠.
因為電腦的省電模式設定, CPU會根據不同的負載, 動態調整頻率. 完全沒事做的時候, 就會成S0變成S1/S3等.
可是當CPU在不同的時脈跑來跑去的時候, 會有很大的電磁干擾產生, 而且latency會大幅變化, 這對CAT來說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要想辦法固定CPU在相同的P-state (也就是固定頻率), 而且完全取消任何休眠 (也就是固定在S0).
這應該直接在windows就可以直接設定了吧?? 小弟已經十來年沒用windows了, 所以不知道怎麼調整. 真的很抱歉.
問題在提問後已經解決,感謝各位前輩
自行刪文
您也太客氣了. 所謂聞道有先後, 小弟只是東看西看, 借花獻佛罷了, 怎敢拿來說嘴.
您只要試著去了解這些數位介面是怎麼去判讀數位訊號的, 就可以知道為什麼01的強度沒有關係. 數位介面都是藉由方波的"上升緣"和"下降緣"去判讀數位訊號. 而且從頭到尾有許多次的數位訊號控制器, 每次的判讀都是經過一個邏輯閘. 一旦經過邏輯閘, 01的強度就會被重新設定.
http://www.limewall.org/notes/digita...al-degrade.gif
這裡從網路上找到一張圖. 上圖是訊噪比夠高的數位訊號, 下圖為訊噪比不夠高的數位訊號. 很明顯的, 因為訊噪比不夠高, 所以讓下圖中有個位元被誤判了. 但是除此之外, 其他的位元在能夠被正確判斷的情況之下, 0和1的強度多少是沒有差別的. 差別只在0變成1和1變成0的時候, 跟上圖相比, 坡度變緩了, 會造成01之間轉換的時間的誤差, 也就是jitter.
小弟所提的延遲, 跟隔壁串是相同的. 記憶體本身標示的參數只能當挑選候選者的參考, 主要還是得買來做測試. 隔壁串也討論過了, 就算是買完全相同型號的記憶體, 能夠降壓的幅度也會有所不同.
延遲越低, 也就表示這記憶體的refresh時間越短. refresh時間越短, CPU能從記憶體拿到資料的延遲也就越短. 而這個延遲最長不會超過refresh的時間, 也就表示jitter大小跟refresh的速度有絕對的關係.
假設窗口有個櫃檯辦事人員, 他每一個小時固定要去上洗手間一次(refresh), 每次上10分鐘. 另外有個人, 他卻要上半小時. 今天跑公文, 要去跟這兩個人拿資料, 不一定什麼時候會到. 去跟誰交涉, 比較有可能快點把手續辦完? 當然是前者. 如果不斷的跑公文, 就可以發現, 前者每次最多等10分鐘, 而後者最多卻要等半小時 (這也就是jitter的大小).
所以高醫師找的記憶體, 是低電壓版的, 標準電壓為1.3V. 上篇小弟有提過, 降低電壓是否會造成記憶體輸出的slew rate變低, 是需要驗證的.
硬碟和記憶體是不一樣的, 降電壓沒有好處.
SATA/SAS/PCIE當然也有slew rate的問題, 但不會有不同的0與1的問題. 因為數位判讀都是要經過邏輯閘.
相同等級的MLC和SLC, 一定是SLC的延遲低.
記憶體和硬碟, 裡面的邏輯電路非常複雜, 一顆邏輯IC裡面的線路長度, 也許就比一條SATA線長很多, 更不用說還有一堆邏輯閘的延遲. 所以眼睛上看起來距離較遠, 不一定真的路徑較短. 而路徑較短的, 延遲也不一定比較短, 因為"判讀"和"傳輸"完全是兩種速度不同的工作.
就算是大廠的產品, SATA訊號還是有可能會傳到出錯. 但因為傳輸編碼中有除錯機制, 所以送錯了再送一次就好了.
就算沒出錯, 線材的特徵阻抗特性, 會造成不等的訊號反射, 產生jitter. 這用目前大部分的硬碟測速軟體, 是看不出來的.
SATA線的jitter問題真的嚴重嗎? SATA的官方網頁甚至有提出SATA 3有特別針對SATA線jitter做設計, 就表示這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 http://www.sata-io.org/SATA_IO_Newsletter_022009.htm ).
根據MSB的用家的心得, 飛秒時鐘真的有效. 意思就是說, jitter從幾十ps降到1ps以下, 人耳還是聽得出來.
請教bchsieh前輩:
1.請問有測記憶體延遲的軟體嗎?
2.同廠牌同型號的記憶體延遲越低的,是否實際聽感就一定越佳?
剛剛去 rendzaw店裡驗收我們最新研究的 CAT問題,確認己經得到極緻到不能再極緻的超級水準了,果然必需同時從硬體與軟體下手!....:D
目前我己經幫 rendzaw 店裡安裝了最簡單的優化CAT:
1、原本的電腦。
2、CANDY7 64 LITE。
3、JPLAY 64
CAT => USB解決方案 =>03 US或 01 USD(誰把03 USD買走了!?(angry))=> DIY ES9018 DAC
CAT 與 03 US 與 USB解決方案 皆經過 rendzaw進行硬體上的加強供電。
如此結果,己經讓舉世最難播放的solstice 雍根變得『聽到一大堆先前沒有聽到的細節』且『從頭到尾聽完一點都不累』的可怕水準了,在我家訪過的極緻音響,只有這次是第一名。
當然了,藍光轉盤再怎麼改裝也通不過,因為雍根這張cd本來就昃用來殺轉盤的。
我故意先不幫rendzaw升級CAT的『軟體部份(含OS與BIOS)』,就是要看看他的硬體可以搞得多麼『正確』;如果是『正確的』,那麼1+1只會等於2,絕對不會有翹翹板效應的問題。果然今天測試之下,一切都是正確的。
剛開始先以『軟體未優化』的『硬體優化CAT』試聽,與改裝藍光的差異有限,雖然我己經聽出聲音的正確性還是CAT好一些。於是進行了軟體優化,結果........一下子進了一大步!!
因此玩CAT的同好們請注意著:我們過去都只看到軟體層面,就算是改 BIOS 嚴格來說也只摸到軟體層面。而我與07220708摸到的『USB解決方案』算是首度摸到『硬體層面』,有很多DIY族都算是摸到硬體層面。
然而,正如同軟體層面目前最正確的兩個方案,一個是JPLAY派,一個是高醫師派;相似的,硬體層面也一定存在著『正確的答案』。
1、改晶掁:有效,但是不是關鍵。
2、改電容、OP:當然還是有效,可惜還是不全面。
3、線材或接頭: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4、加強供電:可!但是內部零件看得到吃不到。
5、.....目前我只有體驗到 rendzaw 使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的,詳情是人家的秘方,相信我的聽感的請自行去體驗.....(blush) (giggle)
其實,就算知道 rendzaw 怎麼改裝的也沒有用。因為到底要使用什麼零件、規格是多少,都必需使用diy的精神一個一個測試才能聽出正確的方向來。一般用家有沒有時間?會不會弄壞?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鑑聽水準夠強的喇叭或後端?所以就算知道他怎麼改的,我才懶得花時間這樣搞,花錢反而是最簡單的事。
總而言之,再度確認我們這個 jplay派CAT的走向是潛力無限大的!....(giggle) 不想花錢,就留在 01 USD+樂明DAC,努力學會電腦性能的聽感;能花錢,請重金禮聘 rendzaw幫忙組一台『硬體改裝的CAT』吧!記住,這樣子玩的CAT,主機板己經被搞得失去保固了,要認命!
因此,同時兼軟體層次與硬體層次,CAT就可以走向極緻了.....:}
另外關於方波的slew rate, 數位線, 以及USB audio, 小弟四年前在隔壁有一些貼文. 剛剛才發現有人直接整理了一下貼到他自己的部落格, 還沒註名來源... 真是OOXX..
現在看當年的貼文, 有些地方現在有不一樣的想法, 但是主要的內容和觀念應該不致於有大誤, 有興趣的網兄可以加減看.
這裡是那個盜用小弟文章的部落格:
http://kerliiii.blogspot.tw/2008/11/know-how.html
年輕卻武功高強的bchsieh先進您好:
請問在BIOS記憶體設定中,所謂的低延遲是要看以下的哪一欄設定?
DRAM configuration
DCTs mode ungaged
DDR3 timing items manual
CAS# latency 5T
RAS to CAS R/W 5T
Row precharge time 5T
Min RAS active 15T
1T/2T 1T
TwTr 4T
Trfc0 110ns
Trfc2 110ns
Trfc1 110ns
Trfc3 110ns
Write recovery 6T
Precharge 4T
Row cycle 20T
RAS to RAS 4T
Proc0dt auto auto
DQS drive auto auto
Data drive strength auto auto
Memclk drive strength 0.75x 0.75x
……………………x2 auto auto
CKE driver strength 1X 1X
…………………..x6 auto auto
Bank interleaving disabled
Channel interleave disabled
DQS training performed DQS
CKE power disabled
Memclock tri-stating disabled
Bank swizzle disabled
拜託andyhang兄, 這樣稱呼小弟會讓小弟折壽~~ 請直呼小弟名字bchsieh就好了...
一般說的CL 就是指 CAS latency, 但是CAS latency只是其中一項延遲指標而已.
您列出來的所有 "T", 都是可以調整的延遲. T越低, 延遲越低.
調整過程中, 您要有多次重開機的心理準備.
如果您想多了解一點, 小弟可以提供一個連結:
http://www.tomshardware.tw/634,review-634-2.html
希望對您有幫助.
超值而極緻的『電腦訊源』之第四要素:『最簡 DAC』
在本討論串第一篇,就明示了 CAT 的第一、二要素是『單工』與『連續』。後來隨著與 07220708 的『USB解決方案』,又被新天新地林主惟教會了藍光轉盤,並且由 rendzaw發揚光大改裝到CAT上之後,發現了第三要素:『0與1的強度』,使用 bchsieh 的觀念則是 slew rate 的速度。今天去 rendzaw店裡驗收,又意外發生了第四要素:『最簡 DAC』。
一切都是從 rendzaw DIY的 ESS9018 DAC 與 改裝 ASUS藍光機而起。
一開始是我聽到 ESS9018 後驚為天人,直覺它的電腦性能一定是CAT的最佳夥伴,於是不惜血本立刻下訂了一台。後來 rendzaw迷上了改裝藍光,還發現改裝的ASUS光之類比輸出比得上外接ESS9018 DAC之類比輸出!?我當然絕對不相信,開玩笑兩者DAC晶片的電腦性能相差那麼多,怎麼可能?於是約了時間一定要親耳聽聽看是不是 rendzaw店裡的垃圾線材又被宰了。
於是今天去聽了改裝 ASUS藍光的類比輸出,是超級高水準無誤,市面上高價位的CDP想與之相比真的會灰頭土臉。但是怎麼聽就只是次級的DAC晶片與次級的數位轉盤啊?於是使用『軟體與OS皆未優化的CAT(WINXP+COOLEDIT)』之數位輸出到 ESS9018 DAC,結果,ESS9018的電腦性能是有發揮出來,但是跟ASUS類比輸出的差距真的不會太大,完全不值得買這台DAC,難道賭這台 ESS9018是一場錯誤?
趕快使用改裝藍光之數位輸出到 ESS9018 DAC,結果....答案出來了!!
使用改裝ASUS 數位輸出到 ESS9018,保留 CAT + ESS9018 的電腦性能,但是高頻躁感暴增!相位失真很嚴重,怎麼聽就是JITTER太高的結果。這時問一下這台 ESS9018 有沒有任何 DE-JITTER 或 RE-CLOCK?答案是完全沒有,這下子我賭了!這是因為它是一台『最簡DAC』,數位資料垃圾進垃圾出,所以前端數位資料不佳,後面DAC直接擺爛!前端數位資料如果完美的話......
於是我立刻決定幫 rendzaw 進行軟體優化,灌candy7 64、灌jplay、進行htpc優化.....ok!jplay一出,答案出來啦!
jplay派cat + ess9018,把ASUS藍光的類比輸出直接踢到外太空去....:D :D
因此我學會了『最簡DAC』這個超值而極緻的『電腦訊源』之第四要素。它真的跟我對錄音絕不加料的觀念非常類似:如果在DAC端想進行數位處理,那就必需做得非常非常好!否則寧可完全不做,讓數位資料垃圾進垃圾出。
DAC之後有類比低通放大,可以進行OP調音或真空管調音,所以前端的垃圾可以在此染色而不會難聽,但是這種DAC註定無法極緻,跟LP相比更是被踹好玩的。
因此,最超值而極緻的DAC,就是『最簡DAC』;因為 JPLAY 派 CAT + 樂之邦 就己經是非常夠用的數位資料了,讓它沒有多餘污染進入 DAC,再憑著DAC本身的超強性能,不必依賴DAC之後的染色加料,就可以到最真實、最正確的聲音了。
這下子我終於了解為什麼中國製樂明DAC才伍仟元而己、卻可以得到這麼強大的電腦性能,原來就是無意間符合了『最簡DAC』的觀念。我為什麼會不喜歡升頻,一樣,除非是超高級、超高價的DAC,否則升頻剛好違反『最簡DAC』的觀念;如果數位轉盤性能太差,還不容易聽出問題;使用JPLAY CAT+樂之邦這種舉世最頂級的數位轉盤,當然會被聽出有問題!
而 ESS9018 DAC晶片本身如果進行升頻、超取樣或其他數位處理,我個人的猜想是:因為是在同一顆晶片之內,所以路徑最短、性能最快,也許剛好符合『最簡DAC』觀念;因此同樣是升頻或超取樣,內建在DAC晶片之內應該會遠優於使用外加的晶片。
總之,這台 ESS9018 是非常誇張的『最簡DAC』,所以成為『殺轉盤』的最佳工具;別說是藍光,連沒有軟體優化的CAT都會被它證明是垃圾;只有使用最正確的 CAT,ESS9018 DAC馬上從平凡變成絕唱。
rendzaw 的改裝 ASUS藍光機約三萬元上下,JPLAY CAT+樂之邦+樂明DAC 當然完全不是對手!因為樂明DAC的性能還是輸ASUS的內建DAC輸太多了。而且,我猜ASUS原廠應該很在乎聲音性能,所以從藍光的數位傳到內建DAC之過程,應該多了很多DE-JITTER的動作,才會讓它的類比輸出有這麼高的水準。不要遇到 JPLAY CAT + ESS9018 就沒事了。
這台 ESS9018 大家應該不可能買到,除非你們像我一樣捨得花五、六萬元以上賭 rendzaw的專業技能值這個價格;而且除非你跟我一樣使用性能最高的電腦訊源,否則這台dac買回去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這台 dac 教給我的『最簡DAC』觀念卻是重要無比的事,現在有那一台 dac 確定是『最簡DAC』?我頭大了,誰有辦法找到!?
『最簡DAC』目前最具體的判準是:
使用 jplay,原本明明是喜歡 river模式的聲音;但是使用『最簡DAC』之後,將會轉而喜歡 beach模式的聲音,並且質疑river模式是加料。沒錯!這就是可憐的 rendzaw,被 jplay cat + 樂之邦 + ess9018 dac 的『正確性』轟炸到從音響派變成電腦派,耳朵被轟到轉向了!這下子知道『最簡DAC』的威力有多麼可怕了吧!?....:D
請大家一起來找出市面上有販售的『最簡DAC』吧!最超值而極緻的電腦訊源就是需要它。
一般來說, 如果DAC和轉盤做在同一台機器裡面 (像是一般的CD player, DVD player, Blueray player), 從轉盤到DAC之間, 是走I2S而非SPDIF, 所以完全不用de-jitter就可以有非常好的性能了.
最簡DAC, 也許可以試試47 lab的產品. 用的是CS8412 + TDA1543, 另外加上7顆電阻, 3顆電容, 6顆電感, 還有2顆穩壓, 總共20個零件, 放在3.2cm x 3.6cm的電路板上. 前面沒有任何de-jitter和reclock, 後面沒有任何數位濾波和LPF. 市面上應該沒有比這台DAC更簡單的機器了.
http://www.sakurasystems.com/products/shigadac.html
我知道那個計劃,也衷心希望成功!不過,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好好考慮『第三因素:0與1的強度』,加強數位訊號的供電?以我目前所知道的改裝方式看來,似乎沒有.......真希望設計者能來此討論交流!....(clapping)
此外,看到你被盜用的那一篇,我先前反覆閱讀過,唯獨看不懂的是:
BULK MODE 理論上似乎可以避免所有對 USB DDC 產生JITTER的批評,上次你似乎還沒有解釋到你所謂USB的先天限制,為何也會發生在 BULK MODE上?我知道USB比PCI-E多走一層路徑,但是多走一層並不是聲音變差的真正原因,污染聲音才是真正原因。AUDIOPHILEE AP1 走次等的非同步 USB DDC,結果 JITTER 實測值遠小於 RME AES 聲卡;只不過聲音如何又是另一件事了。
總之,可以理解『非同步USB DDC』的問題,但是不能理解『BULK MODE 的 USB DDC』怎麼會有問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 LaRosita之類的AIRPLAY上,使用最簡路徑的想法,當然是 CAT 直接傳到 LaRosita 最好聲;結果事實上是,把 LaRosita 當成 ROUTER,再讓 ROUTER去傳送給 LaRosita 的 AIRPLAY裝置,聲音才是最正確的。可以這麼說:不是影音傳輸,而是檔案傳輸的話,似乎越多中介、越少鬼喔!不過理論上如何解釋我就沒輒了!....(blush)
這麼DAC看起來真有趣!不過,我忘了加一個大前提:
『最簡DAC』的前提是,DAC晶片本身的性能必需越強越好!所以著名的 TDA1543 NOS DAC一點用都沒有,1543的性能『限制』了一切,我是花了錢得到的答案.....(blush) (blush)
目前有沒有比 ESS9018 性能更強悍的 DAC晶片?......(devil)
趁這段時間回應之前看到的部份=>bchsieh真是謙虛的DIYer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s.../laughingn.gif,從過去看bchsieh敘述的內容,bchsieh是軟硬通吃,且理論與實驗並重的DIYer,這是非常稀少的(我知道還有其他的例子,但對理論的部分,會有些差異。) 所以我把bchsieh之前敘述的部分內容,做些顏色上的重點標明。
軟體的部分=>修改播放程式、重新編譯核心與修改 驅動程式,這些與隔壁討論串內做的事,應該非常接近吧? 當然,因為人力、資源與OS...等等會有程度上的差異,但bchsieh使用的是Linux系統,這更是國內相對少數的經驗分享。 我有看過些國外的討論,是針對Linux做討論,但我人較懶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s...itwasntmen.gif, 所以對Linux沒多少接觸,只有用過些不同版本的Liunx,在基本的系統安裝與普通播放軟體的狀況下,測試過一些音樂。 當然,因為都是基本的設定,所以那時測的感覺,與Win7和撥放軟體的搭配下,有不少的差異,所以至今還是使用Win7。 以後若有機會繼續嘗試 Linux,還真需要各位分享寶貴的經驗(尤其國內嘗試 Linux架構的CAT使用者,真是相對的少數)
硬體的部分=>bchsieh使用的硬體,幾乎都 動手改過了(且都是用交換式電源),且是依據理論,再加上電路模擬,然後才實作。 請問bchsieh實作後,有再做量測嗎? 還是就用聽感驗收? 電路模擬的部份,這是另一個讓我意外的地方,我很少看到有人應用"電路模擬"來推論實作的結果(印象中好像某電源供應器專家,有做這部分的應用..)。 能請bchsieh稍微敘述一下,bchsieh使用電路模擬的方式嗎?
實作後的驗收=>bchsieh測試音樂的類型, 與所花費的時間,相較於很多網路上短時間內要有成品的DIY玩家,對成果測試的嚴謹度真有不小的差異。 在我有限的經驗裡(只有近兩年的進階聽感經驗與第一次調音的經驗),我覺得器材不該有所謂的適合聽什麼音樂,與不適合聽什麼音樂=>但我了解很多產 品的背後,都沒有"時間"去做所謂的優化這件事,或許因此市場才被區分出高價與平價的差異。
但以DIY的角度來看,這些平價的產品,其內涵的潛力,依據不同的DIYer是可以被改得更全面。 當然重複地更換零件,與花時間測試不同的音樂,是無可避免的行為。 然而這又會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聽感累積的經驗,假如已經累積了足夠,且正確的聽感經驗,那或許可以短時間,抓出不足的地方。但實際的狀況卻是,每個人的聽感經驗是有差異的,而很多DIY的人又是短時間測試、或是僅使用某些發燒片的做測試,所以DIY的結果就...。
打這些事情的目的,其實是看到bchsieh 願意花這麼長的時間與心力,來做零件的調整,這也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分享。 而像我這種沒什麼DIY經驗,再加上聽感經驗不足的人,之前在嘗試第一次調音KECES USB DAC時,也是動了一或兩顆的零件,就會花頗長的時間,在聽各種類型的音樂,嘗試尋找修改後的差異(沒什麼概念嘛!! 只有埋著頭嘗試,當然我測的音樂類型,沒像bchsieh這麼多,也沒花到那麼長的時間),到調整到我覺得不錯的程度,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bchsieh在每一個修改都這樣的嚴謹,那所付出的時間與心力,真是讓人覺得佩服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s.../clappingn.gif。
所以看到bchsieh最後寫 V-link比不上bchsieh修改後的PC-Link II,也就不難理解了! 畢竟bchsieh是花了很多時間去比較修改後的成果,與真實樂器的差異,而通常這價位的產品,應無法花費太多時間去優化,因此差異之大是可預期的。 我自己對我修改後的USB DAC,其實也一直沒有底,直到我後續到音響店試聽,且再購入KECES廠機,開始花精神比較後,才確定付出的時間,是有其價值的。題外話=>後來 我朋友抓這台USB DAC到一間開了二三十年的音響店選喇叭,而該店的老闆與一些在場的資深買家,也對這台USB DAC的價位(3x00元),卻可以玩到這程度,感到沒太多可挑剔的地方(這算對我調整後的成果,間接的肯定吧! 反正也只是我自己玩的東西,應不需顧慮老王賣瓜的嫌疑,嘿嘿!)。 但我才只修改了USB DAC,而還有多少東西可以修改阿!! 正因為我現在這樣的狀況,看到bchsieh已修改了這麼多東西,才更體會到bchsieh背後的努力,也希望bchsieh以後能繼續參與這邊的討論,哈!
最後,bchsieh都理解到這樣深入的程度,還自謙不是專業,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哈哈!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s.../laughingn.gif 順帶一提,我現在測試用的NB,也是E-350的CPU,只是我都懶得去優化它。 http://www.my-hiend.com/vbb/images/smilies/gigglen.gif
實在不知道如何可以下載candy7 lite 64,跪求此軟體,請有此軟體的能給小弟一份,thanks.
剛看到新東西USB 3.0 過電壓保護器
請問USB 3.0過電壓保護器是不是裝在分離線的電源端,再使用線性電源就可以完全防止燒機呢?還是還會有風險呢?
剛剛小弟打了一大篇, 結果網頁跳一下, 就全沒了... 也不知道自動存檔的文章是放在哪裡.. 唉...
小弟如果沒記錯的話, 主機板上所有元件的供電幾乎都獨立, 彈性非常的大, 而不會像一般的主機板, 改ATX供電, 裡面還是吃不到.
以您熟悉的jplay來解釋好了. jplay的最大優點, 就是劃出一塊連續記憶體, 並把音訊檔排序放在記憶體內, 如此音質便會提昇.
小弟試問, 如果這塊記憶體比音訊檔小, 還能如此做嗎?
而bulk mode ddc內的記憶體, 不可能可以容得下一整個音訊檔, 所以好不容易排序好的ramdisk音訊檔, 又會在bulk mode ddc內弄亂. 而雖然xilinx用的是dual-ported memory, 也就是可以同時執行讀出和寫入動作的記憶體, 但在同一塊記憶體內同時做讀寫動作, 難免會互相干擾, 這在xilinx 的官方討論區裡面也有提到所謂的FIFO R/W latency.
至於為什麼越多香爐越少鬼, 有個觀念可能要先提一下.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 無論是多大的jitter, 輸入到de-jitter之後, 輸出的jitter都會被壓得很低. 這其實並非事實. 以RME的steadyclock技術來說, 輸入jitter為100ns @ 50Hz, 輸出可以壓到14ns; 而輸入jitter為50ns @ 50Hz, 輸出為6.5ns; 而輸入jitter為10ns @ 50Hz, 輸出可以壓到1.5ns. 所以輸入訊號jitter越小, 輸出的jitter也越小. 但有個前提, 就是輸入的jitter一定要大於de-jitter本身的內部jitter. 以RME AES32來說, 是<1ns. 假設AES32的內部jitter是1ns好了. 現在把兩個AES32串起來, 輸入一個訊號, 其jitter為100ns @ 50Hz, 通過第一片AES32, 輸出jitter為14ns @ 50Hz, 通過第二片之後為2ns @ 50Hz. 所以越多香爐越少鬼.. 但是如果再多串幾片AES32呢? 最後輸出的jitter頂多維持在1ns, 不可能再更低了.
把以上的觀念, 放回bulk mode ddc來看. 假設有一台bulk mode ddc的內部jitter為1ns. 如果一台軟體未優化的電腦, 輸出訊號的jitter為10ns, 則bulk mode ddc可能可以壓到2ns. 但如果有一台jplay軟體優化過的電腦, 其輸出訊號的jitter可以低到0.5ns, 但一經過bulk mode ddc, 訊號會劣化成1ns. 這時候, 瓶頸就不在電腦, 卻是在bulk mode ddc.
所有任何buffer, 都有以上所提的問題. 在ramdisk排序過的資料, 傳送到DAC之前, 只要有經過任何的重整/檢查/重傳, 都會把ramdisk排序的優勢削減. 這就是為什麼高醫師派的CAT, 要盡力把所有的buffer全都拔掉 (小弟猜測, 應該連AES32上面的buffer也都廢了), 而且把資料從ramdisk依序讀出後, 就射後不理. 而USB幾乎沒辦法在無buffer下正常運作. 這就是USB的天限.
ESS9018的確很強, 但它是一顆delta-sigma dac. multi-bit dac (如TDA1543)相較於delta-sigma dac來說, 有個絕佳的優勢, 就是相同程度的jitter, 對multi-bit dac的影響小非常多 (背景雜訊小非常多).
小弟覺得, 您的最簡DAC理論, 其實符合高醫師派的CAT想法. 就是從排序後的ramdisk開始, 到DAC中間, 越簡單越好, 不要有任何buffer/de-jitter等設計, 越不會有問題, 聲音越直接. 您之前的TDA1543, 前面有放de-jitter嗎? 後面的LPF夠好嗎? 如果把TDA1543也弄個最簡設計, 加上jplay優化的電腦, 聲音也許會讓您出乎意料??
看到這裡, 小弟冷汗直流~~
軟體的部份, 您說小弟做的跟隔壁很像, 是很像, 但是程度天差地遠.... 他們才是真正的專業人士. 小弟會用linux是因為小弟對linux比較熟, 如此而已.
硬體的部份, 電路模擬小弟用的是qucs, 免費, 非常好用. 電路設計的部份, 小弟用的是eagle, 也很方便, 可以直接輸出光罩去晒電路板. 電路模擬要注意的是, 得用等效電路去做模擬, 尤其是高頻電路, 像是數位訊號或是交換式電源. 意思是說, 一顆電容其實不只是電容, 它也有電感和電阻特性, 這些都要放進去才能模擬出真正的結果. 小弟改完之後, 還沒用耳朵驗收之前, 會先用儀器先測過 (用示波器等等). 小弟為了製作線材, 還買了一台勉強可用來測量特徵阻抗的表, 但由於沒有適當的治具, USB/SATA/AESEBU等線材還須得DIY適當的治具才能測量.
小弟在隔壁, 曾經被真正的專業人士狠狠的電過好幾次... 那才是真的專業啦.. 小弟純粹只是覺得好玩, 就什麼都試試看罷了..
今天剛拿到傳說中的綠標II USB電源分離版...搭配AP2+ pure-power.....恩...(giggle)
終於知道怎麼貼圖了...
以下是小弟針對DEQ-2496的3.3V電源所做的改機前後的模擬. 使用qucs, 藍線為原始交換式電源的輸出, 紅線為模擬修改過後的輸出電壓. 紅線電壓變高是因為有使用電感濾波. 紅線中的小突波, 是小弟模擬0.5安培電流輸出, 每隔一段時間突然要求0.6安培的瞬間輸出, 所形成的電壓變化. 很明顯的, 原來的交換式電源的切換雜訊已經被濾得很乾淨了.
http://www.my-hiend.com/vbb/attachme...7&d=1349152675
實際改完後, 示波器證實與模擬的結果很接近.
1、喜歡打長文章的人最恨突然全不見了!大家同病相憐......*37 最衰的是不見了一大篇、但是還是想回文,只有全部重新寫.......%304i++
2、你的BUFFER理論我應該看懂了,的確也是致命缺陷,但是似乎是停留在『方波間JITTER』喔!?我的意思是,BUFFER本身會造成『方波間JITTER』受限無誤,但是BUFFER如果加強電供,反而可以讓上一階傳來的方波,因為波形在傳輸過程變差,而在BUFFER得到重新補強,也就是『方波內JITTER』反而可以透過BUFFER得到重整與補救,而且這種補救對於『方波內JITTER』幾乎是有益無害。
我原始的想法是來自『USB主動放大延長線』,它意謂著USB裡的方波會因為傳輸而損耗,使用一個BUFFER加強供電就可以恢復了;甚至於,如果原始電腦的USB輸出之方波太爛,只要後端的 BUFFER 可以補救,那就可以還原相當正確的聲音訊號。
我正是因此才會堅持 USB DDC,因為按照這個想法,任何USB DDC都可以透過類似『USB解決方案』而得到補救;反而PCI-E音效卡是無藥可救的,因此當我的聽感關注於『方波內JITTER』所決定的『音色之正確性』時,PCI-E 音效卡基本上變得毫無CP值可言,它的JITTER再低也沒有用,因為那是我不在意的『方波間JITTER』。
以上想法與你交流討論囉!
3、我知道 multi-bit dac 相對於 1-BIT DAC的優勢,但是沒有高CP值的『現代晶片、高性能』的 multi-bit dac可以測試說.....至於老 TDA1541 正牌雙皇冠都測試過了;不要遇到現代錄音都沒事,一但遇到現代的正確錄音,老晶片真的比不上新晶片。
4、因為我的 PCM1794 DAC 是五仟元級,所以我也買了一個五仟元級的 TERADAK 1543 八併聯 NOS DAC進行公平比較,結果......後者輸得真慘!!要再往上的話,又要再一次公平的比較,哇!累死了!!
其實就如您所說的, USB HUB就是一個re-clock buffer. USB HUB內的時鐘和電供對輸出訊號的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無論是對『方波內JITTER』還是對 『方波間JITTER』都一樣. 但回到小弟之前解釋bulk mode ddc問題的文章, 如果電腦本身的USB output的時脈和訊號強度, 比起USB HUB的輸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話, USB HUB變成是瓶頸. 簡單的說, 如果源頭好(例如jplay軟體優化+電腦時脈和供電的加強), 到DAC之間增加任何設備都將會是瓶頸. 當然, 如果沒辦法針對電腦本身改裝, 加裝好的USB HUB應該還是會比原來的聲音好.
而PCI-E或是on-board音效卡, 如果能針對供電做加強, 在去掉所有buffer之後, 應該就是真正RAM -> audio device直通的最簡方案了.
小弟很抱歉, 其實小弟只是嘴硬, 打打嘴砲, 請您別見怪.
這個東東是我與 YU-STUDIO 多方溝通、實驗與映證後,確認 USB 3.0 的電源保護只是夠用而己,所使用線性電源會非常危險!因此設計的一個保護器。
但是,如果線性電源加上保護器,或者本身就有保護,聲音當然『一定』比不上『沒有保護』的線性電源。所以取捨與妥協之間,就要自己拿捏了。
例如我的五十萬元音響,對暫態反應無限制地敏感,所以我己經放棄線性電源改走交換式電源了。但是在我的兩萬元級音響系統,暫態沒那麼強大,線性電源會佔便宜,只是CP值就得拿捏。
另外你問到線材問題。基本上我個人認為線材不會壞,所以我會比器材更捨得花大錢買一條破萬元的線材;因此要問我千元級或千元以下的,我沒有信心可以推薦哩!這就要問問其他發燒友了。
但是請注意:很多人推薦的線材,通常是通不過『錄音正確』的考驗的;便宜線材中比較安全的廠牌有:ORTOFON、AUDIOQUEST、台灣的 T-LAB、日本(?)的CANARE.....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破萬的請找 ORTOFON 與 AUDIOQUEST 兩者的頂級線、GERMAN HIGH-END 或『等』新天新地慢慢推出的新線材。
什麼嘴砲?我上課要求學生如果不懂得好好嘴砲,小心被當哩!....(giggle) 嘴砲是思考能力的基礎......:D
現在己經沒有更高性能的 MUTIBIT DAC晶片了嗎?真是哭哭.......
再者,我認同這句話:『如果電腦本身的USB output的時脈和訊號強度, 比起USB HUB的輸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話, USB HUB變成是瓶頸』。
但是,以我玩線材時,發現『電磁污染』對『聲音正確性』的可怕破壞力,實在無法想像以電腦內部超級巨大的電磁污染源,能有任何方法改善??也就是說,電腦內建音效卡有可能是『方波間JITTER』最乾淨的,但是方波本身一定會被內部電磁污染成不乾淨的方波,增加了『方波內的JITTER』。
因此我的重點也不是USB一定贏內建PCI-E,而是認為在理論上兩者『並沒有優劣之分』,所以一切還是得回到『基本聽感』。這次去竹東杜先生家訪,他跟我一樣是『只重視聲音正確性』的怪貽;結果才使用爛筆電 + FOOBAR + 01 USD,雖然聲音質感驚人的『爛』,但是聲音的正確性卻讓他的KRELL旗鑑CD轉盤當場敗陣;甚至連音響性能特優的rendzaw改裝藍光轉盤與之相比,什麼都是狂勝,就是音色的正確性略差一點。在這些直接聽感中,都發現只要追求『聲音的正確性』而不是『好聽』,很快會被樂之邦的usb ddc迷到無比自拔哩!
所以我還是傾向,設計正確的 bulk mode usb ddc,跟其他usb裝置不能相提並論,而且可能是『聲音最正確』的方式,極可能是因為它是可以達到『方波內jitter』最小的最好方式....:)
感謝P大的回覆~ ^^"
這樣讓我了解保護器的作用與對線的選購有個方向,不然市面上百種線,真的不知道該往哪考慮,光看就暈了,不過推薦的這幾個品牌還真妖獸燒.......荷包,一次就給它攻頂就對了... Orz
另外訊號/電源分離頭出了3.0版的,還沒買的話是不是就直接買3.0,效果會比2.0版得來的好嗎?
最後有個很笨的問題想問,現在市面上的音響系統用的USB訊號線,例如你用的AQ Coffee是2.0嗎?還是只是1.0版的呢?以後有可能會出3.0的訊號線?
幼幼班的問題,請大家別介意,感謝!
ASUS筆電沒多爛,爛的是筆電光碟機直接撥放cd從01 USD到ES9018的聲音.經過foolbar撥放雖然還不太禁起tosi的考驗不過細節多到耳朵裝不下聲音質感也不差動態也很好,如果用上黃大那台IBM server加candy 7 用Jpaly應該會非常非常猛(不好意思,你那台用海韻電源技嘉主機板的目前遠不是對手),其實01 03 USD這種電壓很低用電省體積小的dac裡面還有個瓶頸,那就是regulator也非常小,01USD的只有300mA的供電量所以加再大的電源改善也有限而且線性電源的開機脈衝很可能就把它幹掉,杜先生在裝01 usd到9018的時候把沒用的晶片跟相關電阻跟電容通通拆掉結果是好的,目前看來就如psycho兄說得對,播軟軟體差很多,硬體來說供電要夠,系統越簡單越好,不過cpu快不快,是不是線性電源有沒有風扇我個人認為可能有一點差但沒那麼重要........:}:}:}